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后 童生
 
 
 注册时间: 2006-06-19
 帖子: 22
 来自: 北京
 张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5-17 17:49:16    发表主题: 大雁赏析张后诗歌《在红螺寺》 |   |  
				| 
 |  
				| 在红螺寺 
 不经意间,枝杈插满天空
 所有树上的叶子都似曾相识
 
 许多的燕子从我的身边经过
 你把念珠缠在手腕上
 
 我梦到了谁,谁就得醒着
 你曾经裸露过的背脊让我迷恋不已
 
 其实多少次,我都要告诉你
 当我遇上了你,注定了我将体无完肤
 
 【大雁赏析】
 《在红螺寺》这首诗歌,有一个不寻常的结构,也即它的诗旨呈现出由四周向中间围拢的收缩型格局,但它在收缩的同时又具有发散突围的特点,令这个看似矛盾的结构有了无穷的滋味,有了立体的空间,有了丰富的解读可能性。
 
 张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是诗人的多个意念通道相互进行有机接驳的功效,这种接驳的手法和力度值得称道:首先诗歌题目就参与了接驳,其地理所处暗含的禅性忏悔接驳“我”对“你”的感情思考,对“缘”的意旨也一直延伸到了“念珠”意象;“裸露的背脊”象征不加节制的情欲,“我梦到了谁,谁就得醒着”是一种前置性的自我批驳,两个意念摩擦后接驳禅思意念,形成了痛楚感十足的反思;枝杈和树叶是自然意象,在诗歌中是人的复杂心境的外形化,代表情感密度,枝杈在诗头巧妙接驳了诗尾“我”的情感的“体无完肤”的现状,叶子则接驳了“多少次”这个频度副词;燕子意象说的是感情的多发性,是一个动感意象,它接驳了念珠和寺庙这两个静感意象,表明了“我”对情感的认真专一的程度。当然这首诗里的意念通道的接驳还不止上述举例,读者细细体会,会发觉更多的玄妙。
 _________________
 http://blog.sina.com.cn/u/1226678603#feeds_FEEDS_1226678603张后鱼皮果
 |  | 
	
		| 返页首 |  | 
	
		|  |  | 
	
		|  | 
	
		| 赵福治 探花
 
  
 注册时间: 2006-05-30
 帖子: 3456
 来自: 中国北京
 赵福治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0-05-26 18:41:57    发表主题: |   |  
				| 
 |  
				| 我梦到了谁,谁就得醒着 你曾经裸露过的背脊让我迷恋不已
 |  | 
	
		| 返页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