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释家类>> 唐玄奘 Tang Xuanzang   中国 China   唐代   (602年664年)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
  
  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捲。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譯出前有失譯本《摩訶般若波羅密神咒》(舊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1捲,舊傳鳩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①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②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③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④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⑤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⑥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玄奘譯本、失譯本和敦煌本為“小本”,衹有正文;其餘為“廣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譯為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藴、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由於經文短小精粹,便於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此經現存梵本有尼泊爾發現的廣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摩刻小本兩種。日本手抄貝葉梵本,約在609年以後製作。另外,在敦煌還發現《心經》的7種譯本,其中廣本與藏文大藏經所收錄的《心經》相同,而與小本不同。
  
  相傳有註疏200餘種。據記載,僅中國撰述即有40餘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經註》1捲;中國有唐新羅僧人圓測《心經贊》1捲,明曠《心經略疏》 1捲,慧淨《心經疏》1捲(敦煌發現),窺基《心經幽贊》2捲,法藏《心經略疏》1捲,宋智圓《心經疏》1捲等;日本有空海《心經秘鍵》2捲,最澄《心經釋》1捲,真興《心經略釋》1捲,宗純《心經註》1捲等。(田光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正藏 第 08 册 No. 02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No. 251 [Nos. 250, 252-255, 257]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般若心經序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綱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輔弼之。有等兇頑不循教者,往往有趨火赴淵之為,終不自省。是兇頑者,非特中國有之,盡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號曰釋迦,其為佛也,行深願重,始終不二。於是出世間脫苦趣為其效也,仁慈忍辱務明心以立命,執此道而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濟群生。今時之人罔知佛之所以,每雲法空虛而不實,何以導君子、訓小人。以朕言之則不然。佛之教實而不虛,正欲去愚迷之虛,立本性之實,特挺身苦行,外其教而異其名,脫苦有情。昔佛在時,侍從聽從者皆聰明之士,演說者乃三綱五常之性理也。既聞之後,人各獲福白。佛入滅之後,其法流入中國,間有聰明者動演人天小果猶能化兇頑為善,何況聰明者知大乘而識宗旨者乎。如心經每言空不言實,所言之空乃相空耳。除空之外,所存者本性也。所以相空有六,謂口空說相,眼空色相,耳空聽相,鼻空嗅相,舌空味相,身空樂相。其六空之相又非真相之空,乃妄想之相為之空相,是空相愚及世人禍及今古,往往愈墮彌深不知其幾。斯空相,前代帝王被所惑而幾喪天下者,周之穆王,漢之武帝,唐之玄宗,蕭梁武帝,元魏主燾,李後主,宋徽宗。此數帝廢國怠政,惟蕭梁武帝、宋之徽宗以及殺身,皆由妄想飛升及入佛天之地。其佛天之地未嘗渺茫,此等快樂世嘗有之,為人性貪而不覺,而又取其樂人世有之者,何且佛天之地如。為國君及王侯者,若不作非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何如。不能保守而偽為,用妄想之心即入空虛之境,故有如是,斯空相,富者被纏則淫欲並生喪富矣,貧者被纏則諸詐並作殞身矣,其將賢未賢之人被纏則非仁人君子也,其僧道被纏則不能立本性而見宗旨者也。所以本經題雲心經者,正欲去心之邪念以歸正道,豈佛教之妄耶。朕特述此,使聰明者觀二儀之覆載,日月之循環,虛實之孰取,保命者何如。若取有道、保有方,豈不佛法之良哉!色空之妙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序
  
  唐釋慧忠撰
  
  夫法性無邊,豈藉心之所度;真如非相,詎假言之所詮。是故衆生浩浩無窮,法海茫茫何極。若也廣尋文義,猶如鏡裏求形,更乃息念觀空,又似日中逃影。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唯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號總持,悟法無生,名為妙覺。一念超越,豈在繁論者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首頁>> >> 释家类>> 唐玄奘 Tang Xuanzang   中国 China   唐代   (602年6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