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笑 |
古韵新音 |
|
李盈枝 ?2010-01-04 10:02:43?? | |
三、主体论
后来的学者斥责陆机《文赋》"不知理义之归",这是痴人说梦,闭眼不看事实。《文赋》这篇著作一方面揭示了有关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一方面用了大量篇幅探索文章的理、义,并且强调了"理"在全篇作品中的主体地位。当然,这里所说的理、义,绝非卫道士们用以蛊惑人心的空洞说教,而是提示人们在创作上要从全篇作品的主体上去发掘,去把握,以期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文赋》以其鲜明的笔调展示了"理"的重要性。"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这就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证了"理"的重要性。在全篇作品中,"理"是一个总的纽带,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文赋》一篇,试剖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除了着重论述"理"的主导作用以外,和"理"字相联系,还有一个"义"字和一个"意"字。例如:"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寤《防露》与《桑间》,义虽悲而不雅。"又如:"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义、意三者在全篇作品中错综运用,这些看起来仿佛是互不相干的辞句,实则贯穿全篇,脉络相通,仍有规律性可寻。它的确切含义,都是指的一篇作品的主旨,即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它的主题,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理、意、义三者分别运用,大抵都是属于修辞的转变,并无实质的差别。
"理"是一篇作品的主体,《文赋》所论,当然不是引导人们去剖析主题,而是论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把握主题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握主题,这是《文赋》这篇作品主体论的精神所在,也是它所揭示的整个艺术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文赋》所揭示的主体论的思想,在文艺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在创作上,有可能把思想和艺术统一起来,即把以"理"论诗和"绮靡"说诗统一起来,而又强调了"理"的主导作用,冲破了汉、魏以来儒家学派论诗的种种藩篱,为后来文艺创作和文艺思想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
李盈枝 ?2010-01-04 10:03:53?? | |
四、创作论
《文赋》的另一杰出贡献,还在于它提出了创作论。这是一个前人还没有涉及过的课题,陆机做了大胆的探索,揭示了有关创作的这一重要艺术规律,大大丰富了我国古典文艺理论,有它全新的意义。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如上所述,在一般的意义上,它揭示了艺术对客观世界的依赖关系。但是在创作本身,则提出了一个创作本乎自然的命题。自先秦迄于汉、魏,除了《诗经》和《楚辞》的少数篇章,还很少把自然界作为诗人抒发情志的主要描写对象。陆机本人的创作如《浮云赋》、《白云赋》,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但是《文赋》所提出的创作本乎自然的思想,则是从理论上另辟蹊径,为后来以陶渊明、谢灵运等为代表的田园诗、山水诗一派的兴起,做了理论上的准备。陶渊明自述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则是这一创作思想的自我描述。
从创作本乎自然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作家的艺术想象,这是《文赋》在文艺理论上的一大杰出贡献。它以诗的语言对艺术想象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绘,为我们艺术地把握有关创作思维过程的一般规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这些俊秀的诗句,饱含着作者的精心艺术构思和强烈的思想力量,让作家的思维纵情驰骋,想象自由飞翔。在作家的胸中,仿佛这样一个亘贯古今,浩瀚无垠的广阔世界,尽收眼底。作家丰富的艺术想象,作用于创作,最终能够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本身既是作家艺术思维的生动描绘,同时又是艺术思维的必然产物。在作家的创作活动中,精心的艺术构思转化成为艺术技巧,技巧的成熟,又展示了作者描绘自然的"巧心"及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概括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认识的艺术创作规律,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
李盈枝 ?2010-01-04 10:05:58?? | |
五、语言论
《文赋》用了大量篇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言、辞的运用及其重要性。例如:"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如果我们综观全篇,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论述言、辞的诗句,实则指的都是艺术的语言。言和辞的区别只是在于:泛指为言,具指为辞。根据"理"的需要,联缀言、辞才能成体,构成具有"绮靡"特征的完整篇章。
诗、赋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从儒家学派论诗即可以看出,诗和语言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孔丘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从理论上初步揭示了诗和语言的这种联系。但是,《文赋》这里所论述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用以进行艺术描写,具有美的特征的艺术的语言。"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种语言绘声绘色,是和诗的"绮靡"特征相一致的。
艺术的语言是构成诗篇的物质材料,是作家用以表达情志的艺术手段。为此,《文赋》特别强调了熔铸警句的重要性,"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中熔铸警句,好比"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使得全篇生辉,焕发出艺术光彩。否则,就会语言乏味,黯淡无光,"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无华。"或"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诗中熔铸警句的思想,为语言的提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朝后期,雕章琢句,文风卑弱,"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李谔《上隋高祖请正文体书》,《隋书》卷六十六)唐、宋以后,诗家论诗又有所谓"诗眼"之说兴起。蛛丝马迹,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它的根源。然而雕琢过甚,不可避免地就走到了它的反面。
《文赋》还指出,艺术的语言富有极大的艺术表现力。"辞程才以效伎",即能做到"辞达而理举"。而且思虑成熟,优美的语辞就象涓涓细流,不断涌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陆机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是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艺术家,《文赋》本身就是一篇杰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卓越的范例。 |
李盈枝 ?2010-01-04 10:07:27?? | |
六、风格论
曹丕《典论•论文》评论建安七子的创作特色, 称"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可以认为是风格论的滥觞,但是还停留在草创阶段,论述较为简括,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又说:"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这些论述说明了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作品的风格也就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各有风采,表现出有多样化的特点,在风格学的领域内,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将文学风格论推向前进。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将《典论•论文》、《文赋》所论述的这一思想概括成为"风格",和今天运用"风格"这个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古代文艺理论家考察这一文学现象,一般着眼于作家的主观精神世界。今天运用"风格"这一概念,范围就要广阔得多,除了作家的主观精神世界,还有客观条件方面,即作家所生活的历史环境,社会风尚,民族特征等,是作家主观精神和客观条件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殊风貌。因而我们对于《文赋》所揭示的"风格"特征,只能是在相对的意义上作相对的理解。
《文赋》以其优美的诗句,从正反两个方面描绘了作品中的"风格"的差异,导源于艺术语言的不同素质,也是颇具卓见。"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疾竖,郁云起乎翰林。"归根到底,清新的风格,仍然有赖于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文赋》又着重指出,"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无瑕。"具体论证了语言的粗糙,必然导致作品格调的卑下,这在作品中正是文弊的一种表现,使作品必然归于失败。这些精辟见解,从反面论证了美的语言对于形成完美风格的积极作用,字里行间,饱和着作者的正面理想,为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风格论开辟了道路。 |
后页 [1][2][3]4 |
谈古论今 |
网友论坛 |
现代诗歌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美哉贴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