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
谈古论今 |
|
“人”的内核 新的哲学手稿
人类,应该是第一种有独立的死亡意识的物种。并被无法排遣的悲剧暗示,紧紧束缚。并使恐惧成为一种生活的底色。
人类的性意识,也超越了动物的本能层面。荷尔蒙,只是人类的性欲的一种来源,而不是全部。由图像,文字,语言甚至想象,也可激发人的性的欲望。甚至,已经失去雄性的生理基础的太监,也有另一种性的欲求。
人类的权欲,几乎可以肯定是一种更强大的基本欲望。甚至在有时候,我判断性欲是权欲的一种特例。人类谋求对自己的支配,,对他人的支配,甚至对世界的支配。这样的欲求,是一个产生了“我”的概念的高级意识体的必然属性。性欲,更多的时候,在人类的身上已经不再简单的表现为要完成性交合,更多的时候,性欲在选择和谁进行性活动,怎样性活动。这个角度,可以明确的判定,这是一种欲念寻求对象并渴望支配的“权欲”过程。
佛洛伊德的以“性”为起点的精神心理学说,无疑是伟大的。甚至对人类心理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也是划时代的进步。但是,他一直在试图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但,没能给出答案。
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显然,更接近我在前文的所指。但是,尼采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从人的角度揭示。并且对权欲的产生机制未作足够的判断和分析。
我将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把权欲性欲二元的心理内核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甚至是融合。其实,在前文中,也已经初步判断了这两种欲望的统一性。权欲,或者是最基本的欲望,对一个高级意识体而言。
在我看来,佛洛伊德,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知识结构的缔造者,甚至也已突入心理的内核。如果,把“力比多”代换成权欲的话,一个伟大的哲学和人类学、社会学问题,已经清晰可见。鉴于时代的限制,和佛本人对自己惊世骇俗的性学说的本能的保护,佛,未能完成最后一步。
尼采,几乎是一位先知。他几乎说出了真相,但是是以一位疯狂的哲学家或者更接近诗人的方式说出本质。这个本质,以很多学者的知识和灵魂体验而言,太晦涩,难以理解。
他们两位大师,是真理的两个部分。终于,历史要让他们汇合。
由于人的死亡意识的暗示,权力和性欲望的失落,终于使绝大多数的人,坠落进叔本华所述说的“无聊、悲剧、空虚的世界”。
挣脱死亡的恐惧,人类选择了宗教,制造虚构的轮回的世界。在我看来,生和死都是无意义的。只有生与死之间的生命,才有生活的意义。也只有创造和爱,才能抵消自己将死的悲剧色彩,拯救失落的欲望和诉求。
被权欲所折磨得人们,最终心理会落在四个象限:自我认同、自我否定、他人的认同、和他人的否定。我们在这四个象限之中调整挣扎。直到寻找到进步,使自己强大,才获得解脱。
我经常发现,权欲受挫的人,性欲会受到相应的扭曲。权利欲望挫折越大的人,性心里越扭曲病态。在性活动中经常表现出占有、摧残、虐待的倾向。在权力获得之后,这种病态甚至更加强烈。我的判定是:这是被抑制的权欲的报复。
同时,性的活动,对权利欲望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性的占有和征服,将极大的增强人的自信,并增强人的攻击性。性是一种特殊的权欲,和广泛的权欲,互相支撑,螺旋上升,直至将人送上欲望的巅峰。
纷杂的很多的精神的病态,其实都是上述几个要素的挫折之后的病态。是有着复杂的但是确定的关联和互动的。
社会学,其实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正是一个网状的以“人”为节点的心理学网。由此引发的感情、道德、法律、文化,也许,需要被重新整理分析。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所有的社会、文化改良的发展方向,都暗含了对人类的权欲和性欲的了解、解放、并制约。有很好的口号,却没有明确的纲领,更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
上述思考,在头脑中已断断续续进行两年。作为一个备忘和手稿,留在这篇日志中,或许,我会完善。或许,被荒废。这是一个种子。
史雷鸣 2007。4。1
2007-04-03 21:04:19 |
晓松 ?2007-04-29 18:13:52?? | |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邃。
能在哲学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比常人要高出一个档次。 |
西西公主 ?2007-07-14 03:31:42?? | |
|
博弈 ?2007-07-20 11:05:04?? | |
很好的探索,佩服。
如果动物的集体死亡是一种力量,那么个体有没有独立的死亡意识?
生命是一种力量,力量是一种独立,存在于个体与群体。
好奇你怎么看。 |
文艺家 ?2007-08-04 06:19:33?? 问好 | |
|
qingtian ?2007-08-07 09:46:53?? | |
|
qingtian ?2007-08-07 09:49:05?? | |
|
yi xin ?2007-08-10 05:33:54?? | |
|
岁华 ?2007-08-12 00:33:36?? | |
|
游风 ?2007-08-14 08:50:39?? | |
|
1[2] Next |
古韵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