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係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係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係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産生和形成。《係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纔是卜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優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
對《易經》的基本原理,《係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係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 “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係辭》肯定了“《易》與天地準”,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傢,四傢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着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傢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易傳》,較好的古註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註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註》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重點讀《係辭》上下篇。
《係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係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産生和形成。《係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製器,四纔是卜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優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
對《易經》的基本原理,《係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係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 “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係辭》肯定了“《易》與天地準”,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傢,四傢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着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傢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易傳》,較好的古註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註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註》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重點讀《係辭》上下篇。
註 魏·王弼等 疏 唐·孔穎達 整理 明月奴 製作 真如 發佈 讀書中文網
南宋初國子監所刻 《周易》 單疏本。為傳世孤帙,十四捲全。《周易》亦稱《易經》,儒傢經典之首,三國魏王弼和晉韓康伯均為《易經》作註,唐代孔穎達奉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首即《周易正義》。正義又稱疏,係在正經註基礎上,融合衆多經學家見解,對原有經註進行疏證,並對註文加以註解。唐宋以來,歷代科舉取士皆以經書及其註疏為依據,故群經註疏之寫本、刻本流傳甚多。北宋國子監有諸經正義單刻本,稱單疏本,南宋時又復刻之。今傳世群經註疏以單疏本為最早,而流傳至罕。
此本半葉15行,行26字,白口,左右雙邊,間有補版。刻工有包端、王政、朱宥、章宇、陳常、顧仲、弓成、王允成、 李詢、 徐高等,皆南宋初杭州地區名匠。捲後有端拱元年 (988)銜名一葉,前人因謂為北宋刊本。查捲中桓、構等字缺筆,證以刻工,實屬南宋初復刻北宋本。又《玉海》載“紹興九年九月詔下諸郡,索國子監元頒善本校對鏤版,十五年閏十一月博士王之望請群經義疏未有版者令臨安府雕造。二十一年五月詔令國子監訪尋五經三館舊監本刻版,上曰: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雕版,雖重修所費亦不惜也。由之經籍復全”,由是推之,此書與《五經正義》中其餘各經,當刻於紹興十五年(1145)至二十一年(1151)之間。
此本宋代為俞琰所藏。琰字玉吾,吳縣 (今江蘇省吳縣 )人,生平深於易學,著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等。該本中有俞氏傢藏、 石澗書、俞琰玉吾、石澗、林屋山人、易學傳傢、讀易樓圖書記等印。明代遞藏唐寅、王世貞傢。銜名後,有墨筆“吳郡唐寅藏書”一行,又貞元、仲雅二印。入清則歸季振宜所有。季氏《延令宋板書目》中《周易正義》四册,即此本。該本中有季振宜印、滄葦、季振宜讀書、御史之章等印。清中葉又歸徐鬆,有翁方綱跋,又翁氏題款一行及翁方綱、覃二印。另有高鬆堂鑒定書畫印、莊虎孫印,其人不詳。此書清末為徐坊所得,又由徐歸於傅增湘,有傅增湘印、雙鑒樓藏書印、藏園秘笈等印。 1935年,傅氏將此書郵緻日本,選集良工,精摹影印行世。後此本由傅氏歸近代著名藏書傢陳清華。今藏北京圖書館。
南宋初國子監所刻 《周易》 單疏本。為傳世孤帙,十四捲全。《周易》亦稱《易經》,儒傢經典之首,三國魏王弼和晉韓康伯均為《易經》作註,唐代孔穎達奉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首即《周易正義》。正義又稱疏,係在正經註基礎上,融合衆多經學家見解,對原有經註進行疏證,並對註文加以註解。唐宋以來,歷代科舉取士皆以經書及其註疏為依據,故群經註疏之寫本、刻本流傳甚多。北宋國子監有諸經正義單刻本,稱單疏本,南宋時又復刻之。今傳世群經註疏以單疏本為最早,而流傳至罕。
此本半葉15行,行26字,白口,左右雙邊,間有補版。刻工有包端、王政、朱宥、章宇、陳常、顧仲、弓成、王允成、 李詢、 徐高等,皆南宋初杭州地區名匠。捲後有端拱元年 (988)銜名一葉,前人因謂為北宋刊本。查捲中桓、構等字缺筆,證以刻工,實屬南宋初復刻北宋本。又《玉海》載“紹興九年九月詔下諸郡,索國子監元頒善本校對鏤版,十五年閏十一月博士王之望請群經義疏未有版者令臨安府雕造。二十一年五月詔令國子監訪尋五經三館舊監本刻版,上曰: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雕版,雖重修所費亦不惜也。由之經籍復全”,由是推之,此書與《五經正義》中其餘各經,當刻於紹興十五年(1145)至二十一年(1151)之間。
此本宋代為俞琰所藏。琰字玉吾,吳縣 (今江蘇省吳縣 )人,生平深於易學,著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等。該本中有俞氏傢藏、 石澗書、俞琰玉吾、石澗、林屋山人、易學傳傢、讀易樓圖書記等印。明代遞藏唐寅、王世貞傢。銜名後,有墨筆“吳郡唐寅藏書”一行,又貞元、仲雅二印。入清則歸季振宜所有。季氏《延令宋板書目》中《周易正義》四册,即此本。該本中有季振宜印、滄葦、季振宜讀書、御史之章等印。清中葉又歸徐鬆,有翁方綱跋,又翁氏題款一行及翁方綱、覃二印。另有高鬆堂鑒定書畫印、莊虎孫印,其人不詳。此書清末為徐坊所得,又由徐歸於傅增湘,有傅增湘印、雙鑒樓藏書印、藏園秘笈等印。 1935年,傅氏將此書郵緻日本,選集良工,精摹影印行世。後此本由傅氏歸近代著名藏書傢陳清華。今藏北京圖書館。
《陸氏易解》一捲,明•姚士粦所輯。呉•陸績周易註也。呉志載,績所著有《易釋玄》,《隋•經籍志》有績《周易註》十五捲。《經典釋文》序錄作陸績《周易述》十三捲。《會通》一捲。新舊唐書志所載捲數與《釋文》同。原本久佚,未詳孰是。此本為《????邑志林》所載,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以為抄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然。此本兼采京氏《易傳註》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稱其經文異諸傢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明辨晢也,晢作逝。納約自牖,牖作誘。三年剋之憊也,憊作備。今此本皆無之,豈傳寫又有異同歟。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捲者,則後人輯陸氏《易註》之本,或有多寡詳略之不同,未可知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易註》為學者所重,士磷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博,而掇拾殘剰,存什一於千百,亦可以見陸氏《易註》之大略也。績字公紀,呉郡呉人,官至鬱林太守加偏將軍,事跡具呉志。士磷字叔祥海????人,周亮工書影記其十三而孤,年二十猶目不識丁,寓居德清姜氏傢,薑始授以句讀,晚乃卓然自立,蓋亦奇士雲。
序:《子夏易傳》一為二捲,一為十一捲。舊本題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學生,為莒父宰。孔子死後,到魏國講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歷史教訓,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觀點’,李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詩》、《春秋》等儒傢經典就是由他傳授下來的。學術界歷來主張,此書為後人偽撰,而托附於子夏名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隋書·經籍志》所著錄的二捲本,其實是魏晉間大興《易》學之風時為當時人所偽撰而流佈於世。據《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當時因《子夏易傳》無傳習者,遂令儒官詳定,劉知已認為,此書不見於《漢書·藝文志》,至梁阮孝緒《七錄》始有著錄,作六捲,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而至為,可疑。司馬貞認為,劉嚮《七略》有《子夏易傳》,但其書久佚,晉荀勖《中經簿》有《子夏易傳》四捲,或云丁寬,是其已懷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采納了劉、司馬氏的建議,而停止嚮學校頒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佚本。今所傳十一捲本,始為晁說之《傳易堂記》所著錄,其稱“今稱《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據此,則今本應是張弧偽撰。弧為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評事。其書以王弼《周易註》為底本而說以義理,所說義理,大致上以儒傢“王道”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周易》經文相附會。迨朱彝尊作《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王應麟《睏學紀聞》所引諸條目,則於今本全無,知張弧偽撰之書又遭後人增削偽纂,並又多衍出一捲,為十一捲。因此,今本《於夏易傳》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並非完全為張弧所撰,雲其出自衆傢之手,可謂不誣。二本雖為偽造,但其內容卻有—定的參考價值,孕含了較多漢唐時期的《易》學思想,《四庫全書總目》雲“案說《易》之傢,最古者莫若是書”,故其對研究、探討《周易》古義,二本參稽,仍為它書所不可替代。二捲本除為馬國翰所輯外,《漢學堂叢書·經解·逸書考》中亦有考輯。今本則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經解》本及《學津討原》本等。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現存最早的兩漢象數易學文獻,具有獨一無二的文獻價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為經學的解釋文本是其所處時代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他以兩漢以來的象數易學及唐代易學中的"新義"反對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反映了唐代易學發展的新動嚮;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強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學派易學"以無為本"的哲學觀念,在整個易學哲學發展史中,成為溝通漢代易學與宋代易學的重要紐帶。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作者魏伯陽,東漢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簡稱《參同契》,道教早期經典,被視為“丹經之祖”。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傢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係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註傢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入道傢類。該書假藉《周易》爻象論述作丹之意,研究養性延年,強己益身。所謂“丹”,據近人研究,是指人身體內部的能量流。作者曾得到古人的《竜虎經》,經過鍛煉,掌握了能量流産生和變化規律。書中關於能量流的論述,即是根據作者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的。該書表達方式比較奇特,采用符號作為表意手段,如坎離、乾坤、日月、陰陽、五行、鉛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名詞術語等,都與其本義毫無關係,衹是一些表意的符號。書中以燒煉外丹者使用的爐鼎象徵人身,以爐鼎中變化的藥物象徵人體內的能量流。表示藥物的符號則有坎、離、水、火、鉛、汞、兔、烏、金蛤蟆、玉老鴉等,符號雖異,其義無殊。由於采取象徵或藉喻的方法,因此文義隱晦難通,易生誤解。註釋該書的不乏其人,比較有影響的是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捲。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入道傢類。該書假藉《周易》爻象論述作丹之意,研究養性延年,強己益身。所謂“丹”,據近人研究,是指人身體內部的能量流。作者曾得到古人的《竜虎經》,經過鍛煉,掌握了能量流産生和變化規律。書中關於能量流的論述,即是根據作者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的。該書表達方式比較奇特,采用符號作為表意手段,如坎離、乾坤、日月、陰陽、五行、鉛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名詞術語等,都與其本義毫無關係,衹是一些表意的符號。書中以燒煉外丹者使用的爐鼎象徵人身,以爐鼎中變化的藥物象徵人體內的能量流。表示藥物的符號則有坎、離、水、火、鉛、汞、兔、烏、金蛤蟆、玉老鴉等,符號雖異,其義無殊。由於采取象徵或藉喻的方法,因此文義隱晦難通,易生誤解。註釋該書的不乏其人,比較有影響的是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捲。
《易緯是類謀》一捲,案《是類謀》,一作《筮類謀》。馬氏《經籍考》一捲,鄭康成註。其書通以韻語綴輯成文,古質錯綜,別為一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諸書引其文頗多,與此本參校,並合。蓋視諸緯略稱完備。其間多言禨祥推驗,並及於姓輔名號,與《乾鑿度》所引《易歷》者義相發明。而《隋書·律歷志》載周太史上士馬顯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雞”之語。則此書固隋以前言術數者所必及也。
臣等謹案周易鄭康成註一捲,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葢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捲,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著錄十捲。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末簡。又以元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傢。然要其大㫖,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元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崇王,非逹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蒐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恵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剏始,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冺,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臣等謹案周易鄭康成註一捲,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葢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捲,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著錄十捲。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末簡。又以元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傢。然要其大㫖,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元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崇王,非逹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蒐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恵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剏始,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冺,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易緯辨終備》一捲,案《辨終備》,一作《辨中備》。《後漢書·樊英傳》註“《易》緯凡六”,為《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而終以此篇。馬氏《經籍考》皆稱為鄭康成註,而《辨終備》著錄一捲。今《永樂大典》所載僅寥寥數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頗近《是類謀》,而《史記正義》所引《辨中備》孔子與子貢言世應之說,與此反不類。或其書先佚而後人雜取他緯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別無可證,姑仍舊題雲。
《易緯坤靈圖》一捲,案《坤靈圖》,孫瑴謂配《乾鑿度》名篇。馬氏《經籍考》著錄一捲。今僅存論《乾》、《無妄》、《大畜》卦辭及史註所引“日月連璧”數語,則其闕佚者蓋已夥矣。考《後漢書》註,《易》緯《坤靈圖》第三,在《辨終備》、《是類謀》之上。而王應麟《玉海》謂三館所藏有《鄭註易緯》七捲,《稽覽圖》一,《辨終備》四,《是類謀》五,《乾元序製記》六,《坤靈圖》七,二捲、三捲無標目。《永樂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編著,蓋從宋時館閣本也。
《新本鄭氏周易》三捲,國朝恵棟編。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元易註一捲,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 功,然皆不着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註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 為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搜采群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經補十六條,繋辭傳補十四條,說卦傳補二十二條,序卦傳補七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應 麟所附易贊一篇於捲端,刪去所引諸經正義論互卦者八條,而別據元周禮臣太師註作十二月爻辰圖,據元月令註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附於捲末。以駁朱震漢上易傳 之誤。雖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宻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臣矣。
《周易鄭康成註》一捲,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葢其祖籍也。淳佑元年進士,寶佑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 跡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捲,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着録十捲。是唐時, 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 不着録,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 則總録末簡。又以元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元,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 兩傢。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元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 崇王,非逹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搜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恵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剏始,實自應麟。其 捃拾之勞亦不可泯,今並着於録,所以兩存其功也。
《易緯乾元序製記》一捲,案《乾元序製記》,《後漢書》註《七緯》名,並無其目。馬氏《經籍考》始見一捲。陳振孫疑為後世術士附益之書。今考此篇首簡“文王比隆興始霸”雲雲,孔穎達《詩》疏引之,作《是類謀》。疏又引《坤靈圖》“法地之瑞”雲雲,今《坤靈圖》亦無其文,而與此篇文義相合,又《隋書·王邵傳》引《坤靈圖》“泰姓商名宮”之文,亦在此篇。至其所言風雨、寒溫、消息之術,乃與《稽覽圖》相近。疑本古緯所無,而後人於各緯中分析以成此書者。晁公武謂其出於李淑,當亦唐宋間人所妄題耳。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着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作者結合歷史解釋易經的原初本義,在還原歷史的真相中敘說哲理,在說理中聯繫當下,感悟人生,獲得啓發,將一本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的《易經》,解讀得有根有據、興趣黯然而又淺顯易懂。本書特別適合大中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青年人閱讀,是作為《易經》入門的理想的入門讀物。
人生的炬光在心頭,在腳下,在一顆平和而快樂的心緒裏。人流、車流組成了龐大的“大人”,每一個人,每一部單車就是“大人”中“自主”的個體。當我每次騎着自行車在車水馬竜中麯折行走時,一次次體驗着的是《易經》乾卦中“利見大人”的人生意藴和作易聖哲們的人生境界——妙啊!得此意藴和境界,其快樂的感受,黃金難換,唯有自主、自強、自尊中得。
本書是“國醫健康絶學”係列叢書的第十一本,它是“醫易相通”的中醫學博士欒加芹繼《不生病的智慧2》《不生病的智慧3——易經養生說明書》後又一本奉獻給大衆的自我養生保健之作。在書中,她把《易經》中的“同氣相求”原理與中醫內病外治療法結合在一起,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實踐,獨創了療效奇特的“易經內病外治法”。本書為您獻上:一、146種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外治醫說》及“易醫”欒加芹多年臨床實踐的獨特內病外治方法,可廣泛用於各種常見病的家庭防治。 二、8大藥物歸經保健法,衹用一味藥物、一個穴位、就能好好養護您的腦、脾、胃、心、腎、膽、肺、肝這8大係統,讓您由內到外都健康。
本叢書收入何新先生的四部著作,其中有對古代經典的全新詮釋和簡明而又博贍的考註,有自由思想傢的獨立思考和可貴創見。摒棄媚俗,拒絶平庸,振聾發聵,石破天驚,是何新先生所有文字的一貫宗旨,本叢書亦莫能外。如果讀者可以在本叢書中領略中國古代經典的千古真諦,感悟中華民族的深邃智慧。我們也就為之而感到莫大欣慰了。
如何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在前人解讀的基礎上,對上述古代經典加以科學闡釋,發掘其內藴,揭明其主旨,似乎更為緊要。何新先生嚮以研究領域寬廣、觀點大膽新穎、見解深刻獨到而享譽學術界。
如何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在前人解讀的基礎上,對上述古代經典加以科學闡釋,發掘其內藴,揭明其主旨,似乎更為緊要。何新先生嚮以研究領域寬廣、觀點大膽新穎、見解深刻獨到而享譽學術界。
《周易》又稱《易經》,在我國在世界的影響都極為深遠,但卻是秦漢後直至今日無人真正通曉的上古典籍。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係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本書中帶有的卜筮功能使它成為古代各典籍中的“百經之首”,書中體現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的精神,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根源之一。同時,書中體現出的“順天應人、陰陽轉合”的思想觀念,也深深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中國人。本書由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和易學大師徐芹庭進行註譯,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對這部古代的經典進行了闡釋,適合當代人的閱讀口味,不但是一部啓迪當代人心靈的經典之作,更是一部企業的經營寶典。
《推背圖》相傳是我國唐朝太宗皇帝時期,當時著名的天相傢李淳風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國運。因李淳風某日觀天象,得知武後將奪權之事,於是一時興起,開始推算起來,誰知推上了癮,一發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命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說道:“天機不可再泄, 還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圖》由此得名。
《推背圖》因為它預言的準確,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心驚,一直被列為禁書,直到今日它在大陸依然沒能逃脫禁書的黑名單。我們衹有在港臺的一些網站得以一覽它的玄妙。而今天我們從網上看到的推背圖,是明末文人金聖嘆(1608—1661,因“非法集會”被清順治酋長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評批的版本,原本現仍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與我們看到的沒有出入。
與西方大名鼎鼎的預言傢諾察丹瑪斯所著的《諸世紀》不同的是,推背圖並沒有打亂歷史的順序,而且預言的也都是有關國傢興亡的大事,所以更有研究價值,其準確性也更高。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它與《諸世紀》預言的悲觀世界正好相反,他預言世界大同,天下一傢的其樂融融的未來世界,令人鼓舞。
推背圖推背圖是由(周易) 推演而成,每一卦象以八八六十四卦之一起始,共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58象預言,每一象合讖詩二首,卦圖一幅,分別預言自唐代以迄合計約一千八百年的國運。從大唐氣數(第2象)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第59象),且每象相接,决無次序錯亂。其中,在金聖嘆老先生在世的時候已應驗到第33象。(註:金聖嘆--清朝中期著名學者)
《推背圖》是根據周易的六十四卦來推算的,一共有六十象,也就是一甲子,知道點易學知識的,應該明白一甲子正好是六十輪回吧。其中第一象和第六十象並沒有預言什麽具體的東西,看上去僅僅是開場白和結束語。但是仔細品一品會發現裏面藴涵着深奧的道傢思想在裏面。
《推背圖》因為它預言的準確,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心驚,一直被列為禁書,直到今日它在大陸依然沒能逃脫禁書的黑名單。我們衹有在港臺的一些網站得以一覽它的玄妙。而今天我們從網上看到的推背圖,是明末文人金聖嘆(1608—1661,因“非法集會”被清順治酋長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評批的版本,原本現仍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與我們看到的沒有出入。
與西方大名鼎鼎的預言傢諾察丹瑪斯所著的《諸世紀》不同的是,推背圖並沒有打亂歷史的順序,而且預言的也都是有關國傢興亡的大事,所以更有研究價值,其準確性也更高。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它與《諸世紀》預言的悲觀世界正好相反,他預言世界大同,天下一傢的其樂融融的未來世界,令人鼓舞。
推背圖推背圖是由(周易) 推演而成,每一卦象以八八六十四卦之一起始,共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58象預言,每一象合讖詩二首,卦圖一幅,分別預言自唐代以迄合計約一千八百年的國運。從大唐氣數(第2象)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第59象),且每象相接,决無次序錯亂。其中,在金聖嘆老先生在世的時候已應驗到第33象。(註:金聖嘆--清朝中期著名學者)
《推背圖》是根據周易的六十四卦來推算的,一共有六十象,也就是一甲子,知道點易學知識的,應該明白一甲子正好是六十輪回吧。其中第一象和第六十象並沒有預言什麽具體的東西,看上去僅僅是開場白和結束語。但是仔細品一品會發現裏面藴涵着深奧的道傢思想在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