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超现实小说>>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意大利 Italy   世界大战和冷战   (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
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
  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
  作者:塔洛·卡爾維諾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章
  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蕭天佑 譯
  獻給丹尼埃勒·蓬奇羅利
  第一章
  你即將開始閱讀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了。請你先放鬆一下,然後再集中註意力。把一切無關的想法都從你的頭腦中驅逐出去,讓周圍的一切變成看不見聽不着的東西,不再幹擾你。門最好關起來。那邊老開着電視機,立即告訴他們:“不,我不要看電視!”如果他們沒聽見,你再大點聲音:“我在看書!請不要打擾我!”也許那邊噪音太大,他們沒聽見你的話,你再大點聲音,怒吼道:“我要開始看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新小說了!”哦,你要是不願意說,也可以不說;但願他們不來幹擾你。
  你先要找個舒適的姿勢: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臥、側臥或者俯臥;坐在小沙發上或是躺在長沙發上,坐在搖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張吊床的話;或者躺在床上,當然也可躺在被窩裏;你還可以頭朝下拿大頂,像練瑜伽功,當然,書也得倒過來拿着。
  是啊,理想的閱讀姿勢是找不到的。過去人們曾站在閱讀架前看書,習慣站着。那是因為他們騎馬騎纍了,站着就是休息。以前還從來沒人想到騎在馬上看書;可今天,騎坐在馬鞍上看書,把書放在馬背上或者用個特製的馬具把書挂在馬耳朵上,好像對你挺有吸引力。兩足插在腳樓裏看書也許是個非常舒適的姿勢。要從閱讀中得到歡樂,首要的條件就是把兩衹腳擡起來。
  喏,幹嗎愣着?伸直腿,擡起腳,蹺到一個軟墊上,蹺到兩個軟墊上,蹺到沙發扶手上,蹺到沙發上,蹺到茶几上,蹺到寫字檯上,蹺到鋼琴上,蹺到地球儀上。先脫掉鞋子,如果你想把腳蹺起來。如果你不想把腳蹺起來,那就再把鞋穿上。喂,別這麽一隻手拿着鞋、一隻手拿着書地愣在那裏。
  調一調燈光,別讓它太刺眼。現在就把燈光調好,因為你一旦開始閱讀,就顧不上這些了。你應當這樣調節燈光:讓燈光照亮整個書頁,讓白紙上的黑字清清楚楚;當心別讓燈光像南方中午的日光,那樣強,那樣直射在書上,那會使書頁反光,影響字跡的清晰度。要盡量辦好可能中途打斷你閱讀的事。你如果抽煙,要把香煙和煙灰缸放在手邊。還有什麽事呢?要小便?嗯,這你知道該怎麽辦。
  你不要期待這本書裏有什麽與衆不同的地方。你是個原則上不對任何事情抱任何希望的人。可有些人,比你年輕的,也有比你年長的,希望獵奇,從書本中,從其他人那裏,從旅遊中,從各種各樣的事件中,從未來的一切之中獵奇。你則不然,你知道,如果可以抱什麽希望的話,那就是希望避免災難降臨。這是你從你的個人經歷、國傢大事乃至世界大事中得出的結論。
  那麽,你怎麽看待書籍呢?喏,你未把書籍劃入上述三個範疇,你認為在書籍這個特定範圍內應該容忍你年輕時對一切都滿懷希望的精神,你的願望在這裏可能會實現,也可能會破滅,但所冒的風險僅僅是失望,不會有什麽嚴重後果。
  你在報上看到《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出版了。這是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新小說,他有好幾年未發表小說了。於是,你上書店裏買了一本。你這件事辦對了。
  你在書店的櫥窗裏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及書名。根據這一視覺跡象,你走進那傢書店。書店的櫃臺和書架上陳列着許許多多你沒有讀過的書,它們都皺着眉頭從書架上嚮你投來威嚇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們,因為它們之中有許多你可以不看的書,有許多並非為了讓人閱讀的書,還有許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內容的書,原因是它們尚未寫出來就屬於已經看過的書之列了。你跨越這第一道障礙後,那些你如果能活上幾次的話也許會看的書便嚮你襲來。可惜你衹有一次生命,活着的日子有限,你衹好跨越它們,來到你打算看的書中間:這裏有你想看但首先要看過別的書後才能看的書;有價格昂貴必須等到書價打對折時,或者必須等到出平裝袖珍本時你纔買的書;有你可以嚮人藉到的書;有大傢都讀過因此你也似乎讀過的書。擊退這些書的進攻之後,最後你來到最難攻剋的堡壘下面,這裏有:
  你早已計劃要看的書;
  你多年來求之不得的書;
  與你現在的工作有關的書;
  你希望放在手邊隨時查閱的書;
  你現在雖不需要但今年夏天要看的書;
  你需要放在書架上與其他書籍一起陳列的書;
  你莫名其妙突然産生強烈願望要購買的書。
  喏,你終於把一個無限的數量縮減為一個有限的數量,心中感到一定程度的輕鬆。當然,你在攻剋這個堡壘時還會遇到另外一些埋伏,例如你早已看過現在需要重看的書,你一直謊稱讀過現在需要下决心一讀的書……
  你左躲右閃,終於進入這個碉堡的核心——對你有吸引力的作者或題材的新書。即使在這個核心之中你也可以采用區分的辦法把這裏的書分為:並非新作傢或新題材的新書(對你而言或對大傢而言)和完全陌生的作傢或題材的新書(至少對你如此),並根據你的願望和你對新與不新的要求(即,你是在非新的東西中尋求新的東西呢,還是在新的東西中尋求非新的東西)
  來確定這些書對你的吸引力。
  這些都是譬喻,是說你用目光迅速瀏覽了書店裏陳列的圖書書名,徑直走嚮一摞散發着油墨味的《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抓起一本拿到交款處付款,以確定你對它的所有權。
  你茫然地嚮周圍的圖書又看了一眼,便走出書店(或者說得更確切些,周圍的圖書怏怏地望着你走開,其神態仿佛一隻丟失後被收容在市政府特意設置的籠子裏的狗,看見自己的一個同伴被其主人認領後牽着鏈子,跟在主人後面離開)。
  這本剛剛出版的書使你感到特別高興,因為你手裏拿的這本書不是一本通常的書,而是一本新書,它的新也可能像工廠裏剛剛生産出來的産品一樣,衹是一種外表上的新。在古老的圖書館裏,書皮衹要不發黃,書口衹要不弄髒,書脊衹要不皺裂,書籍就保存着它的新外表。不,你希望得到的不是這種新,而是真正的新,希望它不僅今天是新的,而且永遠是新的。你希望讀完這本新書之後,能夠留住這種最初的新的感覺,並且永遠不再去探索新、追求新了。這回你能如願以償嗎?不知道。讓我們先看看它最初給你的印象吧。
  也許在書店裏你就開始翻閱這本書了。也許你沒能翻閱,因為它那時外面還包着一層玻璃紙。現在你站在公共汽車上,擠在乘客之中,一隻手還抓着車上的扶手,你開始用另一隻手撕開包裝紙,你的動作有點像猴子,像一手抓住樹枝一手剝香蕉皮的猴子。喂,你的胳膊肘碰着人了;嚮人道歉!唉,起碼應該這樣。
  也許書店老闆沒有把書包上,給你放在塑料袋裏了。這樣就簡單多了。你坐在你的小車方向盤後,汽車停在交通信號燈下;你從塑料袋裏取出書,撕開外面的透明玻璃紙,開始閱讀開頭的幾行。這時喇叭齊鳴:緑燈,你堵塞交通了。
  你坐在你的辦公桌前,把書放在一堆文件中間,仿佛隨意丟在那裏。過會兒,你把文件移開,這本書便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漫不經心地打開書,把兩肘撐在書桌上,雙手握拳支撐着太陽穴,好像在聚精會神地研究文件,其實你在試讀這本小說的開頭幾頁。漸漸地你把脊背靠嚮椅子背,把書捧到鼻尖下,進而把椅子傾斜使其支撐在兩條後腿上,並抽出寫字檯一側的一個抽屜,把腳蹺上去(腳的位置在閱讀時十分重要),最後你幹脆把腿伸到寫字檯上,蹺到尚未辦理的文件上。
  你不覺得這樣未免有點不夠恭敬嗎?當然不是說你對工作不夠恭敬(誰也不會對你的工作效益說長道短;我們承認你的工作屬於非生産性活動的範疇,它在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是說你對這本書不夠恭敬。如果你屬於這種人:他們認為工作應該一絲不苟(不管是出於對工作的愛好還是迫於生計),應該有所作為、利人利己(不論是存心地還是無意地)。如果你屬於這種人的話,那就更糟糕了,因為你把這本書當做護身符或吉祥物帶到你的工作崗位上,你就會斷斷續續地受到它的引誘,每次都會使你的註意力有幾秒鐘時間離開你的主要對象,例如計算機房裏的打孔機,廚房裏的爐竈,推土機上的操縱桿,或者是躺在手術臺上打開腹腔露出肚腸的患者。
  總而言之,你最好剋製一下急不可待的心情,等回到傢裏之後再打開這本書。現在可以打開它了,你待在自己房間裏,傢裏很安靜。你把書翻到第一頁,不,翻到最後一頁,因為你首先想知道這本小說有多長。謝天謝地,不算太長。今天寫長篇小說也許有點逆歷史潮流而動,因為現在的時間已被分割成許多片段,我們度過的或用於思考的時間都是些片段,它們按照各不相同的軌道行駛與消逝。時間的連續性我們衹能在歷史上那樣一個時期的小說中才能看到,那時的時間既非靜止不動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個時代僅僅待續了百年左右,後來時間的連續性就不復存在了。
  你把書捧在手裏翻過來轉過去地看,看看護封與封裏上的文字,都是些一般的話,沒有多大意思。對呀,任何封皮上的話都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告訴你應該由書本直接告訴你的東西,也不能代替你將從書中汲取的東西(儘管你可能受益匪淺也可能受益不大)。當然,把剛買來的書拿在手裏反復看看外表,讀書本的內部之前先讀讀它的外部,也是新書能帶給人的一種樂趣。然而一切起初的快感都有個最佳時限,如果想使它變成一種持久的快樂,亦即閱讀的快樂,就應掌握好這個時限。
  喏,你現在已準備好開始看第一頁前幾行了。你希望立即能看出作者那獨特的風格。遺憾,你沒看出來。你又仔細想想,誰說這位作傢有種獨特的風格呢?恰恰相反,大傢都知道,他的作品每一本書都不相同。他的獨特性就是他的多變性。他的這部小說仿佛與他至今所寫的所有小說毫不相同,至少與你能回憶起來的他的那些小說不同。你感到失望?等着瞧吧。開始時也許你感到有點暈頭轉嚮,猶如你看到一個人,他的名字使你想到一種長相,可是你看到的相貌與你記憶中的長相對不上號。你往下看,覺得這本小說儘管不符合你對作者的期望,但還可以讀,它引起了你的興趣。如果你再細想想,會覺得這樣更好。如果要你選擇,你會選擇這本你還說不出個子午卯酉的書。
  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
  故事發生在某火車站上。一輛火車頭噴着白煙,蒸汽機活塞發出的聲響掩蓋了你打開書本的聲音,一股白色的蒸汽部分遮蓋了小說的第一章第一段。火車站的氣味中夾雜着一股小吃部的氣味。有人站在小吃部結滿水汽的玻璃門窗內嚮外觀看,玻璃門打開了,小賣部內外都霧氣騰騰的,就像近視眼或被煤灰眯了眼睛的人看外界時的情景。這本小說的文字模糊,就像舊時火車上的玻璃窗戶結滿了水汽一樣,霧氣罩住了書頁。這是個鼕雨淅瀝的夜晚,主人公走進小吃部,脫下潮濕的外衣,一股水汽頃刻裹住他的身軀。車站上傳來一聲長鳴,火車在雨水中閃爍着寒光的鐵軌盡頭消逝了。
  年邁的小吃部老闆正用蒸汽咖啡機煮咖啡。咖啡機發出嘯叫,噴出水汽,仿佛老闆在發出信號(起碼小說第二段的一連串句子給人這麽一種印象)。聽到這個信號,坐在桌邊玩撲剋的人立即把自己的牌往胸口上一貼,轉過身來望着這位新來者搖頭晃肩,而站在櫃臺旁的顧客則端起杯子,撅着嘴唇,眯縫着眼睛吹咖啡,或者小心翼翼地在盛滿啤酒的杯口咂口酒。貓兒拱了拱腰,收款員關上錢櫃發出叮咚一響。所有這些跡象都表明這是個鄉間小火車站,陌生的面孔會立即被識別出來。
  火車站都大同小異,即使燈光不亮也沒什麽關係,你對它們早已十分熟悉了。它們都有股火車氣味,即使火車都開走了也有火車氣味;它們都有火車站的特殊氣味,即最後一趟火車開出後的那種氣味。這個車站上的燈光以及你正在念叨的這些話,都仿佛不是為了讓你透過黑暗與煙霧看清各種東西,而是要使這些東西與黑暗和煙霧渾然成為一體。
  我今天晚上在這個車站下車,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這裏,可我覺得非常熟悉這裏的情形。我從這個小吃部裏走出去又走進來。時而是站臺的氣味,時而是厠所裏濕鋸末的氣味,各種氣味混雜在一起就是等候火車的氣味。還有在電話亭裏打電話的氣味。如果你撥的號碼沒有反應需要回收硬幣時就能聞到電話亭的氣味。
  我就是小說的主人公,在小吃部與電話亭之間穿梭而行。或者說,小說的主人公名字叫“我”,除此之外你對這個人物還什麽也不知道;對這個車站也是如此,你衹知道它叫“車站”,除此之外你什麽也不知道,衹知道你從這裏打電話沒人接。也許在某個遙遠的城市裏有個電話鈴在響,但沒有人接。
  我挂上聽筒,等硬幣從電話機裏哐啷啷退出來,然後再回到小吃部,推開玻璃門,走嚮那堆剛剛洗過卻仍散發着熱氣的咖啡杯。
  火車站酒吧(亦稱車站小吃部)裏的蒸汽咖啡機一會兒發出嘯叫,一會兒噴出蒸汽,炫耀着它與火車機車的親緣關係,即它與過去的蒸汽機車和現在的電力機車有着相似的地方。我在車站上走來走去,已奔波很長時間了,因為我在這裏陷入了圈套,陷入了火車站上不免發生的缺乏時間概念的圈套。鐵路電氣化已實現多年了,可車站上的空氣裏還飄蕩着煤的粉塵,一部描述火車與車站的小說必不可免地要講到這股煙塵味兒你看這篇小說已看了幾頁了,應該嚮你交待清楚,我在這裏下車的這個火車站,是過去的火車站呢,還是現在的火車站。可是,書中的文字描述的卻是一種沒有明確概念的時空,講述的是既無具體人物又無特色的事件。當心啊!這是吸引你的辦法,一步步引你上鈎你還不知道呢,這就是圈套。也許作者和你一樣,還未考慮成熟,你這個讀者不是也還搞不清楚,讀這篇小說會給你帶來什麽歡樂嗎?
  喏,我來到這個老火車站。這裏的一切也許使你想起過去,使你重新看到了已經失去的時間與地點;也許這裏電燈的光綫與蒸汽咖啡機的聲響使你仿佛生活在當代,享受着當今生活能夠帶給你的樂趣。這個酒吧也許是我的眼睛,一雙近視的或被灰塵眯了的眼睛,看什麽也看不清楚,一切都仿佛煙霧騰騰的。但這並不排除它實際上可能燈火輝煌,霓虹燈管發出的光和反光鏡反射的光把這裏的每個角落都照得通明,音響器播出震耳欲聾的音樂,臺球桌邊和電子遊戲機旁人們正在遊戲,電視機屏幕上彩色圖像不斷變化,魚缸裏熱帶魚歡樂地遊着,加氣管裏冒出一串串氣泡。我的胳膊不再是挂着一個塞得鼓鼓囊囊的舊塑料口袋,而是推着一個裝有走輪與電鍍摺叠把手的方形旅行箱。
  讀者你以為我站在這個舊車站的站臺上,眼睛盯着挂鐘的指針,徒勞地要使那巨大的時針倒轉,倒着經歷那已經屬於過去的時刻。難道你就沒有想到我手錶上的日曆在那個小方框裏啪啪倒退,仿佛斷頭臺上被屠刀砍下的頭顱一個個從我腳下滾過嗎?不管怎麽形容,結果都一樣:我手握把手,推着這個帶走輪的旅行箱在平滑的站臺上嚮前走,但我的手自然而然地表示出我內心的反感,仿佛這個誠實的行李箱正在對我說,它已經成為我的負擔,令我感到厭惡與疲勞。
  一定是什麽東西出了差錯,比如火車出了差錯,晚點了,耽誤了換車時機。也許我來時應該有人來接,來接這衹箱子;它現在好像令我十分擔憂,不知是怕丟失它呢,還是急於想擺脫它。但可以肯定,這衹箱子不同尋常,不能交給行李寄存處暫存,也不能隨便丟在候車室裏不管。我現在看表已無濟於事,倘若有人來接我,現在人傢早就走了。我想方設法使時鐘倒轉、日曆倒退都是枉然,不可能倒退到從前那個時刻了,那時這個差錯尚未發生。假若我在這個火車站上應該遇上什麽人,他與這個火車站也毫無關係,衹是在這裏下車再換乘另一趟車離開這裏,就像我一樣本來要在這裏轉車,我們兩人之中一個人應該把某種東西交給另一個人,比如說我應該把這衹帶走輪的箱子交給他,可我沒能把箱子交給他,現在它留在我身邊,讓我感到棘手。那麽我該怎麽辦呢?惟一的辦法就是竭盡全力重新建立那已經失去的聯繫。
  我已經數次穿過小吃部走到車站門口,門外廣場上漆黑一團,仿佛一堵墻壁阻擋着不讓我嚮前。一邊是黑暗的鐵道,一邊是黑暗的城區,我衹能待在這個有燈光照明的中間地帶裏。我能上哪兒呢?外邊那個城市還沒個名字,我們還不知道它將被排斥在這本小說之外呢,還是被包含在這本小說的文字之中。現在我衹知道這本小說的第一章一直在描寫這個火車站和小吃部,遲遲不願離開這裏,我若離開這裏,也未免太不謹慎,因為有人可能來這裏找我,而且我也不能讓人看見我帶着這個大箱子。
  因此,我不停地往那公用電話裏塞硬幣(它每次都給我吐出來),塞好多好多,就像打長途電話那樣。誰知道那些應該給我下指示,或者說給我下命令的人現在上什麽地方去了呢?我是為人辦事的,我的這副樣子不像為私事或經商而出門的人,倒有點像一個執行任務的人,像一局重大博弈中的小卒,像一部大機器中的小齒輪,小到不應該引人註意的程度。事實上我的任務是經過這裏而不留下任何痕跡,可我在這裏每逗留一分鐘都會留下痕跡:我若不講話會留下一個不願開口的人的痕跡;我若講話,我的每一句話都會留下來,可能直接或間接地為人引用。也許正因為如此,作者纔連篇纍續地提出各種設想而不寫下任何對話,讓我在這層由鉛字組成的密密麻麻的昏暗的掩體之下悄悄通過、逃之夭夭。
  我這個人一點也不引人註意,既無姓名也無背景。讀者你之所以在下車的旅客中註意到了我並註視着我在酒吧與公共電話亭之間的穿梭行動,那是因為我的名字叫“我”。雖然你對我的瞭解僅此而已,但已足以促使你把你的一部分與這個你所不瞭解的人物“我”聯繫起來。作者也是這樣,雖然他不願談論自己,他卻决定把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稱為“我”,使主人公不引人註目,因為這樣他就不需要再詳細描述主人公了;如果給主人公起個別的名字或加個什麽修飾語,比起用“我”這個幹巴巴的代詞來就多多少少對主人公進行了說明。作者和你一樣,寫下這個“我”字時,就把他的一部分與這個“我”聯繫起來了,把他感覺到的或想像到的一部分與這個“我”聯繫起來了。要在我身上找到共同點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拿現在來講吧,我的外表是個失去了換車機會的乘客,這是任何人都經歷過的事。但是一本小說開頭髮生的事總要參照過去發生的事或將要發生的事,這就使得讀者你和作者他要在我身上找到共同點具有一定危險性。這本小說的開頭愈是沒有特色,愈是時間、地點不清,你和作者他就會冒更大的風險來把你們的一部分與我這個人物等同起來,因為你們尚不知道我的歷史,也不知道我為什麽急於要脫手這衹箱子。
  擺脫這衹箱子是恢復我從前狀態的首要條件,即回覆到後來發生的事情以前的狀態中去。當我說要重返過去時,意思是說;我要消除某些事件帶來的後果,恢復我原來的處境。但是我生活中的每個時刻都是由一些新的事件組成的,而每個新的事件又必然帶來新的後果,因此我愈是想回覆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離開這個位置愈遠。雖然我現在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消除以前行為的後果並且取得了可觀的效果,好像成功在望,但是,我必須考慮到,我為了消除以前的後果所采取的一舉一動都會帶來一係列新的後果,會使事情變得更加復雜,又不得不再設法消除新的後果。因此我必須精確計算,使我的每個舉動都能做到效果最佳,後果最小。
  如果不出現差錯的話,我下車的時候應該有個我不認識的人來接我。他帶着一個與我這個完全一樣的帶走輪的箱子,但他的箱子是空的。當行人匆匆忙忙上下火車之際,這兩衹箱子應該在站臺上似乎無意地相撞。這種似乎偶然的事件是完全可以偶然發生的,但是我們有個接頭暗語,即我的衣袋裏露出的那張報紙上有關賽馬的標題。那個人應該對我說:“啊,艾萊阿的芝諾[①]贏了!”這時我們交換箱子上的把手,同時就那次賽馬比賽輸贏的預測以及所下的賭註等交談幾句,然後各自推着箱子嚮不同方向的火車奔去。要做到沒人看出我們交換了箱子,最後我應當拿着他的箱子,他卻帶着我的箱子離開這裏。
  這個計劃理想之至,正因為它太理想了,所以出了點小差錯就無法實現了。現在我待在這裏不知道怎麽辦,成了火車站上惟一的旅客。這個車站明天早晨以前既無火車開進亦無火車開出。這段時間裏這個鄉間小鎮龜縮在自己的甲殼裏。車站酒吧衹剩下一些本地人,他們彼此都很熟悉。雖然他們到車站來並非因為有什麽事要做,但還是穿過漆黑的站前廣場來到這裏。也許因為這時候附近的公共場所都關閉了,也許因為火車站在鄉村小鎮中仍然能給人們帶來一些新聞,也許因為他們仍然留戀過去那個時代,當時火車站是這個小鄉鎮與外界聯繫的惟一樞紐。
  我是說現在再也不存在什麽鄉間小城鎮了(也許它們從來沒有存在過),現在一切地方都可以瞬間與其他地方取得聯繫,孤獨的感覺衹能在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的途中才能被體會到。就是說當人們不在任何地方時纔會感覺到。我現在待在這裏恰好處於這種境地,被這些非外地人看成外地人,起碼我認為他們是非外地人並羨慕他們這些非外地人。對,我羨慕他們。我在這個沒有前後聯繫的夜晚和這個沒有名稱的小鎮從外部觀察這裏的生活,我知道我已經被排除在一切時間聯繫之外,心裏想着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小城鎮,想着成千上萬個此刻被燈光照明着的酒吧,那裏的人們任憑黑暗籠罩着一切,絲毫沒有我這些煩惱。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煩惱,他們的煩惱並不值得羨慕,但此時此刻我卻願意與他們中的任何人交換一下位置,例如和這幾個年輕人中的任何一人交換一下位置。這幾個年輕人擬定了一份有關霓虹燈收稅問題的請願書,交給市政府前要徵集各商店老闆的簽名,現在正在嚮小吃部老闆宣讀他們的請願書。
  小說在這裏引用了他們的一些對話,目的衹是描述這個鄉村小鎮的日常生活,“喂,阿爾米達,你簽過名了嗎?”他們問一位婦女。我衹能看見這位婦女的背影,看見她那鑲有裘皮衣邊的大衣腰帶與高衣領,還有那衹抓着酒杯的手以及手指間縈繞升起的煙霧。“誰告訴你們說我要在我的商店門口裝霓虹燈了?”她回答說,“要是市政府打算節省路燈開支,我决不掏腰包來為馬路照明!阿爾米達裘皮店在什麽地方誰都知道。晚上我放下捲簾門窗,再見吧您哪,管他街道黑不黑。”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你纔應該簽字,”這幾位年輕人對她說道。他們用“你”同她說話(這裏的人都不使用“您”),而且夾雜着方言。他們在這裏居住了不知有多久,天天相見,早已相互習慣了。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過去說過的話的繼續。他們互開玩笑,有時玩笑開得很重:“說實話,你希望馬路黑趣越的,好讓人看不清誰上你屋裏去找你吧!商店關門以後你在商店後的小屋裏跟誰幽會呀?”
  這些對話構成了一種模糊不清的極其微弱的背景聲音。有時也會從中露出一個詞或一句話來,對故事情節的開展具有决定意義。你若想看懂這部小說,就應該不僅接受這種低聲細語而且要善於領會其中隱含的意義。也許你現在還不能夠(我也不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說,你閱讀的時候思想一方面要放鬆,一方面又要高度集中,就像我這樣,坐在酒吧的一張桌子旁,一隻胳膊放在桌面上並握起拳頭支撐着面頰,一方面專心緻志地閱讀,一方面傾聽他們的對話。現在這本小說將要丟掉既不精確又不清晰的外衣,開始交待人物的一些細節,但是,它希望傳授給你的印象仍舊是,你頭一次見到這些人物卻又似乎早已成千上萬次見過他們。我們現在待在這樣一個城鎮裏,這裏能夠見到的總是那些人。他們面孔上帶着一種習慣勢力,會告訴像我這樣第一次來到這裏的人說,這就是這裏通常的面孔,通常的綫條,即車站酒吧裏的鏡子回覆一日地記錄下來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過去與現在。這位婦女也許曾經是這個城鎮的美人;今天我第一次見到她,在我眼裏她仍然能夠稱得上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女人。但是,如果設想我的目光就是這個酒吧裏的其他顧客的目光,那麽在她的面孔上就能看出一種厭倦的感覺(也許它代表了全體居民的厭倦,也代表了我的厭倦或你的厭倦)。他們從小就認識她,瞭解她的生活,瞭解她如何發的跡,也許他們中有人還同她有過一段風流史,當然那是過去的事,早被人遺忘了,但是,過去的事都在她的面孔上留下一層陰影,使她現在的面貌模糊不清。正是這些往事,別人的回憶,籠罩着她的面容,使我看到她時不能把她當做第一次見到的人看待。
  車站小吃部顧客們的最大消遣似乎是打賭,對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進行打賭。例如一個顧客說道:“讓我們打個賭,看今天誰先到酒吧來,是馬爾內大夫先來呢,還是戈林局長先來?”另一位顧客說:“我們再賭一下,馬爾內大夫來這兒以後,為了避開和他的前妻碰面,他是到一邊去打臺球呢,還是要張賽馬比賽預測表來填寫?”
  我一生中從未和人打過賭:半小時之後會發生什麽事情我都不知道,怎麽能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那種事無巨細都要進行非此即彼的打賭上呢?
  “不,不知道。”我悄聲說道。
  “不知道什麽?”她問道。
  我覺得這個想法可以告訴她,這不像其他想法衹能找自己知道。告訴這位婦女,就是裘皮店的那個老闆,她坐在我的身邊,我已有好一陣子想跟她講話了。“你們這裏什麽都靠打賭?”
  “不,不能靠打賭。”她回答道。我知道她會這樣回答我。她認為不論在什麽地方都不可能進行猜測。的確,每天晚上這個時候馬爾內大夫關閉診所,戈林局長也結束警察局裏的工作,先後都要上這裏來。但是,這能說明什麽呢?
  “好像大傢都不懷疑馬爾內大夫盡量回避與他的前妻見面哪。’戲說。
  “馬爾內的前妻就是我。”她回答說。“您不要聽他們嚼舌。”
  你作為讀者,現在註意力全部都集中到這位婦女身上了。其實你在幾頁書之前就已經在她的周圍轉悠了;我,不,作者也早就開始圍着這個人物轉悠了。你早就希望這個幽靈能像其他小說中的幽靈一樣漸漸現出人形,正是你的這種期望促使作者嚮她靠攏,也促使我(雖然我心裏另有煩惱)走嚮她與她交談。雖說我們開始談話,但我應盡快中止我們的談話,應該離開她,從她的身邊消失。你一定很想多瞭解些她的情況,想知道她的模樣,可書中告訴你的東西卻很少,她的面目仍舊被煙霧和頭髮遮蓋着,必須從她講上面那句話時不無痛苦地撇了一下嘴的動作中理解什麽事使她感到痛苦。
  “他們都說您些什麽?”我問。“我什麽也不知道。我衹知道您有傢商店,還沒有安裝霓虹燈招牌,可我連這傢商店在哪裏都還不知道。”
  她嚮我解釋說,她開的商店賣皮貨、旅行箱和旅行用品。商店不在車站貨場的廣場上,而在車站旁邊的一條街道上,靠近車站跨越鐵道的路口附近。
  “您有意去看看嗎?”
  “我本來想早一點到達這裏。那樣我也許會穿過這漆黑的街道去看看您那燈火明亮的商店,然後走進去對您說:您如果願意的話,我可以幫您把捲帝門窗放下來。”
  她告訴我說,她早已把捲簾門窗放下了,但是她還要回到商店去清點貨物,要在那裏一直待到深夜。
  酒吧裏的人互相開着玩笑、拍打肩膀。他們打的第一個賭已經揭曉:馬爾內大夫正邁步走進酒吧。
  “今天晚上局長末到,真叫奇怪。”
  馬爾內大夫走進酒吧,環視一周,擡手嚮大傢問候;他的目光並未停止在前妻身上,但他一定註意到有個陌生男人在同她講話。他一直走到大廳盡頭,背朝着酒吧大廳,掏出一枚硬幣塞進電子小臺球機中。我本該不引人註意地經過這裏,現在卻被人審視着,有兩雙我絶對逃避不了的、註視着一切並充滿忌妒與痛苦的眼睛仿佛照相機一樣拍下了我的一切活動。僅看看這兩雙沉重的水汪汪的眼睛就足以使我明白,他們之間發生的悲劇遠未結束:他每天晚上都要上這傢酒吧來看她,為了刺激自己心裏那塊舊的傷痕,今天也許是為了來看看晚上誰陪她回傢;而她每天晚上到這裏來是故意讓他難受,希望他對於痛苦也像對於其他事情一樣漸漸習慣起來,希望他能冷淡地對待痛苦,就像她這幾年來對待自己的生活與那些謠傳一樣。
  “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希望做的事,”我對她說道,現在衹好繼續跟她講下去了,“就是使時鐘倒轉。”
  這位婦女隨便回答了一句,例如她的回答是:“那很容易,衹要撥動指針就行了。”我說:“不,要在思想上高度集中,直至使時間倒流。”我是說,我不知道我真的這麽說了呢,還是我想這麽說,還是作者這樣闡述我喃喃自語說的這些話。“我剛剛到達這裏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也許經過我在思想上的一番努力,可以使時間倒轉。喏,我又回到了我當初離開時的火車站,它和那時一個樣,一點沒有變化。我後來的一切生活都是從那個車站開始的。那裏有位姑娘,她本來可以成為我的未婚妻卻未成為我的未婚妻。她的眼睛、她的頭髮還和原來一樣……”
  她嚮四周環視了一下,仿佛要與我開個玩笑;我把下頦嚮她一伸,做了個詢問的姿勢;她的嘴角往上一翹,仿佛要衝我一笑卻未笑出來。怎麽了?她突然改變主意了,還是這就是她的微笑?“不知道你說這話是否是對我的恭維,就算是對我的恭維吧。後來呢?”她問道。
  “後來我就帶着這衹箱子來到這張桌子旁,成了現在的我。”
  雖然我一直惦記着這衹箱子,但這卻是我第一次講到它。
  “今天晚上帶走輪的四方箱子走俏啊。”她說。
  “什麽意思?”我平靜地、不動聲色地問道。
  “我今天賣了衹這樣的箱子。”
  “賣給誰了?”
  “一個外地人,跟你一樣也是個外地人。他上車站乘車,帶着一隻剛剛買來的空箱子。跟你這衹箱子一模一樣。”
  “那有什麽大驚小怪的呢?您難道不是賣箱子的?”
  “這種箱子我在商店裏擺了好久,本地人沒誰買,不喜歡,要麽就是這種箱子不適用,要麽就是這裏人不識貨。其實這種箱子很方便。”
  “我倒不這麽認為。比方說吧,如果我今天晚上想安排點好事,可我還得老惦記着這衹箱子,不能想別的事。”
  “那你為什麽不把它寄存在什麽地方呢?”
  “我倒想把它寄存在一傢箱子商店裏。”我說。
  “可以嘛。無非是又多了衹箱子唄。”
  她站起身來,對着鏡子整整大衣衣領和腰帶。
  “如果我晚些時候經過您的商店敲捲簾門,您能聽見嗎?”
  “您試試看吧。”
  她不與任何人打招呼,徑直走嚮站前廣場。
  馬爾內大夫離開臺球球臺,嚮酒吧大廳中間走來。也許他想看看我的長相,聽聽別人的議論或看看他們臉上露出的姦笑。
  可那些人仍在打賭,賭他可能采取什麽行動,毫不顧忌他能否聽見他們的談話。大傢圍着馬爾內大夫的事津津樂道地暢談着,時而相互拍拍肩膀,但是他們的玩笑之中始終貫穿着對他的崇敬。這不僅是因為馬爾內是大夫,是市政防疫站醫生或類似人物,而且因為他是大傢的朋友,朋友遭難,大傢應該與他有難同當。
  “戈林局長今天來得比大傢預測的都要晚。”有人說道,因為他看見局長正邁步走進酒吧。
  “大傢好!”局長走進來並走到我身邊,然後低頭看看箱子,看看報紙,悄聲說道,“艾萊阿的藝諾。”說完便嚮售煙櫃臺走去。
  有人在警察局檢舉我了?他是為我們組織做事的警察?我也走嚮售煙櫃臺,仿佛也要買香煙。
  “嚴被殺害了。你快離開這裏。”他說。
  “箱子怎麽辦?”我問。
  “你帶走。現在我們對這衹箱子不感興趣。你乘十一點的特快火車離開這裏。”
  “特快火車在這裏不停……”
  “停。快去六號站臺,站到卸貨的地方附近。你還有三分鐘的時間。”
  “嗯……”
  “快走,否則我就逮捕你。”
  我們這個組織勢力很大,它可以調動警察,指揮鐵路。我推着行李箱穿過人行橫道,來到六號站臺;再沿站臺往前走,卸貨處在站臺那一頭,靠近昏暗的路口。警察局長站在小吃部門口,眼睛盯着我。特別快車飛馳而來,然後減速,停車,把我從局長的視綫中抹去,並帶着我開走了。
第2章
  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
  第二章
  你看這本小說已看了三十來頁,漸漸對它産生了強烈的興趣,可是讀到某個地方時你發現:“唉,這句話一點也不陌生,甚至整個這一段都好像看過。”很明顯,這是主題的重複,小說就是由它的主題的反復而構成的。主題的反復表示時間的反復。你是個非常細心的讀者,處處註意領會作者的意圖,什麽也逃不過你的眼睛。然而你同時感到有點掃興,因為正當你看到興頭上時,作者卻開始賣弄現代文學的拙劣技巧——重複一大段文字。你說什麽?一大段文字?不,是整整一頁,你可以對嘛,連個標點符號都不差。再往後看,後面怎麽樣呢?後面也一樣。你看過的三十來頁又重複一遍!
  別着急,看看頁碼。真見鬼!從32頁又跳回到17頁了!你原以為這是作者賣弄文采,豈知是印刷廠出了差錯:由於裝訂時的錯誤,把那些書頁又重複了一次。現代圖書都是以十六張為一組;每一組是一個印張,印張上每一面印十六頁書,然後對折四次。裝訂成書時把一組組訂在一起,這就有可能把相同的兩組檢到同一本書中去了。這種事情時常發生。你焦急地往後看,尋找第33頁,如果這本書裏還有第33頁的話。假如這本書多訂了一組,那倒沒什麽;怕衹怕該訂在這本書裏的一組沒有了,訂到另一本書裏去了,那樣一來這本書中就缺少一組而那本書裏卻有個雙份。閑話少說,你衹想接着往下看,別的都無關緊要,你已經到了那種一再也不願放過的程度。
  喏,又是31頁,32頁……後面呢?又是17頁,這已經是第三次出現第17頁了!賣給你的這叫什麽書呀?把這同一組的許多份訂在一本書裏了,後面的書沒有一頁好看的。
  你把書扔到地上;你真想把它扔到窗戶外面去,甚至透過關閉的窗戶把它扔出去。如果百葉窗簾放下了,那好,你把書扔嚮那刀片似的窗葉,把書頁切得粉碎,讓書裏面的詞、詞素、音素到處飛濺,不可能再組合成文章;如果窗戶玻璃是不碎玻璃,那更好,你把書扔出去,讓它變成光子,變成聲波,變成光波。你真想把書透過墻壁扔出去,讓它變成分子,變成原子,讓它們穿過鋼筋水泥的分子與原子,最後分解成電子、中子、中微子,越來越小的基本粒子。你真想通過電話綫把它扔出去,讓它變成電磁脈衝,變成信息流,再利用冗餘碼掃胞噪音幹擾,實現某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概率。你真想把這本書扔到房子外面去,扔到院子外面去,扔到街道外面去,扔到城市外面去,扔到縣、市領土之外去,扔到省、區領土之外去,扔到國傢領土之外,扔到(歐洲)共同市場之外去,扔出西方文明,扔出歐洲大陸,扔出大氣層,扔出生物圈,扔出同溫層,扔出重力場,扔出太陽係,扔出銀河係,扔出天河,扔到銀河係能夠擴張到的邊沿之外去,扔到那時空不分的地方去,那裏“不存在”即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存在,也許會接受這本書,讓它消逝在絶對否定。不能再加以否定的否定之中。這纔是這本書應有的下場。
  可你並未這樣做,反而把它從地板上擡起來,撣撣上面的土;你要把它拿到書店去換一本。我們知道你脾氣暴躁,但是你能夠控製自己。你最不願幹的是受偶然事件的擺布、碰運氣,你最不能容忍的是你自己或其他人在各種事物或行為中的輕率、馬虎或不精確性。遇到這些情況你的主要心情是急於消除這些輕率或馬虎行為造成的令人不能平靜的後果,恢復事物的正常進程。你現在急於要拿到一本沒有缺陷的你已經開始閱讀的小說。假若書店現在不是已經下班了的話,你真想立即奔嚮書店。沒法子,衹好等到明天。
  你這一夜睡得很不安寧,時斷時續。你的睡眠就像你讀的這本小說:你做的夢也好像是完全重複你過去做過的夢。你在夢中進行搏鬥,仿佛在與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時間、地點的生活搏鬥,你力求找出夢的意圖與夢中的道路;它應該有自己的意圖、有自己的道路,可你找不到,就像人們開始讀一本新書時一樣,不知道這本書會把你引嚮何方。你在夢境之中要尋找一種抽象的、絶對的時空,並沿着一條明確的路綫前進。但是,當你覺得你快要找到的時候,你卻醒了,發現你躺在床上並未動彈,衹得一切重新開始。
  第二天,你剛有點空閑時間,便奔嚮書店。走進書店,把已經翻開的書伸過去,用手指着其中一頁,仿佛僅此一頁就能說明全書裝訂錯誤,並說道:“您知道您賣給我的書什麽樣嗎……您看看……正讀到有趣的地方就……”
  書店老闆平心靜氣地說:“啊,您也碰上了?已經有好幾位來提過意見了。今天早晨我已經收到出版社的通知。您看,‘在發行本社書目中的新書時,伊塔洛·卡爾維諾的《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一書的部分裝訂有誤,必須終止出售。由於這一錯誤,上述圖書的印張與另一本新書波蘭作傢塔齊奧·巴紮剋巴爾的《馬爾堡市郊外》的印張裝亂了。本出版社對這一令人遺憾的意外事件深表歉意,並將負責盡快把誤本換回’,雲雲。您說說看,我這個可憐的書商因別人的過失白白受到牽連。我們已經忙了整整一天了,把卡爾維諾的小說逐個檢查了一遍。幸虧還有幾本好的,我們可以給您一本嶄新的、完好的《如果在鼕夜,一個旅人》,換回您那個殘本。”
  等一等,好好考慮一下,把這堆急風驟雨般的信息在你頭腦裏整理一下。一本波蘭小說?那麽說你那麽認真地開始閱讀的那本小說,不是你心目中的那本小說,而是本波蘭小說。你現在急於想弄到的正是這本波蘭小說,別上當受騙啊。你好好解釋一下:“不,伊塔洛·卡爾維諾的那本小說現在對我已無關緊要了。既然我看的是這本波蘭小說,那我就接着看下去。您有巴紮剋巴爾的這本小說嗎?”
  “隨您的便。剛剛也有個年輕女讀者提出這個問題,她也要求換一本波蘭小說。喏,那邊櫃臺上有一摞巴紮剋巴爾的小說,就在您面前。您自己拿一本吧。”
  “這本沒有什麽毛病吧?”
  “唉,現在我可不敢再嚮您保證了。那些最嚴肅的出版社都出了這種差錯,別的就更不可信賴了。剛纔我對那位小姐講過了,現在對您也這麽講:如果再出現差錯,我將退還你們的書款。別的我就無能為力了。”
  他用手指了一下那位小姐。她與你隔着兩個書架,正在那裏查看“英國企鵝書店現代經典作傢叢書”,她那秀麗的手指正在淺紫色的書脊上迅速滑動着。她的眼睛大而機靈,皮膚的顔色與色調深淺適中,頭髮拳麯而蓬鬆。
  男讀者啊!這位幸福的女讀者進入你的視野,進入你註意的範圍,或者說你陷入了一個磁場、而且擺脫不了這個磁場的吸引力。好了,別浪費時間,你有個與她講話的恰當話題,有個共同的問題;你好好想想,可以炫耀一下你的淵博知識了。快走過去,還等待什麽?
  “可以說您也……噢,噢,那本波蘭小說,”你一口氣說下去,“那本書剛開頭就截住了,真不湊巧,我聽說您也……我也是,您知道嗎?為了嘗試一下,我不要那本書了,換了這本,我們兩人真是巧合了。”
  嘿,你本來可以把這幾句話組織得好一點,不過基本意思你還是表達出來了。現在該輪着她了。
  她莞爾而笑,露出兩個酒窩,令你神魂顛倒。
  “啊,”她說,“我多麽渴望看本好小說啊。這本書開頭的時候不行,後來我開始喜歡它了……當我發現它被攔腰截斷時,多麽掃興啊。再說作者也不是同一個,我早就覺得這本小說與作者其他小說不一樣了。果然不出所料,是巴紮剋巴爾的小說。不過這個巴紮剋巴爾也不錯。我從沒有讀過他的東西。”
  “我也沒讀過。”你可以滿懷信心並令人信服地這樣說。
  “我覺得他這種敘事方法有點過於含混不清。開始看一本小說時那種含含糊糊的感覺我倒不反對,不過我擔心,一開始如墜煙海,煙霧消散之後我那高興勁可能也會隨之消失。”
  “是有這種可能。”你搖頭晃腦若有所思地說。
  “我喜歡這樣的小說,”她補充說,“它能使我立即進入一種明確、具體而清晰的境界。我特別喜歡小說把事件寫得要麽這樣、要麽那樣,即使是現實生活中那些模棱兩可的事件也應該這麽寫。”
  你同意她的觀點嗎?同意?那就告訴她說:“是呀,這種書值得一讀。
  她又說:“話雖這麽說,我並不否認這本小說還是很有趣的。”
  喏,別讓談話就此中斷了。說呀,說什麽都行。“您讀小說讀得很多吧?是嗎?我也讀一些,雖然我更喜歡雜文……”你就會說這些?沒有了?不說了?再見吧,晚安!你就不會問問她:“這本書您看過嗎?那本書您看過嗎?這兩本書您喜歡哪本?”你看,再談半個小時也有得談的呀。
  糟糕的是,她看的小說比你看得多,尤其是外國小說比你看得多,而且她記性非常好,能援引一些具體情節。她問你說:“您記得亨利姨媽說的話嗎,當她……”可你曾經提到那本書的書名,因為你衹知道那本書的名稱而已,你喜歡讓別人以為你讀過那本書;現在你衹好隨機應變,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了,至多說幾句不會帶來危險的話,例如“我覺得它的故事情節展開得比較慢”,或者“我喜歡它的諷刺味道”。她反駁說:“您真的這麽看嗎?可我以為……”弄得你很尷尬。你首先談到一位著名作傢,因為你衹看過他一本書,至多兩本;她呢,她毫不猶豫地順桿爬,講起那本小說的情節,可以說她對那本書了如指掌。倘若她不是了如指掌而是有些疑惑的話,那就更糟了,例如她問你:“鉸碎相片那段是這本小說裏的呢,還是那本小說裏的?我老記不清……”既然她說不清,你就猜唄。可她說:“什麽呀,你說什麽呀?不可能……”嘿,我看你們兩人都糊塗了。
  最好還是回到昨天晚上你看的那本書上來,回到你們兩人手中都拿着的補償你們失望心情的那本書上來。
  “但願這次這本書沒裝訂錯,”你說,“別再讀到有趣的地方,就……”(就什麽?你想說什麽?)“總之,但願這次能愉快地讀完這本書。”
  “啊,當然哪,”她回答說。你聽見了嗎?她說:“啊,當然哪。”現在該你試試看能否跟她挂上了。
  “既然您也來這個書店買書,希望在這裏還能見到您,以便交流我們的讀書心得。”
  “樂於從命。”她回答說。
  你很清楚你的目的是什麽,為此你已布下了一張幾乎看不見的羅網。
  “昨天我們要讀伊塔洛·卡爾維諾,結果讀了巴紮剋巴爾,今天我們要讀巴紮剋巴爾,如果打開書一看是伊塔洛·卡爾維諾,那纔叫滑稽透頂呢。”
  “哦,不會!如果發生這種事,我們去控告出版商!”
  “唉,為什麽我們不相互留下電話號碼呢?”(喏,這就是你的目的;男讀者,你像條響尾蛇正圍着她轉呢!)“如果我們當中誰發現自己那本書有問題,也好請求另一位給予幫助啊……我們兩個加在一起,更有可能湊成一本完好的書。”
  喏,你還是說出來了。在男女讀者之間,通過書籍相互關心,相互協作,建立聯繫,這有什麽不自然的呢?
  你原以為對生活寄托希望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卻心滿意足地走出書店。你心裏現在有兩條不同的期望,不論哪一條都能使你身心愉快:一條期望寄托在這本書上——你迫不及待地希望接着看這本書;一條期望寄托在那個電話號碼上。你希望她回答你打給她的電話時,再次聽到她那時而清脆時而模糊的聲音。過不了多久,也許就在明天,你會以這本書為藉口(也許是個不攻自破的藉口)打電話給她,問她喜歡不喜歡這本書,告訴她你看了多少頁,還有多少頁沒看,提議你們見面談談……
  男讀者啊,要問你是誰,多大年紀,問你的婚姻狀況、職業和收入情況,未免太不禮貌。這些事你自己去考慮罷了。重要的是你現在的心情,現在你在自己傢中,你應該努力恢復內心的平靜,投身到這本書中去,伸着腿讀,蜷起腿讀,再伸直腿讀
  ……可是,從昨天起你好像已經變了,你讀書不再是一個人讀了。你心裏想着那個女讀者。她現在也翻開了這本書。喏,你們要念的這個故事上面蒙上了你們可能要經歷的故事——你與她邂逅的續編,或者說你與她關係的新編。看,這就是從昨天起你發生的變化。你說你喜歡書,因為書是明確的、具體的、看得見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風險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經歷呢,卻是捉摸不定的,時斷時續的,相互矛盾的。這是不是說書成了一種工具,一種交際的渠道,一種聚會的場所呢?儘管如此,讀書並未失去對你的吸引力,相反它仿佛對你具有更大的魔力了。
  你這本書的書頁尚未裁開,這對你急不可待的心情來說構成了第一道障礙。你找來一把鋒利的裁紙刀,開始打開這本書的秘密。你用力一刀把扉頁與第一章裁開。然而……
  然而,一開始你就發現,你手中這本書與你昨天讀的那本書毫不相幹。
  在馬爾堡市郊外
  第一頁的開頭說,空氣中散發着煎炸的氣味,不,是炒洋蔥的氣味,洋蔥燒焦了的氣味。炒洋蔥時,洋蔥上的紋理先變成紫色,然後變成藍黑色,尤其是洋蔥片的邊緣,還未炒出黃色就變黑了,其實這是洋蔥的汁混在油裏,在烹炒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顔色,散發出不同的氣味。書中明確指出,炒洋蔥時用的是菜油。這本書裏一切都非常明確,什麽東西叫什麽名稱以及它們給人什麽感覺。廚房裏幾個竈眼上坐着幾種食物,它們各自的容器上,如平底炒鍋上、餅鐺上、大煮鍋上,都標明具體的名稱,同樣各種操作過程,如挂面糊、打雞蛋、把黃瓜切成片、在要烤的小母雞上插些肥肉丁,等等,也都註得清清楚楚。
  總之,這裏一切都很具體,都很清楚,記述得很符合烹調技術,起碼給讀者一種頗有技術的感覺。有些食物你雖然不瞭解,但譯者認為最好還是把它們的名稱直譯過來,如scho?blintsjia譯為邵俄布林齊亞,你念着邵俄布林齊亞時,深信邵俄布林齊亞的存在並感到它的獨特味道。即使小說中沒說它什麽味道,你也知道它略帶一點酸溜溜的味兒,因為這個詞的發音以及它給你的視覺印象使你想到酸味,因為你覺得在氣味與語詞組成的這部交響樂中需要一種酸溜溜的音符。
  布裏格德正在往雞蛋面團裏攙肉餡,她那健壯胳膊紅潤的皮膚上長滿雀斑,現在又落上一層面粉、粘上生肉餡。她的胸膛在大理石案板上每俯仰一次,身背後的裙子邊便嚮上擡起幾釐米,露出小腿與股骨二頭肌間的膕窩。膕窩處的皮膚顯得特別白皙,上有一條清晰的青筋。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漸漸明朗起來,因為作者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細緻的描寫並援引他們的插話、對話。例如洪德爾老漢說:“今年的不會讓你跳得像去年那樣高了,”幾行之後你就明白他指的是小辣椒,“你纔跳得一年不如一年高呢!”烏古爾德姨媽說道。她用小木勺嘗嘗鍋裏的湯味後,又抓了一些桂皮加進去。
  你一會兒發現一個新的人物,一會兒又發現一個新的人物,簡直不知道我們這本小說描寫的其大無比的廚房裏到底有多少人。要統計一下也不可能,因為到庫吉瓦傢裏走動的人很多,從來弄不清數目。此外,每個人有好幾個名字供不同場合使用,有教名、乳名、姓或父名,還有這種稱呼如“嚴傢寡婦”、“玉米店夥計”。重要的是小說註意描寫他們的外貌特徵,如布隆科啃得發白的指甲、布裏格德面頰上的汗毛,並且註意描寫他們的動作、他們各自使用的工具,如砸肉排的錘,擇水田芥的篩,颳黃油的小刀。這樣每個人物便從對這個動作或這個特徵的描述中得到初步刻畫。不僅如此,這些描述也使你産生了想知道人物更多情況的願望,仿佛第一章中拿着颳黃油刀出現的人物,他的性格與命運便由這把颳黃油刀决定了,而且讀者你在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中每次看到這個人物重複出現時,你便驚喜地大叫起來:“啊,那個拿颳黃油刀的!”你的這種態度迫使作者在進一步描寫這個人物的言行時,不得不把他的言行與這把起初的颳黃油小刀協調起來。
  這本小說仿佛有意使庫吉瓦傢廚房裏時時刻刻都有許多人,每個人都在忙着製作自己的飯菜,有人剝鷹嘴豆,有人把炸魚用醋、洋蔥和香料腌起來。大傢或烹調或美食,一撥兒走了,一撥兒又來,從清晨到深夜川流不息。儘管那天早晨我來得很早,廚房裏已是熱鬧非凡了,因為那天是個不尋常的日子:頭天晚上考德雷爾先生帶着他的兒子到達這裏,今天要留下兒子帶着我離開這裏。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要到考德雷爾先生在泊特剋沃省的莊園裏待到夏季結束,待到收黑麥的時候,去學習從比利時進口的新型乾燥機的操作;而考德雷爾傢族中最年輕的成員蓬科,這段時間應該留在我們這裏學習花楸果樹的嫁接技術。
  那天早晨傢中的各種氣味與聲響都擁嚮我的身旁,仿佛要與我告別。至今我所熟悉的這一切,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去它們(我覺得會失去它們),可能找回來的時候一切都變樣了,我也變樣了。因此,我同它們告別就像永別,與這廚房、這個傢、與烏古爾德姨媽做的面疙瘩永別;因此,本書開始時給你的那種具體感也包含了這種若有所失的感覺,這種離別時的惆悵。像你這樣仔細的讀者從第一頁開始一定註意到這點了:雖然你欣賞這本小說的準確性,但你覺得抓不住要領,說實在的.就像一切都從你手指縫裏漏掉了似的。也許這是翻譯的過錯吧,你自我安慰說。其實翻譯很準確,但是翻譯不管多麽準確也不能表達那些詞在原文中能夠具備的具體性。簡單地說吧,這裏的每一句話都應具體地嚮你表達我與庫吉瓦傢的關係以及我將失去它時的痛惜,同時也應該嚮你表達我想離開這裏的心願,希望奔嚮陌生的地方,希望翻開新的一頁,希望遠離邵俄布林齊亞的酸味,希望在阿格德岸邊的晚會上,在泊特剋沃省會星期天的集會上,在蘋果酒宮的節日盛典上,結識新的朋友,開始新的一章。也許你尚未意識到這一點,如果你認真思考一下,事實就是如此。
  蓬科的小行李箱裏露出一個長臉的留着黑色短發的姑娘相片,立即又被他藏到防雨布工作服下面去了。這個亭子間一直是我的房間,從今以後將要成為他的房間了。他打開行李箱把衣服取出來放人我剛剛騰出來的屜櫃裏。我的行李箱已經收拾停當,現在我坐在這衹箱子上默默地望着他,一邊心不在焉地敲打着那衹有點歪斜的箱子把手。我們之間除咕噥了一句問好的話外,什麽話還未講過。我註視着他的各種動作,盡力領悟這裏正在發生的事情:這個外來人正在取代我,變成我,我的歐椋鳥籠子正在變成他的,我那穿衣鏡,挂在墻上的奧地利槍騎兵戴過的頭盔,以及我不能隨身帶走的一切東西都留在這裏變成他的,就是說我與各種東西、各個地方和各種人的關係正在變成他與這些東西、地點和人的關係,同樣我則在變成他,在他與他周圍的人和物的關係中取代他的位置。
  那位姑娘呢……“那位姑娘是誰呢?”我問道,一邊貿然伸手去拿鑲有她的相片的雕花鏡框。這位姑娘與本地姑娘不一樣,這裏的姑娘都是圓臉、乳白色頭髮、梳辮子。恰恰在這個時候我腦子裏想起了布裏格德,眼睛裏仿佛看見蓬科與布裏格德一起在聖塔德奧節日晚會上跳舞,看見布裏格德給蓬科補毛手套,蓬科則把用我下的夾子捕到的鬆貂獻給布裏格德。“放下相片!”蓬科怒吼道,並用雙手死死抓住我的雙臂。“放下!快放下!”
  “懷念你的茨維達·奧茨卡特吧,”我及時看完了相片上的這些題字。“茨維達·奧茨卡特是誰?”我問道。這時蓬科的拳頭衝着我的臉打過來,我也握緊拳頭迎着他而去。我們在地板上扭成一團,胳膊扭在一起了,便用膝蓋擊打對方,用身軀擠壓對方。
  蓬科的身軀很沉,胳膊與腿很有力,頭髮(我想抓住他的頭髮把他臉朝下翻過去)硬得像鬃刷。當我們滾打在一起時,我覺得這場搏鬥使我們發生了變化,等我們站起身來時他將變成我,我將變成他。也許這衹是我現在纔這麽想,也許是讀者你正在這麽猜想而不是我在想。不,當時我與他搏鬥表明我要作為我,要牢牢抓住我的過去,不要讓我過去的一切落到他的手裏。
  即使把過去的一切都摧毀,也不能讓這一切落到他的手裏。我是說要摧毀布裏格德,不能讓她落到蓬科手裏。過去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愛上布裏格德,現在也不這麽想,不過我們曾經有過那麽一次,獨一無二僅僅有過那麽一次,我們摟抱在一起你啃我一口我啃你一口,在竈後面的泥炭堆上翻滾,就像現在和蓬科扭打在一起差不多。現在我覺得,從那時起我與蓬科便開始爭奪了,既爭奪市裏格德,也爭奪茨維達;從那時起我便開始撕毀我過去生活中的某些東西,不把它留給我的競爭對手,亦即不留給新我.頭髮硬似豬鬃的新我;也許從那時起我便開始從我所不瞭解的“我”的過去中奪去能夠與我、與我的過去或未來聯繫起來的我尚不瞭解的東西。
  你正在閱讀的這一頁應該描述這場激烈的搏鬥,描述那沉重而疼痛的攻擊和殘酷而兇狠的還擊,描述用自己的身軀擠壓對方的身軀,並把對手作為一面鏡子,根據這面鏡子反映出來的視覺形象來調節攻擊時的力量和接受打擊時的感受。但是你通過閱讀得到的感受與實際生活中的感覺相比仍然很貧乏,不能代替現實。這裏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用胸部壓着蓬科的胸部或者我強忍着胳膊被扭到背後的痛苦時,我産生的感覺並非我想說明的那種感覺,即對布裏格德的愛的占有,對一個姑娘那豐滿而健壯的乳房的占有(這與蓬科堅硬的肋骨大不一樣),還有對茨維達的愛的占有,對她那在我想像之中一定柔軟至極的胸脯的占有。那種感覺一方面是對仿佛已經失去的布裏格德的惋惜,一方面是對僅僅存在於玻璃片下尚無具體形體的照片上的茨維達的渴望。為了這些觸摸不到的女性形象,我們兩條槍在這裏搏鬥,我打擊他,同時也在打擊我,打擊那個正在這個傢裏取代我的位置的“我”,打擊我自己和我不願遺留給他的我的過去。但是,當他壓在我身上我感覺到的衹有同性相斥——他與我的對立,仿佛他已經取代了我,占領了我的一切位置,仿佛我已經被他從地球表面上抹去了。
  當我用力把他推開,撐着地板站起身來時,我覺得周圍一切都變樣了,我的房間、我的行李箱以及窗戶外的風景都變樣了。我擔心再也不可能與這裏的人和物建立關係了。我想去找布裏格德,卻不知道要跟她說什麽、幹什麽,不知道要她跟我說什麽、幹什麽。我的腳步走嚮布裏格德,心裏卻想着茨維達,因為我現在追求的是一種雙重形象,是布裏格德-茨維達,因為我自己現在也是雙重形象:當我與蓬科分開時,儘管我想用唾沫擦洗幹淨絨背心上的血跡(不是我流的血就是他流的血,不是我牙齒流的血就是他鼻子流的血),那也是徒勞無益的,我已經具備了雙重身分。
  我帶着雙重身分站在客廳門外聽他們談話,考德雷爾先生站在客廳裏,雙手嚮前面攤開並說道:“就這樣我看見他們躺在面前,考尼二十二歲,彼托二十四歲,胸膛都被獵槍的彈子打爛了。”
  “這是什麽時候的事?”我爺爺說,“我們一點也不知道。”
  “我們來這裏時剛剛做完第八天的殯葬儀式。”
  “我們還以為你們和奧茨卡特傢的事早已解决了呢,以為你們過去那些令人不快的怨恨已經了結了呢。”
  考德雷爾的目光茫然地望着前方,那杜仲膠一般黃色的面孔上毫無表情。“奧茨卡特與考德雷爾兩傢,衹有在兩次葬禮之間纔存在和平。我們在死者的墳墓上安放一塊墓碑,上面刻着:‘這是奧茨卡特傢給我們造成的。’”
  “你們自己呢,嗯?”布隆科毫不隱諱地說。
  “奧茨卡特他們也在墳墓上刻着:‘這是考德雷爾傢給我們造成的。’”他用手指捋捋鬍須,然後說道,“蓬科待在這裏總算安全了。”
  這時我母親雙手在胸前一抱說道:“聖母啊,我們的格裏茨維會有危險嗎?他們會不會把怒火發泄到他身上呢?”
  考德雷爾先生搖搖頭,望也不望她一眼說道:“他又不是考德雷爾傢的人!衹有我們纔有危險!”
  大門打開了。院子裏寒氣逼人,熱呼呼的馬尿上升起一團水汽。小夥計把凍得發紫的面孔探進來說道:“車備好了!”
  “格裏茨維!你在哪兒啊?快點!”爺爺喊道。
  我邁出一步走進大廳,面嚮考德雷爾先生站着的地方。他正扣着長毛絨大衣的扣子,準備出發。
首頁>> >> 超现实小说>>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意大利 Italy   世界大战和冷战   (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