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徐志摩 Xu Zhimo(现代中国)余光中 Yu Guangzhong(现代中国)卞之琳 Bian Zhilin(现代中国)
佚名 Yi Ming(现代中国)郭沫若 Guo MoRuo(现代中国)朱自清 Zhu Ziqing(现代中国)
柏杨 Bai Yang(现代中国)易中天 Yi Zhongtian(现代中国)林语堂 Lin Yutang(现代中国)
刘心武 Liu Xinwu(现代中国)贾平凹 Gu Pingao(现代中国)王蒙 Wang Meng(现代中国)
余秋雨 Yu Qiuyu(现代中国)李零 Li Ling(现代中国)孔庆东 Kong Qingdong(现代中国)
王毅 Wang Yi(现代中国)赵大年 Zhao Danian(现代中国)孙玉石 Sun Yudan(现代中国)
季羡林 Ji Xianlin(现代中国)伊能静 Annie(现代中国)杨刚 Yang Gang(现代中国)
梁实秋 Liang Shiqiu(现代中国)钱理群 Qian Liqun(现代中国)万安培 Mo Anpei(现代中国)
周国平 Zhou Guoping(现代中国)柯云路 Ke Yunlu(现代中国)蒋子龙 Jiang Zilong(现代中国)
吴宽林 Wu Kuanlin(现代中国)钱弘道 Qian Hongdao(现代中国)启功 Qi Gong(现代中国)
许知远 Xu Zhiyuan(现代中国)王晓峰 Wang Xiaofeng(现代中国)李燕杰 Li Yanjie(现代中国)
陈丹青 Chen Danqing(现代中国)陆小曼 Liu Xiaoman(现代中国)古清生 Gu Qingsheng(现代中国)
苗发勇 Miao Fayong(现代中国)袁媛 Yuan Yuan(现代中国)潦寒 Lao Han(现代中国)
史铁生 Shi Tiesheng(现代中国)吴虹飞 Wu Hongfei(现代中国)庄秋水 Zhuang Qiushui(现代中国)
萧乾 Xiao Qian(现代中国)王跃文 Wang Yuewen(现代中国)侯永禄 Hou Yonglu(现代中国)
杨昊 Yang Hao(现代中国)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现代中国)刘绍铭 Liu Shaoming(现代中国)
嘿嘿爸 Hei Heiba(现代中国)嘿嘿 Hei Hei(现代中国)张晓梅 Zhang Xiaomei(现代中国)
李书铭 Li Shuming(现代中国)绝望沧海 Jue Wangcanghai(现代中国)谭一平 Tan Yiping(现代中国)
蔡康永 Cai Kangyong(现代中国)姚雪垠 Yao Xueyin(现代中国)吴晓波 Wu Xiaobo(现代中国)
张清 Zhang Qing(现代中国)胡洪侠 Hu Hongxia(现代中国)翁帆 Weng Fan(现代中国)
朱大可
现代中国  (1957年)
籍贯: 福建武平

阅读朱大可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阅读朱大可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执著,使其在中国文化界产生广泛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和批评家之一。
  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中国文化守望者”朱大可入选,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朱大可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其代表性著作:《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目前已经三卷)等。前卫的思想、对社会弊端的激烈批评、独特的话语方式,以及守望文化现状的理性和
  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著作
   朱大可代表性著作包括:《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等。
  ·1983年7月,朱大可从华东师大毕业,被分配至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工作,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学时代的人文环境,他的心境转向压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此间,除了一篇《电影系统论》,他几乎中止了所有的写作,蛰伏了近两年之久。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85年,朱大可受邀参加在厦大举办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研讨会,“这改变了我的未来。”这次盛会几乎云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和最走红的人才。而朱大可则是“无名鼠辈”。回去后不久,他的第一篇诗歌评论《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问世,并于1986年发表在著名的前卫杂志《当代文艺思潮》上。
  “这篇文章完全背离了批评的一般准则,很幼稚,但有杀气,充满奇思怪想,与其说是在阐释他人作品,不如说是在自我卖弄。”对于这篇当年引起文学界普遍关注的文章,朱大可自己并不以为然。
  1986年,他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该文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钟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
  之后,凭借一系列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朱大可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锋批评家地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啊,狂得要死。”他说,在很高规格的学术会上,也可以藐视与会者,自己随性说一通,然后当场退会,“得罪了很多人,因为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
  “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是独生子,精神上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打小就自己跟自己玩,孤独惯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单上,评语里总有“骄傲自满”这几个字,“老师总希望我‘戒骄戒躁’。”如今,朱大可很少与人争论,他觉得“那个没意义,浪费时间而已。”他说这个的时候,还是露出了被小心藏起来的傲气。
  朱大可今年50岁。“其实我40岁就知天命了。”他端起茶,嘬一口。“我是很有争议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他低头又抬头,“其实,争议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的。我为下个世纪写作,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评判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