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巨川 | |||||||||
網筆號: | 侍天製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 | |||||||||
廟號: | 義宗 | |||||||||
陵墓: | 魯王墓 | |||||||||
|
朱以海生於萬歷四十六年五月十五日,卒於永歷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四十五歲。他是明太祖第十子魯荒王朱檀的九世孫(明思宗的叔父輩),魯肅王朱壽鏞第五子,魯王朱以派之弟,藩封在兗州府。1642年清兵破兗州,魯王府被洗劫一空,魯王朱以派自縊殉國。朱以海於1644年2月被明思宗封為魯王;但是朱以海正式受封四天後,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朱以海南奔。
福王朱由嵩即位於南京之後,命朱以海駐守臺州。1645年南京、杭州都被清軍攻下後,鄭遵謙、張國維等迎朱以海於紹興,7月宣佈監國,並且以1646年為監國魯元年,不奉唐王朱聿鍵的隆武年號。也因此,朱聿鍵與朱以海屢起衝突而無法合作,浙江與福建相繼為清兵攻破,朱以海逃亡舟山,並且與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合力抗清。朱以海也一度尋求日本的援助。
1652年8月,舟山陷落,朱以海移居金門;1653年3月,由於當時鄭成功與朱以海之間有所衝突,朱以海便自去監國稱號,由舊臣王忠孝、瀋佺期等人照顧;之間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門。
1661年1月永歷帝朱由榔在雲南遇害後,張煌言一度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是由於鄭成功與鄭經的不支持而未成。鄭成功死後,朱以海也一度無人服侍,1662年11月朱以海病故於金門。
1721年,臺灣府人朱一貴托稱為魯王朱以海裔孫,起兵反清,建元永和,追封魯王謚號侍天製道恭和襄定獻文敬武明德肅仁成皇帝,廟號義宗。但因朱以海從未稱帝,此追封並無意義。
陵墓
目前中華民國金門縣有魯王墓,是在1959年發現後重修的。《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鄭成功去世乃先於魯王。魯王死後,其世子朱弘桓渡臺灣,得到鄭經的庇護,直至明鄭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