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hepingdao
|
?????2035?
?????2006-05-25
????? ????? ?????hepingdao's Blog 查找hepingdao发表的所有帖子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胡济卫2011-09-27 09:18:29能否给我寄一本《北美枫》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胡济卫 邮编:463000 胡礼忠2010-11-15 05:16:05拜访老师、颂冬祺! 溪月梦2010-02-21 05:25:15刚到这里,有点眼花缭乱,还请指导。 张南城2009-08-03 00:12:17看望先生,问好。我是个新手,望多关照。 hepingdao2009-01-25 19:53:34感谢山城子老师,先生高风亮节,
情怀可嘉,风骨可佩,期待先生大作早日成书 山城子2009-01-24 01:20:46山城子给岛主拜年——祝你春节愉快安康幸福吉祥!
同享一首七绝:
牛来鼠去岁将除,年味浓浓瑞雪铺。
做客故乡竟半年,亲情蜜意可成书。
2009-1-24晚上于故乡辽西 白衣年代2008-11-08 20:27:21请赐寄《北美枫》: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三复课(23)班 杨康 我的邮箱:YK20086631@163.com 白衣年代2008-11-08 20:26:40请赐寄《北美枫》: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三复课(23)班 杨康 白衣年代2008-11-08 20:26:20请赐寄《北美枫》: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三复课(23)班 杨康 sunyunjuan20082007-11-23 05:35:47真对不起啊,来到新家什么也不懂,换板面时不小心把您的留言无意中删除了,特向您道歉来了  |
|
|
北美之音 Voice of North America |
|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中国要成救世主还早得很(图) 人民网
虽然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非常严重,但那是一种“富贵病”,而中国是金融发展严重不足,金融发展还没有足够深化,金融体系还没有足够的开放。这些现实加在一起,使中国在将来的发展仍然以国内改革为主,而不是去过度追求国际主导权,内功做好继续是重点。
编者按:伦敦峰会结束,记者陈叶军就峰会取得的成果等问题采访了陈志武。
受访者: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
峰会的目的是协调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略决议有四大成果
记者:G20伦敦峰会的目的是什么?各国的出发点和目的有什么不同?最终形成的决议有哪些主要成果?
陈志武:本次峰会的目的是协调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略。会前,主要国家的出发点或者说目的很不同,美国希望把话题全放在如何振兴全球经济上,德国和法国希望谈如何建立国际金融市场的跨国监管架构,中国希望谈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问题,谈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谈时下的危机如何应对问题,而西欧和中国把重点放在改革现行制度、为未来铺好路。
到最后,决议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IMF的注资和由IMF帮助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东欧、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这是本次峰会最具体的结果;
二是同意建立某种跨国金融监管机构,但具体如何做没有涉及,这一项的难度、来自美国的阻力会很大,因为涉及到金融政策与监管的主权问题;
三是就消除“避税天堂”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块执行起来也很难,因为等于是要求各国互相分享银行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数据,否则,他们怎么消除“避税天堂”呢?
四是要对对冲基金等行业监管。
中国的要求没有写入决议,但从实际效果看却是峰会的大赢家
记者:中国在G20峰会中会以什么面貌出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志武:中国要求的两项——推出超主权国际货币和改变IMF的主导权结构,没有在最后决议中具体写入,不奇怪,因为:
第一,没有人指望像超主权货币这么大的事在一天会议中就能决定;
第二,IMF本身的表决权、话语权是要在IMF的章程下才能改变,那是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高峰会议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从实际效果上,在会议前,由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等官员提出改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议题,这已经让中国主导了这次峰会的议题。从这个意义讲,中国应该是这次峰会的大赢家,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新面貌的开端。
这次峰会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既是好事又是挑战
记者:这次G20峰会对中国的外交关系会产生变化吗?
陈志武:这肯定会,也已经发生变化。对中国,这既是好事,又是挑战。之所以是好事,是因为中国这么大,早该在世界上发挥带头作用,参与国际秩序建设、参与国际事务,我们的人口原来占四分之一,现在还占五分之一。只是原来中国不以建设者的姿态参与世界秩序的建立。现在,终于换了一种身份。
之所以是挑战,就是因为中国外交体系主要由学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背景的人掌握,受左的政治影响太多。但是,现在中国的海外利益、国际关系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商业利益,而这些偏偏又是多数外交专业所轻视的。
商务部、央行、财政部等经济部门要更多参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决策层,包括中央外交政策小组应该有更多经济部门的领导参与。
在教育方面,中国大学、中学、小学以往的教育内容中,太侧重数理化和工程技术这些硬技能,忽视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到今天,从许多政府部门到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国际、五矿、联想等等企业,都是以工程师当道,在知识结构上会有许多不匹配的地方。所以,今后的教育内容必须要改革,才能适应中国在国际上的新角色。
周小川的逻辑和建议不仅标志中国正式享有国际话语的主导权,也为中国增强了软实力
记者:您如何看周小川提出的创建国际储备货币,如何评价周小川的几篇重要文章,尤其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这篇文章?您如何看待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这次会议中取得的进展?您对全球金融监管问题有何看法?
陈志武:周小川的这几篇文章非常重要,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贡献很大。以前,许多人以为,为了改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就应该为了说“不”而即使没有道理也要说“不”,也就是说,通过给别国一些颜色而显示自己的实力,其实,在效果上,那样做适得其反。
但是,这次周小川代表中国政府讲出的逻辑和建议,在美国、西欧等社会,几乎没有人能反对,因为中国确实为美元作为垄断货币承担太多风险,而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作为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贸易货币,也的确让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不安,所以,周小川的文章不仅标志中国正式享有国际话语的主导权,也从一个很积极正面的角度为中国增强了软实力,赢得世人的尊敬。这是一种最好的增强中国影响力的方式。
这次会议在国际金融监管问题上有一点小进展,但是预料之中的,因为跨国金融监管涉及主权问题,这需要时间、需要慢慢地消化接受。
中国要成为世界的救世主还早得很继续做好内功更重要
记者:中国是否能充当世界救世主?
陈志武:中国成为世界的救世主,还早得很。从经济规模看,中国GDP还需要翻3倍才能赶上美国,按人均收入算,中国的距离更远;从金融角度看,虽然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非常严重,但那是一种“富贵病”,是金融相对制度所能支持的容量过快发展的结果,而中国是金融发展严重不足,金融发展还没有足够深化,金融体系还没有足够的开放。这些现实加在一起,使中国在将来的发展仍然以国内改革为主,而不是去过度追求国际主导权,内功做好继续是重点。
比如说,为了维系世界贸易秩序、维系世界和平,美国每年的军事开支巨大,2008年是近7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政府全年的预算内财政税收。所以,主导世界秩序不只是说说就行,要付出的真金白银很大。如果有美国或者其他国家花钱为中国、为世界保驾护航,未尝不可?中国还有近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都还没有到位,这些民生内容当然比做救世主重要。
英美主张各个主权国家相互平等做交易而欧洲大陆国家主张的是“世界化”
记者: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立场是什么?
陈志武:各国还是以主权自居的状态跟金融全球化的程度显然是不匹配的,因为有了国家主权做挡箭牌,任何跨国立法机构、监管机构都无权去管一个主权国家境内的金融所作所为,你可以去抱怨,但无法去干涉。所以,只要这种矛盾还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就会继续。
在英美和欧洲大陆之间,存在一种理念上的分歧。英美主张的全球化是各个主权国家相互平等做交易、以自由国际市场的力量规范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而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国家主张的是“世界化”,亦即,有一个具有强制力的世界政府,包括世界立法机构、国际法院、国际监管部门,等等,由这个世界政府来管理所有国与国间的经济和金融关系。
这种理念上的差别,决定了这次峰会前英美和欧洲大陆国家的不同立场、不同议程,英美不主张设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而德法却威胁说,如果不同意设立跨国监管架构,那么就将从会议中退席!由此,我们看到,危机之后的制度重建工作会有多么艰难!
中国应该改变经济模式,要更多靠国内民间消费带动未来的增长
记者:您如何看待贸易保护主义?
陈志武:经济危机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也符合人之常情,因为所有社会的人,包括中国、美国、拉美等,都有一个共性:一有问题,首先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尽可能地把责任归给别人,说是外国公司、外国人带来的,所以,要做的事先是把外国人赶走、把外国货禁止在外。正因为这一点,中国政府近几个月在宣讲自由贸易的好处,而且还应该继续大谈自由贸易的好处,以尽可能地把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给顶回去。另一方面,中国应该跟更多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包括印度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不管中国怎么强调自由贸易的好处和重要性,许多国家还是会设置贸易壁垒。只是如果中国不去谈这些,事情会更糟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应该改变经济模式,要更多靠国内民间消费带动未来的增长。
2009-04-04 04:57:28 |
网友论坛 | 现代诗歌 | 宾至如归 | 谈古论今 | 大雅风文学奖 | 奥运之光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北美枫》版主议事区 | 海外新闻 Oversea News | 音乐与朗诵 | 联赛专刊编辑小组 | 诗海编辑部 | 《北美枫》编辑委员会 |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 北美华人文学社理事会 | 评论鉴赏 Reviews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落尘诗社 | 古韵新音 | 美哉贴图 | 开心一笑 | 健康与美容 | Maple News | 社区消息 Community News | 散文天地编辑部 | 合作交流 | 驻站作家 |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 诗海室 | 散文游记 | 信息中心 News Centre | 诗歌联赛组委会 | 音乐极限 | 移民心语 | 内部交流 | 乐岛编辑部 | 會議中心 Meeting Room | 诗词吟诵 | 影视频道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 冻结栏目 | Chinese Poetry | 三人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