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饮料>> 陸羽 Liu Yu   中國 China   唐代   (733年804年)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産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産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絶大多數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此外,在書中有關茶葉的詩歌、散文、記事也有幾百篇。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産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捲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竈、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捲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捲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産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係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産、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産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産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産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捲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産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贊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10節。
  
  《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捲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茶業科學技術
  
  我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也為世界積纍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産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捲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産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着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10節。上捲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 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捲1 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捲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産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産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産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産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製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製茶葉,隨采隨製,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挂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茶經》是中國第一部係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鬍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緑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𠔌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纍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纍,則茶纍盡矣。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竈無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以係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註於甑中,又以𠔌木枝三亞者製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旁}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𠔌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首頁>> >>>> 饮料>> 陸羽 Liu Yu   中國 China   唐代   (733年8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