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人物列表
段成式 Duan Chengshi(唐代)柳宗元 Liu Zongyuan(唐代)元稹 Yuan Zhen(唐代)
牛僧孺 Niu Sengru(唐代)张鷟 Zhang Zhuo(唐代)李绛 Li Jiang(唐代)
蒋防 Jiang Fang(唐代)白行简 Bai Hangjian(唐代)李德裕 Li Deyu(唐代)
张固 Zhang Gu(唐代)裴铏 Pei Xing(唐代)袁郊 Yuan Jiao(唐代)
郑綮 Zheng Qi(唐代)韩偓 Han Wo(唐代)孙棨 Sun Qi(唐代)
吕岩 Lv Yan(唐代)钟离权 Zhongchi Quan(唐代)孟棨 Meng Qi(唐代)
冯贽 Feng Zhi(唐代)佚名 Yi Ming(唐代)范摅 Fan Shu(唐代)
裴庭裕 Pei Tingyu(唐代)张莹 Zhang Ying(唐代)王方庆 Wang Fangqing(唐代)
郑处诲 Zheng Chuhui(唐代)戴孚 Dai Fu(唐代)薛渔思 Xue Yusai(唐代)
封演 Feng Yan(唐代)赵元一 Zhao Yuanyi(唐代)张文成 Zhang Wencheng(唐代)
张读 Zhang Dou(唐代)李朝威 Li Chaowei(唐代)陈鸿 Chen Hong(唐代)
陈玄祐 Chen Xuanyou(唐代)李公佐 Li Gongzuo(唐代)薛调 Xue Diao(唐代)
皇甫枚 Huangfu Mei(唐代)沈既济 Shen Jiji(唐代)赵璘 Zhao Lin(唐代)
崔令钦 Cui Lingqin(唐代)刘肃 Liu Su(唐代)李濬 Li Jun(唐代)
高彦休 Gao Yanxiu(唐代)冯翊 Feng Yi(唐代)苏鹗 Su E(唐代)
李亢 Li Kang(唐代)唐临 Tang Lin(唐代)吕道生 Lv Daosheng(唐代)
刘餗 Liu Su(唐代)尉迟枢 Weichi Shu(唐代)慧立 Hui Li(唐代)
彦悰 Yan Cong(唐代)
温庭筠
唐代  晚唐(812年866年)

诗词《菩萨蛮 Song Form》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送人东游 To a Friend Bound East》   《利州南渡 Near the Lizhou Ferry》   《苏武庙 The Temple of Su Wu》   《瑶瑟怨 She Sighs on Her Jade Lute》   《鸡鸣埭曲 Tai Ji Ming Qu》   《织锦词》   《夜宴谣 Ballad Banquet》   《莲浦谣》   更多诗歌...

阅读温庭筠在诗海的作品!!!
  (约812 —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 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温庭筠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一派“花间词”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温庭筠(?—866),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他
  一些近体诗十分像李商隐,如《经旧游》: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于此见娇娆。香灯
  怅望飞琼鬓,凉月殷勤碧玉箫。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条。坏墙经雨苍苔遍,
  拾得当时旧翠翘。
    他也很善于用典,色彩也很讲究,意象也很精巧,结构上也显出重叠回环,具有色
  彩美和形式美,有诗也写得伤感哀婉。
    但仔细咀嚼之下,可以感到温庭筠诗与李商隐诗有不少差别。李商隐对爱情、
  对理想追求是执着,他心中因此而深藏了痛苦,这种痛苦经过千回百转地咀嚼,写
  成诗歌,便已融入了诗意象之中,因而显得深远悠长,感人至深;而温庭筠诗则显
  得直露肤浅些,往往缺乏一种缠绕回荡韵味,诗语言比起李商隐来也清浅、疏朗一
  些,所用意象也更偏于外在具体描摹而不像李商隐诗歌意象具有非常强象征内
  蕴。
    温庭筠乐府歌行体诗受韩愈、李贺影响很深,十分注意意象神奇瑰丽和词藻
  色彩秾丽,但缺乏创造性。而他一些五言近体诗则又承袭大历以来诗人格局,境
  界较狭窄,内容也较单一,不过有些佳作对自然景物观察却很细,善于捕捉意象,往
  往能以清新简洁语言在尺幅之间表现出情景交融画面,像人们熟知《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尤其是三、四两句,摆落动词系连,将鸡声、茅店、月亮、人迹、板桥与霜六个
  意象平行呈列在读者面前,让人自行组合成一个有声有色境界,通过这个境界体会到
  行人辛苦、孤寂,因此极为受人称赞。
    温庭筠诗歌说得上漂亮,但个性特征并不突出,内容也比较浅俗单一,他成就
  主要还在词创作上,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介绍。
  
  [唐代文人词创作]
    盛唐文人所写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五、七言形式,但个别也有是长短句,如
  唐玄宗曾作有《好时光》,传说大诗人李白也写过《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忆秦娥》(“箫声咽”)(两词究竟是否李白作,向来争执不下,故在此不作详论)。
  但是,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则是在中唐才开始
    据说,大历十才子中韩翃在怀念失散姬妾柳氏时曾写过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而柳氏听说后,则回答了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前一首实际上依是《潇湘神》仄韵曲调,后来因为这首词太出名,所以常称《章
  台柳》,后一首又名《折杨柳》。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很难说,不过,这时依乐曲格式来
  写词风气确实已在文人中兴起了,其中最著名,是张志和《渔父》、韦应物《调
  笑》、戴叔伦《调笑》等。
    张志和,金华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待诏翰林,后退隐山林,自称“烟波钓徒”。
  《渔父》五首,据说是他在湖州一次由颜真卿主持宴会上所作,其中最被人传诵
  是第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中白、红、绿等明丽色彩及富于江南特色鹭鸟、鳜鱼、桃花水、斜风细
  雨,构成了一幅精美画面,流水般韵脚和轻快变化节奏,又使它读来流畅而轻盈,
  词中渗入了淡泊闲适情感,则令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人生情趣。因此,它迅速传播
  开来,不仅后来唐宪宗闻名而“写真求访”(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就连日本
  嵯峨天皇、智子内亲王及滋野贞主也写了和词若干首。韦应物《调笑》二首,其一是: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
  穷日暮。
    写是边塞,通过一匹骏马焦躁不安形象,烘托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复杂
  情绪氛围。韦应物充分运用了这个词调急促节奏和反复重叠句式,将它与词内在情
  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艺术效果。
    元和年间以后,文人填词便逐渐多了。王建《三台》写扬州商人与妇人长久分
  别,诙谐生动,很像六朝吴歌;
    《调笑》写宫中女子憔悴与寂寞,也颇幽怨动人。白居易、刘禹锡二人也写了不
  少小词,像白居易著名《忆江南》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旧题白居易作《长相思》(“汴水流”)据研究者考证,非其所作。
    中间两句把春日江岸与江水景色写得极其明丽鲜艳。另一首《花非花》,据说是他
  自己作曲填词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写得朦朦胧胧,自有一种惆怅在其中。刘禹锡应和白居易《忆江南》虽然不能与
  白居易原作相比,但另一首《潇湘神》却写得极好: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末句尤其写得含蓄而富有韵味。
    统观从初唐到中唐文人词,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由于依曲调调式填写词风习
  渗入文人阶层不久,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文人运用曲调范围还比较狭窄,就现
  存资料看,文人词较常用是有限十几个曲调,如《一七令》、《忆长安》、《调
  笑》、《三台》等;相当多词作还是齐言体(即五言或七言四句),大约要经过改编、
  增加叠数或泛声才能入乐。第二,文人词在语言上一方面沿用了曲子词平易浅近,诙谐
  生动特色,如王建《三台》写商贾与妻子“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等,但另
  一方面则开始挪用了近体诗语言,写来精致凝炼、细腻华美。如刘禹锡《忆江南》中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柳宗元《杨白花》末二句“茫
  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都具有文人诗特点,绝非俚词俗谣可比。虽然燕
  乐曲调原本也用文人诗句入乐,但那毕竟只是乐工歌伎借用,如今文人开始填词,这
  样,文人诗语言以及思想情感便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了原来纯朴真挚、朴
  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原始状态,形成了一种正式文人文学体裁。
    晚唐温庭筠词,可以说是文人词成熟一个标志。
    与温庭筠同时代不少诗人都填过词,如杜牧有《八六子》,是现存唐代文人词中
  最早一首长达九十字中调,又如皇甫松,词作数量更多,他《摘得新》、《竹
  枝》、《梦江南》等,也都写得绵密精致。但是,在当时真正热心于填词而又对后世文
  人词语言、题材、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只有温庭筠。
    据《旧唐书》等记载,温庭筠是一个不修边幅,才思敏捷而又精通音律文人,他
  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却与当时“新进少年”即初出仕年轻文人和歌妓打得火热,也许
  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他大量地倚声填词。他现存有六七十首词作,所含曲调达十九种,
  其中如《诉衷情》、《荷叶杯》、《河传》等,句式变化大,节奏转换快,与诗音律
  特点差别很大,必须熟悉音乐,严格地“倚声填词”,才能创作。以《河传》为例: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娥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
  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这首词所用句式,二、三、五、七字不等,都是由音乐调式决定。以上片为例,
  似乎可以读成七、六、七、七字句式,但由于曲调内在规定性,必须断开,因而韵
  脚讲究也与诗歌格律完全不同。像头两句“上”、“望”,末二句“朝”、“潮”,
  都要连韵。这种句式错落参差,韵脚密集多变,节奏转换复杂形式有其与诗不同
  律美,作者也正是从词特殊格律来安排文字。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曾说:
  “《河传》一调,最难合拍,飞卿振其蒙,五代而后,便成绝响。”在促进文人对词
  特殊声律模式推敲与运用这一点上,温庭筠影响无疑是很大
    通常都把下面这首《菩萨蛮》作为温庭筠代表作: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
  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以艳丽细腻笔调描画了一个慵懒娇媚女子晨起梳妆情景,末句以“双
  双金鹧鸪”反衬女子孤单,含蓄曲折。词调两句一转韵,或平或仄,节奏纡徐回环,
  与词境相映互衬,应该说在字面推敲、篇章布局、音乐节奏上都很成熟。
    从这首词中确实可以看到温庭筠词特点。他词题材狭窄,所写几乎都是男女思
  慕或离愁别恨之情,像《菩萨蛮》十五首,大体都是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之类情怀。词本来是娱乐性艺术,有偏重风月艳情
  习惯,而温庭筠把它更推进了一步。同时,由于温庭筠颇有些贵游才子风流浮浪习性,
  对以女子为主描写对象心灵缺乏深切细致理解,而常常以观赏态度描摹她们
  体态、衣饰及一些外在举止。而且,像玉钗、翠钿、眉黛、蕊黄这一类对女性装饰
  述,在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看起来色泽明艳,细读之后,却觉得单调而缺乏韵味。当
  然,也有一些是写得很不错。如《菩萨蛮》第十一首表现女子相思惆怅:“雨后却
  斜阳,杏花零落香。”以雨后斜阳、杏花零落这样凄凉而又艳丽意象,衬托女子
  怀愁绪,有着特殊效果。再如《更漏子》下半阕: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室外梧桐夜雨声点点滴滴,好像把绵绵不绝凄寒之意注入人心头,而为离情所
  苦人彻夜难眠,便这样听滴滴雨声愁思到天明。这是写愁绝唱,历来为人们赞叹不
  已。
    值得注意是温词构思技巧与语言艺术。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文人,也是
  晚唐一个重要诗人,所以他常常把晚唐诗歌中那种层次丰富,含意深婉,善于表现细
  腻官能感受,色彩明丽,意脉曲折回环特色移植到词里来,开拓了词一个新境界。
  再则,温庭筠诗除了有李商隐相近地方,还兼有姚合、贾岛那种善于锤炼词语、用自
  然意象表达微妙感受长处,他把这种手段也用来写词,像“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菩萨蛮》之二)、“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之六)、“杨柳又如丝,驿桥春
  雨时”(之十)等,晚唐诗风味很浓。而《玉楼春》一首: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掠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笼中娇鸟
  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不仅词调形式与诗较为接近,从语言华丽、意象密集来看,也很像温庭筠自
  己诗。不过它也有词特色。故明人沈际飞云:“实是唐诗,而柔艳近情,词而非诗
  矣。”(《草堂诗余正集》)。
    当然,温庭筠词作中也有民间歌辞痕迹,像《新添声杨柳枝》“合欢核桃终堪恨,
  里许元来别有人(仁)”(其一),“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其二),
  《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或用双关语,或用巧喻,或直率痛快。
    也有清新自然白描笔法,如著名《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
  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毫无斧凿痕迹,结构疏朗连贯,情思幽渺悠长。但这并不是温词主要艺术风格,
  温庭筠词主要风格是音乐节奏韵律感强,语言华丽,色彩秾艳,意象细腻绵密,结构
  紧凑曲折,而题材内容单一,对外在形貌举止刻画长于对内在心理表现。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youth扫校)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