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太子姬靜(後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傢裏,史稱“彘之亂”。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歸政於周宣王,自己“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史稱這段時期為“共和(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還有一種說法,僅見於《史記·周本紀》,稱所謂共和指周公、召公兩相行政。這裏的召公為召穆公姬虎,而同一時期文獻中卻沒有記載周公的名號(周定公一說出自偽《今本竹書紀年》),所以後代學者多有懷疑。
共伯和的代行王政事件與遺留下來的共城遺址,為世人曾現了三個不尋常的重大意義:一是共伯和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的新紀元。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國歷史處於傳說時代,其時間脈絡、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準確性非常差。現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歷史,大都是通過文物考古證實的,沒有文獻所據。而共伯和代行王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史官開始做編年體記錄,使中國從此之後的歷史脈絡清晰,記載翔實,直到如今,沒再間斷。因此。共伯和代行王政之事,不僅在當時是轟動天下的一件大事,而且到如今也仍然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