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诗歌 | 落尘诗社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白水 ?2007-12-12 20:17:48?? | |
坐板凳, 等博士答  |
博弈 ?2007-12-12 21:24:53?? | |
杯中冲浪 wrote: |
博弈,这名字就没有放下,很执着高低。
话归正题,博士信佛么?你是研究科学的,你认为人能全放下么?亲情可以放么?如果真正达到无我空灵的地步,那人与花与石头还有区别么?我倒是认为植物人士最高的佛,你说呢?  |
讨论交流。
网内无高低,因你我,人皆俱在网内。
不是任何教徒,但听到好的道理,欢喜, 哈利路亚。是不是教徒,我想我们都该多参读宗教的书。
博弈的笔名因着 poet / boy 的音译,对高低无执着,对人性有执着。那是你执着于如何解释这个笔名咯。对于嬉笑怒骂,认真一可,不认真一可。
岂不闻多有大义灭亲,未必因佛禅道理。这个义在中国的近代,荦荦大者,是法律或某某主义等等,倒不是古时的大义。人是能全放下自己的,但不能放下执着,这个执着是为‘非我的’,岂不见宗教家,哲学教育家等多如是而执着。人无执着则不在(诗人写诗也是一种执着)。我个人把亲情置诸佛禅或宗教之上,许多教徒朋友也说我没参透呢,这一点各人因各人生机遇与经验吧?我还没到那儿。
人是可以在某些瞬间感受到无我空灵的,我不知花石,但我们多半的的所谓‘禅’的东西,都来自于参观宇宙人事物后的细考,没有这番过程,不成禅,是故,人们说儿童无禅,看儿童玩耍却可得禅。或许,最高的禅是植物人,我们却努力把他吵醒。哈哈,玩笑?也许不是?想到哪说到哪,得咎你就给我针针啦。
我(现在)的看法,禅不是消极如八牛的自修,所以才有后来的二牛,而这些,都是很老的东西了,必在这上面加上积极的现代生活。闻叫嚣不应,八牛,为非我而应,十牛道理,如此而已。 |
hepingdao ?2007-12-12 22:00:52?? | |
我在想,我们写禅诗歌是没有问题的
但禅和佛教密切相关,而在涉及到宗教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搞宗教的人
我们对宗教,都是心怀敬意的,但有时候,过多的引用宗教的文字,可能比较容易引起宗教人士的误解
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能和宗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可能会更好一些
谢谢
和平岛 |
博弈 ?2007-12-13 20:28:34?? | |
也来说说蛙(前有人引述此诗时,笔有误植)
松尾芭蕉?古池や蛙飛こむ水の音
古池や蛙飛こむ水のおと
念作: furu-ike ya kawazu tobi-komu mizu-no-oto
ふるいけや かわずとびこむ みずのおと
Translated by Kennedy as;
In the old stone pool
a frogjump:
splishhhh.
Kennedy的短而精,时长上第一行慢,第二行微快,这两行为第三行铺垫(包袱),第三行抖开.Kennedy以陌生化的方法(对英文母语的人而言) ,组成一名词frogjump字,有新意, Splishhhh在英文里并隐有别义,很不错.但把池翻成pool或许不符日文的原意, pond可能较好,如果硬要挑剔的话.
如果我们取 形象 制造 意象 以至 心境, 这里有几个形象: 古池、青蛙飞跃入、水声. 这有点像 “古道 瘦马 西风”,但不全然 (换了次序说明). 意象藉由连接词或属性词达成(や, の) ,发音的 声音形象的连结 在这诗里也是一个要素. 本此精神我试翻之,即得如下;
(1)
古池野
那蛙飛跃入水
的声音
(2)
古池野
那蛙飛跃入水
的噗通
‘野’(‘呀’也可),’那’ 二字为个人在此添加以助意, 好念。
中文翻译网上常见到的是:
寂寞古池塘, 青蛙跳进池中央, 噗通一声响.
这一翻译, 就看出为凑5-7-5而显赘了(英文就不凑),寂寞?池中央? 噗通一声响?
都是硬塞进去的. 日语的表意在这诗里是很简单的,集中的,配以此诗的音,读来有美感. 训读的发音oto 收尾,给了一记音效的感觉,(英文翻译取splishhhh 也具音效)。所以,我觉得(2)又为优。那么这样呢?
(3)
古池者
飛蛙入兮
噗通
兮 字是否有些 蛙飞的象形姿态呢?哈。
马悦然(曾是诺贝尔评鉴委员)早期对语芭蕉汉俳的
蝌蚪们做梦
叭嗒地跳入池塘
听到么,芭蕉
有些诗,我也自问.拿掉看之前的名气影响,她真的好么? 这首诗,如果不是放在日语发音及日禅文化里,我看普通得很. 有几个一般的读者会觉得她不同? 有些成名诗人三天可以写出一两百首俳句, 这也是创作时该保持的”独立思考”问题.
那么, 中国的蛙跑哪去了?
久雨初晴睡正长,春蛙鸣遍旧池塘。
荒园废沼,青草鸣蛙。
柳处风无力,蛙时水有声。
墙屋虽无好鸟鸣,池塘亦未有蛙声。
一春弦管花间鸟,半夜笙歌水底蛙。
牵牛篱落蛙池雨
看看这些诗句也都不错(选自汉字分析工具http://oson.ca/dict.php) ,(这里做的都是两诗的相对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形象多出, 相比对,意象较不集中,虽然字数都少于17字,表达的可多了(汉字一音一字的丰富,而日文”古池”二字就花了四音). 再就是格式的束缚失去一些美,这美在此是藉由无心随意不匀称(禅构的主方式之一)而得到的, 不仅在句子,也在字音素的不均。相对于对称的律绝, 中国的词句(或长短句)在这方面就有这种类似的美, 如:
“任景物換來,蛙鳴蟬噪,耳邊口煎唧”;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枕惊回,水底沸鸣蛙” 等等.
那么, 取这些精神, 即兴几个不同长短比较看看
水牛田中(兮)
炎炎夏日步步走
月(光)犁肩骨
(看那)小犊牛
春江水暖蹄前尝
鸭蹼耘波(垄)
奥林匹克赛
沥沥落落(竞争开)
眼闹张弛外
(…)处为虚字或多加,不用亦不损. 交流。 |
子花 ?2007-12-13 20:53:01?? | |
学习学习!!不太经常遇到这样的诗歌,多帖来大家学习!问好 |
白水 ?2007-12-13 21:00:23?? | |
继续参禅 |
博弈 ?2007-12-19 20:56:36?? | |
蝌蚪,青蛙;蛤蟆也来凑.
逃禅
蛤蟆蛤蟆哈么?
哈么, 不通—
不哈么, 痛!
我说:
机已上树
树非悬崖
身为树上花, 心亦叶落根
蝌蚪,青蛙, 蛤蟆俱哈哈!
说逃禅一般有两种和说法,逃入禅里,逃出禅去。这里有感,
巧合公案《香严上树》。香严的逃禅目的还是在寻悟,并得。
不论蝌蚪,青蛙, 蛤蟆,都顺其自然,自然有禅。
ZT 普润师父
香严智闲是百丈怀海的弟子,百丈死後,香严到大师兄沩山灵佑处学禅。沩山对他说∶「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你的聪明的地方。但是光凭这些,必会产生理智和概念的把握,这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现在我且问你,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香严百思不知所答,回到房里,翻遍了所有的参考书和先师的语录笔记,仍找不到答案。
他只好再到沩山那里,请他点破。但沩山只是说∶「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麽东西可以教给你的话,那是我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东西。」
香严很是失望,觉得大师兄有意在隐瞒自己。伤心之下,香严一把火把自己身边所有的文字都烧掉,并且打算过一种依照佛徒戒行的简单生活,不再为禅道的 事伤脑筋。他颓丧地说∶「既然佛法这样难於领会,而又不能向别人请教,学佛法有什麽用呢?今後我要做一个行脚僧,免得劳形损神。」
於是他辞别沩山,云游天下。路过南阳国师慧忠禅师的墓时,就筑庐定居了下来。有一天,在他除草扫地的时候,偶然抛出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使得香严顿然大悟!
当香严听到无心的清脆的击竹声时,他突然感到在这瞬间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跨过了物我的界限,与对象凝为一体,和声音合而为一,一下子走入了存在深处,融进了宇宙的万有,他当时就是声音,就是翠竹,就是万事万物,就是真正的本体自身了,也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汗如雨下的香严登时向沩山所在地方跪下礼拜∶「师父,你对我恩逾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又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於是他作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悟境∶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忘所知」——香严一旦大悟之後,他从前所学的一切佛学知识,就对他没有什麽重要性可言了。待你一旦达到悟境之後,你就没有必要死死记住它们而将它们忘去了。
「更不假修持」——大凡刚刚开始习禅的人,都以为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平常心态。他们认为他们不是要进入某种出神或恍惚的状态,就是要经过佛经里面时常描写的各种禅定阶段。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习性,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自古以来,不少的人抱持这样一种观点∶大悟的境界必须进入山洞,闭起眼睛坐在那里冬眠,想像进入「空」的境界。而 香严却以活泼的动作显示了古教的真义。尤其可贵的是,尽管他已进入真空的悟境,并且还以那里作为他的住处,但他却没有采取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在真空的境界之中,是没有一法可以称为动的。你既没有待在某一个处所,更没有待在任何一个地方。尽管你每天从早活动到晚,成天说话,扬眉瞬目,行住坐卧,但实际上什麽也没有发生。
「诸方达诸者,咸言上上机!」——这两句充满了对自己悟境的自信和骄傲。香严果然得到了沩山的印可说∶「此子彻也!」
香严鉴於他击竹悟道的经历,开堂後对大众说∶「如果说起明心见性一事,就像有一个人爬到树上,用嘴咬著树枝。这时有人问他说∶『请问什麽是佛法最精的大意?』这时他如果不回答,便是无视了问者之意;但他如果回答,便会摔死。你们说,这个人怎样才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当时有一位招上座应声而答∶「我不问他在树上怎麽办,我问,他没上树之前是怎麽样?」
香严呵呵大笑,予以印可。
後来,宋代无门慧开禅师评论说∶
纵有悬河之辩,总用不著;说得一大藏数,亦用不著。若向者(这)里对得著,活却从前死路头,死却从前活路头。
香严上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言默两丧,反映了禅宗注重内心验证的悟境。「未上树时」即沩山所问「父母未生时」,亦即香严当时「一击忘所知」的 超悟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已经不存在作为「生死根本」的「意解识想」了,他从前所学的一切佛学知识,对他已纯属多馀,正如乘船过河,一旦到达彼岸,那苹船 对你就没有用处了,这就是「死却从前活路头」。同时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被妄想所遮蔽了,成为「死路头」。而参禅的目的,就是要拨开妄念的浮 云以见慧日,使埋藏在烦恼之下的纯真人性得以重现,这就是「活却从前死路头。」
由这个,也可连着看
http://oson.ca/viewtopic.php?t=10111
另一种表达,比较有儒家的精神(我看60/40 儒/禅)。有趣吧? |
上城 ?2007-12-20 19:36:58?? | |
那是不是"爱"也要舍弃?我真想去学道,找个地方顿悟  |
上城 ?2007-12-20 19:59:42?? | |
瀑布
文/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这首诗正道出此时心境.也是禅?
禅太复杂了.学不来.当和尚也要靠天分 |
博弈 ?2007-12-20 20:42:39?? | |
伤城 wrote: |
那是不是"爱"也要舍弃?我真想去学道,找个地方顿悟  |
那倒不是。禅也不是天地间唯一的道理。
其间一个不大不小的道理罢了。把禅的修,悟
当作一种生活里感知人生的方法就可以了。
宗教外,之后的禅,还有开发的空间。
我个人对那倒没太大兴趣。禅这事,基本上
再简单不过了。在上头的讨论帖再说吧。
http://oson.ca/viewtopic.php?t=10148&sid=376fec1f03ef61155e07d2853bd7e817 |
Previous [1][2]3[4] Next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 Chinese Poetry | 网友论坛 | 古韵新音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散文游记 | 影视频道 | 宾至如归 | 美哉贴图 | 小说故事 | Reviews, Critics and Criticism | English Poetry | 海外新闻 Oversea News | 博弈 |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 开心一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