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馬專欄 William Marr's Column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现代诗歌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转贴]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非马篇
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
高巍主编
书海出版社, 太原, 1993年3月
美国·非马
作者简介 非马,本名马为义,广东省潮阳人,1936年生。台北工专毕业,美国马开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现任职美国阿网国家研究所。笠诗社同仁,曾获吴浊流文学奖。著有诗集《在风城》、《非马诗选》等多种。
在密西根湖边看日落
猛烧了一天
想把每张作孽的脸都烧成黑炭
却在紧要关头
又软下心来
把通红的大火球
扔进水里
吱吱声中
我看到大得象海的密西根湖
整个沸腾了起来
载浮载沉的空罐、针筒、塑料杯盘……
便纷纷从地球的每一个水面
涌向这翻滚的大锅
昏暗不点灯的餐室里
一个孤单的老人
正喃喃举起
他的刀叉
赏析 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有一首名为《从奥马哈旅店窗口看日落》的诗,写的是一个流浪者在日落时分这种特定的氛围里的心境,宇宙的辽穹永恒与自主的人的漂泊不定,卑微平易及时间的容易消逝构成强烈的对映:“今天已成往事/今天已不值得留恋。”不能断定非马刨作《在密西根湖边看日落》是否受过桑德堡的诗的启发,但阅读这首诗,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孤单和苍茫。
全诗可以看作是两个画面的叠印。一、二节是写看日落的过程。“猛烧了一天/想把每张作孽的脸都烧成黑炭”,是写白昼的太阳之旺盛炽烈;脸庞成为黑炭,几近灰黯。然而下面四句却写得十分充满温情,一个“软”字,穷形尽义。不写落日沉入湖水,而写“把通红的大火球/扔进水里”,颇具灵性,富有动态美。第二节写太阳落入水面之后的状态,太阳的热量使平静的湖水沸腾翻动,声势大起。“吱吱声”——“沸腾”——“涌向”,全过程都展现出来了。非马紧攫住视觉、听觉和幻觉,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然而读到第三节时,就感觉到非马的笔触不是停留在描写落日的过程的。这一节所呈示的画面可以说是一个特写:背景是昏暗不点灯的餐室,一个老人喃喃自语,谁也听不清他要倾诉什么。他只有一个沉重而缓慢的动作――“举起/他的刀叉”。暮年的孤单寂寞,何其打动人心!
由此反观一、二节所描述的日落过程,我们才得知密西根湖的日落全部幻化为老人的心像。老之既至,如落日西沉;身世浮沉,正如密西根湖的潮水。人间沧桑,时位变换,孤单而喃喃的老人心中有多少往事旋回,多少念头翻腾!“载浮载沉的空罐、针筒、塑料杯盘……/便纷纷从地球的每一个水面/涌向这翻滚的大锅”,不仅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空间的辐射力。
非马的巧妙智慧的背后是一种沉重的感悟与思索。大陆诗人昌耀是这样评价非马的:“我如此关注地投向与我彼时彼刻气质追求相近的那位非马,一位静穆而旷达的非马,一位耽于梦幻而又时时不忘自梦幻复归的非马。”而昌耀也是如此沉重、执着而孤独。他的一首《斯人》与《在密西根湖边看日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兹录如下: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滕静)
破 晓
一对鸟儿在枝头
做爱,摇落了一片
莫名其妙的
叶子
轰然一声,巨掌下
传出
婴儿痛苦的初啼
产后的夜一直把眼闭着
不敢看她丈夫难看的脸色
赏析 现代诗与传统诗比较,表现出主体性强化、主客体契合、专注于诗自身,以及诗学与人文学科贯通等特点,给人较强烈的美感享受。从美籍华人诗人非马的这首诗中,可见其一斑。
破晓是时间,诗人却以空间来表示。晨光熹微中的飞鸟,是一般人都司空见惯、可以想见的。诗人不写其呜,也不写其跳。只写“一对鸟儿在枝头/做爱”,就比较新颖。且渲染其效果:“摇落了一片/莫名其妙的/叶子。”(按:“莫名其妙”用在这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一叶落而天下秋。“轰然一击,巨掌下/传出/婴儿痛苦的初 啼”——由微声到巨响;显然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也极自然地从室外转到了室内,由自然界转到了人类。这个场景的转换。仰仗的竟是一片叶面,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感觉与调度能力。
结句充分发挥了诗的长处,给人以回味与联想的广阔天地:“产后的夜一直把眼闭着/不敢看她丈夫难看的脸色”。“产后的夜”在这儿拟人化了:‘是主客易位。以物观人。为什么“不敢看”呢?可能是重男轻女的旧观念作怪;责怪女人生下的是女孩;也可能是不堪生活的重负,埋怨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抑或是别的情况,其他的原因……诗句的多义性,充分显示了“现代”的特点。
从晓到夜,以鸟及人,这首诗的频率极快,跳跃性极大,这一切都是诗人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无论写鸟,写人,都是写诗人自己。他的喜悦,他的痛苦,他的生命意识,一切围绕着他的主体,而主体与客体在诗中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龙彼德)
尾 巴
天生我材必有
剩余价值
尾巴
上下前后左右猛摇了一阵之后
才发觉
老天难看的脸色
还是夹着尾巴做人
最安全保险
赏析 不论身处社会的哪一个层面,你都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经历,一个初始阶段。对于一个普遍的社会认识,无需再给以大容量的文字表达了。既然是不言而喻的,在诗歌。不妨作深层的开掘。 ‘
《尾巴)站在了这个起点上。诙谐明快,集中概括,象征手法,这样的语言方式,使作品有了深度。
尾巴是活脱脱的新生命,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你看,“上下前后左右猛摇了一阵之后”,多么富于勃发向上的自主精神,一个可感可亲的形象。“才发觉”突然醒悟的转折,作为句子的顺接,语感与前后的真实表达十分贴切。“老天难看的脸色”,是结构的重要推进。文字的表面呈现凝重感。“老天”是对立物,它的“脸色”是高高在上的压制与制约。“尾巴”与“老天”的对接完成了诗歌的表层向深层的转换。口语化的直接性在于语言的表层的进入,象征手法与高度概括性,在于语言的深层(现实)的进入。“尾巴”的形象是丰满的,“老天”的形象是深刻的,在两者的对立中,表明了作品的创作倾向和深度。前者注入了同情与肯定,后者暗示了疏离与否定,象征手法的联想效应,使语言方式的深层表达具有了现实穿透力。一个是富有生命力的遭受压抑的扭曲的形象,一个是维护现存方式的制约着的形象。两者的对立,导入现实生活的参悟和参照系数是十分宽泛的。
在作品和作品之外。标题,作者,诗作三者的粘连,给你一个更大的感觉空间。“尾巴”,“非马”,各自的意义表达是明确的肯定了,如果联接起来呢?却是明确的否定了。全诗的末二句,已经脱去了象征比拟手法的语言外壳,作者站出来表白,这当然是主题表达的主观急躁的反应。如果看作是全诗的收束,并且仅仅看作是直接主题,这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语言的多义性决定了语言应用的规定性和模糊性。语言的一般生活化属性和非一般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语言应用有时呈现特定的逆向的意义表达。这对诗歌的语言实验尤其如此。把末二句放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辞典里,可以明显感受到语义的表达是逆向的否定,而不是语言意义的表层传递。末二旬的语言应用本身是合理的,它同前面的过渡连接呈现表层的一致,但在语言的深层,表达了积极进取的开创精神与自由欢畅的人性追求。末二句同开篇的第一句,同作者,再同标题粘连起来,这是一个完整的线性排列,从语言的表层进入深层,你会获得一个怎样的感觉与知觉呢?作为现代人,“还是夹着尾巴做人”?能够“最安全保险”吗?抑或其它什么的?
《尾巴》是认识诗,或者说是教育诗。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者老辣的诗歌的语言能力,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了深度。 (张海东)
诗 四 首
1.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2. 除夕
对三百多个没发芽的日子
也只有这样狠下心来
爆米花般把它们爆掉
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手
引燃这么一串无害的鞭炮
却依然战战兢兢
如临大敌
3. 牛
牛的悲哀
是不能拖著犁
在柏油的街上耕耘
讓城市的孩子們
了解收穫的意義
牛的悲哀
是明明知道
牠憨直的眼睛
無法把原屬星星月亮的少年
從霓虹的媚眼裡引開
4. 獅
把目光從遙遠的綠夢收回
才驚覺
參天的原始林已枯萎
成一排森嚴的鐵欄
虛張的大口
再也呼不出
橫掃原野的千軍萬馬
除了喉間
喀喀的幾聲
悶雷
非马是美国著名华裔诗人,他的诗作短小精悍,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发掘出诗意来,如他的诗作《醉汉》、《除夕》、《牛》、《狮》等。
《醉汉》一诗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对沧桑人世的一种体验,题目便可代表这是一种现实的变形,作者以现实生活作为触发点展开联想、抒情,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这是作者由“醉汉”这一生活外形联想到的生活内质,在这句诗里,形成几处鲜明的比照:“直巷”——“愁肠”、“短短”——“万里”、“直”——“曲折”“回荡”,比照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留给读者思索的余地,它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对曲折人生的体验:人生是短暂的,但人生同时又是曲折和艰难的。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首先承接上文形象地描绘曲折艰难的人生:“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从“一脚”与“十年”的时间反差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生的艰难。在不可预测的人世里,也许每前进一小步都会付出昂贵的代价!紧接着,作者又展开抒情:“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这里的“母亲”可作两种含义的解释,一是指经历上的先于己者,一是指传统概念上的祖国。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沧桑人世中的归属感.无论是重蹈前人的经验还是怀念祖国,都是对短而曲折的人生的感慨。
《除夕》一诗有感于除夕之日点燃鞭炮而写。作者独具只眼地抓住这一生活细节进行联想、抒情,这是他对除夕燃放鞭炮的深层理解:“对三百多个没发芽的日子/也只有这样狠下心来/爆米花般把它们爆掉”。“没发芽的日子”表明生活并非美好如意,“狠下心来”表明人在生活、在时间面前的无奈,爆米花般把它们爆掉”则是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之下采取的无可奈何的处置态度,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中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经验:时间的无可挽回,人在时间面前的乏力。
诗的第二节通过对生活的变形,夸张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感触:“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手/引燃这么一串无害的鞭炮/却依然战战兢兢/如临大敌”,这这里,“无害的鞭炮”与“枪林弹雨”,战战兢兢”、“如临大敌”与“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手”形成语义上的强烈反差,促人思考。一个人,或许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坎坷人生的大波大澜中是一位骁将、英雄,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但在时间、生命的悄然远逝面前,他可能会显得犹疑、无力。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生活中人的多侧面性,也唯有这样的多侧面,一个人才是立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
《牛》和《狮》二首都以动物为题.由动物展开联想、抒情,都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促人深省。
《牛》从整体来看由两节组成,每一节又都由“牛的悲哀/是……”这一判断句构成,在每个判断句中都蕴含着该陈述在生活中的“不能”和“无法”实现性,“牛”当然不可能“拖着犁/在柏油的街上耕耘”,当然不可能因此而“让城市的孩子们/了解收获的意义”,当然也不可能用“它憨直的眼睛”“把原属星星月亮的少年/从霓虹灯的媚眼里引开”,“牛”的所有这些期望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不合理性、荒诞性;但唯其不合理,荒诞才更加衬托出了“牛的悲哀”,这是一种希望无法实现的悲哀,是善良愿望在现实世界面前的碰壁,是人类生活对美好理想的阻挠,具有着无可更改的“悲哀”性。值得注意的是,“牛”的对象指向了“孩子们”,指向了“少年”,无疑是在指向了一种清纯的、不应经受污染的美好,它的目的无疑是善良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无法身体力行地完成这一善良,挽留这一美好,因此它便无法不“悲哀”了!这是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震颤。
《狮》这首诗以鲜明的比照传达出了“狮”的悲哀,作为自然界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得不为人所用,受人束缚,饱受压抑,这并非与生俱来的悲哀,却比这更具有难以忍受的痛楚。这不仅是“狮”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把目光从遥远的绿梦收回/才惊觉/参天的原始林已枯萎/成一排森严的栅栏”,这里。“遥远的绿梦”、“参天的原始林”寓示着无拘无束的大自然,无拘无束的人生,“枯萎”寓示着现实对自然、对人生的戕害,“一排森严的栅栏”寓示着残酷而真实的现实世界,从狮的“目光”的移动中我们看到一幅移动的画面,蓦然间会感到触目惊心的残忍:无论你是昂首怒吼的雄狮,还是英雄勃发,才华横溢的人才,只要进入这一“森严的栅栏”,你便只有逡巡其中,苦度余生了。
诗的第二节通过描写狮的动作,即“大口”的“虚张”来表现一种无以言表的悲哀:“再也呼不出/横扫原野的千军万马/除了喉问/咯咯的几声闷雷”,尽管它雄风犹在,但在“栅栏”中已不得不被扼杀,使自己残酷地遗忘掉了,这种强制的失落比自己本身的失落更具有悲剧性。
《牛》、《狮》这两首诗,表面上写动物,实际上在写人,它是写人的触发点,人的变形反映,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悲哀。
纵观非马的这几首诗,无一不体现了他诗歌的创作特点:短小简炼,以生活中的事与物为诗歌的触发点展开联想、抒情,在诗歌中多用比照性的语词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词语之间的反差中引人思考、寻味,正如他自己所言:“从平凡的事物里引出不平凡”,体现出诗人非凡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梁 涛)
2007-08-22 16:57:48 |
白水 ?2007-08-22 17:41:08?? | |
很值得细读的诗歌和评论. 从中可学到很多东西.谢谢分享.
读非马老师的诗歌, 总感到老师是个惜墨如金的人. 特别是短诗, 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它恰如其分的用场, 且同一首诗, 在不同的时间读又会悟出不同的意境.有时常想, 这或许就是诗歌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 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
杨光 ?2007-08-22 23:46:13?? | |
很欣赏非马老师的诗歌,现在还记起读<醉汉>时的感动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
山城子 ?2007-08-24 19:24:45?? | |
学习! |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07-08-25 01:02:16?? | |
又读了几首原未读的非马诗歌! |
jemmy ?2007-08-25 13:25:14?? | |
装发您的<<醉汉>>到我的圈子 |
赵福治 ?2007-08-27 08:51:09?? | |
欣赏文诗. |
非马 ?2007-08-27 11:59:20?? | |
jemmy wrote: |
装发您的<<醉汉>>到我的圈子 |
谢谢 jemmy.
也问白水,杨光,山城子,周道模,赵福治诸位朋友们好! |
jemmy ?2007-08-27 14:31:55?? | |
博士:折杀我,该是我谢谢您哪 |
刘海 ?2010-03-13 08:36:02?? | |
欣赏好诗 |
散文游记 |
诗海室 |
Chinese Poetry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
合作交流 |
音乐与朗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