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review Collections

李盈枝

???中国山东

?????333?

?????28 Nov 2009

?????Send private message

?????Send e-mail

Find all posts by 李盈枝

赖海雄2010-01-27 06:58:17

问好!先生所著甚丰,值得鄙人学习。 Very Happy

开心一笑
古韵新音
谈古论今
网友论坛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李盈枝 ?2009-12-26 01:40:29?? Reply with quote


【010】

之所以要对格律指指划划,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不少初学者以及想把格律问题搞清楚的雅客有这个需要。
二、对于已经十分成熟的体式,我们至少应当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些什么要求等等,否则,我们也就不会知道作品在哪些地方是“破格”而出的,更不知道我们在哪些地方是“创新”的。因为“创新”毕竟是与“旧格”相对而言的。比如:你如果坚持用现代“普通话韵”创作(我极力提倡之,我也写过一些),那么,它同古人的“平水韵”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旧体韵格有所了解。
三、如果你标明了诗词曲的“牌名”,这也就意味着你事先已经承认了这个“牌名”的格律,而欣赏者也只有在进入这个“牌名”的格律后,才能准确地玩味其中的妙趣。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3:56:03?? Reply with quote


【011】

不用讳言,女性的曲线美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杰作,是自然界之黄金分割律的精华。佛教智慧并不排除对女性美的欣赏,在有的著名寺庙中甚至还藏有春宫图。这方面也有不少著述。佛(觉者)之所以是佛,在美学这个方面的意义上,乃在于他以无任何功利、肉欲的超越眼光来对待人与物的本来面目——人的本来面目原就是很美的。在此,大乘经典《般若心经》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里的“空”在审美领域就是以“纯粹”、“超越”的眼光来对待人与物(色、法、相)。这里其实潜涵着一个审美理念:美感的超功利性。如果你站在肉欲的功利立场上看,你就不配进入艺术、进入美感。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3:57:54?? Reply with quote


【012】

诗与联的“奇笔”、“妙笔”乃是从“反常识”、“反定式”开始的。在常识与所谓雅言看来,这“挠痒”与“放屁”是不在文雅之列的,它甚至是丑的。但奇怪的很,哪个不挠痒、不放屁?既然如此,何以不能入诗、入联?就看你入的是否“恰”、“宜”,以及你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正”、“当”。以我看,梦蝶先生乃天下第一大雅者,他笔下“人物”常常是一些“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物。世人皆不以为然、而以为丑的东西,在他笔下却雅极了。是什么使这“腐朽”成为“神奇”呢?根本不是华丽的词章,而是他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3:59:25?? Reply with quote


【013】

集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一席之地。看起来,它是用别人的句子,没有创造性。然而,它的创造难度更大:首先,作者必须完全吃透原句的精神实质,并且更要考虑到原句在移动了地方以后,会不会发生意象义理的改变。其二,用他人的材料构意、构景、构图、构成音乐感,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的过程,而这种创意往往更难,更具有启发性。其三,平仄格韵都要对上,十分不易,这可以为我们掌握格律提供一种启发。打个比方:一个建筑师所用的水泥、沙石、砖、钢筋等都是别人生产的材料,然而,他正是用别人的材料创造了自己的建筑作品。并且,不同时代的建筑师所遇到的材料是不同的,而正因为他运用的“他人的材料”的不同,所以,每时代的建筑风格则大相径庭。这就是创造。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4:01:24?? Reply with quote


【014】

为什么我们在毫不知晓某作者生活背景以及他的独特故事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他的“诗”、甚至随他一同感叹?原因就在于,在这些美的具体事物中涵着“美本身”、“美本体”。而审美过程恰好是超越美的事物(作者的独特故事等)而指向并进入“美本身、美本体”的。有了“美本身”,我就不会局限于作者的故事,而是超越地理解这些故事。——这也是诗的最高意境。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面有东坡自己关于仕途、亲情等的独特故事,但,古往今来,人们未必要知道,甚至根本没有必要知道这里面的故事,人们更不可能与东坡一样具有相类似的生活,但人们依然有板有眼地唱着这支歌!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4:03:17?? Reply with quote


【015】

历史(无论是社会史,还是文学史、科学史,或是其它专类史)乃是一条长河,善水者无论从哪个地方下水,都叫“截断众流”。而这截断众流者无非有二种方向:一是逆水而上,追根溯源;二是随流而下,顺水推舟。逆者,乃历史向我走来;顺者,由我再开历史。无论逆、顺,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胆识:截断众流。历史从来就是“我”以及“我所理解”的历史。“无我”的历史只是死人的战场与废铜烂铁的堆集场。由此而观文学作品,文学中的历史,不同于史学中的历史,比如“关公战秦琼”,这个史学上的荒谬却是艺术上的真实。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4:05:19?? Reply with quote


【016】

对于非非的东东,我一向比较喜欢甚至有点偏爱。因为读她的不论诗还是词,总感觉里头有一种自出机杼的坚持和探索。在立意上总有不完全与别人相同的思考,在用语上也总是少用古人用滥了的现成话。她的东西既有女孩感情的丰富细腻,还有一般女孩中少见的哲理性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我觉与我自己的诗词偏好有相通。问题有时也与我有类似,就是有时用于表达的词汇少点丰富和精致,甚至偶尔出现生造。但我想,对于她,第一还是坚持住独创的风骨,这是创作能够有长进有前程最可宝贵的东西。其次是略求下精致。不能舍本求末,但在把握根基的基础上适当注意下扬长补短,会更好。
————————————————————
走马兄所言极是。这丫头诗路子较宽阔(诗路子开阔,这一点很重要!)且不拘泥于所谓古香古色,常常想弄点大鲜小鲜之类,稍加时日,当有大进,网上女性诗者中不多见的“理性之穿透力的那种旋律”,在她的文中却表现的较突出。只是有点马虎,少于推敲,甚至在立意取象尚未顺溜的情况下,也敢动笔。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4:06:57?? Reply with quote


【017】

诗中之景物,其实本来就是人之性体、心体、情体之渗透乃致裁剪之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性灵与景物已经浑然一体,或者说,景物乃是性灵化了景物,而性灵乃是缘物象而有所牵挂与寓托的性灵。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4:10:18?? Reply with quote


【018】

回复:【15】女冠子 观海 

波光层叠。击礁浪花如雪。水云间。天际征帆渺,堤边鸥燕喧。踏沙谁共远?长别恨无言。情寄千里外,望君还。

情景俱佳!但——“波”与“涛”有区别,前着小浪、微浪,后者乃大浪、甚至狂澜。大浪击石才会有浪花如雪之景,波则没有这个效果。故为了“首拍”与“次拍”的和谐,是否可以考虑这样:涛声层叠,乱礁浪花如雪。且前二拍为近景,随后远去而又回环于鸥声。鸥燕之燕,似乎用“雁”更合适些,暗涵鸿雁传书之意,“堤边”改为“半堤”,是否韵味更好?“望君还”结的不好,因为前面有“谁共远”、“长别”等,已经点出了“望君还”的意思。所以,这结处应当往虚阔处写,使味儿略长些。可否:情寄千里外,那云间。呵呵,毛泽东的“秦皇岛外打鱼船,知向谁边?”  说到这里,再回头考虑与上片字重之处:“水云间。天际征帆渺,堤边鸥燕喧。”此句,可否这样:水连天,飘渺征帆远,半堤鸥雁燕喧。  
经过上述讨论,就成了这个样子:

涛声层叠,乱礁浪花如雪。水连天,飘渺征帆远,半堤鸥雁喧。踏沙谁共远?长别恨无言。情寄千里外,那云边。

哈哈,我胡诌。虫小姐一笑。

【本帖最后由 李家三郎 于 2007-12-29 08:34 编辑】

啊,转眼两年过去了!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李盈枝 ?2009-12-26 04:12:20?? Reply with quote


【019】

高调低收、高调高收者,在音乐旋律中并不少见。所以,高收、低收并非关键,关键只是高低搭配是否和谐。比如,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乃高调起,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显然也是高调收,很美。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乃高调起,但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却是低调收,同样美!前者的心态是带有霸气的领袖心态,后者的心态乃文豪之心态。是强收还是低收,只在诗人之当时之心态、情态。


_________________
View user's profile     李盈枝Collection
Previous  [1]2[3][4][5]  Next
现代诗歌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美哉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