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 首页 -> 博客群 -> 谭曙方的博客(北美枫)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溱洧河边的情人节——寻觅东方《诗经》古典情歌踪迹
2009-06-17 13:16:59
[size=18]★ 溱洧河边的情人节
——寻觅东方《诗经》古典情歌踪迹 [/size]
谭曙方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占有不少篇幅,而且至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也一定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采集于2500多年以前的诗歌,至今时髦在不管是80后或者90后的嘴巴上,张口就来。
近几年来,我常浪迹于郑州新郑,住在古溱洧河边。忽有一日,闻得这郑韩古都城墙之东不起眼的一条黄水河竟与古《诗经》里的好多浪漫情歌有密切关联,于是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你这家伙居然有眼不识浪漫名河。
春秋时期,《诗经》十五《国风》160篇中就收集有《郑风》民歌21首,这些极具特色的诗篇中绝大部分又是描写男女大胆、率真、热烈、相悦之情的。当我慢慢品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果然陶醉其中,令人神往。
如《溱洧》这一首: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我去过云南,那里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在每年春秋的一些固定的日子里,仍保留有在赶集场或打谷场上彼此寻找如意相好的古习俗。当时还暗暗好生羡慕人家,少男少女们可以在集市上自己寻觅中意的异性,并且用含蓄的对歌或约定俗成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示自己的感觉与意向。比如,那在集市上卖鸡的姑娘,本意不是卖鸡,而是在暗中选挑如意的郎君,如果来问价的她看不上,出多少钱也不卖。再比如那在月光下的打谷场上手摇纺车的姑娘,若是看上了来求爱的小伙子,就会从裙子下面拿出个小凳子来让他坐在旁边说话。那时还想,偌大的汉族,在爱情交流上就不如少数民族来得浪漫和开放。
然而,这首《溱洧》却忽然地撞了一下我的腰。没想到黄河流域的先人们在情爱的表达和习俗方面,于2500多年以前就如此得浪漫、热烈、开放。这简直就是一幅细腻逼真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游春风俗画面。这也是古代的少男少女们在冰雪消融之后,将内心萌发的对爱情生活的渴望在春游中与大自然美妙的融合。溱河与洧河是古郑国境内的两大河流。汉代以前,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到河边去沐浴。当时人们企望由此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魏晋以后,人们感到三月上旬巳日的日期每年都会不同,就固定为三月三日。它和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是古代民间的重要节日。也有说上巳节的产生最初与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及游乐的日子。
自古以来,对《溱洧》的评价说法不一,译文版本高雅的有,低俗的也有。《诗经》流传了2000多年,无论是官方采集,还是后世评说,其背景、缘由较为复杂。一首诗歌有多元的解实属正常。2500多年的历史尘埃岂能过于清澈透明。我们暂且不去直白地译它,就细细在原生态的诗行里品味其神奇的魅力吧。
这位表现当时浪漫风情的无名诗人,真是一位高手哎。诗内既有对春天溱洧河边人流如云的宏观俯视,又将镜头一拉,给我们一个个逼真的细节画面,且有美妙的男女对话和动作来让你欣赏。
2008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新郑举行的“郑韩古城与溱洧水”研讨会上,一致确认溱、洧二水是我国的历史名河,溱洧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催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郑韩故城就在黄帝故里新郑,历史上的溱洧水汇流于郑韩故城东南,郑韩故城东侧之黄水为古溱水,南侧双洎河为古洧水。
天气还有点阴,之前刚连下了几天雨,农田的低洼处还有些泥泞。溱河在古城墙东侧是由西北向东南逶迤而来。有几条土路是顺着河流的走向往附近的村庄去的,但距河边还远。我在靠近河边的一条土路上左右观察,没有发现明显的路迹,哪怕是很小的人行道。我知道溱河就在西边,于是就从田间路埂走过去。不久,就是农田与灌木、树林混杂的地带了。我推测河边就在近处了。由于河流水位随着季节和年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河边的农田大都是不规则的,农人们不会太精心地去修整它。穿过了一小片丛林,而后又在一道土崖下拐了个弯之后,泛着青白色光泽的溱水河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远远地望去,河水边上仍然是一片被人利用的农田,不过是田里淹着水,像是水稻田那样,就是没有田的轮廓。有几个农民样子的人在那河流与水田的衔接处弯腰劳作着。
我慢慢地走进它,拨开河岸的芦苇和水草,一直走到了能够弯腰用手触及它清凉一吻的地方。河边的水面上漂浮着杂乱无序的水草与荷叶,有小小的野鸭游动着,不时地发出咕咕的叫声。有蛙鸣不知在附近的什么方位传出。河对岸芦苇丛中的群鸟欢快地“合唱”着,飞翔的大鸟也不时地加入一两声孤独的高音。快走近河岸时,还看到几只大鸟在空中飞舞着,其中的一只笔直地俯冲而下,待接近水面时向上一滑,便叼了一猎物飞去。鸟是很灵敏的,见我站在河岸,便眨眼间都飞到了远远的地方,不再回来。太阳已离头顶不远了,可宽阔的河面寂静得只有鸟的鸣唱清晰可闻。水谈不上清澈,但也不浑浊,比下游靠近城市的地方好了许多。河对岸及我这边向北的远处,一片绿色的树冠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很是写意。河流在上游画了一个好看的圆弧,消失在绿树丛后,仿佛要诱你去涉足一般。河的两岸自然弯曲,几乎没有什么人为的现代建筑,连农庄也看不到。想来,那古溱河面一定是很宽阔的,以致于人们都远远地离了它居住。
当我猫着腰,在一片灌木丛中原路返回时,心想这河岸虽然仍有些原始,但天然的味道不足。人们将农田的印迹一步步不礼貌地触伸至溱水身边,又懒得去精心去装扮,于是你就看不到她原本的魅力了。2500年前那些活泼可爱的女子在歌声里唱的宽敞又快活的地方在哪里呢?一定是让散乱的水田给淹没了吧。或许就是我正在穿行的这片荒凉杂乱又干枯的灌木丛之所在呢。
古溱水河边的情人节什么时候夭折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日盛一日的礼教网络疏而不漏的挥洒下,这天然淳朴率真的情人节断然是不会漏网的。
从史料上得知,到了近代,汉族地区上巳节(三月三)的活动渐渐消失,倒是西南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以及海南岛黎族等仍十分重视这个节日。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经溱洧》这首诗中感叹道: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那古溱洧河边的情人节是多么的罗曼蒂克呀!姑娘与小伙们彼此善意地开着玩笑,或打情骂俏,或互表情愫,或若有什么心底的话不好开口,就什么也别说,只是互赠手中的芍药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穿过了一片灌木之后,我迷路了,只是看到脚下一个大洼地之间有一条人走过的淡淡痕迹。于是沿着走了,且顺着对面黄土陡坎上一个个脚踩的土窝爬了上去。上到土崖顶部,一大片耀眼的鲜花展现在眼前。不远处的花圃里蹲着十几位年轻的姑娘,笑声是从她们那里传来的。我走上前去,向她们问好,也蹲下来看花。那些花朵在雨过之后,其饱含水汁的叶片鲜嫩得叫人联想到少女的肌肤和脸庞。有橙色、黄色的万寿菊,有紫色、白色、粉红色的牵牛花,有大红的串串红。
与遍地的鲜花相比,眼前的姑娘们肤色黝黑,身着花衣的颜色都褪得看不出本色了。
“你们养这么多花干什么呢?是自己村里用吗?”我问道。
“不是!是卖给周围学校与单位用的。”
“哦!你们为什么要把这花朵都掐掉呢?”我看到有的姑娘将白色的牵牛花一朵朵地掐掉丢在地边,就不解地问道。
“它们已经不好看了,快要开败了!”
“我们给它们打扮打扮,让它们更好看呗!”一个年纪略大的姑娘插嘴说。
听着这些回答,我跑神了。她们仍然一如我们的祖先,爱美,喜欢自然,但迫于眼下的生计,蹲在溱水河畔忙碌着,只是为了装扮别人的美丽。
2009-5-16—18
草于郑州新郑溱水河边西亚斯国际学院
谭曙方,祖籍河北,出生于山西太原,研究生毕业,《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著有诗集《黄河呦》、《大地之子》、《黑色畅想》,散文集《穿越勃兰登堡门》,报告文学集《感触中美教育合作》、《飞越太平洋》等。其诗作曾获《诗刊》、《中国作家》、《诗歌报》、《江南》等报刊举办的全国大赛奖;曾被世界汉诗协会授予“世界汉诗优秀诗人”荣誉奖;其散文曾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年度大赛奖多次。
曾经做过野外测量员,高级工程师,国家公务员,记者,教师,大学行政管理等,现任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驻外工作部。
电子信箱:rmwxtsf0351@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sfbk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谭曙方诗:脆弱与顽强(组诗)——心系汶川
2009-05-10 04:25:35
★ 脆弱与顽强(组诗之一)
———心系汶川
谭曙方
一、黑色时刻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时,我正在飞驰的汽车上,没有觉察到震感,可很快就有北京、深圳、太原等地的亲友打来电话:地震了!
5•12
那个短暂的时刻
是黑色的
遥远又邻近的汶川
瞬间坍塌的震波
在手机一串串颤抖的尖利声中
飞进我的耳朵
响如炮弹的轰炸
且有无数痛苦的呻吟
淹没其中
伤了 伤了
被8级碎裂的汶川
在耳道里回旋不去
而被气浪高高掀起的心脏
再也落不下来
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
地球体上的两条弧线
交叉出了一个坐标
一个余震不停的点
——中国的汶川
这个地名骤然聚变
被无极限地放大放大
在电视 广播 报纸 网络上
呼————救
也许只是地球的一个喷嚏
汶川这块器皿
就脆弱得裂纹密布
数万千在阳光与风中沐浴的笑脸
眨眼坠入了漆黑无声的世界
地壳深处的岩浆
吐着火红的舌头
也许开始慢慢地喘息
但它摇碎了钢筋水泥的城镇
扭曲了连接城镇的道路
排列的尸体
被白色的布单一一覆盖
清点似乎没有终结
死亡的数字不停地跳跃
他们在废墟堆压的黑暗中
没有等待
没有呼救
呼唤声 脚步声
救生犬异常灵敏的嗅觉
直升机翅翼巨大的轰鸣
就纷乱在头顶
就在缝隙之外
但他们再不会听到
带血的手指扒开的阳光
对他们已经没有意义
他们的尸体被抬在阳光下时
没有发声的名字
有哭泣的面孔来一一辨认
也许他们的亲人
还在瓦砾和水泥板掩埋的深处
打开电视
航空遥感片上的汶川
就清晰在眼底
士兵醒目的团队服装
是灰色废墟的反衬
弥漫温暖,抚慰人心
但却围绕在外围
焦急的车轮
被滑坡的巨石阻隔
一点点艰难地推进
2008-5-16黎明于太原寓所
二、咬住时间
温家宝总理再三催促救援队员说:“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时间就是生命。”
还是相对不变的时间流速
嘀嗒 嘀嗒 嘀嗒
废墟之下
生命的时间
一下就被浓缩
一分一秒
也许就是阴阳两地的边界
等待救援的微弱呼吸
随时会变成无名的尸体
汶川的余震
一个不停扩大的圆弧
一直向外——向外——向外
颤到了欧洲、美洲和联合国的总部
而汶川真成了中心
中国的爱心
世界的爱心
一层层环绕着
一直向里——向里——向里
温暖着幸存者受惊的心灵
还是相对不变的时间流速
嘀嗒 嘀嗒 嘀嗒
却有了
耀眼的色泽,坚定的节奏
车轮被滑坡的山石卡住了
匆忙的脚步就踩住时间
穿越荆棘密布的山岭
地面被云层遮蔽了
伞兵就攥紧了时间
张开了白色的伞
从高空一跃而落
总指挥部的篷帐
就矗立在瓦砾之上
时间被一秒一秒地咬住
让它与一个个生还者一起
从废墟的旁边缓缓流走
对于废墟下的幸存者
镇定和冷静
比水和食物更重要
头顶上的铁锨与水泥板的碰击
无异于美妙的音符
当士兵的红五星
在缝隙处一闪一闪
他们就会咬紧了牙关
坚定了等待一线光亮的信心
棉被 衣物 矿泉水
方便面 饼干 牛奶
在手臂的传送带上滑行
一夜之间
花一般开满中国的捐款箱
仿佛是一个个魔盒
牵引着蛇形的的队列
却没有具体的名姓
血,红色的血
顺着爱心的血管
涌入无数的袋囊
涌入汶川
一
滴
一
滴
在昏迷者的体内
一点一点地激活苏醒
还是相对不变的时间流速
嘀嗒 嘀嗒 嘀嗒
却有了
耀眼的色泽,坚定的节奏
2008-5-16于太原寓所
三、站在瓦砾上的总理
66岁的温家宝总理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4时40分乘坐专机赶往余震不断的灾区的。这是在地震发生短短2小时12分之后 。我的78岁的母亲,看着电视中抗震救灾的新闻说:温家宝总理是国家的无价宝啊,老百姓在哪里遇难,他就到哪里。
为了汶川惊恐的眼睛
为了汶川慌乱的身影
为了汶川带伤呼喊的指挥者
为了汶川的废墟下
在黑暗中等待的生命
你的身影在颠簸的直升机上
一再摇摆晃动
你快步走在
散乱的碎石之上
两边的废墟骨架
悬吊着的是噩梦
掩埋着的也是噩梦
你的背影
一个凝重的黑色思考
辐射出坚定和自信
当你站在一片瓦砾之上
用扩音器说:
我来了,我是总理。
请再坚持一下!
你就成了一面召唤的旗帜
你在废墟边上弯下腰来
捡起了一对学生的旅游鞋
和一个鼓囊囊的书包
这个动作简直是一种形象的命令
在那个远古的黄昏
有一个背影与你极其相像
他赤着被泥巴沾光汗毛的双腿
走在洪水咆哮的头顶
他的名字,岁月掩埋不住
至今在人们的嘴巴上闪闪发光
昨天的周恩来总理
在邢台灾区的风口
也留有一个永久的身影
你的血脉里一定流着他们的基因
也许你不一定留意
但你必是吮吸了长江和黄河的养分
为了回报这块土地
你选择了向劳作者走近
你的爱洋溢在自己的脸上
真实的眼泪来自心底
你的声音
驻留在幸存者空荡荡的心里
你的手势
扬起了幸存者生存的信心
其实我非常吝啬我的诗句
但我要记录你哽咽而有力的声音
2008-5-16夜于太原寓所
电子信箱:rmwxtsf0351@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sfbk
文章地址
|
谭曙方诗:汶川记忆(组诗)
2009-05-10 04:17:11
★ 汶川记忆(组诗)
谭曙方
他张开双臂上了最后的一课
————致谭千秋老师
课间休息时
为了捡操场上的碎石
你弯了几次腰
就像虔诚的僧人
在黎明的寺院里点一盏油灯
你一定是正在讲课
窗户开始颤响
学生们惊恐的眼睛
一下就命中了你蓄积已久的挚爱
你的双臂骤然张开
躯体的下面是爱是希望
而上面是呲牙的楼板
就仿佛是魔鬼突如其来的考验
咬紧了牙关,额头开始生汗
讲课的声音悬浮在了废墟的上空
而这个不变的仪态
在废墟的核心里一点点地凝固
给课桌下面八颗黑色的太阳看
生命啊是何等得脆弱
脑后坠下的一块楼板
就让你永远不能再一次站起
而爱的钢筋却无比坚韧
即使是地陷楼塌
也一分一秒地焊接了支撑
你张开双臂
上了最后的一课
把永久的回忆
送给了幸存的学生
将日日的残缺
留在了爱妻和孩子的哭泣之中
当废墟被一层层扒开
一束光线聚焦了你悲壮的雕像
四个孩子重新沐浴了阳光和风
你美丽的一课顷刻间飞出汶川
在一个个心灵的舞台上旋舞
2008-5-18早于太原
2009-3-16二稿于郑州
致无名的母亲
松一松筋骨吧
无名的母亲
噩梦已经过去
你身下庇护的孩子
慢慢睁开了眼睛
为了心尖的至爱
当黑色的噩梦轰然而下
你双膝跪地
用爱的高温
将躯体焊接成一个坚固的三角
血液凝固了
骨头碎裂了
躯体变形了
但你的姿势始终稳定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你留在手机里的爱的证明
无名的母亲
如果你的灵魂能够感知
请你一定要记住
当这里变成了一片废墟
爱你的儿子的
还有共和国的士兵
松一松筋骨吧
无名的母亲
你的儿子获得了再生
他稚嫩的脸
在一个士兵的怀中甜美而安静
他会一天天地长大
他一定会记住妈妈的爱
还有祖国———伟大的母亲!
2008-5-18午于太原
2009-3-16二稿于郑州
飘扬的旗帜
房屋倒了
道路堵了
就像一场战争
废墟和硝烟把这里占领
喧嚣的生命
全都陷在了废墟的核心
阳光都开始发冷
死一般的寂静
落叶一般
顺着风飘零
可有一面国旗冒了出来
她在风中哗哗作响
废墟的灰色占领不了她
鲜红的颜色
废墟的静寂占领不了她
风中的歌声
废墟的烟尘遮盖不了她
熟悉的身姿
崇高的声誉就像她
胸前闪动的星星
百姓们围绕着她
渐渐恢复了自信与安定
他们坚信这面旗帜
就是相信祖国母亲
飞机在天空中轰鸣
车轮在山谷里旋转
救援的脚步在靠近
有了这面旗帜
呼吸不会停止
眼泪不会流干
希望一定就会降临
2008-5-18夜于太原
2009-3-16二稿于郑州
电子信箱:rmwxtsf0351@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sfbk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谭曙方诗:纪念教堂下的幻思
2009-05-04 19:04:07
★ 纪念教堂下的幻思
德国柏林威廉皇帝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弹削去了尖顶。为了让人们记住战争,这座教堂被保留了下来,且被称做纪念教堂。
谭曙方
当我用长镜头
将教堂的残缺拉近
硕大的黑伤口
逼——过——来
吸我进翻卷的烈焰
选帝侯大街鼎沸的车声
是坦克的履带咔咔碾过
塌落的砖瓦哗哗坠地
我的头发被嘶嘶燃烧
走近教堂
翘首凝视的刹那
大跨度的时间距离
顿然纷纷逃遁
街头长发乐队
疯狂的架子鼓声
密集如莫斯科的枪口
火红的吼叫
那飘渺的白云
是攻克柏林
爆出的烟花礼炮
啄食的鸽子
飞至银发人的手上
咕咕地叫着
唱出一片彩色和平
而夜幕
被新教堂的钟声敲落
最后的一声震响
裂开了霓虹灯的伤口
淌出了满街成千上万人灿烂的鲜血
1992年7月于柏林
2007年11月修改于太原
电子信箱:rmwxtsf0351@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sfbk
4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散文随笔:洛夫的缘和情
2009-05-04 17:53:01
★ 洛夫的缘和情
谭曙方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秋天来临,洛夫先生和他的夫人陈琼芳女士像一对候鸟,从加拿大的温哥华飞到了中国。自从定居加拿大后,他们很规律地每年秋天飞到大陆一次,居住一个月,然后到台湾的儿子那里住一个月。那时是应原河北作协主席铁凝的邀请,洛夫先生在石家庄河北省文学馆做了一个诗书双艺展览。
山西的诗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相约好一行10人从太原出发,在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乘车赶赴石家庄,去看洛夫。同行的诗人张不代先生与洛夫先生是老朋友,他曾经在1993年接待洛夫先生在山西晋南旅游一圈,并观光了壶口瀑布。那次,是洛夫先生第一次看到黄河,他激动地用黄河的水痛快地洗了自己的脸。事后,他写了组诗《1993•过黄河》。其他的几位诗人都已过不惑之年,也没有见过洛夫,都是因长期以来非常欣赏洛夫的诗歌,而慕名前往的。在行使的途中,我们一路谈着洛夫的诗,也没有觉得困倦。到了石家庄已是晚上了,吃过晚饭去宾馆看望洛夫。张不代先生特意带了十年陈酿的汾酒,要送给洛夫品尝。洛夫先生看到山西有这么多诗人特意从太原奔赴几百里来参加他的诗书展,非常高兴。等我们落座,顺着诗歌的话题,洛老侃侃而谈了近一个时辰的诗歌话题。他还拿出了新出版《上海诗人》报,给我们看,恰好,头版上刊登有他的组诗《1993•过黄河》。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我还即兴地朗诵了其中的一首。
第二天我们陪同他去看赵州桥,中午参观了柏林禅寺。等回到石家庄时已经是下午了,可稍事休息,下午四点多时,我们就又坐在了文学馆里,开了一个小型的新诗座谈会。洛夫先生已是78岁高龄了,但他谈起诗来,毫无倦意,从中国古典诗一直谈到当今处于边缘状态的新诗。因为诗的缘分,洛老为了表达他对山西诗人远道而来的激动和谢意,特意为每一位送了他的书法作品。据随行他的香港诗人傅天虹先生说,如果不是因为诗的缘故,这在平时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天晚宴后,我们与洛夫告别,连夜赶回了太原。
是啊,天虹兄说得好,完全是因为诗的缘故,没有任何别的色彩,我们与洛夫先生在石家庄风一般的相聚,又风一般地飘散,短暂但欢乐!
又是秋天了,2007年10月的一个傍晚,天空还飘着些许的雨丝。我们在太原飞机场等待去年秋天在石家庄与洛夫先生的践约。可飞机晚点了。等着接机的人大都是在大厅里,而我们和几位记者则是在大厅外闲侃着诗歌,等他—一一位诗名在世界各地流传的老人。诗人张承信说:“在大跃进年代,村里的石头上刻着的顺口溜,虽然算不上诗,但有些技巧还是值得参考,比如这样一段:如今盖房不用梁/打开西瓜掏去瓤/一个盖个小学校/一个盖个大食堂。”这段顺口溜,开头一句真是出奇制胜,人家的房都要用梁,不用梁怎么盖,于是吸引你看了下去。大家还侃到了艾青、洛夫诗歌里面的一些细节表现。周围是来往穿梭的人流,有的是刚下飞机,有的是来接机,大家都很忙碌,即使是那些刚降落的,面对接机的友人或家人,也都是一边微笑一边匆匆而去。独有几位接洛夫的省城诗人毫无节奏感地侃着诗歌在等待,这真是别有韵味的一道风景,与机场忙碌奔波的人流很不协调。洛夫先生还在几千米之上的高空飘着,而地面等他的诗人们在这个时候也是飘摇般地超然,超然于这个喧嚣且有竞争意味的机场枢纽。接到洛夫,引起我注意的是手推车上那个特大号的旅行箱,我看着都发愁,他已经79岁了,怎么提得动那么大个的旅行箱。大家一起到了他下榻的黄河京都大酒店,而后就围坐在一个特大的圆桌上用晚饭。诗人、省人大副主任李玉臻先生已在宾馆等候多时,此时也陪着一起品尝山西新试制的法国葡萄酒。用过饭后,洛夫先生在饭桌上就将一摞花城出版社新出版的《雨想说的——洛夫自选集》,一一签名送给在座的每一位。每个人手捧着洛夫亲笔签名的诗集,专注地看起来,因为飞机晚点而长久等待的疲倦也烟消云散了。那个时刻, 我内心似乎有个声音在说:这是因为诗的缘故。
第二天一早,我陪同洛夫先生去市郊的中北大学作讲演。就在前一天晚上,中北大学组织安排此次演讲的宣传部长诗人雪鹿与我通了一个电话,我说会标是不是“著名诗人洛夫诗歌讲座”?他说大家都知道洛夫,加著名反而显得有宣传做作的味道。我恍然大悟,说OK,加著名实属多余。中北大学有三万多学生,请名流讲座已是平常事情。但在这个周末的早晨,尽管阴雨绵绵,千人的科艺苑会堂还是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站满了听众。会前,雪鹿曾对我讲,现在的学生对名人讲座很是挑剔,讲得不好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就会中途稀稀拉拉地退席,有的学生还会在你讲座后与你辩论。但那天的会场气氛奇特的好,洛夫讲座的题目是《感受诗歌之美》,他原准备了自己的十一首诗来讲,但到中午时只讲了八首。在讲座的开场白中,洛老说:诗人要做诗歌的奴隶,但要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我理解所谓做诗歌的奴隶,就是无论欣赏还是创作诗歌,都要达到痴迷的程度。对他的几首名诗,如《边界望乡》、《金龙禅寺》、《因为风的缘故》等,他结合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灵感产生的缘由,诗中使用的技巧等,娓娓道来,使听众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他诗的意境。令我惊讶的是,曾经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晦涩诗歌并以诗魔的称号名扬天下的洛夫,每当他朗诵自己的诗作到令人回味的美妙之处,学生们就会热情地鼓起掌来。看来,洛老的诗歌真是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讲演完毕,不等洛老走出会场,学校里广播、报纸、电台及许多社团的学生记者就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洛夫坐在沙发上一一回答,真仿佛是被这些学生们给淹没起来。
学生问:洛夫先生,您已经是世界闻名的诗人,请问你如何看待诗歌与名利这个问题?
洛夫答:如果我想着名利而写诗,那就是本末倒置,那样也不会写出好诗。我首先是专注于自己喜欢热爱的诗歌,至于名利我也不反对,但那是自然而然地随后跟着来的。
学生问:您出版了三十多部诗集,诗歌作为您的职业。。。。。。。
写诗是我的事业,不是我的职业。洛夫先生打断了对方的话抢答了一句。
学生记者最后的一个问题是:洛夫先生,您今天上午,在讲演里,主要是想传达给我们关于诗歌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最精髓的是什么?
洛夫先生站立起来,声色凝重地说:我们已经久违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我们已经离它很远很久了。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中国古典诗人在诗歌中的大智慧,古典诗歌中那些意象的永恒之美。
天啊,他讲的是自己的诗歌,尽管其中穿插地解释了有些精彩诗句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诗句的启发,但落脚点却是为了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永恒之美。看来这位娴熟使用西方现代派手法的诗魔,极其看重厚实的民族传统诗歌美学之基础,而非仅仅是横的移植,而不要纵的继承。他在《烟之外》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左边的脚印才下午/右边的脚印已黄昏了.。他在讲解时说:这里用了虚幻的、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其实李白的诗里早有这样的手法,比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诗句在中国古典诗句里很多,只不过当时他们没有叫什么超现实主义。
在中北大学吃完午饭,从市区的最北回到南面的黄河京都酒店,已是下午3点多了。洛老早上8点出发,为了讲座他一定很早就起来了,近十个小时的奔波、讲座,79岁的他没有休息,哪怕是小寐片刻,但他仍然煞是精神。洛夫先生在中北大学讲演前,为该校题写了一幅书法,内容是老子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北大学的诗人雪鹿为了补上洛夫先生的印章,特意也随洛老一起到了酒店。
洛老一边盖章,一边幽默地说:你们是为人民服务,我是为诗服务!
好一句为诗服务,这对他讲到的诗人要做诗歌的奴隶,是一句绝妙的注脚。——噢,又是因为诗的缘故。
十月末尾那天的晚上,山西省城五十余位诗人在唐都生态园为洛夫先生79岁祝寿。诗人、书法家董耀章先生特意书写的一个大大的寿字悬挂正中,红底黑字,衬托出节日喜气; 诗人李玉臻将一枚高高的寿山石印章送给了洛夫,他说这枚印章特别的高,意味着祝洛夫先生高寿超过九十九;诗人郭新民展开了在一幅近两米长的黄色宣纸上自己书写的草书,送给洛夫;诗人雪野将一尊明代的蜡烛台送给了洛夫,他说,你如果在加拿大停了电的时候,可以在这个烛台上点燃一根蜡烛。
鉴于著名诗人洛夫为中国新诗创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山西当代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诗人马作辑先生,在晚会上为洛夫先生颁发了“华语诗根奖”。颁词为:“您的诗是奇异的花。您回归传统拥抱现代的创作经验是新生的根,必将为华语诗歌之树输送新的茁壮与繁荣。”
晚会主持人、诗人李杜先生在会上说:洛夫先生的诗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但归根结底是传统的。洛夫先生的诗歌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组成部分。
洛夫先生在整个晚会上显出非常高兴的神态,他也破例地喝了白酒,而且面色泛红。他不仅即兴朗诵了自己的早年之作,也作了即席发言。他说:我非常高兴来到山西这块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我简直有点不能承受山西诗人如此浓厚的热情。去年,我在石家庄搞诗书画展览,山西的十位诗人赶去参加;今年来了山西,又受到大家一日紧排一日的热情招待,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是我们如此快乐地聚在一起呢,想来想去,是两个字:缘和情。因为诗歌的缘分,我们聚在了一起;因为浓浓的深情,我们聚在了一起。一句话,因为缘分,因为感情,因为诗的缘故!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一日
于太原黑龙潭居室
作者简介
谭曙方,祖籍河北,出生于山西太原,管理硕士,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著有诗集《黄河呦》、《大地之子》、《黑色畅想》,散文集《穿越勃兰登堡门》,报告文学集《感触中美教育合作》等。其诗作曾获《诗刊》、《中国作家》、《诗歌报》、《江南》等报刊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奖;2004年被世界汉诗协会授予“世界汉诗优秀诗人”荣誉奖;其散文曾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年度大赛奖多次。
曾经做过野外测量员、高级工程师、教师、国家公务员、中美合作大学高管等,现任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社驻外工作部。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sfbk
电子信箱:tan_shufang@163.com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