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review Collections
淮南小山黄伟群
|
???中国
?????70?
?????22 Jun 2010
???教师 ???中国古典(传统)诗词
????? ?????淮南小山黄伟群的博客 Find all posts by 淮南小山黄伟群 ???淮南小山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研究工作室/通读史10汉12后汉12三国5晋10宋8南齐3梁3陈2魏8北齐2周3隋6南史6北史10旧唐11/16 |
|
|
古韵新音 | 散文游记 |
|
中年宜读廿四史
中年宜读廿四史
——关于“通读‘二十四史’”的随想
据说在中国当代,通读“二十四史”的人不出十位,除了为人熟知的政治家毛泽东外,据说史学家中读完《二十四史》的,也仅有柳诒徵、吕思勉、陈垣、邓之诚数人而已,他们都是史学巨匠。古典文学家中读完的,有报道可查的是何满子先生。据介绍,他18岁以前,已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30岁以前,陆续读完“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如果说读传统雕版印刷的版本如殿本,无标点,无断句,是传统意义上的真阅读的话,那么中华版点校本系铅字印刷,有标点,有专名线,就是新式意义上的阅读了。它第一次将卷帙浩瀚的传统雕版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转化为现代版的书籍,使读者第一次知道这套典籍到底有多少册。它是建国后由毛泽东主席提议、“文革”中也没中断的国家出版行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按说读完这套241册(加《清史稿》为289册——下面所谈读二十四史,均习惯附加《清史稿》,不再注明)的大书也并非难事。如果要说难的话,可能指:1、阅读传统文言文能力不够,不习惯繁体竖排的版式;2、工作生活压力大,定力不够,难以心无旁骛、一鼓作气看完。3、除前四史文学价值较高外,其他的史书有的文笔不够精炼,有的朝代历史内容比较枯燥。4、有的人阅读速度慢。
为什么要读二十四史?用司马迁的话最准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成”字当改成“观”字。有的人可能会说,史书是帝王、政治家或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专业研究人员来读的,一般读者只要会查即可。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华版问世以来,那么多普通读者节衣缩食也要备办一套,他们难道都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四史”已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座文化高峰,就像珠穆朗玛峰,它矗立在那儿,有多少人想要征服它。但限于金钱、时间、能力、动力、毅力,最终登上这座文化高峰的,不过十数人而已(放宽一点说)。
什么时候适合读二十四史?青年立志,皓首穷经,当然值得推崇。就史书而言,其实更适合阅读的时间段是中年。不是说青年就不适合读史,青年应广泛涉猎,打下根基,奠定自己的价值观,才不会流于看热闹、被史书牵着鼻子跑。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阅历和思想,较青年更有定力,还有相当的精力。此时读二十四史,可谓正得其宜。
怎样才算读完二十四史?那种看简体横排本,网上未经严格审校的白本,那种无注释、校文的本子,那种一目十行地扫读、跳读,神没到、心不在焉的泛读,都不能算读。非繁体竖排本,一行行,一字字,心手俱到,圈点标注、做摘录不能算读。
需要多久才能读完二十四史?有人经过测算,认为读完这两套书,大概要五至七年的时间。也有的说专业人员十年可以读完。但有两个确切数据,何满子先生读了十二年,毛泽东主席在繁忙的政务之馀用了二十四年(1951年底至1976年9月,当然部分史书他老人家不止读过一遍)。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一年花多少天,一天花多少时来读?一个人如果扣除工作、吃饭、锻炼、休闲交往、睡眠时间,都是读书时间的话,也就是说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算上的话,当然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读完二十四史。但在当下这个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各种诱惑多的时代,要通读二十四史,谈何容易!
当然,相信也会有极少数人,像那些职业登山家一样,以征服这座中国历史的文化高峰为荣。
对本人而言,通读“二十四史”,除了上述三条理由外,还为配合古典文学研究,了解一些人,了解一些事,了解一些话。 现在越来越感到值得读的书真的不多,能吸引我的大概只有原典性的书了,如“二十四史”、《清史稿》之类,又如《全元诗》、《全明诗》、《全清诗》、《全清词》之类。此外,还有相关的工具书。对照上述所立通读的理由和标准,也已具备。在即将阅读完前四史的基础上,可以说,通读二十四史,此其时矣!
盼望着有一天,可以自豪地向国人宣告:我通读了二十四史!
2011-07-09 01:29:38 |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11-07-09 14:32:08?? | |
先生是这方面的研究者,祝贺你读好书。像我们这样的人,重在创新和写作。
毛先生古书读多了,现代科技、现代思想相对就少了。 |
淮南小山黄伟群 ?2011-07-10 04:51:33?? 回复2楼 | |
谢谢周先生的热心回复,祝创作丰收。 |
大雅风文学奖 | 网友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