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review Collections

额未残

?????43?

?????26 Apr 2014

?????Send private message

Find all posts by 额未残

古韵新音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文章 试说词的格律之变

试说词的格律之变

锷未残

词的诞生,有的说源于《诗经》、汉乐府长短句,有的说中唐诗人“依曲拍为句”、六朝梁武帝萧衍。不管怎么说,到宋代达到顶峰,形成一朵奇葩,前后经历了一千几百年。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发展变化,没有创造革新,就没有宋词的辉煌灿烂。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不但格式、格局在变,即句数、字数在变,而且音律也在变,即平仄、押韵也在变。
一、 格式在变
格式主形,就是外在的格局,主要表现在词的句数、字数上。翻开历朝历代的词看看,每一个词牌在句数、字数上没有变化的不多,而是随着词人的真情流淌,不断地在加减。如《江城子》,生活在晚唐五代的词人们,如韦庄、牛峤、张泌、欧阳炯等,喜欢35字的单调,如韦庄的《江城子》:“恩重娇多情易伤,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到了宋代苏轼们的笔下,就写成了70字的双调。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再如《梁州令》,一般都是双调50字,苏轼的四大门徒之一的晁补之,就把两首小令合并成一首,起名叫《梁州令叠》。再如《忆江南》,唐朝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写了《谢秋娘》,后改为《望江南》,单调27字。与他同时期的白居易依其词牌句式一口气写了3首,81字,都冠在《望江南》名下,又觉其名字不雅,遂改为《忆江南》。《南乡子》变化更大,在后蜀欧阳炯手里,27字或28字;到了李珣手里,就写成了30字;到了南唐冯延巳手里,就增为双调,56字。
如果这些例证还不能说明问题,请看《风流子》。
孙光宪的《风流子》如下:
“楼倚长衢欲暮。瞥见神仙伴侣。微傅粉,拢梳头,隐映画帘开处。无语。无绪。慢曳罗裙归去。”
宋代张耒的《风流子》如下: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其闲愁。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孙光宪的《风流子》被词谱视为正格,单调34字,宋代张耒就把它写成双调,110字。另外,谢懋、周邦彦、秦观等都写过《风流子》,都在百字以上,各体句读有异。这个变化太大了。
词的句数在变,字数也在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是不争的事实。
二、 声律在变
这里所说的“声”,是指汉字的读音声调,即今天说的四声。专家们又把四声分为平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声律”是指平仄规则的运用。每一首词都规定有自己的词谱,每个字用平还是用仄,都规定好了,必须照着填字。不按规定的平仄填字,就是出轨,你的词写得再好,也是另类。
汉字的读音和声调,自古以来差异很大。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鸣”今读“ming”,二声,即平声,《平水韵》也把它归于平声(下平声);《词林正韵》也同样把它归于平声。如果按韵脚来说,怎么读也不押韵,非常别扭。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鸣”应读“mang”,“肠”也是平声,读起来就优美多了。汉字今古读音不一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不用再赘述了。再者,中国地广人多,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甲地的方言,在乙地听来,就如同鸟语,只有干瞪眼的份儿。如果用方言来写诗填词,只有他那块地方的人能懂。俗语说,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这样的诗词,受众也就少得可怜了。所以,汉字的读音声调,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再说词谱规定的每个字的平仄能不能变。仔细检视一下,每个词谱每个字规定的平仄不变的不多。且以《浣溪沙》为例,看其变化。
《浣溪沙》规定的词谱是: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
例一:唐末韩偓的《浣溪沙》,双调42字,上片3句3平韵,下片3句2平韵。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似是玉琅轩,骨香腰细更枕檀。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韩偓是《浣溪沙》词牌的创造者,有心人就把他用的每个字找出平仄,固定为词谱,成为正格,许多词人就按这个词谱填词。但总有一些不安分的人,不听 那一套,想怎么填就怎么填。请看例二。
例二:唐末五代的薛昭蕴《浣溪沙》,双调42字,上下片各三句,两平韵。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语含颦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浣溪沙》,虽然也是42字,但平仄和韵脚与韩偓的却是不完全一样。再看例三和例四,不但平仄突破了,句数、字数也突破了。
例三:五代孙光宪的《浣溪沙》,双调44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
风撼芳菲满园香,四帘慵卷日初长,鬓云垂枕响微鍠。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春梦未成愁寂寞,佳期难会信茫茫,万般心,千点泪,泣兰堂。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四:五代西蜀顾夐的《浣溪沙》,双调46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
红藕香寒翠渚平,月笼虚阁夜蛩清。天际鸿,枕上梦,两牵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宝帐玉炉残麝冷,罗衣金缕暗尘生。小窗凉,孤烛背,泪纵横。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把例二、例三、例四与词谱对照一下,就看出有什么不同了。
据有人统计,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词牌有两千多个。纪晓岚他们搞的《钦定词谱》,“凡八百二十首调,两千三百六体”。今人也有编词谱的。每个词牌没有变体的,真还不多。惟其如此,词苑才百花盛开,争妍斗奇,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当然,也有不许变的词牌,这种词只有一人写过,别人没有再写,也就说没有变体,它就天下唯我独尊了,这个词牌的词谱也就固定下来,它的格律,专家权威们就不允许任何人再变化。如黄庭坚的《喝火令》,全宋词只有他的一体,没有其它的例词可较,就不准有任何变动,即便对偶和叠句,也要与原词一致。词谱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人们会想,如果黄庭坚的老师苏轼老先生也填一首《喝火令》,并且与黄庭坚的不一样,后人会怎样对待呢?
三、 韵律在变
诗词末句押韵,自古皆然。就是古代民歌,也注重韵脚。因为押韵后生动,
给人以美感。这里关键是韵脚的读音。前边说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时对同一个汉字读音是不同的,如果作为韵脚,读起来就很拗口很别扭,失去了美感,使人生厌。从三国李登作《声类》开始,陆续就有了韵书,如齐、梁沈约的《四声谱》、隋朝陆法言等人的《切韵》、唐天宝时的《唐韵》、宋时的《广韵》,等等。特别是宋末平水人刘渊的《平水韵》,影响很大,通用至今。这些韵书都企图规范汉字的读音和声调,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进入现代,普通话推广了,多音字增多,部分入声字转调,再按宋朝的《平水韵》或者清朝的《词林正韵》来确定诗词的韵脚,已经违背了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现实语言的实际。专事仿古、忽略今韵的诗韵词韵应该废除。
据专家研究,在宋代是以音乐谱来填词的。但到了明代,填词的乐谱已经失传,于是就产生了词谱。它是在文字形态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格律谱,词与音乐脱离了关系,进入格律化阶段,由音乐之事变为吟咏之事,词遂成为文章的一种。到了清代,就更加精细。词谱不但规定了每个词牌有几句、每句几个字、每个字是平是仄,而且还规定了末句押平韵还是押仄韵。在一首词里,押平韵就不能押仄韵,押仄韵就不能押平韵。一首词押平韵还是押仄韵,这要看创造这个词牌的第一首词押的是什么韵,词谱就把它规定下来,让后人照葫芦画瓢。如上面所说的《浣溪沙》,因为初创此牌的韩偓用的是平韵,词谱就规定押平韵,并把它称为正格或正体,后人再填词也押平韵。但有的因为成就太高,名气太大,就是不押平韵而押仄韵,词谱也得承认。如李煜的《浣溪沙》就押仄韵。请看李煜的押韵: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像《浪淘沙》、《六州歌头》、《声声慢》、《一剪梅》等等,等等,有的押平韵,有的押仄韵,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词谱的韵律不是死的,它的老虎屁股是完全可以摸一摸的。

其实也不要把声律韵律看得太神秘。咱们那么多汉字,要想记住每一个字是平是仄,恐怕任何人也做不到,所以就有了韵书。“平水韵”、“词林正韵”,把每一个字是平是仄都规定得很清楚,想写近代诗词,查这两本韵书就成;想写当代诗词,有《中华韵典》、《中华新韵》可查。至于平声仄声,那就更简单了。汉语拼音有四声,专家们把一、二声规定为平声,把三、四声规定为仄声。现在国人多数学过汉语拼音,也就不难明白。
袁枚老先生在《随园诗话》里,引用了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话:“从来天分低劣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灵性,非天才不办。”袁枚接下去说:“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是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古人诗有全篇用平声者,天随子《夏日》,四十字皆平声;有全篇用仄音者,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一篇皆仄声;有通首不用韵者,古《采莲曲》是也;有平仄各押韵者,唐末章碣以八句诗平仄各有一韵是也。”袁枚还嘲笑了《声律谱》之类的韵书。他的结论是:“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到恰到好处,自成音节”、“诗在骨不在格”。
袁枚老先生说得真好,刺中了人为的格律的要害,指出了诗贵在何处。词谱也有格律要求,只是比诗的要求宽泛一些罢了。即便这样,也是人造的桎梏。
中华诗词学会于2001年发布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要“创造新的诗体”、“倡导诗词的声韵改革”。这确实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对待诗词的格律方面,有人提出“求正容变”。从字面上理解,是把近体诗和词看做正宗、正统,“求正”,就是研究继承它们的声韵格律;“求变”,就是在正宗、正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似乎是“求正”为主,“求变”为副。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求正”的文章如汗牛充栋,“求变”的文章寥若晨星。不妨把“求正容变”改为“求变容正”,求变为主,容正为副。把主要精力放在求变上。有人愿意按词谱、“平水韵”、“词林正韵”填词,作为过渡时期,也应该可以,不要横加指摘。
2、在格律的改革上下大功夫。
首先在格式、格局上要冲破词谱,不要非填规定的那几句、每句那几个字不可,完全可以根据作者感情的变化任意加减。在这方面前人已经做出了榜样,今人不妨胆子再大一些,步子迈得再快一些。韵律方面,应该坚持押韵,一定以普通话的汉语拼音为主,韵脚不一定分平仄,押同韵母即可。至于行文中的平仄,更不要去管它了。对偶还是要讲的,因为好的对偶的确很美,使人愉悦,增加了词的感染力。但不要为对偶而对偶,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死对偶不如活文字。
3、编写新韵书。
诗词押韵,朗朗上口,使人愉悦,感染力强,也能统一全国的声韵,韵书很有必要。但现在能见到的以汉语拼音为准的韵书,如《中华韵典》、《中华新韵(十四部)》,都有商榷之处。如能组织全国的知名专家,编写一部比较权威的韵书,使诗词界有所准绳,那真是一件幸事。
4、办好诗词报刊。
全国有多少诗词刊物,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大体估量一下。我国大陆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0多个地市级行政区,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省和地市大多成立了诗词学会,大多县也成立了诗词学会,而且大多出版了纸质诗词刊物。省市县三级诗词刊物,少说也有千把种吧。再加上文学期刊和报纸文学副刊,还有网络电子版,诗词的阵地非常壮观。有人说,现在每年发表的诗词不下几十万首。这在唐宋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要完成“创造新的诗体”、“诗词的声韵要改革”,这些诗词报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它发表什么,就提倡什么、导向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握有诗词的生杀大权,不随着它的指挥棒转,作者写的诗词就发表不了;就像不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就考不上大学一样。这里关键的是这些诗词报刊的主编和编辑们,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求正容变”还是“求变容正“。我们恳切地希望这些主编和编辑们,为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了13亿多人民,采取开放的态度,放开胆子,迈大改革创新的步子,对于谱外的诗词,不要说“不提倡”。只要写得好,即便不符合格律词谱的要求,也应发表。即便那些以“平水韵”、“词林正韵”和词谱为“正”的报刊,也应开辟“老声新翻”之类的专栏,发表那些不太“守规矩”的诗词。诗词创新的成功,也许就从“不守规矩”开始。
要完成“创造新的诗体”、“诗词的声韵改革”,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出不了像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那样的诗词大家,出现不了唐宋群星璀璨那样的局面,写不出那样经典、那样脍炙人口诗词大作。这与作者的功力有关,作者的功力又与教育脱不了干系。现在的教育体制使人国学底子太薄,水平太浅。当然,不能因为这就不改革创新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和编辑们才更应奋发图强,奋起直追。我们坚信,内容决定形式,只要出现或超过唐诗宋词那样的局面,新的诗体、新的声韵也就改革成了。
以上的话,袁枚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就概括了:“有性情便是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中国山东 锷未残

2014-06-07 03:56:11
Reply with quote
冰清 ?2014-06-09 09:58:16?? Reply with quote


赏读。

"词谱的韵律不是死的,它的老虎屁股是完全可以摸一摸的!"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冰清Collection
晓松 ?2014-06-10 15:23:01?? Reply with quote


额未残 wrote:
谢谢晓松先生指教。
你的批评很对,这阙词我没有按词谱规定押仄韵,而是平仄乱押。是有意为之。
关于词的格律问题,我有一些想法,准备发文说说,届时请您多多批评指正。
锷未残


呵呵,批评谈不上。已赏读你的文章,收益颇多。我本以为你初学写词,不懂平仄,没想到懂的比我多得多。既然你说 “平仄乱押。是有意为之”,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况且于今,百花均可放,百鸟皆可唱,一片繁荣之景象,不亦悦乎?那就各自努力吧!——加油!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晓松Collection
额未残 ?2014-06-11 03:25:26?? Reply with quote


谢谢冰清先生阅读拙文,盼望多多指教。
词谱的老虎屁股的确该摸一摸了。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额未残Collection
额未残 ?2014-06-11 03:32:36?? Reply with quote


谢谢晓松先生。
您客气了。我的是学习写诗词的时间不长,也没写出什么好作品,只是喜欢而已。
非常盼望您的指教。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额未残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