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超现实小说>>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意大利 Italy   世界大战和冷战   (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
看不見的城市 Invisible Cities
  《看不見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靈的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出版的。在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從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爾維諾曾在多傢報紙的文章和訪談中談到它。
     下面用卡爾維諾1983年3月29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碩士班的一次講座中的文字,來介紹“奧斯卡”叢書中的這個新版。講座原為英文,這裏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 1973年的兩次訪談為基礎的,並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沒有發表過。
     在《看不見的城市》裏人們找不到能認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虛構的; 我給它們每一個都起了一個女人的名字。這本書是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的,每個章節都應提供機會,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
  
  作者簡介 ······
  伊塔洛·卡爾維諾介紹:
     關於生平·卡爾維諾寫到:“我仍然屬於和剋羅齊一樣的人,認為一個作者,衹有作品有價值。因此我不提供傳記資料。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 但我從來不會告訴你真實。”
     生於古巴,1985年9月1913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奬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我的家庭中衹有科學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敗類,是傢裏唯一從事文學的人。”
     少年時光裏寫滿書本、漫畫、電影。他夢想成為戲劇傢高中畢業後卻進入大學農藝係,隨後從文學院畢業。
     194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說《通嚮蜘蛛巢的小徑》,從此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
     曾隱居巴黎15年,與列維·斯特勞斯、羅蘭·巴特、格諾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主刀醫生表示自己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復雜精緻。
  
  未讀“看不見的城市”前,我對卡爾維諾此人毫無所知。閱讀“看不見的城市”一書時,在讀完他就“城市”所進行的一係列“概念”思考後,我抱着對他輕快迷幻的句子和深邃的思想的驚嘆,對他本人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網上一查,纔發現他本人是一位先詩歌,戲劇和寓言,而後小說進行寫作,古巴出生,意大利成長,在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的當代作傢。
  
  “英雄不問出處。” 誠如古語所說。儘管對他“看不見的城市”一書所懷的無限好感,但也許我本不必就此君的出處去尋根問底。忘記事物的本質,而去對表象尋根問底――這種迷惑本是我輩的缺陷,但不知不覺,我卻又犯下了這個錯誤。而更為可笑的是作者在這本“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某種意義上所期待的,正是竭力的去讓忽必烈汗或者讀者,去拋開那些讓人迷惑的有關“城市”的種種表象,來就“城市”――這一日益復雜的環境去進行感性的思索。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不由的想起了這句有名的哲學名言。迷惑於現今不得不去面對的生活種種,忽略諸如“為什麽?”“怎麽樣?”“假如…”一類的問題,想必也是合理的。不過這種“合理”所真正說明的,可能卻是為什麽人類的思維能力未能隨着時代的進步而有創造性的發展的緣故吧。 我並非反對科技。我承認科技的發展和當今人類的豐富物質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猶如此刻沒有電腦,沒有互聯網,我將不能在短短的幾分鐘裏獲得有關卡爾維諾其人的信息。但回顧千年來人類就生存問題所進行的思考進程,我看到更多的卻是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那些讓人類盲目的去依賴科學,機械化的思考和生存方式,同時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那些有關美麗和幻想的思維的逐漸退化。
  
  也許你同我一樣,很早以前就已無數次的問過自己那些“我是誰?”“你是誰?”一類的問題。那麽你有想過你生活的環境究竟是什麽嗎?那些你所生活的或人們在言談中總是透露出無限嚮往的“城市”歸根到底是什麽呢?
  
  
  
  
  “城市猶如夢境:凡可以想像的東西都可以夢見,但是,即使最離奇的夢境也是一幅謎畫,其中隱藏着欲望,或着隱藏着反面的恐懼,像夢一樣。”這便是馬可或者說作者卡爾維諾本人對“城市”的理解。
  
  在未讀本書前,如同大多數現代人一樣,我對城市這個概念從未認真的去想過。回顧我人生這短短的數十年,仿佛總是永無疲憊的帶着行李,從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然後再從那個城市遷徙到另外一個城市。 無論這循環的候鳥式的搬遷究竟有多少次,卻總是喜劇式的以同樣一個結局而告終――帶着疲憊和生銹的思想一次又一次的被夢想拋棄並終結在某個城市裏的房間裏。
  
  在馬可或者卡爾維諾眼裏,“城市猶如夢境。” 這是對我們所置身的環境進行的多麽具有詩意的描述啊。但人人都知道,無論夢境多麽的美妙,夢境畢竟衹是夢境――既非真實,也永遠都不會變為真實。那麽說到底,在馬可或卡爾維諾眼裏,我們所談論,所生活着的“城市,” 難道都並非是真實的嗎?...面對卡爾維諾的這本書,這些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猛如當頭棒喝一般,讓我體會到了我的生活的麻痹。
  
  或許遠遠不止這些…..是的,什麽城市?城市的本質是什麽?為什麽是城市?這個城市和那個城市是否有不同之處?你眼中的城市和我瞭解的城市是一樣的嗎?這無數本應很早就去思考的問題,然而卻就在這我們輾轉的勞累的生活中,失去了應得到的思考價值。作為生活在這個高度城市化的時代的具有現代屬性的我們,毫無疑問的說,卡爾維諾不僅僅給我帶來一些不該忽略的思考,同時也讓我對生活的麻木感到羞愧。
  
  “城市猶如夢境。” 此說法似乎表明了“城市”不是真實的。那麽我們現在談論生存着的這個被稱之為“城市”的東西究竟是什麽呢?是人們在漂浮着的巨大海龜背上所建造的傢園?還是我們在巨人口中多年經營的場所?在繁忙麻痹的成長過程中,我再次的面對了那些自孩童時代就懷有的對身邊世界的疑問和好奇。於是,在開篇讀到忽必烈汗在對聆聽馬可對其經歷過的不同城市進行描述時,他不經意的簡要的以自己的經驗將其統統的概括成“類”的時候,我能深刻的體會忽必烈汗內心深處的所感到的厭倦。
  
  “忽必烈汗已經留意到,馬可波羅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個模樣的,仿佛衹要改變一下組合的元素就可以從一個城轉移到另一個城,不必動身旅行。”
  
  與忽必烈汗的對“城市”的高度概念化的濃縮思維相比,是馬可或卡爾維諾沒有認識到這些城市的相同,所以纔會不煩其厭極力的去進行描述呢?還是這些城市在馬可或卡爾維諾的眼裏儘管有着相同之處但卻在本質上卻是不同的呢?或者說,是馬可或卡爾維諾已經超脫了生活的桎梏,從而能進一步的去質問生活的環境?我帶着疑問繼續往下讀並找到了答案。
  
  “城市也由欲望和恐懼造成。儘管二者之間衹有秘密的交流、荒謬的規律和虛假的比例,儘管每種事物隱藏着另一種事物…城市也認為自己是心思和機緣的造物,可是兩者都支不起城墻。你喜歡一個城,不在於它有七種或七十種奇景,衹在於它對你的問題所提示的答案。或者在於它迫你回答的問題,像底比斯通過斯芬剋斯之口提問一樣..”
  
  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馬可心中的城市與我們所理解的“城市”並非是我們自以為是,以文明自居的那些由種種概念堆積起來的生存單位。
  
  誠然,卡爾維諾其他的作者不同。他在整篇文章裏絲毫沒有對“什麽是城市”做出一個明確的回答。相反,他衹是往返的穿梭在馬可與忽必烈汗的有關城市的對話之中。當我意識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不得不感嘆作者感性的思維和巧妙的寫作技巧。是的,卡爾維諾不僅在文章中非常巧妙的回避了“什麽是城市”這個極端枯燥並被幾千年人類文明概念化了的問題。同時也費勁心機的誘導讀者對其固有的對城市的認識帶着懷疑去進行審視。於是,在閱讀該書的時候,我禁不住去想,作者的回避是否懷有某種目的。如果真有有目的的話,在我看來,那無非是為了強調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所應當具體的,而不是被我們生活逐漸磨滅的個體主驗。
  
  為了避免庸俗的去嚮讀者對城市進行枯燥乏味,長篇大調的描述,在本書中,作者極力的去避免那些已經數據化了的種種城市的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他甚至回避了那些包括他自有的對城市的認識…在面對於那些可能對讀者城市的認識産生懷疑的一切概念化了的東西,如城市的人口性質,人口密度或地域特徵等種種,卡爾維諾都極力的去避免。可能作者唯有坦然的通過馬可的口對城市進行充滿了幻想和詩意的描述,去告訴讀者他眼裏城市是什麽,(城市是在欲望和恐懼中瘋狂生長的夢)作者才能使讀者在閱讀時激發年幼時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吧。也許唯有這樣,才能再度的去誘發我們的那些在人類成長中,那些隨着年齡,早以被生活殘疾了的創造性的思索吧。換句話來說,可能這正是此刻我為什麽我寫這篇讀書筆記的原因。
  
  然而問題卻遠遠不止這些。在作者眼裏,“城市”既是夢境,但卻又真真正正的存在。在馬可的口裏,佐貝德是真實的“滿披月色的白色城市,它的街道糾纏得像一團毛綫。”但它卻建立在一群男子帶着他們對一位夢中披着長頭髮,裸着身體奔跑的女子的共同的嚮往……瓦爾德拉達是真實的“古人在湖畔建立起來的,有陽臺的房子層層重疊,高處的街道在臨湖的一邊有鐵欄圍着護墻。”但它卻與自己的湖泊中的倒影相混淆,讓所有“城裏”的快樂和恐懼不斷的重複。“
  
  欲望和恐懼都是無法用概念和實物進行精確定義,但又實實在在的存在。卡爾維諾眼裏的城市也是如此。
  
  如同城市的真實存在一樣,卡爾維諾嚮讀者展示的並非是意識中城市的虛幻。在卡爾維諾的筆下,城市是既有的,存在的,但又無法去下定義的。於是作者不但回避了去為“什麽是城市”下定義,同時作者也暗示了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認知上的統一和不統一。
  
  統一的,是人對美好事物嚮往的一致性。在馬可對佐貝德建立所進行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統一。認知上的不統一,作者在文中則通過描寫忽必烈汗與馬可波羅對城市的不同認知來表現出來。是的,通過二人的對話,我們不難看出,這種不同性不僅僅在於感知與經驗的差異,同時也在於忽必烈汗與馬可波羅的主體的不同特性。對於馬可來說,他是一個富有種種人生經驗的旅行者,而忽必烈汗,則是一來自草原的入侵勝利者。於是我禁不住去大膽的猜想他們對城市的不同理解來源於談話主體的不同的身份特徵。也許遠遠不止身份的不同,此外諸如文化差異教育程度等等的不同可能也是産生不同認識的原因。
  … …
  在體會到上述的一些感受後,我終於知道了我心底的“城市…”那個“城市”有着鮮花和大廈;有麻木生存的行屍和精力充沛的詩人;有號啕大哭和有歡歌笑語;太陽落下後,不見月亮卻有霓虹燈徹夜通亮…
  
  也許這些並非是真正的城市,衹是我的夢境罷了。或許你也需要進一步的去尋證――如忽必烈汗嚮馬可尋證一樣――
  
  “'去罷,去搜索所有的海岸,找出這個城,’可汗對馬可說,’然後回來告訴我,我的夢是不是符和現實。’”
  
  但我想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去指望任何人--不能去指望馬可,不能去指望忽必烈汗,不能去望卡爾維諾...因為唯有通過我們自己的尋找,我們纔會對它真正的瞭解――如馬可所回答的那樣――
  
  “‘請原諒, 汗王, 或早或遲,有一天我總會從那個碼頭開航的,’馬可說,‘但是我不會回來告訴你。那城確實存在,而它有一個簡單的秘密:它衹知道出發,不知道回航。”
  
  那麽,就讓我們揮別所在的這個"城市," 立即出航。


  Invisible Cities (Italian: Le città invisibili) is a novel by Italian writer Italo Calvino. It was published in Italy in 1972 by Giulio Einaudi Editore.
  
  Description
  
  The book explores imagination and the imaginabl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s of cities by an explorer, Marco Polo. The book is framed a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aging and busy emperor Kublai Khan, who constantly has merchants coming to describe the state of his expanding and vast empire, and Polo. The majority of the book consists of brief prose poems describing 55 cities, apparently narrated by Polo. Short dialogues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are interspersed every five to ten cities and are used to discuss various ideas presented by the cities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linguistics and human nature. The book structured around an interlocking pattern of numbered sections, while the length of each section's title graphically outlines a continuously oscillating sine wave, or perhaps a city skyline. The interludes between Khan and Polo are no less poetically constructed than the cities, and form a framing device, a story with a story, that plays with the natural complexity of language and stories.
  
  Marco Polo and Kublai Khan do not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When Polo is explaining the various cities, he uses objects from the city to tell the story.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that each character understands the other through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of what they are saying. They literally are not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which leaves many decisions for the individual reader.
  
  The book, because of its approach to the imaginative potentialities of cities, has been used by architects and artists to visualize how cities can be[1], their secret folds, where the human imagin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limited by the laws of physics or the limitations of modern urban theory. It offer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inking about cities, how they are formed and how they function.
  
  The book was nominated for the Nebula Award for Best Novel in 1975.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Polo's travel diaries depicting his journeys through the Mongol Empire which were written in the 13th century, share with Invisible Cities the brief, often fantastic accounts of the cities Polo visits, accompanied by descriptions of the city's inhabitants, notable imports and exports, and whatever interesting tales Polo had heard about the region.
第一章
  馬可·波羅描述他旅途上經過的城市的時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話,但是韃靼皇帝聽取這個威尼斯青年的報告,的確比聽別些使者或考察員的報告更專心而且更有興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徵服別人的土地而使版圖不斷擴大,除了帶來驕傲之外,跟着又會感覺寂寞而又鬆弛,因為覺悟到不久便會放棄認識和瞭解新領土的念頭。黃昏來臨,雨後的空氣裏有大象的氣味,爐子裏的檀香木灰燼漸冷,畫在地球平面上的山脈和河流,因一陣暈眩而在懶散的麯綫上顫動,報告敵人潰敗的軍書給捲起了,藉藉無聞的君主願意歲歲進貢金銀、皮革和玳瑁的求和書給打開了封臘,這時候便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壓下來。我們這時候在絶望中發覺,我們一直視為珍奇無比的這個帝國,衹是一個無止境的不成形狀的廢墟,的壞疽已經擴散到非我們的權杖所能醫治的程度,而徵服敵國的勝利,反而使我們繼承了它們深遠的禍根。衹有馬可·波羅的報告能夠讓忽必烈汗從註定要崩塌的圍墻和塔樓中看出一個圖案細緻、足以逃過白蟻蛀食的窗格子。
   城市和記憶之一
   從那兒出發,嚮東走三天,你便會抵達迪奧米拉,這座城有六十個白銀造的圓屋頂、全體神祗的銅像、鋪鉛的街道、一個水晶劇場,還有一頭每天早上在塔樓上啼叫的金公雞。旅客熟悉這些美景,因為他在別的城市見過。然而這城市有一種特別的品質,如果有人在九月的一個黃昏抵達這裏,當白晝短了,當所有的水果店子門前同時亮起多色彩的燈,當什麽地方的露臺傳來女子叫出一聲“啊!”他就會羨慕而且妒忌別人:他們相信以前曾經度過一個完全相同的黃昏,而且覺得那時候快樂。
   城市和記憶之二
   人假使在荒地上走了很長的時間, 自然就會期望到達城市。後來,他終於抵達伊希多拉,這兒的建築物有鑲滿蠃旋形貝殼的蠃旋形樓梯,這兒的人製造完美的望遠鏡和小提琴,這兒的外國人在面對兩個女性而猶豫不决的時候總會邂逅第三個女性,這兒的鬥雞會演變成為賭徒的流血毆鬥。他期盼着城市的時候,心裏想着的正是這些事情。因此,伊希多拉便是他夢想的城:衹有一點不同。在夢想的城裏,他是個年輕人;他抵達伊希多拉的時候卻是個老頭。在廣場的墻腳,老頭們靜坐着看年輕人走過;他跟他們並排坐在一起。欲望已經變成記憶。
   城市和欲望之一
   描述朵洛茜亞有兩種方法:你可以說,它的城墻上聳起四座鋁質的塔樓,七個城門都有彈簧操縱的吊橋可以跨越護城河,護城河的水灌進四條青色的運河,把城市縱橫劃分為九個區域,每一區有三百座房屋和七百個煙囪。記住每一區的適齡女子都要嫁給另一區的少年,而兩人的父母會交換兩傢各自專利的商品——香檸檬、鱘魚子、星盤、紫水晶——然後你可以根據這些事實,推論出這個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找到你想知道的任何答案。或者,你也可以說,像引領我的那個騎駱駝的人一樣說:“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有一天早晨來到這裏,街上有許多人匆匆走嚮市場,婦女都有好看的牙齒並且坦率望進你的眼睛,三個兵士在高臺上吹響小號,輪子在周圍轉動,彩旗在風裏飄揚。這以前我衹認識沙漠和商隊的車路。在後來的歲月裏,我又回頭審視了廣大的沙漠和商隊的車路;現在我知道,那天早上本來有許多通路讓我走嚮朵洛茜亞,這條路衹是其中之一。”
   城市和記憶之三
   寬宏大量的忽必烈汗啊,無論我怎樣描述采拉這個有許多巍峨碉堡的城,都是徒勞無功的。我可以告訴你,像樓梯一樣升高的街道有多少級,拱廊的彎度多大,屋頂上鋪着怎樣的鋅片;可是我已經知道,那等於什麽都沒有告訴你。組成這城市的並不是這些東西而是它的空間面積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燈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朝者擺蕩的腳與地面的距離;係在燈柱與對面鐵欄之間的繩索、女皇大婚巡行時沿路張結的彩帶;柵欄有多高、的男子如何在黎明時分躍起爬過它;檐槽的斜度、他閃進窗子時一頭貓怎樣沿着檐槽走過;突然在海峽外出現的炮艇的火器射程有多遠、炮彈怎樣轟掉檐槽;魚網的裂口、坐在碼頭上的三個老人怎樣一面補網一面交換已經講過一百次的炮艇和篡朝者的故事——有人說他是在襁褓時就給遺棄在這碼頭上的、女皇的私生子。
   記憶的潮水繼續涌流,城市像海綿一般把它吸幹而膨脹起來。描述今天的采拉,應該包含采拉的整個過去:然而這城不會泄露它的過去,衹會把它像掌紋一樣藏起來,寫在街角、在窗格子裏、在樓梯的扶手上、在避雷針的天綫上、在旗桿上,每個環節依次呈現抓花的痕跡、刻鑿的痕跡、塗鴉的痕跡。
   城市和欲望之二
   經過三天南行的旅程,你來到安娜斯塔西亞,有許多源頭相同的運河在城裏灌溉,許多風箏在它的上空飛翔。現在我應該列出在這兒買得到而可以賺錢的貨物:瑪瑙、馬華、緑石髓和別些種類的玉髓;我應該推薦那塗滿甜醬而用香桃木烤熟的、金黃色的雉肉,還應該提一提那些在花園池子裏沐浴的婦女,據說她們有時會邀請陌生人脫掉衣服跟她們在水裏追逐嬉戲。但即使說過這些,也還沒有點明這城的真正本質,因為關於安娜斯塔西亞的描述,雖然會逐一喚起你的欲望而又同時迫你壓抑它們,可是某一天早上,當你來到安娜斯塔西亞市中心,你所有的欲望卻會一齊醒覺而把你包圍起來。整個來說,你會覺得一切欲望在這城裏都不會失落,你自己也是城的一部分,而且,因為它鐘愛你不喜歡的東西,所以你衹好滿足於在這欲望裏生活。安娜斯塔西亞,詭譎的城,就具有這種有時稱為惡毒、有時稱為善良的力量;假如你每天用八小時切割瑪瑙、石華和緑石髓,你的勞動就為欲望造出了形態,欲望也同時為你的勞動造出了形態;而在你自以為正在享受安娜斯塔西亞的時候,其實衹是它的奴隸。
   城市和標記之一
   你在樹木和石頭之間走了許多天。你的目光難得停留在什麽物體之上,而且衹有在認清那物體是另一物體的標記之後纔會停留下來:沙上的腳印說明有老虎經過;沼澤宣示一脈流水;木芙蓉花意味着鼕天的終結。其餘一切都是靜默的、可以替換的;樹和石衹是樹和石。
   旅程終於抵達塔瑪拉。你沿着街道深入,兩旁的墻滿是伸出的招牌。你眼中所見的並不是物件的本身而是意味着別些物件的、物件的形象:鑷子是牙科診所;耳杯是酒館;戟是軍營;天平是雜貨店。雕像和繪着獅子、海豚、塔樓、星子的盾牌:某種——誰知道是什麽?——以獅子或者海豚或者塔樓或者星子作為標記的東西。別些標記警告你不準在某些地點作某些事(駕車進入小巷、在亭子後面小便、在橋上以魚竿垂釣)或者准許做某些事(給斑馬淋水、打木球、焚燒親友的屍體)。寺廟門上的神像都表明各自的屬性——羊角、沙漏、水母——讓信徒看得清清楚楚以免錯念祈禱文。沒有招牌或圖像的建築物,可以憑它們的形狀以及在城裏排列的位置面認出它的作用:皇宮、監獄、鑄幣廠、學校、妓院。攤子上陳列的貨物也一樣,“他們的價值不在於商品本身,卻在於作為標記所代表的別些東西:綉花的束發帶代表典雅,鍍金的轎子是權力,書籍是學問、腳鐲是淫逸。你遛覽街道,它們仿佛是寫滿字的紙張:這城說出你必須深思的每一件事,叫你復述它講過的話,而在你自以為遊覽塔瑪拉的時候,其實不過在記錄它用來剖析自己各個部分的名詞。
   無論城的真正面貌如何,無論厚厚的招牌下面包藏着或者隱藏着什麽東西,你離開塔瑪拉的時候其實還不曾發現它。城外,土地空虛地伸嚮地平綫;天空張開,雲團迅速飛過。機緣與風决定了雲的形狀,此刻你開始着意揣摩一些輪廓:一艘開航的船、一隻手、一頭象……
   城市和記憶之四
   佐拉在六條河流和三座山之外聳起,這是任何人見過都忘不了的城市。可是這並非因為它像別些難忘的城市一樣在你腦海中留下什麽不尋常的形象。佐拉的特別之處是一點一點留在你記憶裏的:它相連的街道、街道兩旁的房屋、房屋上的門和窗等等,然而這些東西本身並不怎麽特別漂亮或罕見。佐拉的秘密,在於如何使你的目光追隨一幅一幅的圖案,就像讀一首麯譜,任何一個音符都不許遺漏或者改變位置。熟悉佐拉的結構的人要是晚上睡不着覺,可以想像自己在街上走,依次辨認理發店的條子紋檐篷之後是銅鐘,跟着是有九股噴泉的水池、天文館的玻璃塔樓、賣瓜的攤子、隱士和獅子的石像、土耳其浴室、街角的咖啡店和通嚮海灣的小徑。這個叫人永遠無法忘懷的城就像一套盔甲,像一個蜂巢,有許多小窩可以貯存我們每個人想記住的東西:名人的姓名、美德、數碼、植物和礦物的分類、戰役的日期、星座、言論。在每個意念和每個轉折點之間都可以找出某種相似或者對比,直接幫助我們記憶。因此,世上最有學問的人,就是那些默記了佐拉的人。
   我準備訪問這個城市,可是辦不到:為了讓人更容易記住,佐拉永遠靜止並且保持不變,於是衰萎了,崩潰了,消失了。大地已經把它忘掉。
   城市和欲望之三
   到德斯庇娜去有兩種途徑:乘船或者騎駱駝。這座城嚮陸路旅人展示的是一種面貌,嚮水上來客展示的又是另一種面貌。
   在高原的地平綫上,當騎駱駝的人望見摩天大樓的尖頂,望見雷達的天綫、飄動的紅白二色的風嚮袋和噴煙的煙囪,他就會想到一艘船;他知道這是一座城,可是仍然把它看作可以帶他離開沙漠的船,一艘快要解纜的船,尚未展開的帆已經漲滿了風;或者看作一艘汽船,竜骨上是悸動的鍋爐;他也念及許多港口、起重機在碼頭卸落的外國貨物、不同船衹的水手在酒館裏用酒瓶互相敲打腦袋,他還想到樓房底層透出燈光的窗子,每個窗都有一個女子在梳理頭髮。
   在海岸的迷霧裏,水手認出了搖擺着前進的駱駝的輪廓,帶斑點的兩個駝峰之間是綉花的鞍墊,鑲着閃亮的流蘇;他知道這是一座城,可是仍然把它看作一頭駱駝,身上挂着皮酒囊、大包小包的蜜餞水果、棗子酒和煙葉,他甚至看見自己帶領着長長的商旅隊離開海的沙漠,走嚮錯落的棕擱樹蔭下的淡水緑洲,走嚮厚墻粉刷成白色、庭院鋪砌瓷磚的皇宮,赤腳的少女在那裏搖動手臂跳舞,她們的臉在面紗下半隱半現。
   每個城都從它所面對的沙漠取得形狀;這也就是騎駱駝的旅人和水手眼中的德斯庇娜——兩個沙漠之間的邊界城市。
   城市和標記之二
   從芝爾瑪城回來的旅人都清楚記得:一個盲黑人在人叢裏大叫、一個瘋子在摩天大樓的飛檐上搖擺着走、一個女子牽着一頭美洲豹散步。事實上,用手杖敲打芝爾瑪石子路的許多瞎子都是黑人;每一座摩天大樓都有人正在變瘋:所有的瘋子都會在飛檐上消磨幾個鐘頭;沒有一頭美洲豹不是某個女子為了貪好玩而飼養的。這是一個纍贅的城;它不斷重複自己以便讓人記住。
   我也是從芝爾瑪回來的:我的記憶包括許多氫氣球在跟窗子平行的高度亂飛;許多街道的店鋪為水手文身,地下火車擠滿流汗的肥胖女人。可是我的同伴卻發誓說,他們衹見過一個氫氣球飄過城的塔尖,衹見過一個文身藝術傢整理鋼針和墨水並且為坐在凳子上的水手刺青,衹見過一個胖婦人在火車月臺打扇子。記憶也是纍贅:它把各種標記翻來覆去以求肯定城市的存在。
   瘦小的城市之一
   伊素拉,千井之城,據說是在地底的深湖上建成的。在城的範圍之內,四周的居民衹要掘一個垂直的深地洞就可以汲到水,可是不能越過這範圍。它緑色的周界吻合地底湖的黑色輪廓;看不見的風景决定了看得見的風景;在岩石的白堊天空之下,潛藏的拍岸水波,是陽光裏每一種動物的動力。
   因此,伊索拉有兩種宗教形式。
   有些人相信,城之神棲於深處,在供水給地下溪流的黑湖裏。另一些人相信,這些神在係住吊索升出井口的水桶裏,在轉動的滑車裏,在水車的絞盤裏,在唧筒柄裏,在屋頂的高腳水池裏,在高架渠柔和的彎角裏,在所有的水柱、垂直的喉管、活塞和去水道裏,甚至在伊索拉空中高臺頂的風信雞裏,這是個完全嚮上伸展的城。
   給派到邊疆省份視察的使節和稅務官,回到開平府之後就馬上到木蘭花園去朝見大汗,忽必烈一邊在木蘭樹蔭下漫步,一邊聽取他們的冗長的報告。使節中有波斯人、阿爾美尼亞人、敘利亞人、埃及人和土庫曼人;皇帝對於每一個子民都是外國人,而帝國也要利用外國人的眼睛和耳朵嚮忽必烈證實它的存在。使節們用可汗聽不懂的語言,上奏他們從聽不懂的語言得來的消息:濃重混濁刺耳的聲音吐露了帝國徵收了多少賦稅、被撤職處死的官員姓甚名誰,以及天旱時引人河水的運河有多長多寬。可是,年輕的威尼斯人作報告的時候,他與皇帝之間的溝通卻屬於另一種方式,馬可·波羅纔來了不久。完全不懂地中海東部諸國的語言,要表達自己,衹能依靠手勢、動作、驚詫的感嘆、鳥獸鳴叫的聲音或者從旅行袋掏出來的東西——鴕鳥毛、豆槍、石英——把它們排在面前,像下棋一樣。每次為忽必烈完成使命回國之後,這機靈的外國人都會即興演出啞劇讓皇帝揣摩:第一座城的說明是一條魚掙脫了鸕鶿的長嘴而落進網裏;第二座城是一個裸體男子安然跑過火堆;第三座是一個骷髏頭顱,發緑黴的牙齒咬住一顆渾圓的白色珍珠。大汗看得懂他的手勢,但是不能肯定它們跟城市有什麽關係;他永遠不知道馬可是不是想說明旅途上的驚險經歷,或者是講某個城市創建人的功績,或者是占星的預言,或者是隱喻人名的畫謎或字謎。不過,無論意義晦澀或清晰,馬可展示的每一種物品都具有徽章的力量,看過一次便不會忘記,也不會混淆。在可汗的心目中。帝國是由一片沙漠反映出來的,它的沙粒是不安定、可以互相調換的資料,而寓於威尼斯人字謎裏的每個市每個縣的形象,就在其中出現。
   馬可·波羅繼續執行任務,隨着季節的轉換,他學會了韃靼民族的成語和部落方言。他的報告如今是最精確最詳盡的,能夠回答任何問題,滿足一切好奇心,大汗最多也衹能期望這樣。然而,每次得到有關某個地方的消息,皇帝都會想起馬可最初所作的手勢或者用以代表那地方的物品。新的資料從那徽章圖形中得到新的意義,同時也為徽章增添新的意義。忽必烈想,帝國也許衹是精神幻覺的一幅黃道十二宮圖。
   “如果有一天我熟悉了所有的徽章,”他問馬可·波羅,“是不是就可以真正擁有我的帝國呢?”
   威尼斯人回答說:“汗王,別這樣想。到了那一天,你衹是許多徽章中的一枚徽章罷了,”
第二章
  “別些使者嚮我提出有關饑饉、勒索和犯罪陰謀的警告,或者嚮我報告新發現的孔雀石礦、貂皮的有利價格、或者出售鑲金屬刀劍的建議。可是你呢?”大汗質問波羅,“你從同樣偏僻的地方回來,卻衹會告訴我,某人晚上坐在門檻上乘涼的時候腦子裏想些什麽。你的旅行到底有什麽用?”
   “此刻是晚上。我們坐在你的皇宮的臺階上。此刻有微風吹過,”馬可·波羅回答。“無論我講的話使你想像周圍是什麽景色,你都可以在這有利的位置瀏覽,即使這裏不是皇宮而是房屋蓋在腳樁上的村莊,即使風裏有海灣的淤泥氣味。”
   “我的目光似乎屬於一個心不在焉的沉思者——我承認。可是你呢?你去過多島的海洋,去過冰封的草原,走過許多崇山峻嶺,你不見得比寸步不出傢門的人更強。”
   威尼斯人知道,忽必烈對他生氣是因為想更清晰地追隨自己的思路;因此,馬可的答辯正是可汗內心對話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們兩人無論高聲談話或者默默沉思想沒有關係。事實上,他們是沉默的,半閉着眼,躺在吊床的軟墊子上,吸着瑪瑙長煙斗。馬可·波羅想像自己回答(也許是忽必烈想像他回答)說,人在遠方城市的陌生環境中愈是覺得迷失,對於途中所經的其他城市愈能瞭解;然後他回溯旅程的各個階段,開始認識他最初啓航的城和年輕時熟悉的地方、家乡的環境以及他在威尼斯度過快樂童年的一個小廣場。這時候,忽必烈提出一個問題,打斷或者在想像中打斷(說不定是馬可·波羅想像自己被人打斷)了他的話頭,問題大約是:“你嚮前走的時候總是別轉頭的嗎?”或者“你看見的東西總是在你後面的嗎?”又或者是,“你的旅程總是在舊日時光裏的嗎?”
   這些問題是為了讓馬可·波羅解釋(或者想像自己解釋、或別人想像他解釋、或終於辦到嚮自己解釋)說,他追尋的東西永遠在前方,而且,即使是過去的事,那過去也隨着他的旅程逐漸改變,因為旅人的過去是隨着他所走的路徑而改變的:這不是指每過一天就增添一天的那種最近的過去,是指更遙遠的過去。每次抵達一個新城市,旅人都會再度發現一段自己不知道的過去:你不復存在的故我或者你已經失去主權的東西,這變異的感覺埋伏在無主的異地守候你。
   馬可到達一座城;他看見廣場上有人過着可能屬於他的生活,或者度過可能屬於他的瞬間;許久之前,假如他及時停下來,此刻也許就會取代了那人的地位;或者,許久之前,假如他在岔路口挑了另一條路,經過悠長的漫遊,說不定也會取代了廣場上那人的地位。如今,他是給擠出那真實的或假定的過去之外了;他不能夠停步;他必須繼續上路去找另一個城,在那兒等着他的是另一段過去,或者是他可能的未來,衹是這未來已成為別人的現在。得不到實現的未來衹是過去的枝柯:枯掉的枝柯。
   “為了再度體認過去而旅行?”可汗問他,這問題也可以用另一種提法:“為了找回失去的未來?”
   馬可的回答是:“別的地方是一個反面的鏡子。旅人看到他擁有的是那麽少,而他從未擁有過而且永遠不會擁有的是那麽多。”
   城市和記憶之五
   在摩麗裏亞,旅人接受邀請進城遊覽,同時欣賞一些古老的明信片,它們上面的圖畫是它舊日的面貌:同一個廣場,以前站着一隻母雞的地方是現在的公共汽車站,音樂臺現在改建了天橋,兩位撐着白色太陽傘的女子所在的地方是現在的軍需工廠。旅人假如不想讓當地的居民失望,就得稱贊圖畫裏的城市,並且要表示覺得它比眼前的城市更好,不過他必須小心用語,不能讓他的感慨超過一定限度:不妨承認,跟拙樸的舊摩麗裏亞比較起來,首都摩麗裏亞已經失去某些典雅的氣質,這是昌盛繁榮補充不了的,這種氣質如今衹能夠在圖畫裏欣賞了;不過,以前的人卻完全看不出土氣的摩麗裏亞有什麽典雅,要是摩麗裏亞沒有改變的話,今天的人大概更加看不出來;不管怎樣,如今的首都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因為通過它目前的面貌,人們可以回顧過去而抒發思古之幽情。
   別對他們說,不同的城市有時會在相同的地點以相同的名字相繼出現,由生至死互不相識而且不相聞問。有時連居民的姓名、聲調以至容貌都沒有改變;可是,棲身於名字之下和地方之上的神祗卻已經默然離去,由另一些陌生者取代了他們的地位。打聽新的神比舊的神好些或壞些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二者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猶如明信片上的圖畫並非從前的摩麗裏亞而是另一個湊巧也喚作摩麗裏亞的城。
   城市和欲望之四
   灰色的石頭城費朵拉的中心有一座金屬建築物,它的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水晶球,在每個球體裏都可以看見一座藍色的城,那是不同的費朵拉的模型。費朵拉本來可以是其中任何一種面貌,但是為了某種原因,卻變成我們現在所見的樣子。任何一個時代,總有人根據他當時所見的費朵拉,構思某種方法,藉以把它改變為理想的城市,可是在他造模型的時候,費朵拉已經跟從前不一樣了,而昨天仍然認為可能實現的未來,今天已經變成玻璃球裏的玩具。收藏水晶球的建築物,如今是費朵拉的博物館:市民到這兒來挑選符合自己願望的城,端詳它,想像自己在水母池裏的倒影(運河的水要是沒幹掉,本來是要流進這池子裏的),想像從大象(現在禁止進城了)專用道路旁邊那高高在上的有篷廂座眺望的景色,想像從回教寺(始終找不到興建的地基)蠃旋塔滑下的樂趣。
   偉大的汗王呵,你的帝國地圖一定可以同時容納大的石頭城費朵拉和所有玻璃球裏的小費朵拉,不是因為它們同樣真實,是因為它們同樣屬於假設。前者包含未有需要時已認為必需的因素;後者包含的是一瞬間似乎可能而另一瞬卻再沒有可能的東西。
   城市和標記之三
   旅途上的人不知道什麽城在路上等着,他在揣測它的皇宮、軍營、磨坊、劇院和商場是什麽樣子的。在帝國的每一個城裏,每一座建築物都不相同,排列的次序也不一樣:可是,外來的陌生人一旦抵達這未知的城市,他的眼睛沿着流動的運河、花園和垃圾堆,掠過錐形的亭臺樓閣和幹草棚,馬上就能認出太子的宮殿、高級祭師的廟宇、酒館、監獄和貧民區。這證實了——有些人說——一個假設,即是說,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由差異點組合的城,沒有形貌也沒有輪廓,要靠個別城市把它填滿。
   婥伊卻不是這樣的。你可以在這個城的任何地點睡覺、製造用具、燒飯、囤積黃金、脫衣服、統治、賣東西、請教先知。它的任何一座尖頂建築物都可以是麻瘋病院或者女奴澡堂。旅人到處漫步,心裏充滿睏惑:他無法辨認城的面貌,而他保存在心裏的、清晰的面貌也混淆起來。他這樣推想:假如存在的每一個瞬間都屬於它的整體,那未,婥伊就是分不開的一體存在之地。可是,這城又為什麽存在呢?是什麽界綫劃分內和外、車輪聲和狼嗥?
   瘦小的城市之二
   現在我要講的城是珍諾比亞,它的妙處是:雖然位於乾燥地帶,整個城卻建立於高腳樁柱之上,房屋用竹子和鋅片蓋成,不同高度的支架撐住許多縱橫交錯的亭子和露臺,相互之間以梯子和懸空的過道相連,最高處是錐形屋頂的睫望臺、貯水桶、風嚮標、突出的滑車,還有釣魚竿,還有吊鈎。
   沒有人記得,創建珍諾比亞的人把城造成這個模樣,最初是基於什麽需要或者命令或者欲望,因此,我們現在所見的城是不是已經符合理想,其實也很難說,經過歷年的增建補建,也許它已經擴大了,最初的設計已經無法辨認了。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你讓珍諾比亞的居民描述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他所講的必定是像珍諾比亞這樣的城,有腳樁和懸空的梯子,也許是不完全一樣的珍諾比亞,有飄揚的旗幟和彩帶,但仍然是由原模型的成分組合而成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研究珍諾比亞應該歸入快樂的城市還是不快樂的城市了。這樣把城市分成兩類是沒有道理的,要分類的話,也應該是另外兩類:一類是歷盡滄海桑田而仍然讓欲望决定面貌的城市,另一類是抹殺了欲望或者被欲望抹殺的城市。
   貿易的城市之一
   迎着西北風走八十哩,你就會抵達歐菲米亞,每年的夏至和鼕至、春分和秋分,七個國傢的商人會聚集在這裏。載着薑和棉花到來的般,揚帆離去的時候會裝滿阿月渾子果仁和罌粟籽,而剛剛卸下豆蔻和葡萄幹的商旅隊,正為回程把一捲捲的金色棉布裝進鞍囊。不過,這些人渡過河流跨過沙漠,並非僅僅為了買賣,因為在可汗的帝國版圖內外,任何地方的商場都可以交換貨物,在腳邊用以陳列商品的,同樣是黃色的草席,有同樣的防蠅布篷,用同樣的虛偽減價作招徠。你到歐菲米亞來並非僅僅為做買賣,也為了入夜後靠着市集周圍的簧火,坐在貨袋或大桶上、或者躺在成疊的地毯上聽故事:如果有人說一聲——例如“狼”、“姊妹”、“寶藏”、“戰役”、“疥癬”、“戀人”——其餘每個人就得講一段狼、姊妹、寶藏、疥癬、戀人或者戰役的故事。歸途是漫漫長路,當你離開歐菲米亞,這個夏至和鼕至、春分和秋分都有人買賣記憶的城,為了在搖搖擺擺的駱駝上或者晃蕩的木船裏保持清醒,你知道自己會逐一搜索記憶裏的故事,而你的狼會變成另一頭狼,你的姊妹變成另一個姊妹,你的戰役變成另一場戰役。
   ……馬可·波羅纔來了不久,又完全不懂地中海東部諸國的語言,要表達自己,衹能夠掏出行李袋裏的東西——鼓、腌魚、疣豬牙串成的項鏈——並且嚮它們作手勢、跳躍、發出詫異或者驚恐的叫聲、模仿豺狼吼和貓頭鷹叫。
   皇帝有時並不瞭解故事裏每個環節之間的關係;各種物件可能有多種意義:裝滿矢鏃的箭囊可能表示戰爭即將爆發或者收穫豐富的狩獵,也可能是出售兵器的店鋪;沙漏可能代表時間消逝或者昔日的時間,又可能是塑造沙漏的地方。
   但是,這個口齒不清的使者所報告的事件或消息,使忽必烈最感興趣的特色是它們周圍的空間,那是由於沒有語言而形成的真空。馬可·波羅描述的城市有一個好處:你可以在思想上漫遊、迷路、停下來享受涼風,然後離開。
   隨着時間過去,馬可開始用言語代替故事中的物件和手勢:最初是感嘆語、孤立的名詞、生硬的動詞,跟着是片語、引伸的評論、明喻和暗喻。這外國人學懂了皇帝的語言,也可以說,皇帝聽懂了外國人的語言。
   可是,兩人之間的溝通,似乎反而比不上以前那麽愉快了:當然,如果要列舉每個省每個城最重要的東西——碑像、市場、服裝、花卉樹木——語言是很有用的,然而有許多白天和晚上,當波羅講到這些地方的生活,竟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因此又逐漸采用手勢、表情和目光。
   這樣,以確的語言陳述基本資料之後,他會為每個城市作無聲的評論:舉起雙手、掌心或嚮前或嚮後或嚮兩側,動作或筆直或歪斜、或急速或緩慢。這是一種新的對話:可汗戴滿指環的、白皙的手,以莊嚴的動作回應商人結實靈活的手。兩人之間逐漸達到默契,他們的手也開始采用固定的姿態,這些姿態之重複或改變說明了心境的變化。新的商品樣本繼續豐富了物品的語匯,無聲評論的內容卻趨於封閉、凝滯了。對於再度采用這種方式,雙方也少了興致;他們對話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沉默靜止的。
首頁>> 文學>> 超现实小说>>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意大利 Italy   世界大战和冷战   (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