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中国山东

?????333?

?????2009-11-28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查找李盈枝發錶的所有帖子

赖海雄2010-01-27 06:58:17

问好!先生所著甚丰,值得鄙人学习。 Very Happy

开心一笑
古韵新音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李盈枝 ?2009-12-31 00:13:22?? 引用並回復


梦先生的推理是令人信服的。

关于统计,做点澄清:
“前些时曾对《中华诗词》的作品做了统计,绝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用平水韵写诗的。”
--这是在下自个儿对数期《中华诗词》做的统计(曾就此题与罗版讨论过,忘了登在那一天)。

上几年,就在敝文登载前后,感觉《中华诗词》编辑部对鼓励新声韵积极;但“奇怪”
的是,除了上述年轻人多用平水韵,就是其编辑部诸先生也多用平水韵(或宽韵)。先
生不妨找来翻翻。……

林锐彬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0:14:43?? 引用並回復


梦先生的推理是令人信服的。

关于统计,做点澄清:
“前些时曾对《中华诗词》的作品做了统计,绝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用平水韵写诗的。”
--这是在下自个儿对数期《中华诗词》做的统计(曾就此题与罗版讨论过,忘了登在那一天)。
上几年,就在敝文登载前后,感觉《中华诗词》编辑部对鼓励新声韵积极;但“奇怪”的是,除了上述年轻人多用平水韵,就是其编辑部诸先生也多用平水韵(或宽韵)。先生不妨找来翻翻。……
——————————————————————

虽与林先生相遇于网上时日不多,但从先生言谈举止中已经知道,先生是位诚实、持重、谦和的人,我深表敬意!所以,对于先生之统计研究我不持疑议。哈哈,我是个直人,不说则已,说则言直,许多时候不免言语冒失,若冲撞了先生,还请海涵。握手!

对于先生的这个统计结论,我觉得可喜,因为古典诗词龙脉有继!但这个统计研究,或许还可以深入做下去。比如:绝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用平水韵,是否可以推出因为平水韵的音律一定比普通话音律要优要美的结论?是否意味着他们一定会用平水韵“唱读”?再如:就拿在这个南洋网或者中华诗词网上用平水韵的年轻人来说吧,他们中间有多少人会读平水韵?他们是把平水韵作为一种“理论上”的用韵——即关在家里靠一本韵谱来写,还是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随口即来的自然用韵?你让他们读他们的作品,我敢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依普通话来进行的,尽管他们在诗学的“理论”上用了平水韵。所以,平水韵在他们那里多为理论上的用韵而非实际生活的自然而然。发表出来的东西,显然是经过了方言—普通话—平水韵之间的转换,这个过程被掩盖了。而这在古人那里是不存在这一过程的。
至于统计学上的数量多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个时间周期到另一个时间周期,样本空间是会发生变异的。比如,从推出以普通话为基准的”中华新韵“以来,用新声韵入古典诗词创作,其时间怕只是平水韵使用历史的零头吧。换句话说,新声韵使用者,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过程,这意味着,我们的任何统计分析,都得以此为前提。您看,新声韵终于开了头,虽然它还是少数,但它破天荒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已经破了平水韵在历史上独尊的局面,这应当是汉语音韵学上的大事,是个里程碑,正如平水韵曾经树起了中古言韵学的里程碑一样。而新声韵之所以能够诞生且日益被人们接受,绝不是一些言韵学家异想天开的结果,恰好是因为,生活中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了起来,而来自生活的吟哦,需要一套与之相配称韵谱,以规范韵文的创作,这自然而然地对古典诗词的创作发生影响。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7-1 13:14 编辑 】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0:18:20?? 引用並回復


能向先生讨教切磋,是我上南洋网特大的收获之一。

正如先生所提:(在该刊物上)绝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用平水韵,是否可以推出因为平水韵的音律一
定比普通话音律要优要美的结论?--这种统计工作,非常有意义;可惜在下这方面是力
不从心。希望大陆有人做。
梦先生的另一段话,却似乎可以商榷。“……我敢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依普通话来进行
的,尽管他们在诗学的“理论”上用了平水韵。所以,平水韵在他们那里多为理论上的用韵而非实际生
活的自然而然。发表出来的东西,显然是经过了方言—普通话—平水韵之间的转换,这个过程被掩盖
了。而这在古人那里是不存在这一过程的。”
前些时看电视节目,介绍一个五岁小孩,母亲日本人,父亲中国人,上学读的是英文;
据说她还悄悄学着马来文。听她讲话,英语是英语,华语是华语,日本话我不懂,但从
她和母亲对话的流畅看来,应该不差。这说明什么?--我们的意志力,可以管控、
转切语言频道。再举个例子:问好吧。普通话是“你好!”,潮州话可以是“怎
生?”,英语“How things?(一切好吧?)或者How do you do?(过得怎样?)”,马来
语“Apa khabar? (什么消息?转,怎样了?)”相信我们不会在说华语时用了“怎生?”;在说英语时竟说“You Good!” 吧!
运用平水韵做诗,我以为是同个道理,并不须要经过了方言—普通话—平水韵之间的转换。就以我本身的经历,或者可以充当例子。前文曾写道:我这个年纪,自然受的是现代汉语的教育;我的处境,也致使读的文言不多。我也写过新诗,可是,自从接触了旧诗词,就为其铿锵律韵为其精邃窈渺陶醉!我所参加的团体,一如其他中国海外团体,是奉平水韵为圭臬的。在学习过程就必须逐步搞通旧声韵。一段时日后,知道“看” 两读同意;知道
“从”两读不同意;知道“差”三读三意,而且是在新旧声都一样的;知道“黑、白”
是入声字音;知道数目字中只有“三、千”是平声(这或者是李白用“白发三千丈”而
不用“四千丈”的缘故……。因而,有灵感想写诗时,出现的句子,很自然,是运用
依循平水韵的字句来斟酌的(其实,新旧音韵差别的只是少数)。并无梦先生所担忧的情
况。其他诗友不妨也来“坦白坦白”。
至于“理论上的用韵而非实际生活的自然而然”,--是不是口语才叫“自然而然”呢?那么
运用“文言”,也非“自然而然”吧?感觉上,经常妨碍直抒胸臆的,并非旧音韵作
怪,而是格律的“平仄对粘”。据说,这正是不喜拘束的李白少写格律诗的原由。最近
汶川地震,我写了几首诗,有新诗、古体诗、就写不出律诗;勉强一首词,改了几次,
还觉得表达不畅。

………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0:19:47?? 引用並回復


林先生所言,对语言的学习甚有帮助,读后很受启发。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我们知道,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语言的学习、掌握、灵活运用以及由此而然的语言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在林先生的例子中,这一点表现的十分鲜明。孩子从小因语言环境而形成了他在不同的语言中做直接的切换之能力,这是一个事实。孩子的母亲说日语,孩子从小便获得了日语的语言环境;其父亲说汉语,他从小便获得了汉语的语言环境;他还会说英语,他其实是从学校或者会说英语的人群中获得了这种语言环境。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形成之绝对重要的作用吧。语言环境在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其实担负着一种开放的而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这个例子中,孩子的母亲、父亲、英文老师,分别向孩子所提供了日语、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语言环境,他从小就接受了这些环境的塑造培养,环境教会了他不同的语种,他可以在这些语种中自由切换,如鱼得水、相忘于江湖。但,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他妈妈是个法国人,孩子就只能获得法语环境,他就决不会说日语了,因为没有日语环境。这个也叫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吧。

二、如果“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语言环境的塑造”这一说法是对的话,那么,我要问的是:在我们的语言教育中,有没有“平水韵”的教育这一个语言环境?古人有。据我所知,在今天的大学本科“中文专业”中乃至相应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也部分的有。除此之外,则没有。今人所拥有的也只是普通话教育环境,形成的也只是普通话的语言能力,恐怕没有能够否定这个实际情况吧。我想,“平水韵”语言能力的形成,总不会离开它的语言环境而从天上掉下来吧。既然没有,那么,当人们进入平水韵诗词时,他们将怎样准确地欣赏乃至创作古典诗词呢?用普通话进入,人家会批评你们这些人不懂行。是呀,确实不懂行。因为用普通话去读古诗词,甚至连韵也压不住。没有办法,这些说普通话的人,或者只好对古典诗词“敬而远之”,或者就必须进行“声韵的转换”。这样以来,一条清晰的“语言转换”图便画出来了:
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我完成了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转换,形成了普通话的语言能力;现在,为了也能够古典式的风雅一把,我便开始由普通话向平水韵转化;但是,当我向平水韵转化时,我如何读“入声”呢?不知道!老师没有教我,找个这方面的老师也若大海捞针,唉!没办法,我只能把入声当做“理论上的声音”而不是“现实中的声音”背下来。入声,其实在我这里是“无声”的,因为我无法发出它的准确的声音,所以,我其实记住的仅仅是一个被称做“仄声”的“字”!诗是语言的艺术,现在却因为“入声”成了“无声”而只是个文字,由于“语言”和“文字”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古典诗词令人悲哀地也因此成了“文字”的艺术?诗的音律美何以体现?刘勰那“声含宫商,肇自气血”以及《礼记·乐记》中的很多相似的美论文论,何以体现?唉!今天的古典诗词,怕难以是“哼”出来的、“吟哦”出来的了,它变成真正的“写”与“作”了。这便是我说的“方言——普通话——平水韵的转换”。
至于海外古典诗词队伍中的情况,我不了解,真的没有发言权。若情况如林先生所说的那样,那么,我觉得很好呀。新旧韵可并行不悖,实在用不着分出个优劣出来。只要吟哦起来合于各自的声律系统便可。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7-3 00:56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0:21:19?? 引用並回復


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哈哈。还是那句话——秦始皇可以统一文字,但谁也无法统一文学。
我是坚持(习惯了)用平水韵,但又让人感觉不出是用平水韵,因为我是按普通话读音把个别韵部分类使用的,这是其一。其二,直到现在,在写律绝时,往往还是离开入声字寸步难行。偶尔用中华新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有的尝试我都尊重,唯独不欣赏“理论”上合韵,而我自己读着不押韵的律绝或古风。但作为版主,就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决定取舍。大到国家法律,专家都称之为游戏规则,说到底,吟诗作赋不过是一种娱乐形式(进考场作试帖诗例外),我曾“分析”过就连屈原也是通过一种娱乐形式来宣泄其令万世敬仰的感情。
李杜之所以成为李杜,与当时文学创作的宽松环境有直接关系,所以只有我们老李家当皇帝,才会有古典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诗云:“发现美,研究美,表现美。”
子曰:“给传统诗词注入新鲜血液。”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0:23:30?? 引用並回復


梦先生说:“我如何读“入声”呢?不知道!老师没有教我,找个这方面的老师也若大海捞针,唉!没办法,我只能把入声当做“理论上的声音”而不是“现实中的声音”背下来。入声,其实在我这里是“无声”的…”。

这里引王力先生的一段话:
--王力《诗词格律》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纔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非常同意上述王先生的分析和看法。

其他地域我不清楚,华南一带的方音,都有入声。比如:广东话:“发达”念Farq-datk;

“福禄”念Fok-lok; 短促音,对比一下,不成问题。

好的辞典,如我一再介绍的《辞源》,每个字后,有个“反切”;这方便读者捉摸。比如:

“屋”,乌谷切;“谷”,古禄切;“药”,以灼切……。有机会向懂得这方面的朋友请

教,必能化无声为有声。真正感受音韵之美……。

【本帖最后由 林锐彬 于 2008-7-3 09:57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0:24:55?? 引用並回復


方言与普通话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汉语方言目前大体分10区,就拿官话大区说罢,其中又包括北京、东北、胶辽、冀鲁、中原、兰银、西南、江淮8个官话区。每个小官话区里,又包含多种方言。因此,用现代汉语的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来写旧体诗词,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用平水韵和词韵写旧体诗词的情况,也会长期存在。但既然是写给现代和将来的人看的,在韵脚上,最好是能与普通话接轨。言多有失,就说这些吧。

--------------------------------------------
发帖时间:2006-11-1 8:50:12
【李盈枝 编辑于2006-11-1 13:01:34】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6:44:05?? 引用並回復


呵呵,林先生所引王力先生的这段话,的确是极有道理的。语言学家们已经为我们的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语言文字的正典。其实,我也是从方言、普通话与韵典中的“反切”发音的比较中来理解入声韵的。而正因为我走过此路,所以我才说,这是一条“方言—普通话—平水韵的转换”之路,此其一;其二,在这个“转换之路”上,我所感到困惑的是,入声的“正音”如何发?是方言的声韵吗?方言的发声与入声有血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吃”,入声,但在湖北方言中,至少有三个发音(意思不变):1、恰(qia)——发音类似普通话的第四声,但气流重而急;2、起(qi)——发音类似普通话的第3声,但气流轻而急;3、与普通话发音接近,但不是卷舌音。显然,前两种类似入声。我不知道,这个字的其他地方的方言如何发音,想来当有所不同吧。这便使我很为困惑:究竟哪一种方言可定为“入声”的正韵?这个问题发生后,王力先生要我们去请一个懂正韵的人来矫正一下,这主意当然不错,对于某些人而言这做得到,但对大众而言却做不到。因为,这是一个全民语言教育的大问题:它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系统得有两套同时展开、齐头并进的声韵系统。哈哈,假如,我们的教育部长很同情我这个呼声,也采纳了我这个意见,但是,中小学生们的书包又重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要起来呼喊了:给孩子们减负吧。为了选用国家“公务员”,中国的科举制度曾经使平水韵辉煌起来。但今天不兴这个了,官方选用了普通话,这就会给诗词的发展带来一种与“平水韵”不同的“韵律”或音乐感。二者并不矛盾。正如中古声韵系统的兴起,并没有湮灭上古声韵系统的《诗经》与屈骚那样,它们依旧有滋有味、充满魅力。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7-3 13:08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6:45:55?? 引用並回復


梦先生说:“其实,我也是从方言、普通话与韵典中的“反切”发音的比较中来理解入声韵的。”“我所感到困惑的是,入声的“正音”如何发?”

--我想,辞典、韵典中的“反切”是可以依据的。举两个事例:

1,大约在1999年吧,我得到一卷“吟唱唐宋词”的录音带,里头有李后主的浪淘沙,李白的忆秦娥,晏殊的浣溪沙,姜白石的鬲溪梅令,张志和的渔歌子…共13首。演唱者吴至青,当时准备离开任职的新加坡电台,因朋友们有知道她会唱词的,特地邀她公演。据自述,她是小时在台湾一位同乡老者教会她唱的;而据说老者也由前辈几代口头传授。举其中〖渔歌子〗为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三个字与现代普通话有别:白(bo〖入〗傍陌切)、绿(lu〖入〗力竹切)、斜(xia〖阳〗似嗟切)--与辞典中的标示一致。2004年吧,朋友送来一片光碟,是香港某音乐社整理的姜白石的古谱,其中有〖鬲溪梅令〗。对比之下,语音一样,音符一样,只是古谱节奏较缓,表现出作者“自责”的情感;这可能是口头传授者忽失,但也反证那口传的真实性。窃以为,入声的正音于此。

2,电视播映过凤凰台老板刘长乐与佛光山住持星云大师的座谈。星云大师中气十足的满口“旧音”,令人记忆犹新。窃以为,入声的正音于此。

很希望那些感叹“无声”的诗友们能逐渐进入“有声”……。

林锐彬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李盈枝 ?2009-12-31 06:47:46?? 引用並回復


十分感谢林先生所提供的入声学习门径!受益良多!
其实,我在儿时也曾听到过家乡当地的老先生唱读唐诗,先生所提供的入声门径,不是没有,而是少有存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方言,它只怕仅存在于大学教学中的某些音韵学教授那里了。对于某类个体,学习入声不是难事,对于大众就不一定容易了。古典诗词的复兴,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大众的参与,正如足球踢得好的国家,一般而言是因为踢足球的人很多。再如,中国的乒乓球长期领衔,是因为它的运动场地与参与者甚多。普及程度很高。在这个意义上,大众并不一定要习入声——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了,直接用普通话进入而与平水韵并行,或许才是古典诗词的可行的、现实的复兴之路。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平水韵在今天或许可以借助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而复兴,因为这两种声韵系统虽然在韵律美上有不少差异,但它们更是血肉相联的。在中国大陆有相当多人用平水韵写诗词,正是因为他们借助了已经先行掌握的普通话而入平水韵的。二者是互补的。

【本帖最后由 梦蝶翁 于 2008-7-4 10:41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李盈枝北美楓文集
後頁  [1][2][3]4[5][6]  前頁
谈古论今
网友论坛
现代诗歌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美哉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