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鬍桃。[原註: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鬍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註: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註:周公雲:檟,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註: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緑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𠔌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纍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纍,則茶纍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栟櫚:棕樹。《說文》:“栟櫚,棕也”。栟,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檟:讀音jia。
6。蔎: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蔎,香草也”。
7。荈: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捲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苨,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苨,讀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瘳,痊愈。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註: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註:周公雲:檟,苦荼。”楊執戟雲:“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雲:“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註: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緑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𠔌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纍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纍,則茶纍盡矣。
註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經。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栟櫚:棕樹。《說文》:“栟櫚,棕也”。栟,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時根將土地撐裂,方始出土成長。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檟:讀音jia。
6。蔎:讀音she,本為香草名。《玉篇》:“蔎,香草也”。
7。荈:讀音chuan。
8。楊執戟:即楊雄。西漢人。著有《方言》等書。
9。郭弘農:即郭璞。晉時人。註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10。藝而不實,藝,同“藝”,指種植技術。
11。葉捲上,葉舒次:葉片成捲狀者質量好,舒展平直者質量差。
12。性凝滯,結瘕疾:凝滯,凝結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飲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16。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苨,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苨,讀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瘳,痊愈。
籯: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原註:籯,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籯,不如一經。”顔師古雲:“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竈: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係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註於甑中,[原註: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製之,[原註: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恆用者為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贏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𠔌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糖煨火,令火[火日皿][火日皿]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註:育者,以其藏養為名。]
註釋:
1。籯,讀音ying。竹製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2。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3。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語出《漢書。韋賢傳》。謂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書。
4。顔師古:名籕。唐初經學家,曾註《漢書》。
5。無用突者:突,煙囪。成語有“麯突徙薪”。
6。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今蒸籠。
7。籃以箅之,篾以係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條細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讀音chan係在衣服前面的圍裙。《爾雅。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9。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製的盤子類器具。
10。蒡莨:讀音panglang。籠、盤一類盛物器具。
11。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12。令熅熅(註1)然:熅,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熅熅然,火熱微弱的樣子。顔師古說:“熅,聚火無焰者也。”
竈: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係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註於甑中,[原註: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製之,[原註: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恆用者為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贏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𠔌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糖煨火,令火[火日皿][火日皿]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註:育者,以其藏養為名。]
註釋:
1。籯,讀音ying。竹製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2。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3。黃金滿籯,不如一經:語出《漢書。韋賢傳》。謂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書。
4。顔師古:名籕。唐初經學家,曾註《漢書》。
5。無用突者:突,煙囪。成語有“麯突徙薪”。
6。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今蒸籠。
7。籃以箅之,篾以係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條細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讀音chan係在衣服前面的圍裙。《爾雅。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9。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製的盤子類器具。
10。蒡莨:讀音panglang。籠、盤一類盛物器具。
11。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12。令熅熅(註1)然:熅,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熅熅然,火熱微弱的樣子。顔師古說:“熅,聚火無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