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诗歌 |
|
《这双手,为中国擦干了眼泪》(外二首)
——记“5.12”地震中的总书记
在那个黑色的瞬间,他第一时间发出总动员令
在赶赴灾区的飞机上,他透过舷窗关切地俯望巴蜀大地
此刻,天府之国的山川沃野,正展开一场生死博弈的战争
他凝视中国地图,沉思着抗震救灾的举国大计
他是战士,他在和特大地震这个敌人赛跑
他挥动拳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他是出鞘的剑,用宏亮的声音,发出号令: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救人!”
他是在号召人民的爱心、毅力、意志和精神
他更是在鼓舞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乃至整个民族
在灾难与痛苦面前,更加坚定的从容和自信
现在,这双冰雪中温暖过我们的手
这双父亲般宽厚、母亲般温润的手
正抚摸着汶川——祖国母亲身上
这道十万平方公里的破绽和伤口
他不惧余震,头顶飞石,踩着鲜血染红的大地
大踏步迈过崎岖山路,越过废墟瓦砾
从绵阳到北川,从北川到汶川,从汶川到什邡
他来到擂鼓镇、北川中学、南河体育中心、绵阳中医院
他来到漩口、龙门和什邡,来到一个个救援现场
他走进救灾帐篷,走进血泪浸染的一颗颗心里
现在,这双汇聚了无疆大爱的手,再一次
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他抱起废墟上的孤儿,满含深情的一吻
就像要从苦难中抱起汶川,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
让一个国家的承担,一个政党的爱,一支军队的魂
紧紧地和她的人民站在一起,让灾难冰凉了的心
顷刻,有了温度,让人性光辉照亮了的生命
联结成中国,又一道难以撼动的希望的长城
这一刻,他的手紧紧握住了人民,而人民也紧紧握住了
他和他身边的副总理、军委副主席、省委书记、省长
以及11万子弟兵、几十万救援队伍和亿万神州儿女
他用深情和暖意诠释着党和政府的决心
他的呼吸和人民连在了一起,他的信念已传递给每一个人民
而人民传递给他的是: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
无奈而不绝望的坚韧不拔和无私无畏
这一刻,这双手,是一个国家,坚强的身体里
露出来的最柔软的部分,用感天地泣鬼神的大爱
为中国,擦干了眼泪;
这一刻,是13亿双手,从废墟里
刨出了埋藏在民族心底五千年的自尊:
国家为平民默哀,国旗向百姓敬礼!
这一刻,中国这条巨龙已开始提速,她勇往直前的奔跑
必将翻开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他站在废墟旁,写下“多难兴邦”》
——记“5.12”地震中的总理
已经第三次来到,隆生了神禹的故乡
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革命老根据地
“5.12”地震致上万人遇难,95%以上的人无家可归
“一个县城瞬间就没了”的绵阳北川
来到这个中华历史文明发源的腹地之一
象征着文化和希望薪火相传的北川中学
这位爷爷,这位父亲
这位师长,这位人民
他姓温,温暖的温
前两次,他蹲在掩埋着学生的废墟旁
“用一百倍的努力”,糅合成救命的力量
恨不得一下子,一下子
把深埋着的孩子们都拉出来啊!
他流血的双手紧紧搂着两个
从塌陷的教学楼中逃生出来的孩子
“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你们幸存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下去”
这一次,他站在废墟旁
一个老人的眼里写满无尽沧桑
这里即将成为中国第一座地震博物馆
里面有一面著名的哭墙……
这一次,他来到位于长虹培训中心的临时北川中学
在挂着从废墟中掏出的白底黑字木质校牌的地方
在唯一没有学生遇难的高三(一)班教室的黑板上
写下遒劲有力的四个字:“多难兴邦”……
这是写在13亿人民心上,忍受了雪灾、口手疫
和特大地震阴云遮蔽的四个字
这是镌刻在我们骨骼上的信心和力量——
这是能够滚烫我们血液的四个字
这四个字,足以让我们找回性格和真理
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
让胆怯逃跑,让痛苦绕道,让新一轮的坚守
品尝到废墟里长出的黎明,那片叶子上
第一滴晨露的甜蜜
罗国雄,男,1970年5月生于四川仁寿农村。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
《青年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绿风》、《诗潮》、
《诗人》、《四川日报》、《滇池》、《岁月》等发表诗文若干,获过奖,作品
入选多种诗文集,著有诗集《幸福燕》(1994年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地址:四川省乐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邮编:614000
邮箱:lslgx168@163.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gx1286>
2008-05-29 09:46:28 |
nobody ?2008-05-30 02:54:17?? | |
看了您其他帖子里的地震诗,很欣赏。
这里,借机表达一下关于歌颂领袖这类诗歌的看法。这类诗在地震诗里站了很大的比例。完全可以感受到是发自内心。我也深为中国的领袖人物的不断进步自豪庆幸。
但从另一个侧面,遣词造句中(如刚才看到另外一首描写“热爱人民”。。。),仍不免透露出几千年帝王制度的影响。我专门去很多作者的博客看他们的简历,很多都很年轻。
我一直认为中国应极力减少古装电视剧,现在铺天盖地,无形中会有影响。
其实,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感激,感谢,都可以,但没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地颂扬。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