|
|
现代诗歌 | 散文游记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读里尔克的短诗——《豹》
读里尔克的短诗——《豹》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无疑是世界最有魅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这首《豹》,可谓炫耀他诗天才诗魅力的经典作品,它是会让世界上任何喜欢诗歌的读者,触目而心动怦然,体温增高,面溢欣然之色。我当时就是那样,被搞得神醉迷离,不能自已,现在重新读,感觉依然新鲜。诗歌究竟如何让我们感动的呢,我想对着阳光,透视之背,看字面之上与之后的神性。
第一节写一头豹受困在笼中。写处境。但作者却一反常态,反思维而行之。他没有写铁笼之狭隘之憋屈,而是写笼舍之大之遥远:“走不完的铁栏”、“好像有走不完的千条铁栏杆”,这当然与事实不符,谁都知道豹的笼子是很狭隘的,是为豹两体定做的。可是,读者为什么没有质疑,恰恰觉得极为真实,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没有叙写表象,他写的是感觉,写囚徒的感觉,它身囚其中,每日每夜的踱步,每时每刻的出逃,都没有逃离,囚笼已经如如来佛的手掌,无限小,同时有无限大。囚笼与铁栏成了一匹豹子的整个宇宙和全部世界,除此之外,世界空空洞洞的。
第二节写豹之精神。写内在的苦楚。“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豹依然为豹,不是猎狗,它本身具有的高贵和神性不会因被囚而降低或减弱,它无法避免羞辱,但始终不肯降低愿望和身价,它不肯适应环境,不肯妥协,不肯媾和,所以它没有平静和安逸的感觉,相反,那种反抗现实与命运的意志更加凶猛,就像飓风的中心之力一样,强烈内聚,更富冲击性。这是写一个伟大人物,一个受挫的伟人,内在的思想和精神的郁闷。
第三节写豹之安闲。如果一二节写豹的躁动,那么这一节则逼真的描摹出豹躁动之后,疲惫之后的安闲。细节之细,观察之细腻,让人不能不佩服诗人的敏锐。诗人在这里,并且在整首诗中,都把自己化作了那匹豹,豹是人,人是豹,人兽合一,息息相通,诗人的体会完全是那头豹子的感受,一颦一笑,自在其中。“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一幅图像进入,什么图像?不可能是其他,图像自然是人的图像,或饲养员,或参观者,他们进入豹的眼睛,豹仍然是紧张,一阵战栗,而后战栗消失。或许,我不该使用战栗一词,那么用什么呢?——警觉?兴奋?我想还是后者最为合适,一头猛兽,他并非惧怕人,而是本能的想到猎杀,在远古的远古,无论是人还是一般的兽,都不过是食物,是追猎的对象,所以,每一次人影一闪,不过是刺激了豹的神经,唤醒它本能与天性。这里写出了豹的自然本性,它与生俱来的野性,它不可能被驯化,不可能与人成为密友,或者用另一种说法,它不可能被战胜,它的高贵是天然存活在血液中的,它或者暂时的等待,如果暂时的不被处死,它要反抗到底,最终会选择胜利的。
赖讷•马利亚•里尔克与好多画派大师有所交往,尤其与罗丹的相识,他甚至做了罗丹一段时间的工作秘书,这不同寻常的经历使得诗人大受裨益,画师们察物体情的细腻与准确,耳濡目染,诗人自然受其影响;当然,还不止于此,据说里尔克出身名门,他有着贵族家族的背景,高贵的血统及其非凡的经历,使得诗人自觉不自觉的赋予了一头猛兽的独特神韵,这里,没落的贵族与被囚的猛兽幻化一身,孤傲,郁愤、敏感、超然,同时渗透着英雄末日的苍凉气息。一个优秀的诗人,当他观物,常常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此,他所述之物,外象更加逼真,内蕴更加丰富;因此,我们可以说,那头皮毛华丽、骨骼俊朗,充满着力与野性的非洲豹,正是与他对视,有着高贵血统和尊贵气质的、才气横溢、孤高不羁的诗人里尔克。里尔克的豹,同时是里尔克自己。
2008-11-10
2008-11-10 03:11:43 |
半溪明月 ?2008-11-18 05:51:50?? | |
里尔克的豹,同时是里尔克自己。
仔细学习了~ |
博弈 ?2008-11-20 12:17:27?? | |
拜讀好文, 思旁及一些資料, 補充.
原詩
Der Panther
Sein Blick ist vomVorübergehn der Stäbe
so müd geworden, daß er nichts mehr hält.
Ihm ist, als ob es tausend Stäbe gäbe
und hinter tausend Stäben keine Welt.
Der weiche Gang geschmeidig starker Schritte,
der sich im allerkleinsten Kreise dreht,
ist wie ein Tanz von Kraft um eine Mitte,
in der betäubt ein großer Wille steht.
Nur manchmal schiebt der Vorhang der Pupille
sich lautlos auf — dann geht ein Bild hinein,
geht durch der Glieder angespannte Stille —
und hört im Herzen auf zu sein.
所讀翻譯本應是馮至教授版. 這詩基本上走abab 尾韻.
'昏眩' 二字的譯文與其它所見的譯文有較大不同(昏眩未能形容一份麻木麻痺而不失神智的狀態). 馮至先生是留德的博士, 權威無庸置疑, 但在這一詞的解讀上, 怕有些大意了. 也是在這一詞的理解上, 這詩和下述 3 產生聯繫.
另附以一英文版
THE PANTHER
In the Jardin des Plantes, Paris
His vision, from the constantly passing bars,
has grown so weary that it cannot hold
anything else. It seems to him there are
a thousand bars; and behind the bars, no world.
As he paces in cramped circles, over and over,
the movement of his powerful soft strides
is like a ritual dance around a centre
in which a mighty will stands paralyzed.
Only at times, the curtain of the pupils
lifts, quietly -. An image enters in,
rushes down through the tensed, arrested muscles,
plunges into the heart and is gone.
1. 讀者在讀這首詩的時候, 自然地被語言導引入而化身為豹來理解這首詩(雖里爾克站在豹的對面以現實觀察加揣測描繪的方式來寫), 這是心智與意象的綜合運用,非常成功. 這是一百年前的詩. 讀者其實也可以比較一下更早其50年的描繪<信天翁>(波德萊爾, 象徵主義寫法).
2.詩的不寫完 (例如’一个中心’, ’一个伟大的意志’, ’一幅图像’),讀者可以各自取得讀者想要的理解. 這從英譯版本的多樣以及學校以它為學期小論文的多樣延伸理解可以看出來. 這是一首容易卻不易的詩. 很適合拿來教學及討論.
3. 最近一次的比較大的引用是在電影‘Awakenings’裡的暗示(同名小說,根據真實故事, 中文片名大概翻譯為’甦醒’吧). 這次’ 铁栏杆’是一所醫院或更確切的, 一個1920年代僅發的'睡眠病’疫情,患者喪失語言,行動能力,如雕像般困于自身內(很好的電影,建議看看,而如雕像般又引回到羅丹的銅虎雕像促使他去巴黎植物园看豹). 劇中病患以拼字 "RILKE PANTHER" (直譯“里爾克 豹” )給了醫生一條線索與希望. 里爾克寫這小詩的時候, 絕對想不到日後的這部電影竟拿其名字與豹來作’典故’.
4. 正如上一屆(2007)諾貝爾文學獎Doris Lessing 在受訪時所說, “讀者從作品中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 這和’作者已死’的(Roland Barthes, 1967)概念還是延伸的, 如同這電影與豹. 但是我們還是會回到第一個讀者──詩人, 或豹. 二讀者, 讀者亦成了豹,亦成了一瞬間的 里爾克.
不在作品獨斷解讀的情況下, 正如‘老兵不死’, 詩人不死.
google translated
所读翻译本应是冯至教授版.这诗基本上走abab尾韵.
'昏眩'二字的译文与其它所见的译文有较大不同(昏眩未能形容一份麻木麻痹而不失神智的状态).冯至先生是留德的博士,权威无庸置疑,但在这一词的解读上,怕有些大意了.也是在这一词的理解上,这诗和下述3产生联系.
另附以一英文版
1.读者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自然地被语言导引入而化身为豹来理解这首诗(虽里尔克站在豹的对面以现实观察加揣测描绘的方式来写),这是心智与意象的综合运用,非常成功.这是一百年前的诗.读者其实也可以比较一下更早其50年的描绘<信天翁>(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写法).
2.诗的不写完(例如’一个中心’, ’一个伟大的意志’, ’一幅图像’),读者可以各自取得读者想要的理解.这从英译版本的多样以及学校以它为学期小论文的多样延伸理解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容易却不易的诗.很适合拿来教学及讨论.
3.最近一次的比较大的引用是在电影‘Awakenings’里的暗示(同名小说,根据真实故事,中文片名大概翻译为’苏醒’吧).这次’铁栏杆’是一所医院或更确切的,一个1920年代仅发的'睡眠病’疫情,患者丧失语言,行动能力,如雕像般困于自身内(很好的电影,建议看看,而如雕像般又引回到罗丹的铜虎雕像促使他去巴黎植物园看豹).剧中病患以拼字"RILKE PANTHER" (直译“里尔克豹” )给了医生一条线索与希望.里尔克写这小诗的时候,绝对想不到日后的这部电影竟拿其名字与豹来作’典故’.
4.正如上一届(2007)诺贝尔文学奖Doris Lessing在受访时所说, “读者从作品中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这和’作者已死’的(Roland Barthes, 1967)概念还是延伸的,如同这电影与豹.但是我们还是会回到第一个读者──诗人,或豹.二读者,读者亦成了豹,亦成了一瞬间的里尔克.
不在作品独断解读的情况下,正如‘老兵不死’,诗人不死. |
上城 ?2008-11-21 22:42:39?? | |
很精彩的博弈解读。我非常喜欢这首诗。里尔克给了我很多灵感
例如这首“豹”的中译文与绿原翻译的字句有很大区别(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与一只飞蛾对视”,我觉得已超过这首。但是因为之前有别人的独创没有办法,只能
成为“落后”。
问好。作者已死,非真也 |
山城子 ?2008-11-23 18:33:38?? | |
欣赏…………学习!! |
杯中冲浪 ?2008-11-24 01:28:29?? | |
问好各位。博弈真是博学,很好的资料。这首诗,我也看到其他版本的翻译,不知何故,总还是喜欢这一个。虽然有些字词模糊,但那种原诗的美并没有受到伤害,或许翻译者更多的照顾了原文诗的一些元素。 |
钓月 ?2008-11-25 03:51:08?? | |
谢谢!正巧我正在读绿原译的里尔克诗选! |
郑达夫 ?2008-11-27 18:33:43?? | |
拜读 |
慈林 ?2009-04-08 20:09:20?? | |
我看中译诗,能感动我的很少,许多[名作]甚至比不上一段朴素的民谣,使我感动.我很赞同,诗是不能译的,原因太多了.如此诗,毫不打动我.
中译诗中,只有裴多菲的几首诗能让我感动. |
余江半老 ?2009-04-13 14:04:22?? | |
请冲浪试以“意象诗”来解读《豹》
相信会对诗学的某些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
1[2] qiányè | 联赛专刊编辑小组 | 《北美枫》版主议事区 | 《北美枫》编辑委员会 | 诗海编辑部 | 合作交流 | 北方狼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驻站作家 | 诗海室 | 网友论坛 | 北美华人文学社理事会 | 古韵新音 | 大雅风文学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