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54?

?????2007-01-01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查找风动松柏發錶的所有帖子

???我爱是因为有所不爱

现代诗歌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散文游记
评论鉴赏 Reviews
网友论坛
谈古论今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晓辉,发到国外哲学界评级机构(这是得到彻底校对的版本)

理性主义分析《道德经》
[关键词] 道,理念、规律、法则;无为、无为而治,有为
[中心语]《道德经》是一部以哲学理论为铺垫的彻头彻尾的政治著作,但是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老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一直搞不清,老子所谓的“无为”、“无为而治”等就是指抓住规律性而有所作为,而不抓住规律性去为就是“有为”,有为就是失“道”,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都是构建在“道”(则规律)的超级链接中的,规律性贯穿其中,表达一种秩序性,他这种认识,限制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进程的认识,而他往往是站在批评者的地位提出自己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的。他的“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其实就是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和具体的规律、法则,“道”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天道”或等同于“天道”,“道”作为哲学概念,它是独立的,它只是在性质上与人道、地道、天道相通,人道、地道和天道是作为具体的“道”存在的。
引言:贯穿全书的中心观点和观念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观念和政治观念、人生观念,贯穿全书的中心观点是“道”,而贯彻始终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是无为。但是,书中表达的观点和观念历来被人们理解不清,由此造成的曲解、错误和混乱非常之多,下面笔者将作详细的各种肯定和否定、分析和剖析。
一、“无为”及“无为而治”是什么
1、 概念和“表达的矛盾”:我们看老子《道德经》里的文章,往往发现它表达的内容是“有为”却又往往说“为无为”、“处无为”。而“无为”按一般的解释就是不做或不作为,如果真的这么理解就错了,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谓的“无为”就是抓住规律性去“为”,因为规律性就是一种秩序性,一切事物的生成、生长或毁灭都是依照规律进行的。因此,这首先是老子造成的概念矛盾,然后就是因此造成的表达矛盾。
2、 成立的理由:A、按上面所述,“无为而治”就是“抓住事物的规律性而施行治理”,则“按照事物的规律性而有所作为”,这些陈述都在《道德经》中出现并可感知。因此,我们不妨以《道德经》中的文章去论述这些问题。例如《道德经》之文六十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篇文章说得就是“从小事做起,完成大事和从容易事做起去解决困难之事。”是有为篇,都是按规律去做。再引用《道德经》文之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篇文章说得就是“从小事做起完成大事,从苗头起按防患于未然的规律去做事。”B、因此“无为”和所谓的“为无为”和“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指的是抓住规律办事,并非不做和什么事都做。所以“无为”、“为无为”、“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所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是按规律或规律性办事而有所作为的最高境界。我们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可以看到,老子对这些问题的陈述造成的“错误”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和翻译时要明确因此而带来的表达。
3、 “无为而治”由何而来。我们先看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文章,如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味,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篇文章的译文是:眼看不见,所以称之为不灭,耳听不到,所以称之为希微,手摸不着,所以称之为无状。这三种情形,不可以穷追问,因此混合而为一,归于“道”的虚无。“道”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的运动持续不断,不可名状,我们称这又只好称之为无物状的“道”。“道”啊,无法形容,不可物状,因此我们只能说隐约恍惚。人们按照它的定律运行,迎接在前,却看不见它的头面,追随在后,看不见它的背部。如果我们掌握它的定律指挥现存的一切事物,就可以推知“道”在远古的相对开始处,那就是“道”的纪元的开始了。
老子认为“道”无形无状,视而不见、听而不到、摸而不着,但是却可感觉和可感知的“虚无”存在,我们掌握它可以驾御一切现存的事物,它是规律性。
我们再看《道德经》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一篇文章的译文是:懂得的不乱说,乱说的不懂得。塞住耳目口鼻的知识穴窍,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使自己和入世间的光辉,也使自己混同世间的浊尘,这就叫做深远无形的与“道”同。所以,无法对它亲近,无法对它疏远;无法使它得到利,无法使它受害;无法使它尊贵,无法使它下贱。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老子认为“道”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所尊贵。
老子《道德经》七十三章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则:天的“道”,不斗争而善于胜利,不用说话而善于应对,不用召唤而自己到来,不急于谋划而善于谋划。“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体,它独立存在,源源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对世间万物产生作用而不假外力: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道”是理念、规律,它无言地存在,利用它和掌握它就掌握了天地万物,这便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根据。而离开“道”这个规律性的东西而为则是有为,有为则是失“道”。所以老子提倡“为无为”,而批评“有为”。
二、“道”作为“理念”、“规律”、“法则”的由来和根据
1、见于《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在这一篇文章中,很明显表明“道”是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些话表明“道”是一个理念;而同时,它又是无处不在的具体规律,存在于宇宙空间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篇文章的译文是:
“道”啊,它无形无状,是不可见的虚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万物都在用它而用不完。多么渊源啊,它好像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它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可以使自己融入世间的光辉里,也可以使自己混同世间的尘浊里。它隐没得那样无形无象,看似不存在却总是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见于《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篇文章表明“道”是一个理念,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母体。这篇文章的译文是:“谷神”这个深不可测的道体是永恒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玄牝”。“玄牝”之门,自然万物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天地的根本。它生化万物永不停息地运动,无形地存在着,它永不停息地发生作用是自然的,它不假外力发生作用,同时,万物又无不在运用它。
3、见于《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味,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篇文章表明它是理念和规律。这篇文章的译文是:眼看不见,所以称之为不灭,耳听不到,所以称之为希微,手摸不着,所以称之为无状。这三种情形,不可穷追问,因此混合为一,归于“道”的虚无。“道”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的运动持续不断,不可名状,我们称这又只好称之为无物状的“道”。“道”啊,无法形容,不可物状,因此我们只能说隐约恍惚。我们感觉它的存在,迎接在它的前面,却看不见它的头面,追随它的后面也不见它的背面。如果我们掌握它去驾驭一切现存的事物,就似乎可以知道“道”的相对远古处了,那就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4、见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篇文章表明“道”是一个理念和真实的规律。这篇文章的译文是:大德的容纳,只是它遵从了“道”这个法则。“道”这个东西啊,是没有固定的形体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它的物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它的物体;深远幽幽啊,其中涵含着它极细致的精气;它的精气啊,极其真实,其中有它准确的信验。从古至今,我称之为“道”,它这个名字从不去除,看到它就看到了万物的开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况呢?就是根据它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的这个法则。
5、见于《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篇文章表明“道”是存在于宇宙中无处不在的规律。这篇文章的译文是:大道像水泛滥,可以左流右流,四面八方流,无所不到地周流。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不自邀其功,功成而不名彰,护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它永远也没有私欲,没有自己的形态,可把它叫作小到不能再小;万物归服它而不自以为主,可把它叫作大到不能再大。因为它永远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其大。
6、见于《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篇文章表明“道”是理念也是维系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规律。这篇文章的译文是:古时得到“道”这个“一”的:天得到这个一,借以清明;地得到这个一,借以稳定;神得到这个一,借以灵验;河谷得到这个一,借以水满;万物得到这个一,借以滋生;侯王得到这个一,借以成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天保持不了清明,恐怕要断裂;地保持不了稳定,恐怕会震动;神保持不了灵验,恐怕会绝灭;河谷不能保持水满,恐怕要枯竭;万物得不到滋长,恐怕会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地位高贵,恐怕要倒塌。所以,贵以践为根本,高以低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以贱为根本吗?难道能说不是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得不到荣誉。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只珞珞如石之贱而已。
7、见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篇文章表明“道”是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这篇文章的译文是:道生无形体的一;无形体的一既称为一,已成为有,这有是实在之物,它产生了天与地便是二,天地产生了阳气、阴气、中气便构成三;三产生千差万别的万物。万物虽异,但都是背后负阴气,胸前抱阳气,阴、阳二气在看不见的虚气中得到交流谐和。人们所憎恶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这些字眼自称。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了它,反而减损了它。人们用来教人的话,我也用来教人,“强梁的人不得好死”,我将用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头一条。
8、见于《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篇文章很明显地表明“道”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中的具体规律。这篇文章的译文是:天下最柔软的“道”,穿梭于有的坚硬物体之中,这种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有形之物。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好处。不言的教育,无为的利益,天下人很少认识到这程度。
9、见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一章里老子对“道”的认识作出了总结:一、表明“道”作为理念是先于天地、上帝而存在,作为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它产生了一切,包括天地(即宇宙)、万物、上帝,而并不是天、上帝创造了“道”, 这就是所谓的“先天地生”;二、“道”无声无形无状,作为理念和规律,它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和永存性,而其它的一切属于现象界的事物是相对而言,具有相对性,“道”是一个绝对体,绝对对待,没有对立面,独立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独立不改”;三、“道”作为规律永远持续地循环运动,事物依赖它而形成、存在、发展、消亡,一物的消失,即一物变为另一种物时,原来的规律仍然存在但同时转化为另一条规律,作为规律它保持着独立性,物质只是依赖它作功而已,原来的物质变了,但作为规律永远不灭,这就是所谓的“周行而不殆”,因此规律具有不可消灭性;四、所有的事物都是以另一些物体作为存在的依据,效法它物,只有“道”根据自己的原理独立存在,独立运行。效法的是自己,因此“道”没有相对性,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五、对于“道”认识具有不完全性,不知其名,惟有以“道”笼统称呼,勉强曰之为“道”这个名字,表示对它的认识,它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理念、规律、法则。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道”这个天地万物的母体循环不息,永远地运动,不依赖任何东西而存在,不假外力而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篇文章的译文是:有一个东西,混合成为整体,在天地出现之前已产生。它无声响啊,又空虚无形状,它不依赖于任何物而独立存在,不假外力而自动循环运行,永不停息,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一个表字叫“道”,勉强为它起一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至永恒,永恒不息地运行而永远循环往返。因此,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因此,宇宙之间有四个大,而人占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己的样子。
由于老子对“道”认识的不完全性,所以他的哲学有待于发展,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表达仅仅表达为正“道”,同时,“德”作为“道”直接而来的功能(作用),“道”的作用力是非常强大,我们只要看看核弹的爆炸威力就可知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道”并没有普遍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因而他认识的“道”和“德”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
三、老子的哲学是活生生的生命哲学,作为引证,则比比皆是,所以,在这里只是援引此书中的三篇文章来证明:
1、见于《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篇文章的译文是:“谷神”这个深不可测的道体是永恒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玄牝”。“玄牝”之门,自然万物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天地的根本。它生化了万物又永不停息地运动,无形地存在着,它永不停息地发生作用是自然的,不假外力对它发生作用,同时,万物又无不在运用它。
2、见于《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味,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篇文章的译文是:眼看不见,所以称之为不灭,耳听不到,所以称之为希微,手摸不着,所以称之为无状。这三种情形,不可穷追问,因此混合为一,归于“道”的虚无。“道”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的运动持续不断,不可名状,我们称这又只好称之为无物状的“道”。“道”啊,无法形容,不可物状,因此我们只能说隐约恍惚。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迎接在它的前面,却看不见它的头面,追随它的后面也不见它的背面。如果我们掌握它去驾驭一切现存的事物,就似乎可以知道“道”的相对远古处了,那就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3、见于《道德经》第十四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篇文章的译文是:天下最柔软的“道”,穿梭于有的坚硬物体之中,这种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有形之物。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好处。不言的教育,无为的利益,天下人很少认识到这程度。
总体而论,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是活生生的生命哲学,“道”,驰骋宇宙万物其中,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的运动持续不断,不可名状,我们称这又只好称之为无物状的“道”。作为生命哲学,它在中国的风水玄学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发展和体现,中国的风水玄学把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看成是有灵气的生命系统,万物是生命的体现和灵气的呈现,所谓山清水秀,龙脉;而穴位的名堂有“白虎穴”、“鲤鱼迎水穴”、“嫦娥奔月穴”等。风水的灵气讲求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整体上呈现出灵气和秀气,从山水草木的整体呈现把握穴位和灵气、龙脉等等。
四、老子的哲学是理性的哲学
道家的最早起源是上古天文学,日月星晨的运动既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大周期性运动,从某一个起点开始看,又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故曰:反者道之动。这运用在生物学里,即一切生命的开始正向死亡发展,而死亡又是生命的孕育。因此,老子得出了这样一种哲理:规律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这是“反者道之动”的真正含义,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因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篇文章中,老子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有产生于无。那么什么是“有”和什么是“无”呢?“有”就是实存的、显现的、有形体的,“无”就是“道”,是一种理性存在,一种绝对抽象,是理念、法则和规律,即康德所谓的“先验综合系统”、黑格尔的“绝对理性”和柏拉图所谓的Idea,都是同一表达。世界的合理性就在于一种预先存在的理性。老子认为,不是神创造了世界,是“道”创造了一切:“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他对天地万物的产生就是这样表达的。而万物的生与死是“道”运动的结果。老子信奉:虚、柔、和、静、默、退、守、藏等,往往与刚与阳相反。老子所谓的“道”(则理念、具体的规律、法则等)是预先存在的,万物都要依赖它而形成,它是无处不在的,什么规律都会存在于宇宙中,只不过我们缺少的是发现和掌握,直至目前为止,人们认识和掌握利用的规律是有限的,作为具体规律的存在是无限的,但被人们发现和掌握的却永远是有限,我们发现宇宙中有多少的现象存在,就有多少已经起作用的规律,未被发现的规律在我们的探求和感官之外,有着无限被发现的可能,被发现的有限永远少于未被发现的无限。“道”的存在不是依赖物质的,但是物质只能依赖它而起作用。所以它是无,物质是有。无是非显现的,有是显现的,因为物质的形成依赖规律,所以老子说:有生于无。同时,物质的形成也同时就是规律的寄存,这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的另外一种解说。即存在物显现规律,存在物的消失也显现规律(一个人生存时,生命规律存在在他的身体里,当他死亡时我们就感觉生命规律离开了他,生命规律也不再制约他,而同时,生命的规律也就转化为死亡的规律,这时死亡的规律对尸体发生作用),万物依赖规律而形成,事物形成的同时也就是规律的寄存,存在物消失的同时原来的规律也就演变为新的规律。因此,有是一种存在,无也是一种存在,只不过作为无的规律我们欠缺足够多的认识和掌握而已。人类发现和掌握的规律永远是有限的,而未被发现和掌握的规律永远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具有一种永远的无限性,规律的无限性是不依赖物质而存在的。因此,世界有两种无限:一种是物质世界的无限,二是规律的无限,这是世界的两个本质。也就是说,物质作为世界的一个本质它是永恒的、不会被消灭的,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理性的规律不仅其存在是永恒的,而且未被发现的规律也是永恒的。世界的有限性被无限性包容,无限性是作为物质和规律的一种宇宙属性,是物质无限和规律无限这两者存在的一种自然的属性。而一张化学反应原素周期表就是一张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表,物质的化学反应依椐化学反应原素周期表进行,而这是有限的发现。理性的规律是充满宇宙间的,在宇宙间是无处不在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啊,它无形无状,是不可见的虚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万物都在用它而用不完。多么渊源啊,它好像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它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可以使自己融入世间的光辉里,也可以使自己混同世间的尘浊里。)和“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像水泛滥,可以同时左流右流,四面八方流,无所不到地周流。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不自邀其功,功成而不名彰,护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它永远也没有私欲,没有自己的形态,可把它叫作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万物归服它而不自以为主,可把它叫作大到不能再大的大。因为它永远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其之大。)万物的产生和存在是根椐“道”而来的,“道”的存在是“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因而掌握了“道”就知道宇宙万物开始的由来:“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大德的容纳,只是它遵从了“道”这个法则。“道”这个东西啊,是没有固定的形体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它的物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它的物体;深远幽幽啊,其中涵含着它极细致的精气;它的精气啊,极其真实,其中有它准确的信验。从古至今,称之为“道”,它这个名字从不去除,我从它看到了万物的开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况呢?就是根据它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个法则。)。同时,“道”存在于宇宙间,是永不停息地运动,在宇宙间循环往复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有一个东西,混合成为整体,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无声无响啊,又空虚无形状,它永远不依赖于任何物而独立存在,永远不假外力而自动循环运行,永不停息,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称,给它一个表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命名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至永恒,永恒不息地运行而永远循环往返。)同时,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是理性的,都是建立在“道”的超级链接中,“道”维系宇宙间一切的存在和发展:“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古时得到“道”这个“一”的:天得到这个一,借以清明;地得到这个一,借以稳定;神得到这个一,借以灵验;河谷得到这个一,借以水满;万物得到这个一,借以滋生;侯王得到这个一,借以成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稳定,恐怕要震动;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要绝灭;河谷不能保持水满,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保持滋长,恐怕要灭种;侯王不能保持地位的高贵,恐怕要倒塌。),所以,老子的哲学是理性的哲学。

五、《道德经》由何而来。
我们看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明确表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体,由“道”的直接作用而来的功能便是“德”,它是“道”的功用,一个直接作用于物的性能,它使万物得到养育、繁殖、发育、生长、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道”和“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所以万物(包括人)没有不尊崇“道”而贵重“德”的。“道”的被尊

2007-01-01 18:18:15
引用並回復
hepingdao ?2007-01-01 18:25:06?? 引用並回復


理性主义分析《道德经》

学问很深呀
Very Happy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2007-01-01 18:52:19?? 引用並回復


我的地址:广东省东莞市石排中学教师宿舍B座102室;姓名:曾柏清;邮码:523338.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风动松柏北美楓文集
和平岛 ?2007-01-01 19:57:48?? 引用並回復


风动松柏

新年快乐!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和平岛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2007-01-05 20:24:13?? 引用並回復


谢谢和平岛.也祝和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风动松柏北美楓文集
kokho ?2007-01-07 17:11:15?? 引用並回復


新年快乐。。。

要慢慢读呢 Cool Laughing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kokho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2007-01-08 15:06:20?? 引用並回復


hepingdao 寫到:
理性主义分析《道德经》

学问很深呀
Very Happy

谢谢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风动松柏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2007-01-08 15:08:24?? 引用並回復


kokho 寫到:
新年快乐。。。

要慢慢读呢 Cool Laughing


谢谢并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风动松柏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2007-01-22 22:16:19?? 引用並回復


hepingdao 寫到:
理性主义分析《道德经》

学问很深呀
Very Happy
谢谢并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风动松柏北美楓文集
风动松柏 ?2007-02-04 04:42:33?? 引用並回復


和平岛 寫到:
风动松柏

新年快乐!
这是经修改完毕的新版,祝新春快乐.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风动松柏北美楓文集
1[2]  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