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review Collections

何玉忠

?????4?

?????14 Aug 2009

?????Send private message

?????Send e-mail

Find all posts by 何玉忠

现代诗歌
小说故事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悠悠往事]之冯叔的偶然

冯叔走了,在东方村口的茅草房前,他静静的躺在塑料的鲜花丛中。晚秋的北方乍暖还寒,清风抚摸他饱经风霜的面容。杨柳低垂,河水呜咽。

冯叔是普通的,只是一位做了60年村支书的农民。冯叔是不平凡的,他的逝世牵动无数人的心。市里派专人来吊唁,省里送来了花圈,人民日报还发了仆告......

茅草房前,是三间砖瓦的二层小楼。楼下停放着破旧的上海轿车,司机和警卫一脸凝重。

冯叔的一生,并没有惊心动魄的经历,也没干过轰轰隆隆的大事。概括起来,不过就是几个偶然。

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在长春外围,冯叔的第一次偶然就在这里。围困长春是辽沈战役的关健,几十万四野官兵把风雨飘摇的长春围得水泄不通。长春已成强弩之末,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无还手之力。四野林总的整体购想是围点打援。多股增援部队基本都被消灭在山海关以南。外援无望,又无反机之力,长春其实成了一座死城。粮没了,水没了,几十万市民处于死亡的边缘。守军最高统帅是国民党60军长官曾泽生,他每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亡率不断上升,南关和大房身一带甚至于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四野更不愿老百姓受苦,于是致电守军放百姓出城免于一死,条件是不带武器,爬行出城。曾泽生心里很是矛盾。老百姓一离开,解放军就要下手啦,万炮齐鸣.长春转眼间就变成一片废墟。自己的死期就不远了,可又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咬咬钢牙,果断下令,宁可全军覆没,也要解救百姓与水火。于是几十万的百姓夜以继日的爬过前沿阵地,一直前进。

冯叔是从黑水路开始爬行的,足足爬了六天六夜,才进入解放军防御阵地的。经过身份甄别,是老百姓的立马放行,是军人的通通算战场起义。要当兵的留在四野当战士,不愿意当兵的发放盘缠回家。一位四野的团长和冯叔拉家常,得知冯叔的父母尚在城里,建议冯叔接他们出来,冯叔本来就是试试真伪,当然要回去的,于是团长就让冯叔在事先写好的表格上按手印。然后交冯叔60个雪白的馒头,一半带回家,一半给守城的士兵。

冯叔于是顺着原路爬回城里。这一次用了三天的时间。馒头被守城士兵拿走了50个。当冯叔揣着发硬的馒头到家时。屋里屋外早就没有一个会喘气的了。那一年,冯叔十九岁。

一个月以后,长春和平解放。

冯叔分了田地,在双桥县的大屯成家立业。娶了上韶尖的孤儿大珍为妻。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当上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按手印的事早就忘了。

五四年三月的一个下午,一辆军车驶进村里,当年四野的那位团长如今已经是集团军参谋长了,表明身份后,冯叔惊呆了:自己竟然参加革命了,还入了党,并且荣立三等功一次。

原来,冯叔所携带的馒头里有二十份宣传单,守城的士兵发现后逐级上报,到了曾泽生的案前让他大吃一惊,四野的宣传已经在部队渗透是不辩的事实,正是这几张小纸条,为长春的和平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无意间,冯叔参与了一件惊天动地的撤反运动。当然,单凭这些宣传单不可能扭转战争的进程,但他是媒介,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媒介改写了历史.冯叔冒着砍头的危险完成了一件历史使命。冯叔于是就成了方圆百里唯一幸存的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那一年,二十五岁的冯叔当上了第一任的正式任命的村支书{之前一直是县里派人待理}。

6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建设,双桥县也修了几座大蓄水量的库区。冯叔的另一个偶然,就发生在这里。

即然是党员了,就得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斗大字不识几个的冯叔不但参加了扫盲班,还试探性的阅读书籍。

那年的腊月气候反常,虽说进入冬季,却没下一场雪,相反的连降暴雨。双桥的水位超过警戒线。革委会决定泄洪。打开闸门却发现出口处挤满树枝和倒木。水流量太缓,无法正常排出,需要有人下到水底用绳索捆绑,然后往出拽,可人一下去,生还的可能很小。几个年轻人手捧语录报名。

冯叔大手一挥,自己穿带整齐,一个猛子扎下水。半个小时过去了,冯叔捆绑完毕。正在这时,倒木忽然折断,揣急的洪水连同倒木一涌而出。冯叔也落到十几米的坝底。大家以为冯叔定无法生还,谁知在200米的下游。冯叔浑身是伤的浮在水面。这一刻,又正好被新华社的记者拍到,于是冯叔上了人民日报的头条。还加了编者评论。

于是冯叔参加了英模报告团,这时的他不但能背诵老三篇,还能流利的朗读一百多篇语录。简直就是个奇迹。也就是那一年夏天,冯叔当上了全国学毛选先进个人。到了秋天,他官运亨通。任双桥县革委会副主任,市革委会副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

官当大了,政府给他配备了专职的司机和警卫。这是中央的硬性任务,不能拒绝。于是政府在他家的门前修一条路,好让轿车能开上去,又在他家的院子里盖了车库和休息室,司机和警卫住进了有上下水的小楼,冯叔仍旧藏身在简陋的三间茅草房。冯叔就是冯叔,他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否则,他就不是冯叔了,他拒绝把户口迁往城市,他说:在农村,我还能作一点事,到了城市我只能是累赘。

冯叔于是就成了农民领导,有官街的农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冯叔只保留了村支书的职务,而且,一坐就是四十年,

他没有想到,人民没有忘记他,党也没有忘记他,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这一评论,不是偶然。

2009-08-14 01:05:02
Reply with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