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 超现实小说>>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意大利 Italy   世界大战和冷战   (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作者:塔洛·卡尔维诺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章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萧天佑 译
  献给丹尼埃勒·蓬奇罗利
  第一章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无关的想法都从你的头脑中驱逐出去,让周围的一切变成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不再干扰你。门最好关起来。那边老开着电视机,立即告诉他们:“不,我不要看电视!”如果他们没听见,你再大点声音:“我在看书!请不要打扰我!”也许那边噪音太大,他们没听见你的话,你再大点声音,怒吼道:“我要开始看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了!”哦,你要是不愿意说,也可以不说;但愿他们不来干扰你。
  你先要找个舒适的姿势: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卧、侧卧或者俯卧;坐在小沙发上或是躺在长沙发上,坐在摇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张吊床的话;或者躺在床上,当然也可躺在被窝里;你还可以头朝下拿大顶,像练瑜伽功,当然,书也得倒过来拿着。
  是啊,理想的阅读姿势是找不到的。过去人们曾站在阅读架前看书,习惯站着。那是因为他们骑马骑累了,站着就是休息。以前还从来没人想到骑在马上看书;可今天,骑坐在马鞍上看书,把书放在马背上或者用个特制的马具把书挂在马耳朵上,好像对你挺有吸引力。两足插在脚楼里看书也许是个非常舒适的姿势。要从阅读中得到欢乐,首要的条件就是把两只脚抬起来。
  喏,干吗愣着?伸直腿,抬起脚,跷到一个软垫上,跷到两个软垫上,跷到沙发扶手上,跷到沙发上,跷到茶几上,跷到写字台上,跷到钢琴上,跷到地球仪上。先脱掉鞋子,如果你想把脚跷起来。如果你不想把脚跷起来,那就再把鞋穿上。喂,别这么一只手拿着鞋、一只手拿着书地愣在那里。
  调一调灯光,别让它太刺眼。现在就把灯光调好,因为你一旦开始阅读,就顾不上这些了。你应当这样调节灯光:让灯光照亮整个书页,让白纸上的黑字清清楚楚;当心别让灯光像南方中午的日光,那样强,那样直射在书上,那会使书页反光,影响字迹的清晰度。要尽量办好可能中途打断你阅读的事。你如果抽烟,要把香烟和烟灰缸放在手边。还有什么事呢?要小便?嗯,这你知道该怎么办。
  你不要期待这本书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是个原则上不对任何事情抱任何希望的人。可有些人,比你年轻的,也有比你年长的,希望猎奇,从书本中,从其他人那里,从旅游中,从各种各样的事件中,从未来的一切之中猎奇。你则不然,你知道,如果可以抱什么希望的话,那就是希望避免灾难降临。这是你从你的个人经历、国家大事乃至世界大事中得出的结论。
  那么,你怎么看待书籍呢?喏,你未把书籍划入上述三个范畴,你认为在书籍这个特定范围内应该容忍你年轻时对一切都满怀希望的精神,你的愿望在这里可能会实现,也可能会破灭,但所冒的风险仅仅是失望,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你在报上看到《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出版了。这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他有好几年未发表小说了。于是,你上书店里买了一本。你这件事办对了。
  你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及书名。根据这一视觉迹象,你走进那家书店。书店的柜台和书架上陈列着许许多多你没有读过的书,它们都皱着眉头从书架上向你投来威吓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内容的书,原因是它们尚未写出来就属于已经看过的书之列了。你跨越这第一道障碍后,那些你如果能活上几次的话也许会看的书便向你袭来。可惜你只有一次生命,活着的日子有限,你只好跨越它们,来到你打算看的书中间:这里有你想看但首先要看过别的书后才能看的书;有价格昂贵必须等到书价打对折时,或者必须等到出平装袖珍本时你才买的书;有你可以向人借到的书;有大家都读过因此你也似乎读过的书。击退这些书的进攻之后,最后你来到最难攻克的堡垒下面,这里有:
  你早已计划要看的书;
  你多年来求之不得的书;
  与你现在的工作有关的书;
  你希望放在手边随时查阅的书;
  你现在虽不需要但今年夏天要看的书;
  你需要放在书架上与其他书籍一起陈列的书;
  你莫名其妙突然产生强烈愿望要购买的书。
  喏,你终于把一个无限的数量缩减为一个有限的数量,心中感到一定程度的轻松。当然,你在攻克这个堡垒时还会遇到另外一些埋伏,例如你早已看过现在需要重看的书,你一直谎称读过现在需要下决心一读的书……
  你左躲右闪,终于进入这个碉堡的核心——对你有吸引力的作者或题材的新书。即使在这个核心之中你也可以采用区分的办法把这里的书分为:并非新作家或新题材的新书(对你而言或对大家而言)和完全陌生的作家或题材的新书(至少对你如此),并根据你的愿望和你对新与不新的要求(即,你是在非新的东西中寻求新的东西呢,还是在新的东西中寻求非新的东西)
  来确定这些书对你的吸引力。
  这些都是譬喻,是说你用目光迅速浏览了书店里陈列的图书书名,径直走向一摞散发着油墨味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抓起一本拿到交款处付款,以确定你对它的所有权。
  你茫然地向周围的图书又看了一眼,便走出书店(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周围的图书怏怏地望着你走开,其神态仿佛一只丢失后被收容在市政府特意设置的笼子里的狗,看见自己的一个同伴被其主人认领后牵着链子,跟在主人后面离开)。
  这本刚刚出版的书使你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你手里拿的这本书不是一本通常的书,而是一本新书,它的新也可能像工厂里刚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只是一种外表上的新。在古老的图书馆里,书皮只要不发黄,书口只要不弄脏,书脊只要不皱裂,书籍就保存着它的新外表。不,你希望得到的不是这种新,而是真正的新,希望它不仅今天是新的,而且永远是新的。你希望读完这本新书之后,能够留住这种最初的新的感觉,并且永远不再去探索新、追求新了。这回你能如愿以偿吗?不知道。让我们先看看它最初给你的印象吧。
  也许在书店里你就开始翻阅这本书了。也许你没能翻阅,因为它那时外面还包着一层玻璃纸。现在你站在公共汽车上,挤在乘客之中,一只手还抓着车上的扶手,你开始用另一只手撕开包装纸,你的动作有点像猴子,像一手抓住树枝一手剥香蕉皮的猴子。喂,你的胳膊肘碰着人了;向人道歉!唉,起码应该这样。
  也许书店老板没有把书包上,给你放在塑料袋里了。这样就简单多了。你坐在你的小车方向盘后,汽车停在交通信号灯下;你从塑料袋里取出书,撕开外面的透明玻璃纸,开始阅读开头的几行。这时喇叭齐鸣:绿灯,你堵塞交通了。
  你坐在你的办公桌前,把书放在一堆文件中间,仿佛随意丢在那里。过会儿,你把文件移开,这本书便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漫不经心地打开书,把两肘撑在书桌上,双手握拳支撑着太阳穴,好像在聚精会神地研究文件,其实你在试读这本小说的开头几页。渐渐地你把脊背靠向椅子背,把书捧到鼻尖下,进而把椅子倾斜使其支撑在两条后腿上,并抽出写字台一侧的一个抽屉,把脚跷上去(脚的位置在阅读时十分重要),最后你干脆把腿伸到写字台上,跷到尚未办理的文件上。
  你不觉得这样未免有点不够恭敬吗?当然不是说你对工作不够恭敬(谁也不会对你的工作效益说长道短;我们承认你的工作属于非生产性活动的范畴,它在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是说你对这本书不够恭敬。如果你属于这种人:他们认为工作应该一丝不苟(不管是出于对工作的爱好还是迫于生计),应该有所作为、利人利己(不论是存心地还是无意地)。如果你属于这种人的话,那就更糟糕了,因为你把这本书当做护身符或吉祥物带到你的工作岗位上,你就会断断续续地受到它的引诱,每次都会使你的注意力有几秒钟时间离开你的主要对象,例如计算机房里的打孔机,厨房里的炉灶,推土机上的操纵杆,或者是躺在手术台上打开腹腔露出肚肠的患者。
  总而言之,你最好克制一下急不可待的心情,等回到家里之后再打开这本书。现在可以打开它了,你待在自己房间里,家里很安静。你把书翻到第一页,不,翻到最后一页,因为你首先想知道这本小说有多长。谢天谢地,不算太长。今天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时间的连续性我们只能在历史上那样一个时期的小说中才能看到,那时的时间既非静止不动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个时代仅仅待续了百年左右,后来时间的连续性就不复存在了。
  你把书捧在手里翻过来转过去地看,看看护封与封里上的文字,都是些一般的话,没有多大意思。对呀,任何封皮上的话都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告诉你应该由书本直接告诉你的东西,也不能代替你将从书中汲取的东西(尽管你可能受益匪浅也可能受益不大)。当然,把刚买来的书拿在手里反复看看外表,读书本的内部之前先读读它的外部,也是新书能带给人的一种乐趣。然而一切起初的快感都有个最佳时限,如果想使它变成一种持久的快乐,亦即阅读的快乐,就应掌握好这个时限。
  喏,你现在已准备好开始看第一页前几行了。你希望立即能看出作者那独特的风格。遗憾,你没看出来。你又仔细想想,谁说这位作家有种独特的风格呢?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他的作品每一本书都不相同。他的独特性就是他的多变性。他的这部小说仿佛与他至今所写的所有小说毫不相同,至少与你能回忆起来的他的那些小说不同。你感到失望?等着瞧吧。开始时也许你感到有点晕头转向,犹如你看到一个人,他的名字使你想到一种长相,可是你看到的相貌与你记忆中的长相对不上号。你往下看,觉得这本小说尽管不符合你对作者的期望,但还可以读,它引起了你的兴趣。如果你再细想想,会觉得这样更好。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这本你还说不出个子午卯酉的书。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喷着白烟,蒸汽机活塞发出的声响掩盖了你打开书本的声音,一股白色的蒸汽部分遮盖了小说的第一章第一段。火车站的气味中夹杂着一股小吃部的气味。有人站在小吃部结满水汽的玻璃门窗内向外观看,玻璃门打开了,小卖部内外都雾气腾腾的,就像近视眼或被煤灰眯了眼睛的人看外界时的情景。这本小说的文字模糊,就像旧时火车上的玻璃窗户结满了水汽一样,雾气罩住了书页。这是个冬雨淅沥的夜晚,主人公走进小吃部,脱下潮湿的外衣,一股水汽顷刻裹住他的身躯。车站上传来一声长鸣,火车在雨水中闪烁着寒光的铁轨尽头消逝了。
  年迈的小吃部老板正用蒸汽咖啡机煮咖啡。咖啡机发出啸叫,喷出水汽,仿佛老板在发出信号(起码小说第二段的一连串句子给人这么一种印象)。听到这个信号,坐在桌边玩扑克的人立即把自己的牌往胸口上一贴,转过身来望着这位新来者摇头晃肩,而站在柜台旁的顾客则端起杯子,撅着嘴唇,眯缝着眼睛吹咖啡,或者小心翼翼地在盛满啤酒的杯口咂口酒。猫儿拱了拱腰,收款员关上钱柜发出叮咚一响。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这是个乡间小火车站,陌生的面孔会立即被识别出来。
  火车站都大同小异,即使灯光不亮也没什么关系,你对它们早已十分熟悉了。它们都有股火车气味,即使火车都开走了也有火车气味;它们都有火车站的特殊气味,即最后一趟火车开出后的那种气味。这个车站上的灯光以及你正在念叨的这些话,都仿佛不是为了让你透过黑暗与烟雾看清各种东西,而是要使这些东西与黑暗和烟雾浑然成为一体。
  我今天晚上在这个车站下车,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这里,可我觉得非常熟悉这里的情形。我从这个小吃部里走出去又走进来。时而是站台的气味,时而是厕所里湿锯末的气味,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就是等候火车的气味。还有在电话亭里打电话的气味。如果你拨的号码没有反应需要回收硬币时就能闻到电话亭的气味。
  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小吃部与电话亭之间穿梭而行。或者说,小说的主人公名字叫“我”,除此之外你对这个人物还什么也不知道;对这个车站也是如此,你只知道它叫“车站”,除此之外你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你从这里打电话没人接。也许在某个遥远的城市里有个电话铃在响,但没有人接。
  我挂上听筒,等硬币从电话机里哐啷啷退出来,然后再回到小吃部,推开玻璃门,走向那堆刚刚洗过却仍散发着热气的咖啡杯。
  火车站酒吧(亦称车站小吃部)里的蒸汽咖啡机一会儿发出啸叫,一会儿喷出蒸汽,炫耀着它与火车机车的亲缘关系,即它与过去的蒸汽机车和现在的电力机车有着相似的地方。我在车站上走来走去,已奔波很长时间了,因为我在这里陷入了圈套,陷入了火车站上不免发生的缺乏时间概念的圈套。铁路电气化已实现多年了,可车站上的空气里还飘荡着煤的粉尘,一部描述火车与车站的小说必不可免地要讲到这股烟尘味儿你看这篇小说已看了几页了,应该向你交待清楚,我在这里下车的这个火车站,是过去的火车站呢,还是现在的火车站。可是,书中的文字描述的却是一种没有明确概念的时空,讲述的是既无具体人物又无特色的事件。当心啊!这是吸引你的办法,一步步引你上钩你还不知道呢,这就是圈套。也许作者和你一样,还未考虑成熟,你这个读者不是也还搞不清楚,读这篇小说会给你带来什么欢乐吗?
  喏,我来到这个老火车站。这里的一切也许使你想起过去,使你重新看到了已经失去的时间与地点;也许这里电灯的光线与蒸汽咖啡机的声响使你仿佛生活在当代,享受着当今生活能够带给你的乐趣。这个酒吧也许是我的眼睛,一双近视的或被灰尘眯了的眼睛,看什么也看不清楚,一切都仿佛烟雾腾腾的。但这并不排除它实际上可能灯火辉煌,霓虹灯管发出的光和反光镜反射的光把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照得通明,音响器播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台球桌边和电子游戏机旁人们正在游戏,电视机屏幕上彩色图像不断变化,鱼缸里热带鱼欢乐地游着,加气管里冒出一串串气泡。我的胳膊不再是挂着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旧塑料口袋,而是推着一个装有走轮与电镀折叠把手的方形旅行箱。
  读者你以为我站在这个旧车站的站台上,眼睛盯着挂钟的指针,徒劳地要使那巨大的时针倒转,倒着经历那已经属于过去的时刻。难道你就没有想到我手表上的日历在那个小方框里啪啪倒退,仿佛断头台上被屠刀砍下的头颅一个个从我脚下滚过吗?不管怎么形容,结果都一样:我手握把手,推着这个带走轮的旅行箱在平滑的站台上向前走,但我的手自然而然地表示出我内心的反感,仿佛这个诚实的行李箱正在对我说,它已经成为我的负担,令我感到厌恶与疲劳。
  一定是什么东西出了差错,比如火车出了差错,晚点了,耽误了换车时机。也许我来时应该有人来接,来接这只箱子;它现在好像令我十分担忧,不知是怕丢失它呢,还是急于想摆脱它。但可以肯定,这只箱子不同寻常,不能交给行李寄存处暂存,也不能随便丢在候车室里不管。我现在看表已无济于事,倘若有人来接我,现在人家早就走了。我想方设法使时钟倒转、日历倒退都是枉然,不可能倒退到从前那个时刻了,那时这个差错尚未发生。假若我在这个火车站上应该遇上什么人,他与这个火车站也毫无关系,只是在这里下车再换乘另一趟车离开这里,就像我一样本来要在这里转车,我们两人之中一个人应该把某种东西交给另一个人,比如说我应该把这只带走轮的箱子交给他,可我没能把箱子交给他,现在它留在我身边,让我感到棘手。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就是竭尽全力重新建立那已经失去的联系。
  我已经数次穿过小吃部走到车站门口,门外广场上漆黑一团,仿佛一堵墙壁阻挡着不让我向前。一边是黑暗的铁道,一边是黑暗的城区,我只能待在这个有灯光照明的中间地带里。我能上哪儿呢?外边那个城市还没个名字,我们还不知道它将被排斥在这本小说之外呢,还是被包含在这本小说的文字之中。现在我只知道这本小说的第一章一直在描写这个火车站和小吃部,迟迟不愿离开这里,我若离开这里,也未免太不谨慎,因为有人可能来这里找我,而且我也不能让人看见我带着这个大箱子。
  因此,我不停地往那公用电话里塞硬币(它每次都给我吐出来),塞好多好多,就像打长途电话那样。谁知道那些应该给我下指示,或者说给我下命令的人现在上什么地方去了呢?我是为人办事的,我的这副样子不像为私事或经商而出门的人,倒有点像一个执行任务的人,像一局重大博弈中的小卒,像一部大机器中的小齿轮,小到不应该引人注意的程度。事实上我的任务是经过这里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可我在这里每逗留一分钟都会留下痕迹:我若不讲话会留下一个不愿开口的人的痕迹;我若讲话,我的每一句话都会留下来,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引用。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连篇累续地提出各种设想而不写下任何对话,让我在这层由铅字组成的密密麻麻的昏暗的掩体之下悄悄通过、逃之夭夭。
  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引人注意,既无姓名也无背景。读者你之所以在下车的旅客中注意到了我并注视着我在酒吧与公共电话亭之间的穿梭行动,那是因为我的名字叫“我”。虽然你对我的了解仅此而已,但已足以促使你把你的一部分与这个你所不了解的人物“我”联系起来。作者也是这样,虽然他不愿谈论自己,他却决定把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称为“我”,使主人公不引人注目,因为这样他就不需要再详细描述主人公了;如果给主人公起个别的名字或加个什么修饰语,比起用“我”这个干巴巴的代词来就多多少少对主人公进行了说明。作者和你一样,写下这个“我”字时,就把他的一部分与这个“我”联系起来了,把他感觉到的或想像到的一部分与这个“我”联系起来了。要在我身上找到共同点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拿现在来讲吧,我的外表是个失去了换车机会的乘客,这是任何人都经历过的事。但是一本小说开头发生的事总要参照过去发生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这就使得读者你和作者他要在我身上找到共同点具有一定危险性。这本小说的开头愈是没有特色,愈是时间、地点不清,你和作者他就会冒更大的风险来把你们的一部分与我这个人物等同起来,因为你们尚不知道我的历史,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急于要脱手这只箱子。
  摆脱这只箱子是恢复我从前状态的首要条件,即回复到后来发生的事情以前的状态中去。当我说要重返过去时,意思是说;我要消除某些事件带来的后果,恢复我原来的处境。但是我生活中的每个时刻都是由一些新的事件组成的,而每个新的事件又必然带来新的后果,因此我愈是想回复到最初的“零”位置,反而离开这个位置愈远。虽然我现在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消除以前行为的后果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好像成功在望,但是,我必须考虑到,我为了消除以前的后果所采取的一举一动都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后果,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又不得不再设法消除新的后果。因此我必须精确计算,使我的每个举动都能做到效果最佳,后果最小。
  如果不出现差错的话,我下车的时候应该有个我不认识的人来接我。他带着一个与我这个完全一样的带走轮的箱子,但他的箱子是空的。当行人匆匆忙忙上下火车之际,这两只箱子应该在站台上似乎无意地相撞。这种似乎偶然的事件是完全可以偶然发生的,但是我们有个接头暗语,即我的衣袋里露出的那张报纸上有关赛马的标题。那个人应该对我说:“啊,艾莱阿的芝诺[①]赢了!”这时我们交换箱子上的把手,同时就那次赛马比赛输赢的预测以及所下的赌注等交谈几句,然后各自推着箱子向不同方向的火车奔去。要做到没人看出我们交换了箱子,最后我应当拿着他的箱子,他却带着我的箱子离开这里。
  这个计划理想之至,正因为它太理想了,所以出了点小差错就无法实现了。现在我待在这里不知道怎么办,成了火车站上惟一的旅客。这个车站明天早晨以前既无火车开进亦无火车开出。这段时间里这个乡间小镇龟缩在自己的甲壳里。车站酒吧只剩下一些本地人,他们彼此都很熟悉。虽然他们到车站来并非因为有什么事要做,但还是穿过漆黑的站前广场来到这里。也许因为这时候附近的公共场所都关闭了,也许因为火车站在乡村小镇中仍然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新闻,也许因为他们仍然留恋过去那个时代,当时火车站是这个小乡镇与外界联系的惟一枢纽。
  我是说现在再也不存在什么乡间小城镇了(也许它们从来没有存在过),现在一切地方都可以瞬间与其他地方取得联系,孤独的感觉只能在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的途中才能被体会到。就是说当人们不在任何地方时才会感觉到。我现在待在这里恰好处于这种境地,被这些非外地人看成外地人,起码我认为他们是非外地人并羡慕他们这些非外地人。对,我羡慕他们。我在这个没有前后联系的夜晚和这个没有名称的小镇从外部观察这里的生活,我知道我已经被排除在一切时间联系之外,心里想着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城镇,想着成千上万个此刻被灯光照明着的酒吧,那里的人们任凭黑暗笼罩着一切,丝毫没有我这些烦恼。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他们的烦恼并不值得羡慕,但此时此刻我却愿意与他们中的任何人交换一下位置,例如和这几个年轻人中的任何一人交换一下位置。这几个年轻人拟定了一份有关霓虹灯收税问题的请愿书,交给市政府前要征集各商店老板的签名,现在正在向小吃部老板宣读他们的请愿书。
  小说在这里引用了他们的一些对话,目的只是描述这个乡村小镇的日常生活,“喂,阿尔米达,你签过名了吗?”他们问一位妇女。我只能看见这位妇女的背影,看见她那镶有裘皮衣边的大衣腰带与高衣领,还有那只抓着酒杯的手以及手指间萦绕升起的烟雾。“谁告诉你们说我要在我的商店门口装霓虹灯了?”她回答说,“要是市政府打算节省路灯开支,我决不掏腰包来为马路照明!阿尔米达裘皮店在什么地方谁都知道。晚上我放下卷帘门窗,再见吧您哪,管他街道黑不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才应该签字,”这几位年轻人对她说道。他们用“你”同她说话(这里的人都不使用“您”),而且夹杂着方言。他们在这里居住了不知有多久,天天相见,早已相互习惯了。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过去说过的话的继续。他们互开玩笑,有时玩笑开得很重:“说实话,你希望马路黑趣越的,好让人看不清谁上你屋里去找你吧!商店关门以后你在商店后的小屋里跟谁幽会呀?”
  这些对话构成了一种模糊不清的极其微弱的背景声音。有时也会从中露出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对故事情节的开展具有决定意义。你若想看懂这部小说,就应该不仅接受这种低声细语而且要善于领会其中隐含的意义。也许你现在还不能够(我也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说,你阅读的时候思想一方面要放松,一方面又要高度集中,就像我这样,坐在酒吧的一张桌子旁,一只胳膊放在桌面上并握起拳头支撑着面颊,一方面专心致志地阅读,一方面倾听他们的对话。现在这本小说将要丢掉既不精确又不清晰的外衣,开始交待人物的一些细节,但是,它希望传授给你的印象仍旧是,你头一次见到这些人物却又似乎早已成千上万次见过他们。我们现在待在这样一个城镇里,这里能够见到的总是那些人。他们面孔上带着一种习惯势力,会告诉像我这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说,这就是这里通常的面孔,通常的线条,即车站酒吧里的镜子回复一日地记录下来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过去与现在。这位妇女也许曾经是这个城镇的美人;今天我第一次见到她,在我眼里她仍然能够称得上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女人。但是,如果设想我的目光就是这个酒吧里的其他顾客的目光,那么在她的面孔上就能看出一种厌倦的感觉(也许它代表了全体居民的厌倦,也代表了我的厌倦或你的厌倦)。他们从小就认识她,了解她的生活,了解她如何发的迹,也许他们中有人还同她有过一段风流史,当然那是过去的事,早被人遗忘了,但是,过去的事都在她的面孔上留下一层阴影,使她现在的面貌模糊不清。正是这些往事,别人的回忆,笼罩着她的面容,使我看到她时不能把她当做第一次见到的人看待。
  车站小吃部顾客们的最大消遣似乎是打赌,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打赌。例如一个顾客说道:“让我们打个赌,看今天谁先到酒吧来,是马尔内大夫先来呢,还是戈林局长先来?”另一位顾客说:“我们再赌一下,马尔内大夫来这儿以后,为了避开和他的前妻碰面,他是到一边去打台球呢,还是要张赛马比赛预测表来填写?”
  我一生中从未和人打过赌:半小时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知道,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那种事无巨细都要进行非此即彼的打赌上呢?
  “不,不知道。”我悄声说道。
  “不知道什么?”她问道。
  我觉得这个想法可以告诉她,这不像其他想法只能找自己知道。告诉这位妇女,就是裘皮店的那个老板,她坐在我的身边,我已有好一阵子想跟她讲话了。“你们这里什么都靠打赌?”
  “不,不能靠打赌。”她回答道。我知道她会这样回答我。她认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可能进行猜测。的确,每天晚上这个时候马尔内大夫关闭诊所,戈林局长也结束警察局里的工作,先后都要上这里来。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
  “好像大家都不怀疑马尔内大夫尽量回避与他的前妻见面哪。’戏说。
  “马尔内的前妻就是我。”她回答说。“您不要听他们嚼舌。”
  你作为读者,现在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这位妇女身上了。其实你在几页书之前就已经在她的周围转悠了;我,不,作者也早就开始围着这个人物转悠了。你早就希望这个幽灵能像其他小说中的幽灵一样渐渐现出人形,正是你的这种期望促使作者向她靠拢,也促使我(虽然我心里另有烦恼)走向她与她交谈。虽说我们开始谈话,但我应尽快中止我们的谈话,应该离开她,从她的身边消失。你一定很想多了解些她的情况,想知道她的模样,可书中告诉你的东西却很少,她的面目仍旧被烟雾和头发遮盖着,必须从她讲上面那句话时不无痛苦地撇了一下嘴的动作中理解什么事使她感到痛苦。
  “他们都说您些什么?”我问。“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您有家商店,还没有安装霓虹灯招牌,可我连这家商店在哪里都还不知道。”
  她向我解释说,她开的商店卖皮货、旅行箱和旅行用品。商店不在车站货场的广场上,而在车站旁边的一条街道上,靠近车站跨越铁道的路口附近。
  “您有意去看看吗?”
  “我本来想早一点到达这里。那样我也许会穿过这漆黑的街道去看看您那灯火明亮的商店,然后走进去对您说:您如果愿意的话,我可以帮您把卷帝门窗放下来。”
  她告诉我说,她早已把卷帘门窗放下了,但是她还要回到商店去清点货物,要在那里一直待到深夜。
  酒吧里的人互相开着玩笑、拍打肩膀。他们打的第一个赌已经揭晓:马尔内大夫正迈步走进酒吧。
  “今天晚上局长末到,真叫奇怪。”
  马尔内大夫走进酒吧,环视一周,抬手向大家问候;他的目光并未停止在前妻身上,但他一定注意到有个陌生男人在同她讲话。他一直走到大厅尽头,背朝着酒吧大厅,掏出一枚硬币塞进电子小台球机中。我本该不引人注意地经过这里,现在却被人审视着,有两双我绝对逃避不了的、注视着一切并充满忌妒与痛苦的眼睛仿佛照相机一样拍下了我的一切活动。仅看看这两双沉重的水汪汪的眼睛就足以使我明白,他们之间发生的悲剧远未结束:他每天晚上都要上这家酒吧来看她,为了刺激自己心里那块旧的伤痕,今天也许是为了来看看晚上谁陪她回家;而她每天晚上到这里来是故意让他难受,希望他对于痛苦也像对于其他事情一样渐渐习惯起来,希望他能冷淡地对待痛苦,就像她这几年来对待自己的生活与那些谣传一样。
  “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希望做的事,”我对她说道,现在只好继续跟她讲下去了,“就是使时钟倒转。”
  这位妇女随便回答了一句,例如她的回答是:“那很容易,只要拨动指针就行了。”我说:“不,要在思想上高度集中,直至使时间倒流。”我是说,我不知道我真的这么说了呢,还是我想这么说,还是作者这样阐述我喃喃自语说的这些话。“我刚刚到达这里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也许经过我在思想上的一番努力,可以使时间倒转。喏,我又回到了我当初离开时的火车站,它和那时一个样,一点没有变化。我后来的一切生活都是从那个车站开始的。那里有位姑娘,她本来可以成为我的未婚妻却未成为我的未婚妻。她的眼睛、她的头发还和原来一样……”
  她向四周环视了一下,仿佛要与我开个玩笑;我把下颏向她一伸,做了个询问的姿势;她的嘴角往上一翘,仿佛要冲我一笑却未笑出来。怎么了?她突然改变主意了,还是这就是她的微笑?“不知道你说这话是否是对我的恭维,就算是对我的恭维吧。后来呢?”她问道。
  “后来我就带着这只箱子来到这张桌子旁,成了现在的我。”
  虽然我一直惦记着这只箱子,但这却是我第一次讲到它。
  “今天晚上带走轮的四方箱子走俏啊。”她说。
  “什么意思?”我平静地、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卖了只这样的箱子。”
  “卖给谁了?”
  “一个外地人,跟你一样也是个外地人。他上车站乘车,带着一只刚刚买来的空箱子。跟你这只箱子一模一样。”
  “那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您难道不是卖箱子的?”
  “这种箱子我在商店里摆了好久,本地人没谁买,不喜欢,要么就是这种箱子不适用,要么就是这里人不识货。其实这种箱子很方便。”
  “我倒不这么认为。比方说吧,如果我今天晚上想安排点好事,可我还得老惦记着这只箱子,不能想别的事。”
  “那你为什么不把它寄存在什么地方呢?”
  “我倒想把它寄存在一家箱子商店里。”我说。
  “可以嘛。无非是又多了只箱子呗。”
  她站起身来,对着镜子整整大衣衣领和腰带。
  “如果我晚些时候经过您的商店敲卷帘门,您能听见吗?”
  “您试试看吧。”
  她不与任何人打招呼,径直走向站前广场。
  马尔内大夫离开台球球台,向酒吧大厅中间走来。也许他想看看我的长相,听听别人的议论或看看他们脸上露出的奸笑。
  可那些人仍在打赌,赌他可能采取什么行动,毫不顾忌他能否听见他们的谈话。大家围着马尔内大夫的事津津乐道地畅谈着,时而相互拍拍肩膀,但是他们的玩笑之中始终贯穿着对他的崇敬。这不仅是因为马尔内是大夫,是市政防疫站医生或类似人物,而且因为他是大家的朋友,朋友遭难,大家应该与他有难同当。
  “戈林局长今天来得比大家预测的都要晚。”有人说道,因为他看见局长正迈步走进酒吧。
  “大家好!”局长走进来并走到我身边,然后低头看看箱子,看看报纸,悄声说道,“艾莱阿的艺诺。”说完便向售烟柜台走去。
  有人在警察局检举我了?他是为我们组织做事的警察?我也走向售烟柜台,仿佛也要买香烟。
  “严被杀害了。你快离开这里。”他说。
  “箱子怎么办?”我问。
  “你带走。现在我们对这只箱子不感兴趣。你乘十一点的特快火车离开这里。”
  “特快火车在这里不停……”
  “停。快去六号站台,站到卸货的地方附近。你还有三分钟的时间。”
  “嗯……”
  “快走,否则我就逮捕你。”
  我们这个组织势力很大,它可以调动警察,指挥铁路。我推着行李箱穿过人行横道,来到六号站台;再沿站台往前走,卸货处在站台那一头,靠近昏暗的路口。警察局长站在小吃部门口,眼睛盯着我。特别快车飞驰而来,然后减速,停车,把我从局长的视线中抹去,并带着我开走了。
第2章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第二章
  你看这本小说已看了三十来页,渐渐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可是读到某个地方时你发现:“唉,这句话一点也不陌生,甚至整个这一段都好像看过。”很明显,这是主题的重复,小说就是由它的主题的反复而构成的。主题的反复表示时间的反复。你是个非常细心的读者,处处注意领会作者的意图,什么也逃不过你的眼睛。然而你同时感到有点扫兴,因为正当你看到兴头上时,作者却开始卖弄现代文学的拙劣技巧——重复一大段文字。你说什么?一大段文字?不,是整整一页,你可以对嘛,连个标点符号都不差。再往后看,后面怎么样呢?后面也一样。你看过的三十来页又重复一遍!
  别着急,看看页码。真见鬼!从32页又跳回到17页了!你原以为这是作者卖弄文采,岂知是印刷厂出了差错:由于装订时的错误,把那些书页又重复了一次。现代图书都是以十六张为一组;每一组是一个印张,印张上每一面印十六页书,然后对折四次。装订成书时把一组组订在一起,这就有可能把相同的两组检到同一本书中去了。这种事情时常发生。你焦急地往后看,寻找第33页,如果这本书里还有第33页的话。假如这本书多订了一组,那倒没什么;怕只怕该订在这本书里的一组没有了,订到另一本书里去了,那样一来这本书中就缺少一组而那本书里却有个双份。闲话少说,你只想接着往下看,别的都无关紧要,你已经到了那种一再也不愿放过的程度。
  喏,又是31页,32页……后面呢?又是17页,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第17页了!卖给你的这叫什么书呀?把这同一组的许多份订在一本书里了,后面的书没有一页好看的。
  你把书扔到地上;你真想把它扔到窗户外面去,甚至透过关闭的窗户把它扔出去。如果百叶窗帘放下了,那好,你把书扔向那刀片似的窗叶,把书页切得粉碎,让书里面的词、词素、音素到处飞溅,不可能再组合成文章;如果窗户玻璃是不碎玻璃,那更好,你把书扔出去,让它变成光子,变成声波,变成光波。你真想把书透过墙壁扔出去,让它变成分子,变成原子,让它们穿过钢筋水泥的分子与原子,最后分解成电子、中子、中微子,越来越小的基本粒子。你真想通过电话线把它扔出去,让它变成电磁脉冲,变成信息流,再利用冗余码扫胞噪音干扰,实现某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概率。你真想把这本书扔到房子外面去,扔到院子外面去,扔到街道外面去,扔到城市外面去,扔到县、市领土之外去,扔到省、区领土之外去,扔到国家领土之外,扔到(欧洲)共同市场之外去,扔出西方文明,扔出欧洲大陆,扔出大气层,扔出生物圈,扔出同温层,扔出重力场,扔出太阳系,扔出银河系,扔出天河,扔到银河系能够扩张到的边沿之外去,扔到那时空不分的地方去,那里“不存在”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存在,也许会接受这本书,让它消逝在绝对否定。不能再加以否定的否定之中。这才是这本书应有的下场。
  可你并未这样做,反而把它从地板上抬起来,掸掸上面的土;你要把它拿到书店去换一本。我们知道你脾气暴躁,但是你能够控制自己。你最不愿干的是受偶然事件的摆布、碰运气,你最不能容忍的是你自己或其他人在各种事物或行为中的轻率、马虎或不精确性。遇到这些情况你的主要心情是急于消除这些轻率或马虎行为造成的令人不能平静的后果,恢复事物的正常进程。你现在急于要拿到一本没有缺陷的你已经开始阅读的小说。假若书店现在不是已经下班了的话,你真想立即奔向书店。没法子,只好等到明天。
  你这一夜睡得很不安宁,时断时续。你的睡眠就像你读的这本小说:你做的梦也好像是完全重复你过去做过的梦。你在梦中进行搏斗,仿佛在与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时间、地点的生活搏斗,你力求找出梦的意图与梦中的道路;它应该有自己的意图、有自己的道路,可你找不到,就像人们开始读一本新书时一样,不知道这本书会把你引向何方。你在梦境之中要寻找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时空,并沿着一条明确的路线前进。但是,当你觉得你快要找到的时候,你却醒了,发现你躺在床上并未动弹,只得一切重新开始。
  第二天,你刚有点空闲时间,便奔向书店。走进书店,把已经翻开的书伸过去,用手指着其中一页,仿佛仅此一页就能说明全书装订错误,并说道:“您知道您卖给我的书什么样吗……您看看……正读到有趣的地方就……”
  书店老板平心静气地说:“啊,您也碰上了?已经有好几位来提过意见了。今天早晨我已经收到出版社的通知。您看,‘在发行本社书目中的新书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一书的部分装订有误,必须终止出售。由于这一错误,上述图书的印张与另一本新书波兰作家塔齐奥·巴扎克巴尔的《马尔堡市郊外》的印张装乱了。本出版社对这一令人遗憾的意外事件深表歉意,并将负责尽快把误本换回’,云云。您说说看,我这个可怜的书商因别人的过失白白受到牵连。我们已经忙了整整一天了,把卡尔维诺的小说逐个检查了一遍。幸亏还有几本好的,我们可以给您一本崭新的、完好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换回您那个残本。”
  等一等,好好考虑一下,把这堆急风骤雨般的信息在你头脑里整理一下。一本波兰小说?那么说你那么认真地开始阅读的那本小说,不是你心目中的那本小说,而是本波兰小说。你现在急于想弄到的正是这本波兰小说,别上当受骗啊。你好好解释一下:“不,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那本小说现在对我已无关紧要了。既然我看的是这本波兰小说,那我就接着看下去。您有巴扎克巴尔的这本小说吗?”
  “随您的便。刚刚也有个年轻女读者提出这个问题,她也要求换一本波兰小说。喏,那边柜台上有一摞巴扎克巴尔的小说,就在您面前。您自己拿一本吧。”
  “这本没有什么毛病吧?”
  “唉,现在我可不敢再向您保证了。那些最严肃的出版社都出了这种差错,别的就更不可信赖了。刚才我对那位小姐讲过了,现在对您也这么讲:如果再出现差错,我将退还你们的书款。别的我就无能为力了。”
  他用手指了一下那位小姐。她与你隔着两个书架,正在那里查看“英国企鹅书店现代经典作家丛书”,她那秀丽的手指正在浅紫色的书脊上迅速滑动着。她的眼睛大而机灵,皮肤的颜色与色调深浅适中,头发拳曲而蓬松。
  男读者啊!这位幸福的女读者进入你的视野,进入你注意的范围,或者说你陷入了一个磁场、而且摆脱不了这个磁场的吸引力。好了,别浪费时间,你有个与她讲话的恰当话题,有个共同的问题;你好好想想,可以炫耀一下你的渊博知识了。快走过去,还等待什么?
  “可以说您也……噢,噢,那本波兰小说,”你一口气说下去,“那本书刚开头就截住了,真不凑巧,我听说您也……我也是,您知道吗?为了尝试一下,我不要那本书了,换了这本,我们两人真是巧合了。”
  嘿,你本来可以把这几句话组织得好一点,不过基本意思你还是表达出来了。现在该轮着她了。
  她莞尔而笑,露出两个酒窝,令你神魂颠倒。
  “啊,”她说,“我多么渴望看本好小说啊。这本书开头的时候不行,后来我开始喜欢它了……当我发现它被拦腰截断时,多么扫兴啊。再说作者也不是同一个,我早就觉得这本小说与作者其他小说不一样了。果然不出所料,是巴扎克巴尔的小说。不过这个巴扎克巴尔也不错。我从没有读过他的东西。”
  “我也没读过。”你可以满怀信心并令人信服地这样说。
  “我觉得他这种叙事方法有点过于含混不清。开始看一本小说时那种含含糊糊的感觉我倒不反对,不过我担心,一开始如坠烟海,烟雾消散之后我那高兴劲可能也会随之消失。”
  “是有这种可能。”你摇头晃脑若有所思地说。
  “我喜欢这样的小说,”她补充说,“它能使我立即进入一种明确、具体而清晰的境界。我特别喜欢小说把事件写得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即使是现实生活中那些模棱两可的事件也应该这么写。”
  你同意她的观点吗?同意?那就告诉她说:“是呀,这种书值得一读。
  她又说:“话虽这么说,我并不否认这本小说还是很有趣的。”
  喏,别让谈话就此中断了。说呀,说什么都行。“您读小说读得很多吧?是吗?我也读一些,虽然我更喜欢杂文……”你就会说这些?没有了?不说了?再见吧,晚安!你就不会问问她:“这本书您看过吗?那本书您看过吗?这两本书您喜欢哪本?”你看,再谈半个小时也有得谈的呀。
  糟糕的是,她看的小说比你看得多,尤其是外国小说比你看得多,而且她记性非常好,能援引一些具体情节。她问你说:“您记得亨利姨妈说的话吗,当她……”可你曾经提到那本书的书名,因为你只知道那本书的名称而已,你喜欢让别人以为你读过那本书;现在你只好随机应变,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了,至多说几句不会带来危险的话,例如“我觉得它的故事情节展开得比较慢”,或者“我喜欢它的讽刺味道”。她反驳说:“您真的这么看吗?可我以为……”弄得你很尴尬。你首先谈到一位著名作家,因为你只看过他一本书,至多两本;她呢,她毫不犹豫地顺杆爬,讲起那本小说的情节,可以说她对那本书了如指掌。倘若她不是了如指掌而是有些疑惑的话,那就更糟了,例如她问你:“铰碎相片那段是这本小说里的呢,还是那本小说里的?我老记不清……”既然她说不清,你就猜呗。可她说:“什么呀,你说什么呀?不可能……”嘿,我看你们两人都糊涂了。
  最好还是回到昨天晚上你看的那本书上来,回到你们两人手中都拿着的补偿你们失望心情的那本书上来。
  “但愿这次这本书没装订错,”你说,“别再读到有趣的地方,就……”(就什么?你想说什么?)“总之,但愿这次能愉快地读完这本书。”
  “啊,当然哪,”她回答说。你听见了吗?她说:“啊,当然哪。”现在该你试试看能否跟她挂上了。
  “既然您也来这个书店买书,希望在这里还能见到您,以便交流我们的读书心得。”
  “乐于从命。”她回答说。
  你很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为此你已布下了一张几乎看不见的罗网。
  “昨天我们要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结果读了巴扎克巴尔,今天我们要读巴扎克巴尔,如果打开书一看是伊塔洛·卡尔维诺,那才叫滑稽透顶呢。”
  “哦,不会!如果发生这种事,我们去控告出版商!”
  “唉,为什么我们不相互留下电话号码呢?”(喏,这就是你的目的;男读者,你像条响尾蛇正围着她转呢!)“如果我们当中谁发现自己那本书有问题,也好请求另一位给予帮助啊……我们两个加在一起,更有可能凑成一本完好的书。”
  喏,你还是说出来了。在男女读者之间,通过书籍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建立联系,这有什么不自然的呢?
  你原以为对生活寄托希望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却心满意足地走出书店。你心里现在有两条不同的期望,不论哪一条都能使你身心愉快:一条期望寄托在这本书上——你迫不及待地希望接着看这本书;一条期望寄托在那个电话号码上。你希望她回答你打给她的电话时,再次听到她那时而清脆时而模糊的声音。过不了多久,也许就在明天,你会以这本书为借口(也许是个不攻自破的借口)打电话给她,问她喜欢不喜欢这本书,告诉她你看了多少页,还有多少页没看,提议你们见面谈谈……
  男读者啊,要问你是谁,多大年纪,问你的婚姻状况、职业和收入情况,未免太不礼貌。这些事你自己去考虑罢了。重要的是你现在的心情,现在你在自己家中,你应该努力恢复内心的平静,投身到这本书中去,伸着腿读,蜷起腿读,再伸直腿读
  ……可是,从昨天起你好像已经变了,你读书不再是一个人读了。你心里想着那个女读者。她现在也翻开了这本书。喏,你们要念的这个故事上面蒙上了你们可能要经历的故事——你与她邂逅的续编,或者说你与她关系的新编。看,这就是从昨天起你发生的变化。你说你喜欢书,因为书是明确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风险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经历呢,却是捉摸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相互矛盾的。这是不是说书成了一种工具,一种交际的渠道,一种聚会的场所呢?尽管如此,读书并未失去对你的吸引力,相反它仿佛对你具有更大的魔力了。
  你这本书的书页尚未裁开,这对你急不可待的心情来说构成了第一道障碍。你找来一把锋利的裁纸刀,开始打开这本书的秘密。你用力一刀把扉页与第一章裁开。然而……
  然而,一开始你就发现,你手中这本书与你昨天读的那本书毫不相干。
  在马尔堡市郊外
  第一页的开头说,空气中散发着煎炸的气味,不,是炒洋葱的气味,洋葱烧焦了的气味。炒洋葱时,洋葱上的纹理先变成紫色,然后变成蓝黑色,尤其是洋葱片的边缘,还未炒出黄色就变黑了,其实这是洋葱的汁混在油里,在烹炒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散发出不同的气味。书中明确指出,炒洋葱时用的是菜油。这本书里一切都非常明确,什么东西叫什么名称以及它们给人什么感觉。厨房里几个灶眼上坐着几种食物,它们各自的容器上,如平底炒锅上、饼铛上、大煮锅上,都标明具体的名称,同样各种操作过程,如挂面糊、打鸡蛋、把黄瓜切成片、在要烤的小母鸡上插些肥肉丁,等等,也都注得清清楚楚。
  总之,这里一切都很具体,都很清楚,记述得很符合烹调技术,起码给读者一种颇有技术的感觉。有些食物你虽然不了解,但译者认为最好还是把它们的名称直译过来,如scho?blintsjia译为邵俄布林齐亚,你念着邵俄布林齐亚时,深信邵俄布林齐亚的存在并感到它的独特味道。即使小说中没说它什么味道,你也知道它略带一点酸溜溜的味儿,因为这个词的发音以及它给你的视觉印象使你想到酸味,因为你觉得在气味与语词组成的这部交响乐中需要一种酸溜溜的音符。
  布里格德正在往鸡蛋面团里搀肉馅,她那健壮胳膊红润的皮肤上长满雀斑,现在又落上一层面粉、粘上生肉馅。她的胸膛在大理石案板上每俯仰一次,身背后的裙子边便向上抬起几厘米,露出小腿与股骨二头肌间的腘窝。腘窝处的皮肤显得特别白皙,上有一条清晰的青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渐渐明朗起来,因为作者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细致的描写并援引他们的插话、对话。例如洪德尔老汉说:“今年的不会让你跳得像去年那样高了,”几行之后你就明白他指的是小辣椒,“你才跳得一年不如一年高呢!”乌古尔德姨妈说道。她用小木勺尝尝锅里的汤味后,又抓了一些桂皮加进去。
  你一会儿发现一个新的人物,一会儿又发现一个新的人物,简直不知道我们这本小说描写的其大无比的厨房里到底有多少人。要统计一下也不可能,因为到库吉瓦家里走动的人很多,从来弄不清数目。此外,每个人有好几个名字供不同场合使用,有教名、乳名、姓或父名,还有这种称呼如“严家寡妇”、“玉米店伙计”。重要的是小说注意描写他们的外貌特征,如布隆科啃得发白的指甲、布里格德面颊上的汗毛,并且注意描写他们的动作、他们各自使用的工具,如砸肉排的锤,择水田芥的筛,刮黄油的小刀。这样每个人物便从对这个动作或这个特征的描述中得到初步刻画。不仅如此,这些描述也使你产生了想知道人物更多情况的愿望,仿佛第一章中拿着刮黄油刀出现的人物,他的性格与命运便由这把刮黄油刀决定了,而且读者你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每次看到这个人物重复出现时,你便惊喜地大叫起来:“啊,那个拿刮黄油刀的!”你的这种态度迫使作者在进一步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时,不得不把他的言行与这把起初的刮黄油小刀协调起来。
  这本小说仿佛有意使库吉瓦家厨房里时时刻刻都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忙着制作自己的饭菜,有人剥鹰嘴豆,有人把炸鱼用醋、洋葱和香料腌起来。大家或烹调或美食,一拨儿走了,一拨儿又来,从清晨到深夜川流不息。尽管那天早晨我来得很早,厨房里已是热闹非凡了,因为那天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头天晚上考德雷尔先生带着他的儿子到达这里,今天要留下儿子带着我离开这里。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要到考德雷尔先生在泊特克沃省的庄园里待到夏季结束,待到收黑麦的时候,去学习从比利时进口的新型干燥机的操作;而考德雷尔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蓬科,这段时间应该留在我们这里学习花楸果树的嫁接技术。
  那天早晨家中的各种气味与声响都拥向我的身旁,仿佛要与我告别。至今我所熟悉的这一切,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它们(我觉得会失去它们),可能找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变样了,我也变样了。因此,我同它们告别就像永别,与这厨房、这个家、与乌古尔德姨妈做的面疙瘩永别;因此,本书开始时给你的那种具体感也包含了这种若有所失的感觉,这种离别时的惆怅。像你这样仔细的读者从第一页开始一定注意到这点了:虽然你欣赏这本小说的准确性,但你觉得抓不住要领,说实在的.就像一切都从你手指缝里漏掉了似的。也许这是翻译的过错吧,你自我安慰说。其实翻译很准确,但是翻译不管多么准确也不能表达那些词在原文中能够具备的具体性。简单地说吧,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应具体地向你表达我与库吉瓦家的关系以及我将失去它时的痛惜,同时也应该向你表达我想离开这里的心愿,希望奔向陌生的地方,希望翻开新的一页,希望远离邵俄布林齐亚的酸味,希望在阿格德岸边的晚会上,在泊特克沃省会星期天的集会上,在苹果酒宫的节日盛典上,结识新的朋友,开始新的一章。也许你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事实就是如此。
  蓬科的小行李箱里露出一个长脸的留着黑色短发的姑娘相片,立即又被他藏到防雨布工作服下面去了。这个亭子间一直是我的房间,从今以后将要成为他的房间了。他打开行李箱把衣服取出来放人我刚刚腾出来的屉柜里。我的行李箱已经收拾停当,现在我坐在这只箱子上默默地望着他,一边心不在焉地敲打着那只有点歪斜的箱子把手。我们之间除咕哝了一句问好的话外,什么话还未讲过。我注视着他的各种动作,尽力领悟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个外来人正在取代我,变成我,我的欧椋鸟笼子正在变成他的,我那穿衣镜,挂在墙上的奥地利枪骑兵戴过的头盔,以及我不能随身带走的一切东西都留在这里变成他的,就是说我与各种东西、各个地方和各种人的关系正在变成他与这些东西、地点和人的关系,同样我则在变成他,在他与他周围的人和物的关系中取代他的位置。
  那位姑娘呢……“那位姑娘是谁呢?”我问道,一边贸然伸手去拿镶有她的相片的雕花镜框。这位姑娘与本地姑娘不一样,这里的姑娘都是圆脸、乳白色头发、梳辫子。恰恰在这个时候我脑子里想起了布里格德,眼睛里仿佛看见蓬科与布里格德一起在圣塔德奥节日晚会上跳舞,看见布里格德给蓬科补毛手套,蓬科则把用我下的夹子捕到的松貂献给布里格德。“放下相片!”蓬科怒吼道,并用双手死死抓住我的双臂。“放下!快放下!”
  “怀念你的茨维达·奥茨卡特吧,”我及时看完了相片上的这些题字。“茨维达·奥茨卡特是谁?”我问道。这时蓬科的拳头冲着我的脸打过来,我也握紧拳头迎着他而去。我们在地板上扭成一团,胳膊扭在一起了,便用膝盖击打对方,用身躯挤压对方。
  蓬科的身躯很沉,胳膊与腿很有力,头发(我想抓住他的头发把他脸朝下翻过去)硬得像鬃刷。当我们滚打在一起时,我觉得这场搏斗使我们发生了变化,等我们站起身来时他将变成我,我将变成他。也许这只是我现在才这么想,也许是读者你正在这么猜想而不是我在想。不,当时我与他搏斗表明我要作为我,要牢牢抓住我的过去,不要让我过去的一切落到他的手里。
  即使把过去的一切都摧毁,也不能让这一切落到他的手里。我是说要摧毁布里格德,不能让她落到蓬科手里。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爱上布里格德,现在也不这么想,不过我们曾经有过那么一次,独一无二仅仅有过那么一次,我们搂抱在一起你啃我一口我啃你一口,在灶后面的泥炭堆上翻滚,就像现在和蓬科扭打在一起差不多。现在我觉得,从那时起我与蓬科便开始争夺了,既争夺市里格德,也争夺茨维达;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撕毁我过去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不把它留给我的竞争对手,亦即不留给新我.头发硬似猪鬃的新我;也许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从我所不了解的“我”的过去中夺去能够与我、与我的过去或未来联系起来的我尚不了解的东西。
  你正在阅读的这一页应该描述这场激烈的搏斗,描述那沉重而疼痛的攻击和残酷而凶狠的还击,描述用自己的身躯挤压对方的身躯,并把对手作为一面镜子,根据这面镜子反映出来的视觉形象来调节攻击时的力量和接受打击时的感受。但是你通过阅读得到的感受与实际生活中的感觉相比仍然很贫乏,不能代替现实。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用胸部压着蓬科的胸部或者我强忍着胳膊被扭到背后的痛苦时,我产生的感觉并非我想说明的那种感觉,即对布里格德的爱的占有,对一个姑娘那丰满而健壮的乳房的占有(这与蓬科坚硬的肋骨大不一样),还有对茨维达的爱的占有,对她那在我想像之中一定柔软至极的胸脯的占有。那种感觉一方面是对仿佛已经失去的布里格德的惋惜,一方面是对仅仅存在于玻璃片下尚无具体形体的照片上的茨维达的渴望。为了这些触摸不到的女性形象,我们两条枪在这里搏斗,我打击他,同时也在打击我,打击那个正在这个家里取代我的位置的“我”,打击我自己和我不愿遗留给他的我的过去。但是,当他压在我身上我感觉到的只有同性相斥——他与我的对立,仿佛他已经取代了我,占领了我的一切位置,仿佛我已经被他从地球表面上抹去了。
  当我用力把他推开,撑着地板站起身来时,我觉得周围一切都变样了,我的房间、我的行李箱以及窗户外的风景都变样了。我担心再也不可能与这里的人和物建立关系了。我想去找布里格德,却不知道要跟她说什么、干什么,不知道要她跟我说什么、干什么。我的脚步走向布里格德,心里却想着茨维达,因为我现在追求的是一种双重形象,是布里格德-茨维达,因为我自己现在也是双重形象:当我与蓬科分开时,尽管我想用唾沫擦洗干净绒背心上的血迹(不是我流的血就是他流的血,不是我牙齿流的血就是他鼻子流的血),那也是徒劳无益的,我已经具备了双重身分。
  我带着双重身分站在客厅门外听他们谈话,考德雷尔先生站在客厅里,双手向前面摊开并说道:“就这样我看见他们躺在面前,考尼二十二岁,彼托二十四岁,胸膛都被猎枪的弹子打烂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爷爷说,“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我们来这里时刚刚做完第八天的殡葬仪式。”
  “我们还以为你们和奥茨卡特家的事早已解决了呢,以为你们过去那些令人不快的怨恨已经了结了呢。”
  考德雷尔的目光茫然地望着前方,那杜仲胶一般黄色的面孔上毫无表情。“奥茨卡特与考德雷尔两家,只有在两次葬礼之间才存在和平。我们在死者的坟墓上安放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是奥茨卡特家给我们造成的。’”
  “你们自己呢,嗯?”布隆科毫不隐讳地说。
  “奥茨卡特他们也在坟墓上刻着:‘这是考德雷尔家给我们造成的。’”他用手指捋捋胡须,然后说道,“蓬科待在这里总算安全了。”
  这时我母亲双手在胸前一抱说道:“圣母啊,我们的格里茨维会有危险吗?他们会不会把怒火发泄到他身上呢?”
  考德雷尔先生摇摇头,望也不望她一眼说道:“他又不是考德雷尔家的人!只有我们才有危险!”
  大门打开了。院子里寒气逼人,热呼呼的马尿上升起一团水汽。小伙计把冻得发紫的面孔探进来说道:“车备好了!”
  “格里茨维!你在哪儿啊?快点!”爷爷喊道。
  我迈出一步走进大厅,面向考德雷尔先生站着的地方。他正扣着长毛绒大衣的扣子,准备出发。
首页>> 文化生活>> 超现实小说>>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意大利 Italy   世界大战和冷战   (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