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人物列錶
張仲景 Zhang Zhongjing(東漢)竺大力 Zhu Dali(東漢)漢光武帝 Han Guangwudi(東漢)
漢明帝 Han Mingdi(東漢)漢章帝 Han Zhangdi(東漢)漢和帝 Han Hedi(東漢)
漢殤帝 Han Shangdi(東漢)漢安帝 Han Andi(東漢)劉懿 Liu Yi(東漢)
漢順帝 Han Shundi(東漢)漢衝帝 Han Chongdi(東漢)漢質帝 Han Zhidi(東漢)
漢桓帝 Han Huandi(東漢)漢靈帝 Han Lingdi(東漢)漢少帝 Han Shaodi(東漢)
漢獻帝 Han Xiandi(東漢)王景 Wang Jing(東漢)班超 Ban Chao(東漢)
隗囂 Kui Ao(東漢)隗純 Kui Chun(東漢)支曜 Zhi Yao(東漢)
康孟詳 Kang Mengxiang(東漢)曇果 Tan Guo(東漢)支婁迦讖 Lokaksema(東漢)
許慎 Xu Shen(東漢)袁康 Yuan Kang(東漢)吳平 Wu Ping(東漢)
竜樹 Nāgārjuna(東漢)
許慎
東漢  (58年147年)
姓:
字: 叔重
籍貫: 河南郾城

漢語 the Chineselanguage《說文解字 Shuo Wen Jie Zi》

閱讀許慎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许慎
  許慎(約58-約147) :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人。博通經籍,時人譽之“五經無雙許叔重”。著有《說文解字》十四捲,並敘目共十五捲,創按部首收字體例,是古文字學的巨著。
  
  許錦晶曰: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純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攻曺,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傢。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議》。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說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許慎建光元年(121),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衝獻書於帝。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墓髙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釐,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塚。《後漢書》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徵。千載不作,淵源誰澄。”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縣知縣溫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光緒年間(1875-1908),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新中國成立後三十七年(1985),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目前,許慎祠堂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許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許慎 - 《說文解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歷史最長的象形文字。今天,人們發現,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種文字所無法比擬的,當人們開始熱衷於研究漢字時,首先會想到許慎。
  
  許慎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他編撰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係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寬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彙的面貌,比較係統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論,是我國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也是1800年來唯一研究漢字的經典著作,是我們今天研究古文學和古漢語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沒有這部書的流傳,我們將不能認識秦、漢以來的篆書,更不要說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時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過去對漢字研究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現在和將來的漢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義。
  
  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它的價值不僅限於解說漢字,研究漢字本身,關於東漢以前的百科全書,貢獻很大。可以說《說文解字》是東漢末以前的百科全書。正如許慎的兒子在《上說文解字表》裏面所說:“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製,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說文解字》吸取前輩的研究成果,成為一部研究漢民族語言文字的係統的專著,不但對於後人研究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是唯一的經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遺産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階段。
  
  《說文解字》不僅在體例上和過去的啓蒙識字的字書不同,即在所收字數上,也比這些字書都多,如漢初把《倉頡》、《愛歷》、《博學》三書合編為《倉頡篇》,共3300字。西漢末,揚雄的《訓纂篇》共5340字,東漢賈魴的《謗喜篇》共7380字。《說文解字》裏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謗喜篇》還多了1973字。不論《爾雅》對於漢字的訓詁,《方言》對於漢語方言的研究,或《釋名》的音訓,《切韻》、《廣韻》的聲韻,無一不在《說文解字》的範圍之內。現在讓我們就《說文解字》的創造性,結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資料,來看它在漢字學史上的重要性。
  
  《說文解字》創造了字典式的體例。被稱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國第一部研究漢字的著作。《說文解字》的“分別部居,不相雜厠”,以偏旁分中的編製方法,一直成為編字典的一種主要體例。
  
  《說文解字》總結小篆綫條的規律,同時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來面貌。
  
  《說文解字》創造了“六書”的定義,並把“六書”具體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漢字發展歷史和規律的資料。
  
  《說文解字》通過小篆形體的分析,說明造字的本義,不但成為古漢語語音和詞彙的寶庫,並且保存了有關古代歷史、文獻、社會文化、經濟的原始資料。兩千年來,《說文解字》是文字學上的首創之書,也是最有權威之書,它的作者許慎的名字與他的傑作成為後人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橋梁和鑰匙。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離不開漢字,而許慎首開研究漢字之事,功莫大焉。
  
  許慎 - 許慎墓碑
  
  康熙四十六年的三月,百花盛開。在這令人陶醉的季節裏,郾城知縣溫德裕去郾城東部老窩、召陵一帶查看民情,當他走到姬石西邊的時候,不知道是道路坑窪不平抑或是擡轎的轎夫貪看景色,一不小心,打個趔趄,把溫德裕從轎內顛了出來。轎夫們馬上把他攙扶到轎內,接着打躬作揖請溫大人原諒。溫德裕擺擺手說,算了,走這麽遠的路哪能沒個閃失。他並不怪罪轎夫,不過他卻問一個年長的轎夫:這一帶有沒有古聖先賢?這位轎夫用手往西邊一指說道:“大人你看,西南高崗上有一大土塚,那就是許聖人的墳墓。”“許聖人?哪個許聖人?”“就是許慎呀!”是不是著《說文解字》那個許慎?“是啊!就是他。”溫德裕一聽,恍然大悟,可不是嗎,這裏是召陵,正是許慎的故鄉。想到這裏他慌忙下轎,和轎夫一塊步行來到許慎墓前,跪倒在地磕頭作揖,並慚愧地說道:後生小子溫德裕不知道許老夫子在此長眠,我路過此處本該來此拜謁,不但不拜,反而坐到轎內自高自大冒犯聖賢,唐突古人,實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違背了孔孟之道。接着他給許老夫子培土添墳。回去以後,又在墓前立了一通碑。
  
  許慎墓碑溫德裕立的碑是他親自撰寫的碑文。碑的右邊沿用真楷摘錄《後漢書·許慎傳》幾句並略有更改:“公諱慎、字叔重,召陵人,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氵交長。卒於傢。所著有《五經異義》及《說文解字》十四篇傳於世祀鄉賢。”中間突出“漢孝廉許公之墓”七個大字。後邊落款是:康熙丁亥三月、三原後學溫德裕立。溫德裕是陝西省三原縣人,自幼好學,熟讀經書,進士出身,他對許慎尊崇有加也是很自然的了。康熙丁亥是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到2007年這通碑恰好三百周年。
  
  另一通碑是光緒二年郾城知縣王鳳森所立。碑頂橫書“百世之師”。碑文為《許夫子從祀文廟碑記》,全文記述了許慎的功績。落款為“大清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某月𠔌旦立、賜進士出身誥受奉憲大夫同銜知郾城縣事王鳳森撰並書、縣教諭王宗輿篆額”。
  
  1946年鼕季,不知因為什麽,傳言有人要毀掉許慎墓前的兩通碑。這令許莊的老少爺兒們憂心忡忡坐臥不安,許發祥、許貴法等幾個人到墓地一看,果然碑後有破壞的痕跡。他們認為這碑不僅是對老祖宗許慎的紀念,也是他的後代整個許莊人的光榮,村莊上有識之士特別是幾個上點歲數的人下定决心要把這無價之寶保護起來。在臨近鼕季的一天夜裏,許貴發、許發祥、許德正幾個人,手拿麻繩,還有兩顆手榴彈,許貴法讓年齡最小的許德正(他當時纔12歲)觀風瞭望,他們把繩子和手榴彈連接起來,埋到碑的東西兩頭。過了三天,沒啥動靜,再看看碑也沒有毀壞的痕跡。原來,不知道誰放出風聲,說許慎墓碑前埋有手榴彈,嚇得誰也不敢去了。又隔幾天,許貴法他們認為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和萬全之策,就把兩通碑擡到了許長建傢牲口院裏保護起來,這一放就是近四十年。1985年,中國首屆紀念許慎學術討論會,纔又把這兩通碑重新竪立在許慎墓前。
  
  許慎 - 六書
  
  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纔有記載。漢代記述六書細目的有三傢,一為鄭衆,《周禮·地官·保氏》註中引鄭衆的話“六書:象形、會意、轉註、處事、假藉、諧聲。”一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雲:“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藉,造字之本也。”一為許慎,其《說文解字·敘》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藉,假藉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不僅指出了六書各書的名稱,還給每一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子。據唐蘭先生考證,三傢之說同出於一源,因為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根據西漢末古文經學創始大傢劉歆的《七略》刪節而成的,所列六書名目、次序也應本於劉歆所述,而鄭衆、許慎的學術師承又與劉歆有淵源,鄭衆之父是劉歆的學生,許慎之師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學生。然而三傢的細目有兩點不同:一為指事、會意、形聲的稱謂不同,二為各書次第不同。後世研究者認為,稱謂不同反映三傢對這三書的認識可能有差異,各書次第不同反映三傢對各種字産生的先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藉”。 漢代三傢,衹有許慎為六書下有定義,故要正確理解古人的六書說,必須弄清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說文一、 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着物體的外形而麯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日”字篆文象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
  
  二、 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
  
  由於許慎定義的說解含混而籠統,“視而可識”可作為對六書每一書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見”適合假藉字以外的各書文字,因而後世學者對指事的認識難免有異。今人於省吾、梁東漢對指事的闡釋,應最接近許慎指事說原意,在衆說中最為合理。他們認為,指事是一種用抽象符號來指示字義所要表達事物的字。
  
  三、 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嚮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許慎引《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止戈為武”,把“武”的本義解釋為製止幹戈(即戰爭)。“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許慎釋其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而按現代學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徵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聲符的形聲字,而非會意字。
  
  四、形聲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江”字許慎認為其本義是長江,“從水,工聲”。“河”字許慎認為其義是黃河,“從水,可聲”。二字是用與其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水”字作形符,分別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聲符來配合成的。
  
  五.轉註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於除“考”和“老”二字外,《說文解字》在釋九千多字中沒有用文字指出哪些是轉註字,許慎定義又過於簡略,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從古到今對轉註的不同解釋非常多,爭論了一千多年,至今卻無定論。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指出:“在今天要想確定許慎或創立六書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把轉註問題看作文字學史上已經過時的一個問題,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為它花費精力。”
  
  六.假藉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藉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假藉字是語言中一個表達某事物的詞義,本來沒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托這個詞義所要表達的事物,令字、長字就是這種字。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