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文集
山城子
|
???中国贵州
?????940?
?????2007-05-23
???退休教师
????? ????? ?????聊诗茶吧 查找山城子發錶的所有帖子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michaelwan2010-09-08 00:15:31Cheap Austalia UGGs Classic Boot On Sale in Uggclassicsale.com. We are the best discounted sheepskin UGG Boots Store.Our Classic tall UGG,classic short boots,uggs classic mini boots sell well in the worldwide. You can buy cheap Uggs boots from us,more than 39% Off!Free Shipping!100% Authentic. 骨笛2009-02-27 02:21:03问好李老师!! 半溪明月2007-11-10 23:42:02山城子老师,我记得你昨天发了一些网名诗歌,给我写的也很美,我来收,怎么找不到了啊~能不能传给我呢?问好! 山城子2007-05-31 17:16:23谢谢和平岛光临! |
|
|
现代诗歌 | 评论鉴赏 Reviews | 古韵新音 |
|
走进大唐格律
走进大唐格律
文/ 山城子/(李德贵)
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知:我国古代的诗,从声韵的要求上可大分为两类。这就是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与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格律诗)。
所谓声韵的要求,就是关于字数、句数、声调、押韵、对仗凡五个方面的比较自由或者严格(不自由)的行文用字规定。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不仅留下了大量的古体诗,尤其还创造了大量的近体诗。本篇说“走进大唐格律”,主要从个人学习与把握的角度,通俗地总结归纳一回唐诗中常见的,至今许多诗家依然进行创作的,属于格律诗的绝诗(绝句,亦叫截句、断句。主要有五绝、七绝)与律诗(主要是五律、七律)的格律(声韵要求)规定。
先说五方面的要求,字数、句数不用解释了。
关于声调,就是“四声”。古代分为平声(阴平与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在格律上,古代诗人把平声,就叫平声,而把上声、去声、入声合在一起称为仄声。所谓“平仄关系”,就是指平声与仄声交替的排列次序,也可称之为平仄结构。
我们是现代人,用的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入声仅保存在某些地区的方言里,比如福建的方言),但也分为四声,是现代的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按此顺序习惯叫一、二、三、四声。那么我们用现代汉语写作格律诗,就是把一、二声作为平声,把三、四声作为仄声,就行了。
关于押韵,古代诗家用有代表性的两个汉字(例如江阳、怀来等)做不同的韵名,共分为106韵。据说这是宋代之后分得最少的数目了。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不照古代的分韵。因为现代汉语可按拼音的韵母来分,这样有35个单复韵母,就大致可分35个韵。如果细分则以爆破音声母b、p、m、f为一组,以下其它音声母d、t、n、l、g、k、h、j、q、x为一组,最后前后舌音的zh、ch、sh、r、z、c、s为一组,而分别对35个韵母相拼,即35韵×3(组)=105韵,这与古代的分韵应当是一致的了。把握了这些韵,把同韵按着不同的要求与规定,放在句末(称为韵脚),以增强音乐性,这就是押韵了。再格律诗的韵脚都必须落在平声,而不许仄声,一韵到底,不需换韵。
关于对仗,是常用修辞格的一种,也叫对偶,或对联。正确使用对仗,须有词性分类与句子成分常识,以及词的结构分类常识作基础。对仗可分严对(工对)与宽对。严对从词性到句子成分或词的结构,上下两句必须严格对应。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词性依次为:数量-形名-动-形名;句子成分为:定-主-谓-宾;词的结构是:偏正-偏正-单-偏正。宽对,允许个别字词性不一致,个别成分有差异。
明白并把握了以上三项常识,就可具体领会和把握绝诗与律诗的具体要求与规定了。
一、先说五绝(格律诗中五言绝句的简称)。
要求:20个字,每5个字为一句,共四句。
规定:必须押韵,可以一、二、四行押,也可二、四行押。对仗基本不做死规定,可没有,可有,可一、二句对,可三、四句对,也可两个都对。
平仄声有四种规定:
1、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个字必须仄声,二、四行押韵)
谱为:
⊙●○○●,○○●●○。
⊙○○●●,⊙●●○○
[先前的诗词谱(格律诗词声调的规定),一般用直观的符号○●⊙来表示。
其中:
○ 表示平声;
● 表示仄声;
⊙ 表示可以变声(○前的⊙ 表示平声,但可仄;●前的⊙表示仄声,但可平);
[为了更明确而直观,我现在想,不妨换一种符号来表示,就顾不得专家学者们反对与否了:
= 表示平声;
- 表示可以换为仄声的平声;
Ⅱ 表示仄声;
Ⅰ 表示可以换为平声的仄声。
这样,上谱中的⊙,存在两种意义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时上谱则为: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从符号看,平声都水平起来,可变的平声,仅少一笔,可还是平的;仄声都立起来,可变的仄声,也少一笔,可还是立着。请诗友们记住,本文以下就用这种符号出示诗谱。]
2、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第二个字必须仄声,一、二、四行押韵):
谱为: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这个2与上面1比较,仅将1中首句的三、五字的声号对换,其余都相同。
3、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二、四行押韵):
谱为: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这3与1比较,其声调规定就是两联对调位置。
4、首句平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而一、二、四行押韵):
谱为: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这4与3比较,只首句第一字平声不可变为仄声,而第三、五字声调对换。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首句仄起不入韵式”的五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从对仗看,两联全都对仗:首联是正名对,正正相对;第二联为流水对,递转如流。美在自然,天衣无缝,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从押韵看,二、四行押,完全符合要求。从现代汉语看,押的是ou韵。
从平仄关系看,仅第四句的第三个字失粘(本为仄声,却用了平声),犯了“三平调”的毛病,但从五言的“一、三不论”(只要每句的二、四、五字相合,一、三合不合没关系,都还是五绝或五律)来看,也就不是毛病了,且成了千古名句。
二,再说七绝(格律诗中七言绝句的简称)
要求:须七言一句,共四句28个字。
规定:必须押韵,可以一、二、四行押,也可二、四行押。对仗不做规定,可没有,可有,可一、二句对,可三、四句对,也可两个都对。
平仄关系规定有四种:
1、首句平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一、二、四行押韵)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二、四行押韵)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与1比较,就是将1首句第五、七字的声调对换。余下三句完全相同。
3、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仄,一、二、四行押韵。)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4、首句仄起不如韵式:(首句第二字必仄,二、四行押韵。)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与3比较,就是将1首句第五、七字的声调对换。余下三句完全相同。
例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丛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个属于首句平起入韵式。仅第二句的第五字失粘(应为仄声,实际平声)但七言是“一、三、五不论”,因此还是七绝,且成为抒发喜悦心情的千古名诗。
韵脚“间”、“还”、“山”都是平声。按现代汉语说,押的是an韵。
三、关于五律(格律诗中五言律诗的简称)
要求:五言一句,共八句40个字。
规定:必须押韵,一、二、四、六、八行押,或只双行押。第二、三联必须对仗,其它可对可不对。
平仄关系规定四种:
1、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二、四、六、八行押韵)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注意,三、四联的规定,是一、二联的重复。
2、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一、二、四、六、八行押韵)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注意,2与1比较,仅首句第三、五字的声调对调位置,其余七句相同。
3、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二、四、六、八行押韵)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如果3与1比较,3的规定,就是将1的二、三、四联,依次升为一、二、三联,而把1的首联,作3的尾联。
4、首句平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一、二、四、六、八行押韵)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ⅡⅡ=。
用4与3比较,仅首句的规定不一样,以下七句都相同。
举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这首五律,首联对出,其中第二句的“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春天来了),与上句的“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被破坏了),对得很工。第二联互文而对,第三联属于流水对。二、四、六行押en与in的通韵。第八行从现代汉语看是脱韵了,但这是出于不能因韵害意的考虑,或者当时的读音,与上面的韵脚通韵吧? 从平仄关系看,这是首句仄起不入韵式的五律,其平仄关系完全符合规定——当然,要把“恨别”的“别”字看成活用为名词(别扭的事,而不是离别的别),把“不胜簪”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已经不能戴方胜和插簪子了),而把“胜”作承受解,就不对了。
四、关于七律(格律诗中七言律诗的简称)
要求:七言一句,共八句56个字。
规定:必须押韵,一、二、四、六、八行押,或只双行押。第二、三联必须对仗,其它可对可不对。
平仄关系规定四种:
1、首句平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一、二、四、六、八行押韵)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注意:二联与四联完全相同,二、六句也完全相同。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平声,二、四、六、八行押韵)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注意:与1比较,仅首句第五、七字对调了位置。其余王全相同。
3、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一、二、四、六、八行押韵)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注意:与1比较,3的一、二、三联,与1的二、三、四联依次吻合。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二、四、六、八行押韵)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ⅠⅡ-==ⅡⅡ,-=ⅠⅡⅡ==。
-=ⅠⅡ==Ⅱ,ⅠⅡ==ⅡⅡ=。
注意:与3比较,仅首句第五、七字对调位置,其余七个句子完全相同。
举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愁浊酒杯。
(杜甫《登高》)
这首被誉为“全篇可法”的“旷代之作”,从平仄关系看,应当属于首句仄起入韵式。但诗人开口哼出时,激情难抑就顾不得声调了。所以竟失粘作平起。但首联有第六、第十二两个仄声的全力支撑,又是对中有对的对出,不觉得拗,也就不必救——好在后边的三联,丝毫没有不符合本式平仄关系的,简直就是丝丝入扣了。
颔联不仅叠字而工对,且是千古写景寓理的名句。颈联转为身世的感慨,也是工对。尾联不似对,又偏偏是对,巧妙在“苦恨”貌似“联合式”结构,其实说的是“痛苦的憾事”,是“偏正式”结构,这与“新愁”对得正着。这是唐诗中少见的联联皆对的名篇。
从韵脚看“哀”“回”“来”“台”“杯”,中间三个属怀来韵(现代汉语为ai韵)前后的韵与怀来韵相通,完全符合格律。
走进大唐格律,就是走进了最高雅的文学殿堂,就看到了在严格规定的束缚下,所生长与绽放出来的慧草奇葩,才领略到一千年前华语诗人仙圣一样的睿智奇才和胸怀情致。
余兴未尽,习作一首五律,以垫底:
五律·撰《走进大唐格律》后记
夜静唐声美,平仄细细分。
依规吟五律,凭述慰十旬。
但惜耕耘远,偏欣网络奔。
人生夕照晚,万事可由心。
2010-6-15 于黔中文化村
2010-06-14 22:53:36 |
笑聊 ?2010-06-15 01:28:48?? | |
问好山城子!
人生夕照晚,万事可由心。
妙句,欣赏! |
山城子 ?2010-07-19 00:50:14?? | |
谢谢笑聊
——笑一笑,十年少! |
戴玨 ?2010-08-04 15:53:32?? | |
用現代漢語的發音來討論這些古代作品的格律不是很恰當。如《登鸛雀樓》末句,“更上一層樓”,一字其實是入聲(如果不懂有入聲字的方言,可試下讀成第4聲看看),所以此句并非三平。整首詩(同理《早發白帝城》也)是完全合律的。杜甫《春望》中,深、心、金、簪在平水韻中同屬下平十二侵,不存在通韻的問題。
另外,失粘主要是指出句的第二字和上聯對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對。如《登鸛雀樓》第二句為:平平仄仄平,第三句“粘”的話應為:平平平仄仄,但如果用了 仄仄平平仄,那便是失粘。盛唐以前,格律還不是太嚴謹,這種例子還是不少的,比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韋應物《滁州西澗》便是。 |
山城子 ?2010-08-04 16:19:34?? | |
戴玨 寫到: |
用現代漢語的發音來討論這些古代作品的格律不是很恰當。如《登鸛雀樓》末句,“更上一層樓”,一字其實是入聲(如果不懂有入聲字的方言,可試下讀成第4聲看看),所以此句并非三平。整首詩(同理《早發白帝城》也)是完全合律的。杜甫《春望》中,深、心、金、簪在平水韻中同屬下平十二侵,不存在通韻的問題。
... |
谢谢先生的指教——我对古字的入声知识是空白的,以为是消失了的。但读古诗的时候,还是能自动校正声调。比如,“更上一層樓”的一,我向来是读第四声的。 |
网友论坛 | 美哉贴图 | 诗词吟诵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合作交流 | 谈古论今 | 诗海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