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夫詩者,衆妙之華實,六經之菁英。雖非聖功,妙均於聖。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淵奧,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萬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須險,定句須難,雖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至如天真挺拔之句,與造化爭衡,可以意冥,難以言狀,非作者不能知也。洎西漢以來,文體四變,將恐風雅寖泯,輒欲商較以正其源。今從兩漢以降,至於我唐,名篇麗句,凡若幹人,命曰《詩式》,使無天機者坐緻天機。若君子見之,庶幾有益於詩教矣。
明勢
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覿三湘、鄢、郢山川之盛,縈回盤礴,千變萬態。文體開闔作用之勢。或極天高峙,崒焉不群,氣騰勢飛,合沓相屬。奇勢在工。或修江耿耿,萬裏無波,欻出高深重複之狀。奇勢互發。古今逸格,皆造其極妙矣。
明作用
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如壺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時時拋針擲綫,似斷而復續,此為詩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四聲
樂章有宮商五音之說,不聞四聲。近自周顒、劉繪流出,宮商暢於詩體,輕重低昂之節,韻合情高,此之未損文格。瀋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荊後之才子,天機不高,為瀋生弊法所媚,懵然隨流,溺而不返。
詩有四不
氣高而不怒,怒則失於風流;力勁而不露,露則傷於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則蹶於拙鈍;纔贍而不疏,疏則損於筋脈。
詩有四深
氣象氤氳,由深於體勢;意度盤礴,由深於作用;用律不滯,由深於聲對;用事不直,由深於義類。
詩有二要
要力全而不苦澀,要氣足而不怒張。
詩有二廢
雖欲廢巧尚直,而思緻不得置;雖欲廢言尚意,而典麗不得遺。
詩有四離
雖有道情,而離深僻;雖用經史,而離書生;雖尚高逸,而離迂遠;雖欲飛動,而離輕福
詩有六迷
以虛誕而為高古;以緩縵而為澹濘;以錯用意而為獨善;以詭怪而為新奇;以爛熟而為穩約;以氣少力弱而為容易。
詩有七至
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至難而狀易。
詩有七德
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
詩有五格
不用事第一;已見評中。作用事第二;亦見評中。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貶居第三。有事無事第四;比於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可知也。
李少卿並古詩十九首
評曰:西漢之初,王澤未竭,詩教在焉。仲尼所刪詩三百篇,初傳卜商,後之學者,以師道相高,故有齊、魯四傢之目。其五言,周時已見濫觴,及乎成篇,則始於李陵、蘇武。二子天予其性,發言自高,未有作用。《十九首》辭精義炳,婉而成章,始見作用之功。蓋東漢之文體。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以此而論,為漢明矣。
鄴中集
評曰:鄴中七子,陳、王最高。劉楨辭氣偏,王得其中,不拘對屬,偶或有之,語與興驅,勢逐情起,不由作意,氣格自高,與《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
評曰:康樂公早歲能文,性穎神徹。及通內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詩,發皆造極,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嘗與諸公論康樂為文,真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彼清景當中,天地秋色,詩之量也;慶雲從風,舒捲萬狀,詩之變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氣正、其體貞、其貌古、其詞深、其纔婉、其德宏、其調逸、其聲諧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擬鄴中》八首,《經廬陵王墓》、《臨池上樓》,識度高明,蓋詩中之日月也,安可扳援哉?惠休所評“謝詩如芙蓉出水”,斯言頗近矣。故能上躡風騷,下超魏晉。建安製作,其椎輪乎?
用事
評曰:詩人皆以徵古為用事,不必盡然也。今且於六義之中,略論比興。取象曰比,取義曰興,義即象下之意。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入比興,《關雎》即其義也。如陶公以“孤雲”比“貧士”;鮑照以“直”比“朱絲”,以“清”比“玉壺”,時人呼比為用事,呼用事為比。如陸機詩:“鄙哉牛山嘆,未及至人情。爽鳩苟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規諫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康樂公詩:“偶與張邴合,久欲歸東山。”此敘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詳味可知。
語似用事義非用事
評曰:此二門未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如康樂公詩:“彭薛纔知恥,貢公未遺榮。或可優貪競,豈足稱達生?”此商榷三賢,雖許其退身,不免遺議,蓋康樂欲藉此成我詩意,非用事也。如古詩:“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曹植詩:“虛無求列仙,鬆子久吾欺。”又古詩:“師涓久不奏,誰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讓求之無效。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為酒。蓋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麯傷乎天真,並非用事也。
取境
評曰:或云,詩不假修飾,任其醜樸。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無????闕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則喪自然之質。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重意詩例
評曰: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嚮使此道尊之於儒,則冠六經之首。貴之於道,則居衆妙之門。精之於釋,則徹空王之奧。但恐徒揮其斤而無其質,故伯牙所以嘆息也。疇昔國朝協律郎吳兢與越僧玄監集秀句,二子天機素少,選又不精,多采浮淺之言,以誘蒙俗。特入瞽夫偷語之便,何異藉賊兵而資盜糧,無益於詩教矣。一重意,如宋玉雲:“晰兮若姣姬,揚袂鄣日而望所思。”二重意。曹子建雲:“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王維雲:“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王昌齡雲:“別意猿鳴外,天寒桂水長。”三重意。古詩云:“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四重意。古詩云:“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宋玉《九辯》雲:“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跌宕格二品
越俗
評曰:其道如黃鶴臨風,貌逸神王,杳不可羈。郭景純《遊仙詩》:“左挹浮丘袂,右拍洪崖肩。”鮑明遠《擬行路難》:“舉頭四顧望,但見鬆柏園,荊棘鬱蹲蹲。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飛走樹間琢蟲螘,豈憶往日天子尊。念茲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駭俗
評曰:其道如楚有接輿,魯有原壤,外示驚俗之貌,內藏達人之度。郭景純《遊仙詩》:“姮娥揚妙音,洪厓頷其頤。”王梵志《道情詩》:“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饑。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賀知章《放達詩》:“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顛。”盧照鄰《勞作》雲:“城狐尾,山鬼面蒼覃。”
淈沒格一品
淡俗
評曰:此道如夏姬當垆,似蕩而貞。采吳楚之風,雖俗而正。古歌曰:“華陰山頭百尺井,下有流泉徹骨冷。可憐女子來照影,不照其餘見斜領。”
調笑格一品
戲俗
評曰:《漢書》雲:“匡鼎來音梨,解人頤。”蓋說詩也。此一品非雅作,足以為談笑之資矣。李白《上雲樂》:“女媧弄黃土,摶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濛濛若沙塵。”
對句不對句
評曰:上句偶然孤發,其意未全,更資下句引之方了。其對語一句便顯,不假下句,此□□□少相敵,功夫稍殊。請試論之:夫對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蓋天地自然之數。若斤斧跡存,不合自然,則非作者之意。又詩傢對語,二句相須,如鳥有翅,若惟擅工一句,雖奇且麗,何異乎鴛鴦五色,衹翼而飛者哉?
三不同:語、意、勢
評曰:不同可知矣,此則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語最為鈍賊。如漢定律令,厥罪不書。應為酇侯務在匡佐,不暇采詩,致使弱手蕪纔,公行劫掠。若許貧道片言可折,此輩無處逃刑。其次偷意。事雖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平反,詩教何設?其次偷勢。纔巧意精,若無朕跡。蓋詩人閫域之中偷狐白裘之手,吾亦賞俊,從其漏網。
偷語詩例
如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詩云:“日月光天德”。取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日月光太清”。上三字語同,下二字義同。
偷意詩例
如瀋佺期《酬蘇味道》詩:“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取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
偷勢詩例
如王昌齡《獨遊》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裏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取嵇康《送秀纔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品藻
評曰:古來詩集,多亦不公,或雖公而不鑒。今則不然。與二三作者縣衡於衆製之表,覽而鑒之,庶無遺矣。其華豔,如百葉芙蓉,菡萏照水。其體裁,如竜行虎步,氣逸情高。脫若思來景遏,其勢中斷,亦須如寒鬆病枝,風擺半折。
百葉芙蓉菡萏照水例
如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宣城公詩:“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江文通詩:“露彩方泛豔,月華始徘徊。”此類是也。
竜行虎步氣逸情高例
如左思《詠史》詩:“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又詩:“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此類是也。
寒鬆病枝風擺半折例
如康樂公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範灑心詩:“喬木聳田園,青山亂商鄧。”此類是也。
辨體有一十九字
評曰: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纔性等字亦然。體有所長,故各歸功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於詩體、篇目、風貌不妨。一字之下,風律外彰,體德內藴,如車之有轂,衆輻歸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如《易》之有《彖辭》焉。今但註於前捲中,後捲不復備舉。其比興等六義,本乎情思,亦藴乎十九字中,無復別出矣。高。風韻朗暢曰高。逸。體格閑放曰逸。貞。放詞正直曰貞。忠。臨危不變曰忠。節。持操不改曰節。志。立性不改曰志。氣。風情耿介曰氣。情。緣景不盡曰情。思。氣多含蓄曰思。德。詞溫而正曰德。誡。檢束防閑曰誡。閑。情性疏野曰閑。達。心跡曠誕曰達。悲。傷甚曰悲。怨。詞調凄切曰怨。意。立言盤泊曰意。力。體裁勁健曰力。靜。非如鬆風不動,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
中序
敘曰:貞元初,予與二三子居東溪草堂,每相謂曰:世事喧喧,非禪者之意。假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鬆片雲,禪坐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深入杼峰,與鬆雲為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並寢而不紀。因顧筆硯笑而言曰:“我疲爾役,爾睏我愚。數十年間,了無所得,況爾是外物,何纍於我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予將放爾,各還其性。使物自物,不關於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夏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公洪自河北負譴遇恩,再移為湖州長史,初與相見,未交一言,恍然神合。予素知公精於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櫻公笑而後答,溫兮其言,使寒叢之欲榮;儼兮其容,若春冰之將釋。予於是受辭而退。他日言及《詩式》,予具陳以夙昔之志。公曰:“不然。”因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歲曾見瀋約《品藻》、惠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之論,殊不及此。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夙志為辭邪?”再三顧予,敢不唯命。因舉邑中詞人吳季德,即梁散騎常侍均之後,其文有傢風,予器而重之。昨所贈詩,即此生也。其詩曰:“別時春風多,掃盡雪山雪。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公欣然。因請吳生相與編錄。有不當者,公乃點而竄之,不使琅玕與珷玞參列。勒成五捲,粲然可觀矣。
團扇二篇
評曰:江則假象見意,班則貌題直書。至如“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旨婉詞正,有潔婦之節。但此兩對,亦足以掩映。江生詩曰:“盡作秦王女,乘鸞嚮煙霧。”興生於中,無有古事。假使佳人玩之在手,乘鸞之意,飄然莫偕。雖蕩如夏姬,自忘情改節。吾許江生情遠辭麗,方之班女,亦未可減價。
不用事第一格
漢班婕妤詩:“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情也。
蘇子卿詩:“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思也。
蔡伯喈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又:“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情也。又:“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意也。
古詩:“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意也。
古詩:“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意也。
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意也。“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情也。
古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衣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怨也。
古詩:“清商隨風發,中麯正徘徊。”思也。
古詩:“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誡也。
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期。鬍馬嘶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貞也。思也。
古詩:“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達也。
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以緑”雲雲。“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顔如玉。”德也。意也。
王仲宣《七哀》
評曰:仲宣詩云:“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此中事在耳目,故傷見乎辭。及至“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察思則已極,覽辭則不傷。一篇之功,並在於此。使今古作者味之無厭。末句因“南登灞陵岸”、“悟彼下泉人”,蓋以逝者不返,吾將何親,故有“傷心肝”之嘆。瀋約雲:“不傍經史,直舉胸臆。”吾許其知詩者也。如此之流,皆名為上上逸品者矣。
王仲宣《七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悲也。又《從軍行》:“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閑也。高也。
曹子建《雜詩》:“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凌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怨也。
又《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衆星粲以繁。”意也。
魏武帝《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絶。”“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思也。志也。
晉左太衝《詠史》:“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高也。又:“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高也。
陸士衡《擬明月何皎皎》:“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牗。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思也。
郭景純《遊仙》:“翹足企潁陽,臨河思洗耳。閶闔西南來,潛波渙鱗起。靈妃顧我笑,粲然啓玉齒。”高也。又:“吞舟涌海底,高浪駕蓬萊。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逸也。高也。
阮嗣宗《詠懷》:“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淥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思也。
陸士衡《緩聲歌》:“總轡扶桑枝,濯足暘𠔌波。”高也。
謝靈運《述祖德》:“達人貴自我,高情屬天雲。兼抱濟物性,而不嬰垢氛。”德也。貞也。
又《石門新營所追:“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樽。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扳翻。結念屬霄漢,孤景莫與諼。”思也。
又《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𠔌》:“南州寔炎德,桂樹陵寒山。”德也。
陶潛《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高也。
謝脁《鼕緒羈懷示蕭咨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鬢。”思也。
又《郡中高齋閑坐答呂法曹》:“日出衆鳥散,山暝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情也。
吳均《贈柳秘書》:“鵷雛欲上天,寄聲謝明月。”意也。
又《贈桂陽生》:“何當數千丈,為君覆明月。”氣也。
江文通《擬班婕妤詠團扇》:“紈扇如圓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嚮煙霧。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切愁涼風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意也。思也。
又《擬休上人怨別》:“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露彩方泛灧,月華始徘徊。”思也。
夫詩者,衆妙之華實,六經之菁英。雖非聖功,妙均於聖。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淵奧,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萬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須險,定句須難,雖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至如天真挺拔之句,與造化爭衡,可以意冥,難以言狀,非作者不能知也。洎西漢以來,文體四變,將恐風雅寖泯,輒欲商較以正其源。今從兩漢以降,至於我唐,名篇麗句,凡若幹人,命曰《詩式》,使無天機者坐緻天機。若君子見之,庶幾有益於詩教矣。
明勢
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覿三湘、鄢、郢山川之盛,縈回盤礴,千變萬態。文體開闔作用之勢。或極天高峙,崒焉不群,氣騰勢飛,合沓相屬。奇勢在工。或修江耿耿,萬裏無波,欻出高深重複之狀。奇勢互發。古今逸格,皆造其極妙矣。
明作用
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如壺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時時拋針擲綫,似斷而復續,此為詩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四聲
樂章有宮商五音之說,不聞四聲。近自周顒、劉繪流出,宮商暢於詩體,輕重低昂之節,韻合情高,此之未損文格。瀋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荊後之才子,天機不高,為瀋生弊法所媚,懵然隨流,溺而不返。
詩有四不
氣高而不怒,怒則失於風流;力勁而不露,露則傷於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則蹶於拙鈍;纔贍而不疏,疏則損於筋脈。
詩有四深
氣象氤氳,由深於體勢;意度盤礴,由深於作用;用律不滯,由深於聲對;用事不直,由深於義類。
詩有二要
要力全而不苦澀,要氣足而不怒張。
詩有二廢
雖欲廢巧尚直,而思緻不得置;雖欲廢言尚意,而典麗不得遺。
詩有四離
雖有道情,而離深僻;雖用經史,而離書生;雖尚高逸,而離迂遠;雖欲飛動,而離輕福
詩有六迷
以虛誕而為高古;以緩縵而為澹濘;以錯用意而為獨善;以詭怪而為新奇;以爛熟而為穩約;以氣少力弱而為容易。
詩有七至
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至難而狀易。
詩有七德
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
詩有五格
不用事第一;已見評中。作用事第二;亦見評中。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貶居第三。有事無事第四;比於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可知也。
李少卿並古詩十九首
評曰:西漢之初,王澤未竭,詩教在焉。仲尼所刪詩三百篇,初傳卜商,後之學者,以師道相高,故有齊、魯四傢之目。其五言,周時已見濫觴,及乎成篇,則始於李陵、蘇武。二子天予其性,發言自高,未有作用。《十九首》辭精義炳,婉而成章,始見作用之功。蓋東漢之文體。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以此而論,為漢明矣。
鄴中集
評曰:鄴中七子,陳、王最高。劉楨辭氣偏,王得其中,不拘對屬,偶或有之,語與興驅,勢逐情起,不由作意,氣格自高,與《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
評曰:康樂公早歲能文,性穎神徹。及通內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詩,發皆造極,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嘗與諸公論康樂為文,真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彼清景當中,天地秋色,詩之量也;慶雲從風,舒捲萬狀,詩之變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氣正、其體貞、其貌古、其詞深、其纔婉、其德宏、其調逸、其聲諧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擬鄴中》八首,《經廬陵王墓》、《臨池上樓》,識度高明,蓋詩中之日月也,安可扳援哉?惠休所評“謝詩如芙蓉出水”,斯言頗近矣。故能上躡風騷,下超魏晉。建安製作,其椎輪乎?
用事
評曰:詩人皆以徵古為用事,不必盡然也。今且於六義之中,略論比興。取象曰比,取義曰興,義即象下之意。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入比興,《關雎》即其義也。如陶公以“孤雲”比“貧士”;鮑照以“直”比“朱絲”,以“清”比“玉壺”,時人呼比為用事,呼用事為比。如陸機詩:“鄙哉牛山嘆,未及至人情。爽鳩苟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規諫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康樂公詩:“偶與張邴合,久欲歸東山。”此敘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詳味可知。
語似用事義非用事
評曰:此二門未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如康樂公詩:“彭薛纔知恥,貢公未遺榮。或可優貪競,豈足稱達生?”此商榷三賢,雖許其退身,不免遺議,蓋康樂欲藉此成我詩意,非用事也。如古詩:“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曹植詩:“虛無求列仙,鬆子久吾欺。”又古詩:“師涓久不奏,誰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讓求之無效。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為酒。蓋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麯傷乎天真,並非用事也。
取境
評曰:或云,詩不假修飾,任其醜樸。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無????闕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則喪自然之質。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重意詩例
評曰: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嚮使此道尊之於儒,則冠六經之首。貴之於道,則居衆妙之門。精之於釋,則徹空王之奧。但恐徒揮其斤而無其質,故伯牙所以嘆息也。疇昔國朝協律郎吳兢與越僧玄監集秀句,二子天機素少,選又不精,多采浮淺之言,以誘蒙俗。特入瞽夫偷語之便,何異藉賊兵而資盜糧,無益於詩教矣。一重意,如宋玉雲:“晰兮若姣姬,揚袂鄣日而望所思。”二重意。曹子建雲:“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王維雲:“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王昌齡雲:“別意猿鳴外,天寒桂水長。”三重意。古詩云:“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四重意。古詩云:“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宋玉《九辯》雲:“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跌宕格二品
越俗
評曰:其道如黃鶴臨風,貌逸神王,杳不可羈。郭景純《遊仙詩》:“左挹浮丘袂,右拍洪崖肩。”鮑明遠《擬行路難》:“舉頭四顧望,但見鬆柏園,荊棘鬱蹲蹲。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飛走樹間琢蟲螘,豈憶往日天子尊。念茲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駭俗
評曰:其道如楚有接輿,魯有原壤,外示驚俗之貌,內藏達人之度。郭景純《遊仙詩》:“姮娥揚妙音,洪厓頷其頤。”王梵志《道情詩》:“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饑。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賀知章《放達詩》:“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顛。”盧照鄰《勞作》雲:“城狐尾,山鬼面蒼覃。”
淈沒格一品
淡俗
評曰:此道如夏姬當垆,似蕩而貞。采吳楚之風,雖俗而正。古歌曰:“華陰山頭百尺井,下有流泉徹骨冷。可憐女子來照影,不照其餘見斜領。”
調笑格一品
戲俗
評曰:《漢書》雲:“匡鼎來音梨,解人頤。”蓋說詩也。此一品非雅作,足以為談笑之資矣。李白《上雲樂》:“女媧弄黃土,摶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濛濛若沙塵。”
對句不對句
評曰:上句偶然孤發,其意未全,更資下句引之方了。其對語一句便顯,不假下句,此□□□少相敵,功夫稍殊。請試論之:夫對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蓋天地自然之數。若斤斧跡存,不合自然,則非作者之意。又詩傢對語,二句相須,如鳥有翅,若惟擅工一句,雖奇且麗,何異乎鴛鴦五色,衹翼而飛者哉?
三不同:語、意、勢
評曰:不同可知矣,此則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語最為鈍賊。如漢定律令,厥罪不書。應為酇侯務在匡佐,不暇采詩,致使弱手蕪纔,公行劫掠。若許貧道片言可折,此輩無處逃刑。其次偷意。事雖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平反,詩教何設?其次偷勢。纔巧意精,若無朕跡。蓋詩人閫域之中偷狐白裘之手,吾亦賞俊,從其漏網。
偷語詩例
如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詩云:“日月光天德”。取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日月光太清”。上三字語同,下二字義同。
偷意詩例
如瀋佺期《酬蘇味道》詩:“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取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
偷勢詩例
如王昌齡《獨遊》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裏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取嵇康《送秀纔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品藻
評曰:古來詩集,多亦不公,或雖公而不鑒。今則不然。與二三作者縣衡於衆製之表,覽而鑒之,庶無遺矣。其華豔,如百葉芙蓉,菡萏照水。其體裁,如竜行虎步,氣逸情高。脫若思來景遏,其勢中斷,亦須如寒鬆病枝,風擺半折。
百葉芙蓉菡萏照水例
如曹子建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宣城公詩:“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江文通詩:“露彩方泛豔,月華始徘徊。”此類是也。
竜行虎步氣逸情高例
如左思《詠史》詩:“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又詩:“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此類是也。
寒鬆病枝風擺半折例
如康樂公詩:“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範灑心詩:“喬木聳田園,青山亂商鄧。”此類是也。
辨體有一十九字
評曰: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纔性等字亦然。體有所長,故各歸功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於詩體、篇目、風貌不妨。一字之下,風律外彰,體德內藴,如車之有轂,衆輻歸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如《易》之有《彖辭》焉。今但註於前捲中,後捲不復備舉。其比興等六義,本乎情思,亦藴乎十九字中,無復別出矣。高。風韻朗暢曰高。逸。體格閑放曰逸。貞。放詞正直曰貞。忠。臨危不變曰忠。節。持操不改曰節。志。立性不改曰志。氣。風情耿介曰氣。情。緣景不盡曰情。思。氣多含蓄曰思。德。詞溫而正曰德。誡。檢束防閑曰誡。閑。情性疏野曰閑。達。心跡曠誕曰達。悲。傷甚曰悲。怨。詞調凄切曰怨。意。立言盤泊曰意。力。體裁勁健曰力。靜。非如鬆風不動,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
中序
敘曰:貞元初,予與二三子居東溪草堂,每相謂曰:世事喧喧,非禪者之意。假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鬆片雲,禪坐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深入杼峰,與鬆雲為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並寢而不紀。因顧筆硯笑而言曰:“我疲爾役,爾睏我愚。數十年間,了無所得,況爾是外物,何纍於我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予將放爾,各還其性。使物自物,不關於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夏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公洪自河北負譴遇恩,再移為湖州長史,初與相見,未交一言,恍然神合。予素知公精於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櫻公笑而後答,溫兮其言,使寒叢之欲榮;儼兮其容,若春冰之將釋。予於是受辭而退。他日言及《詩式》,予具陳以夙昔之志。公曰:“不然。”因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歲曾見瀋約《品藻》、惠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之論,殊不及此。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夙志為辭邪?”再三顧予,敢不唯命。因舉邑中詞人吳季德,即梁散騎常侍均之後,其文有傢風,予器而重之。昨所贈詩,即此生也。其詩曰:“別時春風多,掃盡雪山雪。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公欣然。因請吳生相與編錄。有不當者,公乃點而竄之,不使琅玕與珷玞參列。勒成五捲,粲然可觀矣。
團扇二篇
評曰:江則假象見意,班則貌題直書。至如“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旨婉詞正,有潔婦之節。但此兩對,亦足以掩映。江生詩曰:“盡作秦王女,乘鸞嚮煙霧。”興生於中,無有古事。假使佳人玩之在手,乘鸞之意,飄然莫偕。雖蕩如夏姬,自忘情改節。吾許江生情遠辭麗,方之班女,亦未可減價。
不用事第一格
漢班婕妤詩:“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情也。
蘇子卿詩:“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思也。
蔡伯喈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又:“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情也。又:“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意也。
古詩:“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意也。
古詩:“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意也。
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意也。“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情也。
古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衣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怨也。
古詩:“清商隨風發,中麯正徘徊。”思也。
古詩:“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誡也。
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期。鬍馬嘶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貞也。思也。
古詩:“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達也。
古詩:“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以緑”雲雲。“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顔如玉。”德也。意也。
王仲宣《七哀》
評曰:仲宣詩云:“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此中事在耳目,故傷見乎辭。及至“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察思則已極,覽辭則不傷。一篇之功,並在於此。使今古作者味之無厭。末句因“南登灞陵岸”、“悟彼下泉人”,蓋以逝者不返,吾將何親,故有“傷心肝”之嘆。瀋約雲:“不傍經史,直舉胸臆。”吾許其知詩者也。如此之流,皆名為上上逸品者矣。
王仲宣《七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悲也。又《從軍行》:“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逍遙河堤上,左右望我軍。”閑也。高也。
曹子建《雜詩》:“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凌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怨也。
又《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衆星粲以繁。”意也。
魏武帝《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絶。”“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思也。志也。
晉左太衝《詠史》:“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高也。又:“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高也。
陸士衡《擬明月何皎皎》:“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牗。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思也。
郭景純《遊仙》:“翹足企潁陽,臨河思洗耳。閶闔西南來,潛波渙鱗起。靈妃顧我笑,粲然啓玉齒。”高也。又:“吞舟涌海底,高浪駕蓬萊。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逸也。高也。
阮嗣宗《詠懷》:“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淥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思也。
陸士衡《緩聲歌》:“總轡扶桑枝,濯足暘𠔌波。”高也。
謝靈運《述祖德》:“達人貴自我,高情屬天雲。兼抱濟物性,而不嬰垢氛。”德也。貞也。
又《石門新營所追:“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樽。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扳翻。結念屬霄漢,孤景莫與諼。”思也。
又《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𠔌》:“南州寔炎德,桂樹陵寒山。”德也。
陶潛《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高也。
謝脁《鼕緒羈懷示蕭咨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鬢。”思也。
又《郡中高齋閑坐答呂法曹》:“日出衆鳥散,山暝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情也。
吳均《贈柳秘書》:“鵷雛欲上天,寄聲謝明月。”意也。
又《贈桂陽生》:“何當數千丈,為君覆明月。”氣也。
江文通《擬班婕妤詠團扇》:“紈扇如圓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嚮煙霧。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切愁涼風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意也。思也。
又《擬休上人怨別》:“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露彩方泛灧,月華始徘徊。”思也。
評曰:古人於上格分三品等,有上上逸品。今不同此評,但以格情並高,可稱上上品,不合分三。又雖有事非用事,若論其功,合入上格。又有三字物名之句,仗語而成,用功殊少。如襄陽孟浩然雲:“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自天地二氣初分,即有此六字。假孟生之才,加其四字,何功可伐,即欲索入上流耶?若情格極高,則不可屈。若稍下,吾請降之於高等之外,以懲後濫。如此,則詩人堂奧,非好手安可捫其樞哉?又宮闕之句,或壯觀可嘉,雖有功而情少,謂無含蓄之情也。宜入直用事中,不入第二格,無作用故也。今所評不論時代近遠,從國朝以降,其中無爵命有幽芳可采者,拔出於九泉之中,與兩漢諸公並列。使攻言之子體變道喪之談,於茲絶矣。
作用事第二格亦見前評。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黜入第二格。
燕太子送荊軻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氣也。
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氣也。
李少卿詩:“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情也。
蘇子卿詩:“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思也。
張平子《四愁詩》:“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意也。
蔡伯喈詩:“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怨也。
古詩:“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思也。
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情也。
古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達也。
古詩:“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晞。徙倚樓感傷,垂涕沾雙扉。”情也。
古詩:“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保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達也。
三良詩
評曰:陳王詩云:“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王粲雲:“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蓋以陳王徙國,任城被害已後,常有憂生之慮。故其詞婉娩,存幾諫也。王粲顯責穆公,正言其過,存直諫也。二詩體格高逸,纔藻相鄰。至如“臨穴呼蒼天,淚下如綆縻。”斯乃迥出情表,未知陳王將何以敵。
王仲宣《詠史》:“臨穴呼蒼天,淚下如綆糜。”悲也。
曹子建《三良詩》:“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悲也。
又《贈丁儀王粲》:“山岑高無極,涇渭揚濁清。”貞也。
“西北有浮雲”
評曰:魏文帝有吞東南之意,軍至揚子江口,觀其洪濤洶涌,乃嘆曰:“此天地之所以限南北也。”遂賦詩而還。檢魏文集,且無此詩,不知史臣憑何編錄。且魏文雄才智略,本非庸主,如何有此一篇示弱於孫權、取笑於劉備?夫詩者,志之所之也。魏文志氣若此,何以纘定鴻業、顯緻太平邪?足明此詩非魏文所作,陳壽史筆訛謬矣。鐘嶸所評“華美體贍”,鐘子一節至此,其餘不足觀矣。
魏文帝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意也。
陸士衡《日出東南隅行》:“扶桑升朝暉,照此高堂端”雲雲。“美目揚玉澤,蛾眉象翠翰。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高也。德也。
又《從梁陳作》:“在昔蒙嘉運,矯跡入崇賢。假翼鳴鳳條,濯足升竜淵。”意也。
又《園葵》:“幸蒙高墉德,玄景蔭素蕤。”意也。
阮嗣宗《詠懷》:“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朱華振芬芳,高蔡相追尋。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意也。又:“灼灼西頽日,餘光照我衣。回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情也。
嵇叔夜《幽憤》:“煌煌靈芝,一年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怨也。
潘安仁《悼亡》:“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悲也。意也。
傅長虞《贈何劭王濟》:“日月光太清,列宿耀紫微。赫赫大晉朝,明明闢皇闈。”德也。
嵇叔夜《贈秀纔入軍》:“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高也。
王康琚《反招隱》:“凝霜凋朱顔,寒泉傷玉趾。”“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誡也。
郭景純《遊仙》:“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逸也。又:“姮娥揚妙音,洪崖頷其頤。”高也。逸也。
傅休奕《雜詩》:“清風何飄颻,微月出西方”雲雲。“落葉隨風摧,一絶如流光。”意也。
張景陽《雜詩》:“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竜蟄喧氣凝,天高萬物肅。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意也。
左太衝《招隱詩》:“白雲停陰岡,丹葩耀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瀋。”高也。又:“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高也。
潘正叔《贈河陽》:“逸驥騰夷路,潛竜躍洪波。弱冠步鼎鉉,既立宰三河。”意也。
陸士衡《塘上行》:“江蘺生幽渚,微芳不足宣。被蒙風雲會,移居華池邊”雲雲。“不惜微軀退,但懼蒼蠅前。願君廣末光,照妾薄暮年。”意也。
左太衝《詠史》:“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盧。”志也。
張茂先《情詩》:“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思也。
陸士衡《贈弟士竜》:“指塗悲有餘,臨觴歡不足。”情也。又《於承明作與弟士竜》:“伫眄要遐景,傾耳玩餘聲。”情也。
“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
評曰:客有問予,謝公此二句優劣奚若?餘因引梁徵遠將軍記室鐘嶸評為“隱秀”之語。且鐘生既非詩人,安可輒議,徒欲聾瞽後來耳目。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積雪”,旨冥句中。風力雖齊,取興各別。古今詩中,或一句見意,或多句顯情。王昌齡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謂一句見意為上。”事殊不爾。夫詩人作用,勢有通塞,意有盤礴。勢有通塞者,謂一篇之中,後勢特起,前勢似斷,如驚鴻背飛,卻顧儔侶。即曹植詩云:“浮瀋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因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是也。意有盤礴者,謂一篇之中,雖詞歸一旨,而興乃多端,用識與纔,蹂踐理窟。如卞子采玉,徘徊荊岑。恐有遺璞。其有二義:一情一事。事者如劉越石詩曰:“鄧生何感激,千裏來相求。白登幸麯逆,鴻門轅留侯。重耳用五賢,小白相射鈎。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仇”是也。情者,如康樂公“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辭似淡而無味,常手覽之,何異文侯聽古樂哉6謝氏傳》曰:“吾嘗在永嘉西堂作詩,夢見惠連,因得‘池塘生春草’,豈非神助乎?”
謝靈運《登池上樓》:“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意也。
謝惠連《七夕》:“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渚曠清容。”怨也。
又《樓上望月》:“亭亭映江月,瀏瀏出𠔌飆。”靜也。
陶潛《飲酒》:“青鬆在東園,衆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意也。
謝靈運《還舊園作呈顔、範二中書》:“辭滿豈多秩,謝病不待年。偶與張邴合,久欲歸東山。”“盛明蕩氛昏,貞休康屯邅。殊方鹹成貸,微物預采甄。感深操不固,弱質易扳纏。”意也。
謝宣遠《詠張子房》:“婉婉幕中晝,輝輝天業昌”雲雲。“爵仇建蕭宰,定都護儲皇”雲雲。“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意也。
謝靈運《詠魏太子》:“天地中橫潰,皇傢拯生民。區宇既蕩滌,群英畢來臻。”意也。
陶潛《擬古》:“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重得,君行欲何求。”誡也。
又《詠荊軻》:“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悲擊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雲雲。“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久已沒,千載有餘情。”氣也。
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玉璽誡誠信,黃屋不崇高。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昔聞汾水遊,今見塵外鑣。鳴笳發春渚,稅鑾登山椒。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高也。
陶潛《輓歌》:“嚮來相送人,各已還其傢。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達也。
又《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意也。情也。
又《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達也。意也。
又《雜詩》:“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高也。
又《飲酒》:“羲農去已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雲雲。“若復不快飲,恐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高也。
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杳杳日西頽,漫漫路長迫。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情也。
又《石壁精捨還湖中作》:“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誡也。
又《過始寧墅》:“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違志似如昨,二紀及茲年。”意也。
又《七裏瀨》:“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靜也。
鮑明遠《擬古》:“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漢虜方未和,邊城屢翻覆。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高也。
又《出自薊北門行》:“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觴。”節也。
又《升天行》:“冠霞登彩閣,解玉飲椒庭。暫遊越萬裏,近別數千齡。鳳臺無還駕,簫管有遺聲。何時與爾曹,啄腐共吞腥。”高也。
又《代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雀臺,東下望雲闕。層門肅天居,馳道直如發。綉甍結飛霞,璇題納行月。築山擬蓬壺,穿池類溟渤。”“蟻壤漏山河,絲淚毀金骨。器惡含滿欹,物忌厚生沒。”誡也。
又《學劉公幹體》:“鬍風吹朔雪,千裏度竜山。集君瑤臺裏,飛舞兩楹前。”遠也。意也。
又《結客少年場行》:“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氣也。
又《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節也。
又《西城廨中望月》:“夜移衡漢路,徘徊入戶中。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意也。情也。此詩體俚而意在言外。
又《東門行》:“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單。絲竹徒滿座,憂人不解顔。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思也。
又《代京洛篇》:“寶帳三十萬,為爾一朝容。”情也。
謝脁《發新林贈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邱陽。”意也。
又《別範零陵》:“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遠也。情也。
又《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靜也。
又《銅雀臺》:“繐帷飄井幹,尊酒若平生。鬱鬱西陵樹,詎聞歌吹聲。”怨也。
又《直中書史:“紫殿肅陰陰,彤庭赫弘敞。風動萬年枝,日華承露掌。”“紅藥當階翻,蒼苔依砌上。”靜也。
又《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炎靈遺劍璽,當塗駭竜戰。聖朝缺中壤,霸功興寓縣。”“三光厭分景,書軌欲同薦。”“舞館識餘基,歌梁想餘囀。”意也。
又《遊東田》:“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靜也。
又《和王著作八公山》:“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𠔌。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意也。
又《酬王晉安》:“梢梢枝早勁,塗塗露晚晞。南中榮橘柚,寧知鴻雁飛。”情也。
又《懷故人》:“芳洲有杜若,可以贈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情也。
又《和人省中》:“落日飛鳥還,憂來不可極。竹樹澄遠陰,雲霞成異色。”思也。
江文通《登廬山香爐峰》:“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日落長沙渚,曾陰萬裏生。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遠也。情也。
又《擬袁太尉從駕》:“雲旆象漢徙,宸網擬星懸。”“羽衛藹流景,彩吹震瀋淵。”“氓謠響玉律,邑頌被丹弦。文軫薄桂海,聲教燭冰天。”達也。氣也。
又《擬潘黃門述哀》:“明月入綺窗,仿佛想蕙質。”思也。
又《擬魏文帝遊宴》:“月出照園中,冠佩相追隨。客從南楚來,為我吹參差。”情也。
何遜《銅雀臺》:“秋風木葉下,蕭瑟管弦清。”“麯終相顧起,日暮鬆柏聲。”怨也。情也。
又《與親友夜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靜也。
又《新安夜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靜也。意也。
又《見徵人》:“凄凄薄暮時,親賓皆伫立。徵人拔劍起,兒女牽衣泣。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且當橫行去,誰論裹屍入。”氣也。
劉孝威《行行遊且獵》:“高罝掩月兔,勁矢射天狼。”氣也。
又《詠竹》:“無人重高節,徒自抱貞心。”“誰能製長笛,當為吐竜吟。”志也。
吳均《贈別新林》:“僕本幽並兒,抱劍事邊陲。風亂青絲絡,霧染黃金羈。”又:“氣為故交盡,心為新知開。但令方寸是,何須銅雀臺。”志也。
又《重贈周承》:“甘泉無竹實,鵷雛欲還海。”意也。
又《酬周參軍》:“日暮憂人起,倚匣悵無歡。水傳洞庭葉,風送雁門寒。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單。”思也。
又《鬍無人行》:“劍頭利如鋩,常持照眼光。”“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氣也。
又《主人池前鶴》:“顧主未忍去,非無江海心。”情也。
又《入關詠》:“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是時張博望,夜赴交河城。馬頭邀落日,劍尾掣流星。”氣也。
朱超《贈王僧辯》:“故人總連帥,方舟下漢池。玉節交橫映,金鐃前後吹。聚徒匡漢業,傾産救韓危。”節也。
江文通《擬古別離》:“願一見顔色,不異瓊樹枝。兔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節也。
又《望荊山》:“寒郊無留影,秋日縣清光。”靜也。
又《擬謝臨川遊山》:“南中氣候暖,朱華凌白雪。”意也。
又《擬顔特進侍宴》:“桂棟留夏飆,蘭橑停鼕霰。青林結冥濛,丹巘披蔥蒨。”閑也。
又《擬陳思王贈友》:“褰裳摘明珠,徙倚拾蕙若。”情也。
又《擬劉文學感遇》:“橘柚在南園,因君為羽翼。謬蒙聖主私,托身文墨職。”意也。
柳惲《江南麯》:“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情也。
又《橫吹麯》:“霜凍弓弦斷,風鼓旌竿折。獨有孤雄劍,竜泉字不滅。”氣也。又:“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又:“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思也。
陳徐陵《登古城南應令》:“聖教調三象,神州貢五都。山川浮紫塞,城闕應皇圖。業定商周鼎,功包天地爐。寧唯戰涿鹿,詎啻斷飛狐。”德也。
隋煬帝《飲馬長城窟行》:“鏦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氣也。
又《鼕日乾陽殿受朝》:“北陸隆鼕盛,南移晷漏長。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德也。
律詩
評曰:樓煩射雕,百發百中,如詩人正律破題之作,亦以取中為高手。洎有唐以來,宋員外之問、瀋給事佺期,蓋有律詩之龜鑒也。但在矢不虛發,情多、興遠、語麗為上。不問用事格之高下。宋詩曰:“象溟看落景,燒劫辨瀋灰。”瀋詩曰:“詠歌《麟趾》合,簫管《鳳雛》來。”凡此之流,盡是詩傢射雕之手。假使曹、劉降格來作律詩,與二子並驅,未知孰勝。
宋之問《晦日幸昆明池應製》:“舟凌石鯨度,槎拂鬥牛回。”“象溟看落景,燒劫辨瀋灰。”“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意也。閑也。
又《入崖口寄李適》:“路極意謂盡,勢回趣轉綿。人遠草木秀,山深雲景鮮。”“時扳乳竇憩,屢薄天窗眠。夜弦響鬆月,朝楫弄苔泉。”靜也。
又《大薦福寺應製》:“乘竜太子去,駕象法王歸。水入禪心定,雲從寶思飛。欲知皇劫遠,初降六銖衣。”德也。
又《早發韶州》:“緑樹秦京道,青雲洛水橋。故園常在目,魂夢不須招。”思也。
又《梁王輓歌》:“隴日寒無影,郊雲重不飛。君王留此地,駟馬欲何歸。”悲也。
瀋佺期《樂安郡主滿月侍宴應製》:“除夜子星回,天孫滿月杯。詠歌《麟趾》合,簫管《鳳雛》來。”德也。意也。
又《答寧處州書》:“書報天中赦,人從海上聞。九泉開白日,六翮奮青雲。”
又《驩州作》:“山空聞鬥象,江靜見遊犀。”靜也。意也。
又《從幸故青門應製》:“漢皇建都邑,渭水對青門。朝市俱東逝,墳陵共北原。荒涼蕭相宅,蕪沒邵平園。”悲也。
李嶠《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垂旒滄海晏,解網法星空。雲散天五色,春還日再中。”德也。
又《登州城南樓寄遠》:“四氣分寒少,三光置日偏。”意也。
楊師道《詠雨贈上官侍郎》:“雲暗蒼竜闕,瀋瀋殊未開。窗臨鳳皇沼,颯颯雨聲來。”靜也。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中流見匡阜,勢壓九州雄。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爐峰日初上,瀑布噴成虹。”氣也。力也。
又《登鹿門山懷古》:“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靜也。
杜審言《送李大夫撫巡河東途臨汾晉》:“六位乾坤動,三微歷數遷。謳歌移火德,圖讖在金天”雲雲。“舜耕餘草木,禹鑿舊山川。”“飛霜遙度海,殘月迥臨邊。”意也。遠也。
閻朝隱《奉和送金城公主》:“鹵薄山川暗,琵琶道路長。回瞻父母國,日出在東方。”悲也。
王維《送晁監還日本》:“嚮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遠也。
作用事第二格亦見前評。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黜入第二格。
燕太子送荊軻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氣也。
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氣也。
李少卿詩:“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情也。
蘇子卿詩:“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思也。
張平子《四愁詩》:“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意也。
蔡伯喈詩:“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怨也。
古詩:“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思也。
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情也。
古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達也。
古詩:“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晞。徙倚樓感傷,垂涕沾雙扉。”情也。
古詩:“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保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達也。
三良詩
評曰:陳王詩云:“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王粲雲:“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蓋以陳王徙國,任城被害已後,常有憂生之慮。故其詞婉娩,存幾諫也。王粲顯責穆公,正言其過,存直諫也。二詩體格高逸,纔藻相鄰。至如“臨穴呼蒼天,淚下如綆縻。”斯乃迥出情表,未知陳王將何以敵。
王仲宣《詠史》:“臨穴呼蒼天,淚下如綆糜。”悲也。
曹子建《三良詩》:“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悲也。
又《贈丁儀王粲》:“山岑高無極,涇渭揚濁清。”貞也。
“西北有浮雲”
評曰:魏文帝有吞東南之意,軍至揚子江口,觀其洪濤洶涌,乃嘆曰:“此天地之所以限南北也。”遂賦詩而還。檢魏文集,且無此詩,不知史臣憑何編錄。且魏文雄才智略,本非庸主,如何有此一篇示弱於孫權、取笑於劉備?夫詩者,志之所之也。魏文志氣若此,何以纘定鴻業、顯緻太平邪?足明此詩非魏文所作,陳壽史筆訛謬矣。鐘嶸所評“華美體贍”,鐘子一節至此,其餘不足觀矣。
魏文帝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意也。
陸士衡《日出東南隅行》:“扶桑升朝暉,照此高堂端”雲雲。“美目揚玉澤,蛾眉象翠翰。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高也。德也。
又《從梁陳作》:“在昔蒙嘉運,矯跡入崇賢。假翼鳴鳳條,濯足升竜淵。”意也。
又《園葵》:“幸蒙高墉德,玄景蔭素蕤。”意也。
阮嗣宗《詠懷》:“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朱華振芬芳,高蔡相追尋。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意也。又:“灼灼西頽日,餘光照我衣。回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情也。
嵇叔夜《幽憤》:“煌煌靈芝,一年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怨也。
潘安仁《悼亡》:“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悲也。意也。
傅長虞《贈何劭王濟》:“日月光太清,列宿耀紫微。赫赫大晉朝,明明闢皇闈。”德也。
嵇叔夜《贈秀纔入軍》:“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高也。
王康琚《反招隱》:“凝霜凋朱顔,寒泉傷玉趾。”“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誡也。
郭景純《遊仙》:“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逸也。又:“姮娥揚妙音,洪崖頷其頤。”高也。逸也。
傅休奕《雜詩》:“清風何飄颻,微月出西方”雲雲。“落葉隨風摧,一絶如流光。”意也。
張景陽《雜詩》:“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竜蟄喧氣凝,天高萬物肅。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意也。
左太衝《招隱詩》:“白雲停陰岡,丹葩耀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瀋。”高也。又:“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高也。
潘正叔《贈河陽》:“逸驥騰夷路,潛竜躍洪波。弱冠步鼎鉉,既立宰三河。”意也。
陸士衡《塘上行》:“江蘺生幽渚,微芳不足宣。被蒙風雲會,移居華池邊”雲雲。“不惜微軀退,但懼蒼蠅前。願君廣末光,照妾薄暮年。”意也。
左太衝《詠史》:“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盧。”志也。
張茂先《情詩》:“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思也。
陸士衡《贈弟士竜》:“指塗悲有餘,臨觴歡不足。”情也。又《於承明作與弟士竜》:“伫眄要遐景,傾耳玩餘聲。”情也。
“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
評曰:客有問予,謝公此二句優劣奚若?餘因引梁徵遠將軍記室鐘嶸評為“隱秀”之語。且鐘生既非詩人,安可輒議,徒欲聾瞽後來耳目。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積雪”,旨冥句中。風力雖齊,取興各別。古今詩中,或一句見意,或多句顯情。王昌齡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謂一句見意為上。”事殊不爾。夫詩人作用,勢有通塞,意有盤礴。勢有通塞者,謂一篇之中,後勢特起,前勢似斷,如驚鴻背飛,卻顧儔侶。即曹植詩云:“浮瀋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因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是也。意有盤礴者,謂一篇之中,雖詞歸一旨,而興乃多端,用識與纔,蹂踐理窟。如卞子采玉,徘徊荊岑。恐有遺璞。其有二義:一情一事。事者如劉越石詩曰:“鄧生何感激,千裏來相求。白登幸麯逆,鴻門轅留侯。重耳用五賢,小白相射鈎。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仇”是也。情者,如康樂公“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辭似淡而無味,常手覽之,何異文侯聽古樂哉6謝氏傳》曰:“吾嘗在永嘉西堂作詩,夢見惠連,因得‘池塘生春草’,豈非神助乎?”
謝靈運《登池上樓》:“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意也。
謝惠連《七夕》:“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修渚曠清容。”怨也。
又《樓上望月》:“亭亭映江月,瀏瀏出𠔌飆。”靜也。
陶潛《飲酒》:“青鬆在東園,衆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意也。
謝靈運《還舊園作呈顔、範二中書》:“辭滿豈多秩,謝病不待年。偶與張邴合,久欲歸東山。”“盛明蕩氛昏,貞休康屯邅。殊方鹹成貸,微物預采甄。感深操不固,弱質易扳纏。”意也。
謝宣遠《詠張子房》:“婉婉幕中晝,輝輝天業昌”雲雲。“爵仇建蕭宰,定都護儲皇”雲雲。“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意也。
謝靈運《詠魏太子》:“天地中橫潰,皇傢拯生民。區宇既蕩滌,群英畢來臻。”意也。
陶潛《擬古》:“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重得,君行欲何求。”誡也。
又《詠荊軻》:“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悲擊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雲雲。“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久已沒,千載有餘情。”氣也。
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玉璽誡誠信,黃屋不崇高。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昔聞汾水遊,今見塵外鑣。鳴笳發春渚,稅鑾登山椒。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高也。
陶潛《輓歌》:“嚮來相送人,各已還其傢。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達也。
又《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意也。情也。
又《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達也。意也。
又《雜詩》:“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高也。
又《飲酒》:“羲農去已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雲雲。“若復不快飲,恐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高也。
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杳杳日西頽,漫漫路長迫。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情也。
又《石壁精捨還湖中作》:“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誡也。
又《過始寧墅》:“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違志似如昨,二紀及茲年。”意也。
又《七裏瀨》:“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靜也。
鮑明遠《擬古》:“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漢虜方未和,邊城屢翻覆。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高也。
又《出自薊北門行》:“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觴。”節也。
又《升天行》:“冠霞登彩閣,解玉飲椒庭。暫遊越萬裏,近別數千齡。鳳臺無還駕,簫管有遺聲。何時與爾曹,啄腐共吞腥。”高也。
又《代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雀臺,東下望雲闕。層門肅天居,馳道直如發。綉甍結飛霞,璇題納行月。築山擬蓬壺,穿池類溟渤。”“蟻壤漏山河,絲淚毀金骨。器惡含滿欹,物忌厚生沒。”誡也。
又《學劉公幹體》:“鬍風吹朔雪,千裏度竜山。集君瑤臺裏,飛舞兩楹前。”遠也。意也。
又《結客少年場行》:“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氣也。
又《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節也。
又《西城廨中望月》:“夜移衡漢路,徘徊入戶中。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意也。情也。此詩體俚而意在言外。
又《東門行》:“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單。絲竹徒滿座,憂人不解顔。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思也。
又《代京洛篇》:“寶帳三十萬,為爾一朝容。”情也。
謝脁《發新林贈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邱陽。”意也。
又《別範零陵》:“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遠也。情也。
又《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靜也。
又《銅雀臺》:“繐帷飄井幹,尊酒若平生。鬱鬱西陵樹,詎聞歌吹聲。”怨也。
又《直中書史:“紫殿肅陰陰,彤庭赫弘敞。風動萬年枝,日華承露掌。”“紅藥當階翻,蒼苔依砌上。”靜也。
又《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炎靈遺劍璽,當塗駭竜戰。聖朝缺中壤,霸功興寓縣。”“三光厭分景,書軌欲同薦。”“舞館識餘基,歌梁想餘囀。”意也。
又《遊東田》:“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靜也。
又《和王著作八公山》:“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𠔌。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意也。
又《酬王晉安》:“梢梢枝早勁,塗塗露晚晞。南中榮橘柚,寧知鴻雁飛。”情也。
又《懷故人》:“芳洲有杜若,可以贈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情也。
又《和人省中》:“落日飛鳥還,憂來不可極。竹樹澄遠陰,雲霞成異色。”思也。
江文通《登廬山香爐峰》:“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日落長沙渚,曾陰萬裏生。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遠也。情也。
又《擬袁太尉從駕》:“雲旆象漢徙,宸網擬星懸。”“羽衛藹流景,彩吹震瀋淵。”“氓謠響玉律,邑頌被丹弦。文軫薄桂海,聲教燭冰天。”達也。氣也。
又《擬潘黃門述哀》:“明月入綺窗,仿佛想蕙質。”思也。
又《擬魏文帝遊宴》:“月出照園中,冠佩相追隨。客從南楚來,為我吹參差。”情也。
何遜《銅雀臺》:“秋風木葉下,蕭瑟管弦清。”“麯終相顧起,日暮鬆柏聲。”怨也。情也。
又《與親友夜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靜也。
又《新安夜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靜也。意也。
又《見徵人》:“凄凄薄暮時,親賓皆伫立。徵人拔劍起,兒女牽衣泣。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且當橫行去,誰論裹屍入。”氣也。
劉孝威《行行遊且獵》:“高罝掩月兔,勁矢射天狼。”氣也。
又《詠竹》:“無人重高節,徒自抱貞心。”“誰能製長笛,當為吐竜吟。”志也。
吳均《贈別新林》:“僕本幽並兒,抱劍事邊陲。風亂青絲絡,霧染黃金羈。”又:“氣為故交盡,心為新知開。但令方寸是,何須銅雀臺。”志也。
又《重贈周承》:“甘泉無竹實,鵷雛欲還海。”意也。
又《酬周參軍》:“日暮憂人起,倚匣悵無歡。水傳洞庭葉,風送雁門寒。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單。”思也。
又《鬍無人行》:“劍頭利如鋩,常持照眼光。”“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氣也。
又《主人池前鶴》:“顧主未忍去,非無江海心。”情也。
又《入關詠》:“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是時張博望,夜赴交河城。馬頭邀落日,劍尾掣流星。”氣也。
朱超《贈王僧辯》:“故人總連帥,方舟下漢池。玉節交橫映,金鐃前後吹。聚徒匡漢業,傾産救韓危。”節也。
江文通《擬古別離》:“願一見顔色,不異瓊樹枝。兔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節也。
又《望荊山》:“寒郊無留影,秋日縣清光。”靜也。
又《擬謝臨川遊山》:“南中氣候暖,朱華凌白雪。”意也。
又《擬顔特進侍宴》:“桂棟留夏飆,蘭橑停鼕霰。青林結冥濛,丹巘披蔥蒨。”閑也。
又《擬陳思王贈友》:“褰裳摘明珠,徙倚拾蕙若。”情也。
又《擬劉文學感遇》:“橘柚在南園,因君為羽翼。謬蒙聖主私,托身文墨職。”意也。
柳惲《江南麯》:“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情也。
又《橫吹麯》:“霜凍弓弦斷,風鼓旌竿折。獨有孤雄劍,竜泉字不滅。”氣也。又:“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又:“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思也。
陳徐陵《登古城南應令》:“聖教調三象,神州貢五都。山川浮紫塞,城闕應皇圖。業定商周鼎,功包天地爐。寧唯戰涿鹿,詎啻斷飛狐。”德也。
隋煬帝《飲馬長城窟行》:“鏦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氣也。
又《鼕日乾陽殿受朝》:“北陸隆鼕盛,南移晷漏長。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德也。
律詩
評曰:樓煩射雕,百發百中,如詩人正律破題之作,亦以取中為高手。洎有唐以來,宋員外之問、瀋給事佺期,蓋有律詩之龜鑒也。但在矢不虛發,情多、興遠、語麗為上。不問用事格之高下。宋詩曰:“象溟看落景,燒劫辨瀋灰。”瀋詩曰:“詠歌《麟趾》合,簫管《鳳雛》來。”凡此之流,盡是詩傢射雕之手。假使曹、劉降格來作律詩,與二子並驅,未知孰勝。
宋之問《晦日幸昆明池應製》:“舟凌石鯨度,槎拂鬥牛回。”“象溟看落景,燒劫辨瀋灰。”“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意也。閑也。
又《入崖口寄李適》:“路極意謂盡,勢回趣轉綿。人遠草木秀,山深雲景鮮。”“時扳乳竇憩,屢薄天窗眠。夜弦響鬆月,朝楫弄苔泉。”靜也。
又《大薦福寺應製》:“乘竜太子去,駕象法王歸。水入禪心定,雲從寶思飛。欲知皇劫遠,初降六銖衣。”德也。
又《早發韶州》:“緑樹秦京道,青雲洛水橋。故園常在目,魂夢不須招。”思也。
又《梁王輓歌》:“隴日寒無影,郊雲重不飛。君王留此地,駟馬欲何歸。”悲也。
瀋佺期《樂安郡主滿月侍宴應製》:“除夜子星回,天孫滿月杯。詠歌《麟趾》合,簫管《鳳雛》來。”德也。意也。
又《答寧處州書》:“書報天中赦,人從海上聞。九泉開白日,六翮奮青雲。”
又《驩州作》:“山空聞鬥象,江靜見遊犀。”靜也。意也。
又《從幸故青門應製》:“漢皇建都邑,渭水對青門。朝市俱東逝,墳陵共北原。荒涼蕭相宅,蕪沒邵平園。”悲也。
李嶠《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垂旒滄海晏,解網法星空。雲散天五色,春還日再中。”德也。
又《登州城南樓寄遠》:“四氣分寒少,三光置日偏。”意也。
楊師道《詠雨贈上官侍郎》:“雲暗蒼竜闕,瀋瀋殊未開。窗臨鳳皇沼,颯颯雨聲來。”靜也。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中流見匡阜,勢壓九州雄。黯黮凝黛色,崢嶸當曙空。爐峰日初上,瀑布噴成虹。”氣也。力也。
又《登鹿門山懷古》:“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靜也。
杜審言《送李大夫撫巡河東途臨汾晉》:“六位乾坤動,三微歷數遷。謳歌移火德,圖讖在金天”雲雲。“舜耕餘草木,禹鑿舊山川。”“飛霜遙度海,殘月迥臨邊。”意也。遠也。
閻朝隱《奉和送金城公主》:“鹵薄山川暗,琵琶道路長。回瞻父母國,日出在東方。”悲也。
王維《送晁監還日本》:“嚮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