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民俗感悟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2-03 08:32:43    发表主题: 民俗感悟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之一:无奈的民谣



季节的变换,大约也与人的进退一样,终有几分于心不甘,不情愿一下子就干脆利索地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冬春之间,夏秋之间,总是有无数的拉锯战,常常是你来我往,我进你退,反反复复。所以,百姓总结多年的天象,就有了“三月还下桃花雪”,“秋老虎”的经验,而与之相适应的,又有了“二八月,乱穿衣”的描述。

尽管季节变换之际反反复复,尽管有“二八月,乱穿衣”的描述,民间对衣着的厚薄、增减还有“春捂秋冻”的民谣。

民谣听得多了,也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太在意,但是,当冬春交接,反反复复的季节,整天为天气寒暖,衣着多少而费心伤神的时候,突然发现“春捂秋冻”里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是无奈。

“春捂秋冻”,意思是说,不能春天来了,气温略一上升,便一心图潇洒、俊俏,脱下厚重、笨拙的棉衣,换上靓丽、轻便的春装,而要把棉衣多穿些时日,捂一捂,免得风寒着凉,以便更好地适应春夏温暖和炎热的天气;等秋天要走了,不要天气稍稍一凉,便急急忙忙把厚厚的棉衣穿上,要适当地冻一冻,锻炼锻炼,增强一下御寒的能力,顺利地度过寒冷的冬天。

“春捂秋冻”,总的是要人们不要急于更换衣服,以不变应万变的聪明做法,应对季节的变化,应对气温的升降,对季节的变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人可以更健康、更惬意地生活在季节与季节的变换之间。

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我打心眼儿里佩服老祖宗的科学、高明。

佩服之余,仍要穿衣,仍要增减,于是,挑出合适的衣服,合理搭配,收拾停当,出门上班。

穿着厚薄适中,温暖舒服的衣服,心里还是惬意极了,活动也便捷多了。

惬意也惬意了,便捷也便捷了,惬意之后,便捷之后,想过去自己在农村的日子,想现在仍在农村的父老乡亲的日子,突然发现“春捂秋冻”的民谣里包含着几多的无奈,几多的自嘲。

过去,在农村,到了冬天,一家人都能穿上棉衣棉裤,那真是谢天谢地了。而棉衣棉裤里面的内衣,还有外面的外套,那是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什么叫奢望啊?就是有了棉衣棉裤,还想有一套内衣,那怕是家织的粗布做的。外套?如果你这么想,乡里人一定以为你疯了,心太高了,太铺张了,太浪费了。

所以,一个冬天,多数的农村人是一件棉袄,再加一条棉裤度过的,中间,再无任何其他换洗的衣服。这样,已是非常幸福了,还有许多人连像样的棉衣棉裤都没有呢。

冬天,在乡下,洗衣服,换衣服,也是极少听说,更是绝少有的。

而真到冬去春来,天气渐渐转暖,人们本应脱去厚厚的冬衣,换上轻便的春装,可哪来的春装呢?

那时,看到从城里来的亲戚穿的挂了里子的衣服,觉得这衣服真是高级极了,漂亮极了。农村人称一层表,一层里的衣服为夹袄,只有富足人家的老者才有资格有的,而且有了,也是舍不得穿的,放在箱底多少年了,才在非常的日子,隆重的仪式上,偶尔拿出来穿一下,仪式结束,马上脱下来,放回去接着珍藏起来。

这样的日子,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还没有到来,你总不能在乍暖还寒的春天脱了棉衣光了膀子吧,那多容易风寒着凉啊:“春捂秋冻”,多捂一捂吧!夏天到了,索性把厚厚的棉衣脱下,着一小褂,或者直接光着膀子就行了。

没有经过农村贫寒艰苦生活的人,是很难体会那包含在民谣里的无奈与自嘲的。所以,多年以后,一则关于酒鬼摔跤的笑话,说酒鬼摔跤后,一摸屁股,湿了一片,大叫:上帝,千万别是酒瓶破了!别人以为很幽默,很好笑,我却觉得一点都不幽默,一点都不好笑:屁股破了,可以长好;流血了,没有什么大碍!可酒瓶破了,酒洒了,谁还能再把它弄回来呢?覆水难收。酒洒了,一样是收不起来的!

酒鬼的嗜酒,无人理解得了。

乡人的穷困,一样无人理解得了。

琢磨罢“春捂秋冻”,就在想,如此的民谣还有吗?民谣里真的包含着贫困的无奈和自嘲吗?

有!“原汤化原食”。

人们吃完了面条,饺子一类的主食,千万不要把煮面条、饺子的汤汤水水倒掉,那可是宝贝哟,帮助人消化的:原汤化原食。喝碗汤吧,不要把上好的面汤糟踏了。

原汤是可以帮助人们消化,可如今人们不再喝原汤了,身体一样很好。原汤化原食,实质是可惜那含有一点点小麦面或者玉米面的汤水,舍不得倒掉而已。

而“打是爱,骂是爱”,一样向我们昭示着在特定时期人们思想和精神的贫乏,表达方式的简单和陈旧。

还有诸如“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豆腐滚千遍,给肉都不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穷家万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这每一条我们耳熟能详的民谣里,都包含着诸多的无奈与自嘲,都带着浓重的物质与精神匮乏的痕迹。

今天,人们生活富足了,物质条件好了,精神世界丰富了,再不用为着衣食住行而发愁犯难了,人们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衣冠得体,走出家门,走向广阔的天地,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尽管“春捂秋冻”之类的民谣依然在流传,但那里面更多的是先辈的智慧与教诲,而早先的无奈与自嘲已消失殆尽了。

消失殆尽了,我们就不会那么全面、深刻地理解、体会那些民谣的含义和先辈的艰辛,所以,书此《无奈的民谣》,算是留此存照吧。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2-03 08:34:22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之二:虚张的声势



诗人杜甫在《客至》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中国向来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荒山有远亲”的陋习,更何况是地处偏远的贫寒人家,来往的亲戚朋友自然就绝少了。但少,不意味着没有,还是多少有一些的。亲戚朋友之间有走动,就有招待,就有礼数。

在北方,无论年节亲戚间的走动,还是婚丧嫁娶的举行,待客吃饭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在这吃饭饮酒之间,就有许许多多的礼数,也有许许多多的规矩。

首先是座位的讲究。这礼数常常是让主家,让招待的一方诚慌诚恐,稍微招待不周,将座次排错,轻者有人会拂袖而去,重则有人要掀了桌子搅了局,让所有欢乐或者肃穆的气氛荡然无存。

自幼生活在北方的农村,做客与陪客也是做过几回的,从中也就领略了北方农村待客的礼数与规矩。

所以,多少年以后,离开家乡,出去上学,在外工作,岁月流逝之间亦经过无数的招待场面,座次是要讲究的,但总觉得不至于讲究到那种地步,较真到那种程度。大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会议上不断地露面,风头早已出足出够了,在酒宴之上再过于讲究,过于较真,似乎就有失风雅,有失大度了。而我的同乡则不同,一年四季,甚至一生一世,都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村子,从未翻过村外的那道山梁,好不容易有一次露脸的机会,计较计较,讲究讲究,似乎也无可厚非,应该给予理解的。

座次之外,就是劝酒让饭。在汉语之中,有关这劝酒让饭的,就有布菜、夹菜、斟酒、筛酒、猜拳、行令之类的词语,真正要搜罗齐备,怕要列一个长长的单子,让人觉得世界之大,知识之丰,讲究之多,礼数之繁,自己只能自惭形秽,自叹浅薄。由此可见这讲究、礼数的复杂、烦琐。

北大 张辛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座》讲“中庸”时说:过去,我们到一个人家做客,一般都是坐长板凳,那么你坐什么地方?你坐在正中,那就没有教养;坐偏了不行,要摔跟头。坐在什么地方?正中偏一点,这个地方最合适,那么这个地就绝不是正中的中。

张先生是在讲“中庸”,其实也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做客时的心理:要尊严而不失傲慢,须谦虚而不失下贱,民间把这称之为“拿捏”,端着架子,不至于失了体面、威严,又保持谦恭与随和。这“拿捏”,可是需要功夫,把握住分寸的,否则没有“拿捏”好,鸡飞了,蛋也打了,一头不得一头。

那么,有了客人的“拿捏”,自然就有主人的反“拿捏”,于是,劝与让就成了北方酒宴之上的重头戏。

当凉菜上齐,客人坐好,主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劝酒,常常是酒过三巡,便要猜拳、行令。如果在酒桌之上,猜拳猜不赢客人,行令行不过客人,主人,包括主人请来的陪客者,自己一杯接一杯地将黄汤灌下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反之,亦然。这样,一方是坚持不喝,一方是坚持让酒,持久战、拉锯战就展开了。

这样的局面,一般的酒宴倒在其次,尤其是婚宴之上,表演得可谓淋漓尽致。娘家送亲一方人等与婆家迎亲一方人等形成阵式分明的对垒双方,各不示弱,各不相让,于是,这酒宴常常是从中午延续至掌灯时分,甚至是午夜。

而乡下又没有旅店客房,一个个客人喝醉了酒,只好安置在牛屋装盛草料的房子里,用麦秸盖上,任其酣睡而已。

于是,农村场院内搭起的帐篷间,酒宴的大管家不时兴高采烈地大叫:“又好一个!”旁边帮忙的人就知道,送亲的娘家人又喝倒了一个,于是便有两个人进去,将酩酊大醉的客人搀进牛屋,往草堆里一扔,任其酣睡去了。

送亲的娘舅见大势已去,败局实在无法挽回,便说:上饭吧!外面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一众人等便把汤汤水水、馒头面点蜂拥一般上来,送亲与帮忙的一应客人草草吃了饭,无论天有多晚,人有多醉,一总踉踉跄跄上路回家。

客走主人安。

主人在客人走后,拖着疲惫的双腿,眯着瞌睡的双眼,再去收拾那些狼藉的杯盘、残羹剩饭。

多年以后,不止一次地思考这习俗的由来,这习俗背后的原因,我把它归结为:贫困。

在农村,婚丧嫁娶、盖房起屋,都是大事,需要多年的准备、积蓄,方能够将一件大事办得排场体面,而排场体面背后,仍是贫困,之后是更为贫困,需经了多年的努力,才可以缓过神来的。

这种情形之下,主人是要讲排场,充大方,让客人吃好喝足,又不至于把家中吃喝一空,所以客人一旦真的放开吃喝,又会招来主人的许多不屑与鄙夷,客人自然要端架子、摆谱,表示不多吃、不多喝。但不多吃不多喝又会亏了自己的肚皮,所以只能端着架子吃喝,吃喝之余也要把谱摆足。于是便有拉锯战,便有持久战,便有劝酒,便有劝饭。

有这样一则笑话,足可以说明问题,足可以揭示出主人的心态。说某人招待客人,烙了两张特别大的炊饼放在餐桌上。主人的孩子一看见多日没有吃过的白面饼,吵闹着要吃。主人把一张大饼搡到孩子面前,粗声粗气地说:给,你吃!你吃就得吃完。你吃不完,看我不打你的屁股!

客人一看,天!那么大的饼,自己也吃不完。吃不完,岂不是也要被打屁股。于是,便不吃饼,只喝碗稀粥,就几口咸菜,便离席了。

婚宴之上,无论喝至微醺,还是烂醉,客人都有说辞:我不喝,他们死命劝,不得已如此!振振有词。而主人家呢?喝!喝就让你喝好,喝高,喝醉,看你还喝不!

多年以后,见有自动餐,觉得这才是富足,这才是从骨子里的富足,愿吃多少吃多少,愿喝什么喝什么,无所顾忌,无须劝说。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里讲刘贡父以“皛(jiǎo)饭”(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招待苏轼,而苏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毳(cuì)饭”回请刘贡父,“盐也毛(冇,音mǎo,“没有”之意),萝卜也毛,饭也毛”。

但此事只关文人间的风趣谐谑,非关富足礼数,为文坛增一掌故,添一笑料罢了,而北方农村待客的规矩、礼数,只是虚传的声势,外强中干而已。一样是笑料,只不过少了许多风趣,多了几多的辛酸。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2-03 08:41:2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之三:辩证与缺失



我们在阐述道理,解释问题时,免不了要引用借鉴民间的谚语,历史的古训,但引用就引用了,借鉴也借鉴了,对民谚与古训,从总体上给予关注、认识、评价,好像还是没有过的。
作为一介教书先生,要教书育人,不敢对莘莘学子的前程少有差池,掉以轻心,自然要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尽力完善自己,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名师出高徒,高师出俊徒”的名言古训。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要求表达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相信每一个教师看到、听到、想到这句话,都不再会懈怠,而会迅速警醒。
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要求明确了,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要求呢?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从来都是强调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相长,是学习过程中的至理名言。所以,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要求一样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训词。教师、师傅的主导作用固然关键,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同行而无同利,有同学而无同功”。大家一样都在一个屋檐下,接受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师傅的指导学习,但是成绩与技能却不尽相同,不会一样,说明了什么?
个人的天分,主观努力等等使然。
综观关于师生作用与要求的两句话,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前辈先贤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是非常辩证,非常科学的。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一方,考虑到了事物的变化、运动。
类似的民谚古训还有很多,一样是非常辩证,非常科学。
诸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中国人向来讲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熏陶,而在这上面,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很突出的,所以重视环境这一关键问题,渲染熏陶的作用,是可以让人理解的。孟母三迁,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典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世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恶劣的环境中,一样可以洁身自好,特立独行。强调自身的素质,高洁的追求,突出品质的重要。《爱莲说》是这一理论的极至,松、梅、竹、菊是这一精神的象征,屈原则是这一精神的永恒标志。
还有:
从小看大,三生儿至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强调要抓住时机、机遇,从一开始就抓紧抓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否则可能会遗憾终生。
但又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告诉人们,失误可以补救,错误可以纠正。
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让人慎重而警惕,力求不要犯错误,不要出差错;但一旦犯了错误,出了差错,也不要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改了就好。
一般的错误如此,即使更严重的,纠正了,也同样可以是好样的,同样可以得到原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人不过如此,况其它错误、过失呢?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
虎父无犬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强调出身的重要、关键,标准血统论的宣传口号。
不肖子孙。
纨绔子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相“蹑足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
富不过三。
出身,血统,并不是保险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不努力,不争气,只靠祖上的财富、荫庇,终有一天会破落衰败。而经过刻苦努力,奋斗打拼,平民百姓,乡野子弟,一样可以有出息,一样可以出人头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好文武艺,鬻于帝王家”,给官宦子弟以警醒,给平民百姓以希望。
人靠衣妆,佛靠金妆。
人靠衣妆,马靠鞍妆。
七分长相,三分打扮。
人的外表是门面,给人产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提醒人们注意仪表打妆,言谈举止,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则突出人内心世界,内在素养、气质、学识的关键。
如此辩证地强调相反相成两个方面的民谚古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正因如此,一个西方人在听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老乡说“若包子皮上没有18个褶就不算是包子”之后,知道又有“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便惊叹:一个包子就能衍生出这么多的学问。
祖宗先贤的聪明睿智,让西方人叹服,一样也让我们五体投地。
但是,在我思考这些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另外一点:在稳重与创新,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创业与守成等方面却一反其他问题辩证与全面的惯常作法,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强调一个侧面的材料非常丰富,而与之相对,相反的一面则资料极为贫乏,即使有,也多是舶来品,多是近现代人的创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谗必随之。
明哲保身。
韬光养晦。
积毁销骨,众口铄金。
三人成虎。
谎言重复千遍即为真理
出头椽子先烂。
枪打出头鸟。
树大招风。
人怕出名猪怕壮。
将出名、出头、先行、创新、创造的下场结局,说得非常可怕,非常恐惧,提示人言之可畏,舆论之可怕,人们要稳重慎行,注意待人接物,个人言行,不可妄自行动,尤其不要带头行动,以稳重,中庸为上,“羊随大流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从乎流俗,不要持立独行。
而与之相反的,提醒人们敢作敢为,敢为天下先,创新、创造的训辞,却少之又少。遍查典籍,苦思冥索,搜索来的几条,无奈与消极的意味又非常浓郁。
公道自在人心。
身正不怕影子斜。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希望人们能够公正在心,正确评价,期待岁月流逝来做见证,而自己主动去申诉,去求证,去辩驳的成份几乎没有。
在这一方面,号召大家敢于行动,不受世俗左右,最有影响的名言大约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创新者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从只有荆棘的荒野开辟道路的人”,然后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些名言的阐述者,一为但丁,中世纪的意大利人;一为鲁迅,五四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一为毛泽东,我们的“大救星”。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在创造、创新,敢为天下先上的不足。社会生活中的流长蜚短,人言可畏,是形成这一现象的要因。
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上,强调客观条件的似乎更多一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论述极少,甚至没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功。
欲速则不达。
对于客观条件、前期准备,做了充分的提醒论述,但是,要珍惜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则只发现有民谚“手不溜,怨袄袖”,还有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再就是毛老爷子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这一方面,倒是“铁人”王进喜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掷地有声。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并不是一味地胡来蛮干,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干好工作,不是消极的等、靠、要。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提倡振作精神。有了精神,就有力量。我想,这一点上,我们是对的。一个人精神振作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振作了,就会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
在创业与守成方面,中国的传统好像更强调苦拚苦斗。
生于忧郁,死于安乐。
创业难,守业更难
而“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在世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被人们当成颓废、萎靡的表现。
从这一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本来非常辩证、客观的中华民族,在某些方面,在某些问题上,是存在着缺陷,存在着偏失的。
我想,一个辩证、客观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既稳重踏实,又敢为天下先,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创造性,善于创新、创造;可以创业,也可以守成;能够吃苦,亦会享受的民族。
当我们的民族能够发挥历史传统中优秀的一面,弥补缺失之处,我们这个民族才会真正是“一头睡醒的雄狮!”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2-05 08:13:0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之四:倒退的成长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子女的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将父亲与师长教育子女、学生的责任排列在第一位;《增广贤文》中也有“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对疏于子女教育的恶果阐述得非常清楚,足以引起每一个家庭、每一双父母的警惕。

而子女教育,第一重要的,又是诚实教育。在这一方面,除了近现代“狼来了”等寓言,还有列宁摔碎花瓶、华盛顿砍掉樱桃树等故事外,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成语,早已将诚实、诚信这一品质强调至无以复如的地步,提高到不能再高的高度。

徙柱立信。

抱柱之信。

生死约定。

诚信无价。

金口玉言。

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应该说,在每个人的童年、少年时期,无论从父母,还是师长那里;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那里,接受到的无一例外是诚实教育、诚信教育。

但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孩子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却逐渐发现,成人的游戏规则,与儿童所受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父母、师长教育大家诚实、诚信,说谎不是好孩子,可是他们自己却堂而皇之在撒谎、骗人,而且认为天经地义,本该如此,不感羞耻,不觉脸红,甚至以虚伪、撒谎为能事。

一天,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个比赛。一个选手表现平平,甚至说是等而下之,但多数评委却给他打出了较高的分数,我脱口而说:“这人一定做了工作啦!”

“做了什么工作?什么叫做工作?”坐一旁的儿子马上问我。

我无言以对,不知如何回答儿子的发问。一旦将成人世界的真相告诉孩子,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无法理解的事情,给他纯洁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

我只得说: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长大了,你就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在给我们的孩子预设一个陷阱。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断地灌输给他诚实的理念,忠厚的信条,而等待他的成人世界,却是一个虚伪、欺诈,撒谎成性,道德论丧,人格缺失的肮脏所在。

面对如此的现实世界,成人空间,我们曾经迷惑过、彷徨过,我们的孩子正在迷惑、正在彷徨,从一个近于童话的纯真世界,一下子堕入现实的丑陋时空,让任何人都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从初时的迷茫,到逐渐麻木,再到似乎醒悟,一个个真正的人异化了,异化而为兽,而为鬼,而为兽与鬼亦不齿的东西。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一板正经,满脸严肃,一点儿也没有光溜溜、赤裸裸来到这世上的赤子坦诚相见的可爱,遮遮掩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反而让人十二分的厌恶。

人前且说三分话,

不可全抛一片心。

“聪明”、“智慧”的成人,一个个戴着假面,脸上挤出僵硬的笑容,相互间察颜观色,揣摩心理,勾心斗角,面上阿谀奉称,私下奸诈险恶,于是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货、做假帐,这个世界成为虚假充斥,大行其道的地狱。

一般的小人物,一般的平民百姓,为生活所迫,现实所困,说些违心话,办些违心事倒也罢了,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那些衣冠楚楚,言之凿凿,堂而皇之,威风八面的大公司、大老板,甚至政府官员,一板正经,一脸严肃,认认真真地做假,堂而皇之地撒谎,以至于共和国的总理给本应该以诚信为本的会计学院题辞竞为:不做假帐。

由此可见,虚假、虚伪到了何等猖獗的地步。

人们说:从小看大,三生至老。

但是,儿童时期的诚实,成人时代的虚伪,如此的成长,不是进步,倒是一种实实在的倒退。

一个人倒退了,堕落了,不要紧,不会影响了大局;但是一个民族倒退了,堕落了,诚信失掉了,一个不知羞耻,没有诚信,精神涣散,欺压良善,惧怯暴力,自私自利,任性偏狭的世界,是让人不敢想象的。

那样的成长,倒不如年幼无知、天真善良的好。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2-05 08:14:46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之五:堕落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我们这个时代之中。这个时代,一如阳光与空气,我们须臾不能离开。尽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还是能够如清楚地知道空气清新与环境污浊,阳光灿烂与天气阴沉一样,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无耻的时代,一个堕落的时代。
时代的无耻与堕落,明显表现在那些终年在有形的舞台上歌哭表演,出头露面的艺人。这些艺人,歌星、影星、笑星……只要是在舞台上抛头露脸的人,少出其外者,多为彀中人。出了小名之后,亦或出了大名之后,仍想进一步出名,进一步引起轰动,女性星星们常见的手段就是露和脱,露和脱不灵了,就是“献身”,就是上床,当人们对白花花的肉体不感兴趣之后,便要借助于炒作。男性星星们先天不足,前一条路子不宽,不得已后一条道要多走些,与女性星星们一起,甚或较女性星星们更起劲地炒作。炒自己的绯闻、丑闻、婚变、情变、吸毒、嫖娼、卖淫、同性恋、私生子……而那些娱乐小报的记者及无聊的市民,还有数不清的fans,如追腥逐臭之徒,附膻喜秽之夫,对如此的新闻,趋之若鹜,津津乐道,甘之如饴。这样,也就正中男女星星之下怀,借机从fans身上敛财,然后再用这些聚敛而来的钱财去炮制那些武打、凶杀、情色、搞笑的肥皂剧、泡沫剧,鼻子一把泪一把的歌,哼哼唧唧的曲,嗯嗯啊啊的段子,换取更大的名声,召来更多的fans,聚敛更丰的钱财。
更有甚者,这些星星们在炒完了绯闻、丑闻、婚变、情变、吸毒、嫖娼、卖淫、同性恋、私生子……之后,挖空心思,苦思冥索,发现除了脸皮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炒了,于是又有人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石破天惊地炒起“头皮”来。
于是,陆陆续续有不少的星星开始宣布勘破红尘,厌恶俗世,要剃度出家,要当和尚尼姑去了。脸皮之后,头皮一炒,多少还是让人稍稍觉得新鲜的,略有几分可惜,一时自然又招来不少眼球的关注。
但是,星星们宣布要剃度出家之后,都是久无下文。而fans发现,他们并没有隐入寂静的山林,遁入深幽的古寺,倒是在灯红酒绿的尘世醉生梦死,在霓虹闪烁的舞台尽情表演。如果我们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对照回忆一下,除了民初的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门,世上少一个李叔同,多一个弘一大师之外,就是当代的歌手李娜于天门山剃度出家。李娜不见了,只有释圣昌古佛青灯之下潜心礼佛。除此二人,似乎还未见有什么艺人、名人真正出家礼佛的。
一些看穿了星星们如此把戏的人,不无调侃,不无讽刺地把这归结为炒罢脸皮炒“头皮”。
在看过“头皮”二字之后,我突然起另一个词“老头皮”。
林则徐有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的诗句。在这诗之中,更有大家不熟悉的“戏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全诗如下:
身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试吟断送老头皮”,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昭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这回断送老头皮”中“头皮”之意,并非如今日炒作之艺人,意欲借宣传自己要剃度出家,以期借顶上一片不毛之地,光溜溜的“头皮”引起众人关注,吸引更多的眼球,而是“性命”之意:这次官府要拉你去砍头了。
同样是“头皮”,但一风趣,一可笑。文人的斯文,艺人的风度,已被岁月的流水,横流的利欲冲刷净尽,只剩浅薄、可笑与可怜了。
过去的文人,在个人的良知、追求,与朝廷的苛政、黑暗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苦苦捱日子,但他们并未因生活之艰辛,利禄之引诱,而丢掉了自己的人格与节操,正是如此,他们才赢得了朝廷的器重,社会的推崇与民众的爱戴。设想这些人,在坎坷与贫困之时,在功名与利禄面前,人格冰消,节操雪融,脸皮骤厚,利欲顿增,“这回断送老头皮”的文坛掌故就不会出现,相信后世对他们的尊敬与景仰也一样没有了。
文人堕落了,艺人堕落了,较官吏的堕落大约更可怕。文人、艺人身上,更多的是良知、是教化,是寓教于乐之乐,是潜移默化之潜默。
以无耻为不耻,在无耻之间潜移默化,还能不可怕么?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老小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1-22
帖子: 89
来自: 中国大陆
老小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2-05 08:15:4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之六:可怕的一致



日前,媒体报道“韩国将申报‘端午节’作为本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一出,立即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群情激昂。“保卫端午节”,一场充满火药味的文化争夺战,好像一下子就拉开了,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地方官员,其观点、情绪,惊人地一致。
几年前,在下写过《敝帚自珍》一文,对中国人在只有失去了,才顿觉珍贵;在别人染指了,才恍然大悟的做法深感痛心和不安。而现在,一个端午节,一个在南方水乡更为隆重,一个纪念诗人、伟大的爱国者屈原,一个要赛龙舟,要吃粽子、喝雄黄酒的节日,一个被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淡忘,甚至是不屑的传统节日,别的国家要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了,我们才惊呼,要保卫自己的节日,保卫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次,与过去的做法,平时的行为,如出一撤,而且众人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在这场属于文化,属于观念,属于思维的“战争”中没有第二种声音,更不用说第三种、第四种声音了。我们除了要“奋力保卫”,似乎别无思考。殊不知,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同。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情况出现,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中国人已经在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习惯了统一性、一致性,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如果“一致通过”,“一致拥护”,那才是正常的;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表示反对,就会让国人觉得不正常,人们会非常的不理解、不习惯。
所以,中国要申办亚运会、奥运会,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广大民众都非常一致。似乎申办不成功,就是奇耻大辱,是国际不给中国人面子。中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没有成功,国人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大家异常激愤,即是明证。而在国外,此类事情,不同的声音很多,反对的民众不少。况且申办,也只是一个城市的事情,与国家事务、民族感情扯不上太大、太多的关系。
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一样如此。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依然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莫不欢欣鼓舞,许多人还是“举双手赞成”。但是,这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水力、电力、建筑、地质、气候、生态保护、持续发展等等复杂学科的巨大工程,其自身包含的学问、奥密,运作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问题,将来引起的变化、影响,不要说平民百姓,即让一般的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亦不太清楚,不太明白,欢欣鼓舞,双手赞成,不知有何依据,从何而来,冷静思考一下,倒觉得不少人是盲目随从,盲目乐观,老百姓称这种情况为“傻乐”。
但这种“傻乐”、盲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的性格。五千年的古老传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羊随大流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男女老少着一色,八亿人民八个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让人们无论从意识上,还是行动上已经没有了个性思维、个人思维,大家共同思维、公众思维的模式,早已形成,于是,当任何事情出现,我们常常是没有思维,也无思考,便轻率地表了态,并且随之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城市、乡村的建筑样式是统一的、生活追求是统一的,教育模式是统一的、教材是统一的、考试是统一的、录取是统一的,上班时间是统一的、下班时间是统一的、休假时间是统一的,吃喝是统一的、穿着是统一的、娱乐形式是统一的,连贪污腐败都是统一的。
所以,我们才有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思维共性化,思想模式化,行动统一化,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理性的行动,在我们这个国度,已经极少存在了,所以,当没有约束,没有条条框框,让我们自己独立行动时,我们反倒手足无措,手忙脚乱,不知如何行动,自然就要乱了。
我们今天高度一致,全民族统一保卫我们的端午节,保卫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一日冷似一日,而洋人的节日在中国一日热似一日。西方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迅速进入中国,西风东渐,我们的年青人追求的是热闹,是新潮,是时髦,是酷。我们保卫一个具体的节日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保卫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文化;我们具体的行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思维的层面上,文化的层面上有些思考;我们的政府如何表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民众如何行动。
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大家有事,就要找市长。市场经济了,有人提出:不找市长找市场。经济问题如此,文化问题一样如此。
1942年,即民国三十一年的双十节,林语堂在《上委员长外交方策意见书》中即有言“所谓外交进攻,所谓布迷阵之道,第一在于朝野声气相通。朝柔野刚,朝轻野重,发生呼应之效,成一严密系统,而后有迷阵可排”。
上下同心,高度一致,好!但不是所有的问题这样都好。在某些问题上,统一、一致,反倒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变通的空间。外交之中,政府间发生误会,常常宣布:同声传译有误。将责任往翻译身上一推,万事可以重新商量。若没有翻译中转这一环节,推无可推,缓无处缓,只有尴尬。中国话,老将不对脸,就是这个道理。即便如此,也一样可以无中生有,仍然往翻译身上推,这也不是没有过的事。笑话归笑话,国家大政,民族前途为重,小节也就无暇顾及了。
朝野声气相通,不仅仅是言论的一致,关键的,是行动的一致,方向的一致。现实问题,生活问题,莫不如此。
《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巧演“空城计”,如果没有个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从众,从常,三国鼎立的戏便不能再演下去了。
我们生活中,如果思维受到扼制,我们的灵感就会枯竭,我们就不会再有什么创造。当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习惯一旦形成,我们才真正发现,思想解放天地宽。
千士诺诺,莫如一士谔谔。
我们应该从“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常态,又是非常态下走出来,走到“一切服从真理”的自然状态。这个世界,有不少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这少数人,是能够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的人。
你我若如此。

这人,就是你我。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5-03 11:28:09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民俗感悟,不错的一组。
不过,篇(1)列举的似有不少是简练而富有意义的谚语。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William Zhou周道模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6-10
帖子: 3950
来自: 中国四川广汉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5-20 01:25:2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有思想、重批判、真爱国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
周道模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禾源
秀才


注册时间: 2009-06-14
帖子: 195

禾源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5-20 16:07:52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确实是挺好的一组文章,可加精!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