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非馬專欄 William Marr's Column |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     |  |  非马双语短诗鉴赏:《中秋无月》 
 作者:向诗而生
 
 
 中秋无月
 
 非马
 
 
 
 你怎么知道
 
 今夜
 
 在层层乌云之上
 
 月亮仍是传统的圆
 
 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
 
 或竟是变幻莫测的
 
 不成其形的块
 
 
 
 你甚至无法确定
 
 它只有一个
 
 而不是满天闪耀
 
 如放大了的星星
 
 
 
 当然
 
 它也可能只是
 
 一个人造的卫星
 
 或虚拟世界里
 
 一个根本不存在的
 
 虚拟的
 
 零
 
 
 
 但你知道
 
 千里外的一双凝眸
 
 早把虚拟的零充实
 
 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
 
 早已团聚涨满
 
 还原成一团
 
 你熟悉的
 
 圆
 
 
 
 THE MOONLESS MOON FESTIVAL
 
 William Marr
 
 
 
 how do I know, tonight
 
 above the heavy layers of dark clouds
 
 the moon is a round ball, not 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
 
 
 
 and how can I be sur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oon
 
 not 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of course in today’s digital world
 
 I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ld moon being now
 
 a virtual image
 
 
 
 ye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
 
 
 
 [鉴赏]
 
 《中秋无月》?
 
 那该是怎样的情形啊?
 
 “你怎么知道今夜在层层乌云之上,月亮仍是传统的圆?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变幻莫测的不成其形的块?你甚至无法确定它只有一个,而不是满天闪耀、如放大了的星星。当然,它也可能只是一个人造的卫星,或虚拟世界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拟的零。但你知道:千里外的一双凝眸,早把虚拟的零充实,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早已团聚涨满,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
 
 将《中秋无月》做如上散文排列,语言仍然颇耐回味。
 
 这就是诗——虽做散文之状,仍不失其诗性。
 
 古典诗歌,往往是诗歌的语言、散文的内容;汉语新诗,往往是散文的语言,诗歌的内容。——此为废名先生论及汉语新诗与旧诗的区别时所说的话。
 
 以《中秋无月》验之,信然。
 
 诗分四个诗节,计153字(不包括诗题)。这在非马先生的诗中,可谓是长诗了。
 
 虽然稍长,而不失其一贯的语言特色:平易近人,一气流注。
 
 第一个诗节,以“你怎么知道”引领。对“层层乌云之上”的月亮是否“仍是传统的圆”提出质疑。为何质疑?因为《中秋无月》。为何无月?因有“层层乌云”。至于“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变幻莫测的不成其形的块”,可视为一轮满月破碎之状。何以破碎?概因思念之甚。
 
 第二个诗节接着表述“你甚至无法确定”的那些东西。月亮,也许不是只有一个?其实,一个月亮,已经让中秋的人们勾魂落魄的了;若不只一个,那月下之人,情何以堪?多月之臆想,概写人之情痴;“如放大了的星星”之比喻,又见诗人之奇思、之妙想。
 
 第三个诗节,以“当然”开头,表缓和之语气,并提出假设和可能。“人造的卫星”,似可映射被投入人之主观情感的月亮本身。其实,月亮只是一个月亮,因了人们的思念,才有了人们心中的中秋的月亮。正是由于亘古及今的人们的主观情感的投射,才有了被艺术符号化了的月亮。因此,诗人说月亮是“虚拟世界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拟的零”。中秋之月,本是无中生有,或者情中生月——人若无情,何以见“床前明月光”而“疑是地上霜”,并  “举头望明月”,进而“低头思故乡”耶?
 
 第四个诗节冠以“但你知道”,便与诗歌开头的“你怎么知道”有了呼应。“千里外的一双凝眸”,令人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的名句来。“早把虚拟的零充实”,又呼应上个诗节——虽然虚拟,却被充实。何以充实?当然无它:以情感充之、以情感实之。接下来,“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则又呼应第一个诗节中对于月亮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变幻莫测的不成其形的块”的大胆想象与猜测。当然,诗思在推进: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早已团聚涨满,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想象而生出的月亮,用“团聚涨满”,何其传神!紧接着,“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你终于直面了中秋之月。
 
 呜呼,本来《中秋无月》,正可了却思念之苦,但诗人却如同一位道法高明的魔术师,愣生生在你不知不觉中给变了一个出来!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早有预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远在美国的非马先生,该是体会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后,才作出的《中秋无月》吧?——岂是作出,该是从内心流出的吧。
 
 因其情真,故其感人。
 
 若宏而观之,四个诗节,也正吻合中国传统诗法中的起、承、转、合。
 
 是的,月是故乡明。
 
 远在美国,当然《中秋无月》。
 
 不过,好在非马先生有着一双自己的慧眼或曰心眼,借此,他还是看到了中秋的月亮。有其另外一首小诗为证:
 
 
 
 中秋月
 
 非马
 
 
 
 知道
 
 所有
 
 回不了家的
 
 暗淡的眼睛
 
 将彻夜不眠地凝望着她
 
 
 
 她把自己
 
 打扮得
 
 又圆
 
 又亮
 
 
 
 好了,一首《中秋无月》,一首《中秋月》。中秋有月,望月;中秋无月,仍然望月。
 
 有月之时,凝望;无月之时,痴望——痴想。
 
 含巧蓄妙的新诗,在一正一反之中,亦可诞生。
 
 英诗散读:
 
 “How do I know, tonight, above the heavy layers of dark clouds, the moon is a round ball, not 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 And how can I be sur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oon, not 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of course in today’s digital world, I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ld moon being now a virtual image, ye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
 
 回译汉语:
 
 “我如何知道?今夜,在重重叠叠的乌云之上,月亮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个薄薄的煎饼,或一个方块儿,或一个三角,或不成其形状的一块儿?我又如何确定:只有一个月亮,  而不是一簇人造卫星?当然,在当今的数码世界里,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古老的月亮现已变成一个虚拟的意象。但我内心知道:千里之外你的目光,穿过厚厚的云层,已然将这虚拟的意象充满了纯洁的亮光,并导引我的双目,望向那真实的月亮。”
 
 双语之间,凸出的一个变化,是从汉语的“你”,变成了英语的“我”。可乎?你也好,我也罢,正是彼此——再次应照了李清照之名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这闲愁,自你?由我?当然无关紧要。
 
 其它变化:
 
 “传统的圆”,变成了a round ball(一个圆球);
 
 “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对应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一个薄薄的煎饼,或一个方块儿,或一个三角,或不成其形状的一块儿):语序调整,兼有形象之变通;
 
 “满天闪耀如放大了的星星”,对应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一簇人造卫星):可谓离形得似,或曰变形而存神。
 
 另外,从英文的角度来看:
 
 in today’s digital world(在当今的数码世界里),对应汉语的“虚拟世界”;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排除这种可能性),对应“它也可能”;
 
 a virtual image(虚拟意象),对应“虚拟世界”;
 
 yet I know in my heart(但我内心知道),对应“但你知道”;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千里之外你的目光),对应“千里外的一双凝眸”;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穿过厚厚的云层,已然将这虚拟的意象充满了纯洁的亮光,并导引我的双目,望向那真实的月亮)对应“早把虚拟的零充实,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早已团聚涨满,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
 
 变化或变通,或大或小,依稀仿佛;不变的,只是诗之情、诗之思。
 
 从诗行的数目来看,汉诗四个诗节,分别为7478;英诗亦为四个诗节,分别为5447:减少了诗行,却没有减少诗意。
 
 回顾诗题:《中秋无月》,对应THE MOONLESS MOON FESTIVAL(没有月亮的月亮节):中秋节,本该用Mid-Autumn Festival,  却以“月亮节”出之。
 
 恰绘一轮:我心中的
 
 月亮。故乡的
 
 月亮。
 
 反复品之:汉诗,铭心刻骨而不乏哲思;英诗,若即若离却不失熨帖。
 
 
 
 (张智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34806b0102ek64.html
 
 2013-09-18 21:14:02
 |  | |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13-11-18 08:36:16?? |   | 
 
 昨夜寒月下散步,今晨曙色中读先生的月亮诗。问候!
 
 |  | 现代诗歌 |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散文游记 |  | 诗海室 |  | Chinese Poetry |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  | 合作交流 |  | 音乐与朗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