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历铭现象
2010-04-12 23:18:42
苏历铭现象
——从读苏历铭诗集《行走》想到的
文/王晓琴
意外地收到苏历铭的诗集《行走》,真是没有想到!之前并不太熟悉,曾经从网上看到点击过并链接了而已,很少交往和交流;我说这个无他意,是说我近年才上网重操习作,缺席于过去十多年的诗歌界之读写位置,所以关于苏历铭的事情就一无所知。当我读完这本诗集的序言《十年》时,我一瞬间感到震惊,震惊到不可思议——
一是,苏历铭曾经是一位金融界人士!据我这两年上网习作并“东游西逛”以来肤浅所知,写诗的多与学文的有关,少有金融方面的;
二是,苏历铭曾经竟然是颇受金融业内欢迎的留学归来的有相当专业并学术技能的金融操手;
三是,苏历铭竟然在鱼水于金融业之黄金年华的四十岁辞出令人眼热的金融工作,而后除了为生存以旧业知识零星谋生外,就是专心写诗!为了写诗而辞职,这个职不是一般的啊,那是金融界高端领域内的专业工作,那是“荣华富贵”的“通途”!他辞职之年是2003年,这十多年来,正处于我国金融界改革与迅猛发展的历史意义时期,这个时候能够置身于金融界某一处高端创业,那么此来前景不言而喻。但是苏历铭却于杭州西湖的一个宾馆里一夜草就辞职书,这是不是一个诗人情怀所至?我想,这是无可匪夷的!
我可以这样说,苏历铭所为只有一个诗人而且也只有一个真正的至情至性的诗人才有可能这样的率性,淡然于世俗的一切物欲而追求灵魂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能不说有点祭坛的味道,但是我们要看这是什么样的祭坛,它是愚弄人类的精神还是提升人类的精神?它是让人类走向愚昧还是让人类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如果有谁说,这种做法是沽名钓誉,那么我想向那些人说:你有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舍弃你现有的既得?!
知道了苏历铭的这些,再读他的诗,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诗,其实就是一个诗人思想灵魂的折射,你有多少明亮才能照亮多少事物!如果一个思想晦暗而阴郁的人,那么他她的诗写又怎能给人温暖和光明?苏历铭的《开阔地》给我们描述了他辞职的原因和精神的追求:“我喜欢开阔地,不喜欢栅栏/不喜欢金属和砖石”,因为“金属的栅栏,锋利,冷光刺伤过我的眼睛/砖石的栅栏,坚硬,窒息中渗透绝望//我喜欢自由,不喜欢阻隔/喜欢超越每一条街道,从不面对死巷//树木错落不会阻拦我的行走/躲闪,是为了看清有谁迎面而来//开阔地是泥土的本色,其上的所有装饰/包括我,会在时间的磨砺中化为粉末,飘散”。这首诗可以说点题了他的诗集《行走》道路的理想,这种理想是自由的、没有窒息的阻隔,它通向的地方“不是面对死巷”;这种追求不是没有节制的无政府的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始终的,而是连“树木”都会“错落”并且不但“不会阻拦我的行走”反而“躲闪”,而“躲闪”又只“是为看清有谁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多么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谦让而又互相关视的环境啊!这是一个理想境界的追求,反之一切“装饰”“会在时间的磨砺中化为粉末,飘散”!这,就是苏历铭以及许多真正的诗人们的追求吧——淡泊名利,维求思想与精神之于文字的张扬以提升人类文化与文明!那么这里的“窒息”是什么样子的?从一个角度来看吧——苏历铭是从他自己最了解的曾经的行业来审视这个“窒息”的:“在北京,没有比这里更难停车的地方/地下停车场已经关闭入口/我只好沿街寻找车位/期待一辆车突然离去而留下的空位”。这样一种场景,读着的你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是凡尘俗世的多么热门的地方,人们像淘金者蜂拥而至,以至要关闭入口等待空位,“可一排排停泊的车辆/顽症一样地钉在这根骨头上/没有谁轻易松口”。“这是一根最美味的骨头/必须要长出锋利的牙齿/才会吸到时代的骨髓/我来得并不算晚/但更早的人已经占据所有的位置/车位之间的白线明确提示我/停在之外就是违章”(《金融街》),是的,在这样的美味之处,人们都想挤进去牟利,那就要“违章”亦即违法乱纪!“我怨恨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骨头的香气诱惑众多的鼻翼/在金融街等候车位的时间里/我看见不断驶来的车辆/沿街散布尾气/眼前晃动着一只只流浪狗/垂头丧气,却/伸出鲜红的舌头”。这里的“金融街”已经不仅仅是金融街,它是这个尘世物欲的象征,而“我”也不仅仅是小“我”,而是超脱尘世来审视这种追逐物欲包括名利的现象的大我。诗里的质疑“我”“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假定,为的是导出“我”的整个的所见。这首诗是写于2006年的,这时候的苏历铭已经辞职金融职业,可以这样说,谁也不敢也不能说这首诗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诗写!所以说,一个诗人的所为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境界,这首诗正是这样!他是可以吃葡萄却不愿去争吃葡萄,并能看到众多没有思想归宿的“流浪狗”们争抢一根如葡萄一样的“骨头”,那结果只能是“违章”,厮杀,犯罪!试想,人类的很多非自然的遭难,哪一桩不是人类的贪欲所至?!诗人,用这样的诗歌希望唤起人们的觉醒,不要对过分的物欲以流浪狗的姿态,可是诗人的声音真的是很渺小,有时渺小到在他倾心的诗歌领域的本身,往往也逃脱不了对物欲名利的奢求啊!他的诗甚至常常不能为他所热爱的诗歌打出一片“开阔地”来!诗人,说到底不是政治家,可以把自己的抱负付诸更广阔的行动,去为自己打出一片江山,而诗人只能从纸上呼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诗人,用自己的践行来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境界,但是多么微弱的个人所为,仿如一枚击水的青石片,只能激起一丝涟漪而已,慢慢地又好像被人们所淡忘……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记着这些个案所为,但是这种个案确是当下诗歌界所缺少的一种精神!我这么说不是说要大家都辞职,但是我也想借苏历铭的个案呼吁中国诗歌,少一点为名利的“骨头”驱使的所为,多一点为诗歌的理想境界而清心寡欲的献身精神!当然,可能有人要说到海子,海子的那种诗歌化身的精神和形象,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呼应了他的诗歌的。应该说海子于八十年代是赶上了改革开放人们向往并追求精神自由的好时代,又有一位热爱诗歌甘做伯乐的诗家为他解读诗作和推介。反之,苏历铭只是辞职,却在人们正热衷于市场经济,热衷于随着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后的对物质丰富的迷幻地追求和享受的时刻,对于很久以来已经在经济市场大潮中疲惫到萧条的诗歌思想,这只能是一颗青石片的微小的涟漪而已,随后,无声无息,只剩下苏历铭自己在那里踽踽行走(当然不能完全说是他一个人的踽踽)。他不仅辞了金融职业,好像也不参与任何诗写方面的“市场”“行情”活动,这或许会常常给他的“行走”带来更多的孤独和苦闷,这点从读他的《深南大道》中能够约略感觉到一点——“从寒冷的北方来,我突然对深南大道上盛开的花朵/产生强烈的怀疑,甚至对丢失在室内的棉衣/有着某种依恋/在陌生的大街上寻找熟悉的记忆//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匆忙之间的邂逅/在我面前不会上演/那些人都走向远方,杳无音讯/只有过街大桥上的乞丐不断地向我张望“!读这段诗句,你会不会感到,这里已经不只是对现实的一些现象即对深南大道上盛开的花朵产生怀疑:真实性——她们还是不是真实的自然的纯洁的花朵!这里诗人想寻找自己熟悉的记忆,那些曾经的,但是人们都是匆忙的,他没能够“邂逅”。而这邂逅是否也包括友人——诗友们?我不敢妄加猜测,但是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诗人写这里时,应该不仅仅指尘俗的城市的灯红酒绿,也还包括其中很多时候不能脱俗的诗歌界!因为有接下来的一段书写为证:“深南大道究竟通向哪里,对今夜而言,似乎并不重要/在黑暗来临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燃烧/却无法照亮整条大街/让我迷失归途”!是的,一个人的精神所为是很难拯救整个人类的,这点诗人当然清楚所以他说“对今夜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关键是诗人为之献身诗歌境界的那种理想,在“内心开始燃烧”,他感到痛苦,因为这种燃烧“却无法照亮整条大街”甚至让自己好像也要“迷失归途”!是啊,自己的所为能呼唤出不只是时代的某种精神的进步包括自己所热爱的诗歌界本身吗?这一瞬间,诗人痛苦地抒发出“让我迷失归途”,我该向何方去?!
用他自己的话,“我知道自己是诗歌界的另类,从来没有期待过诗歌给我带来任何荣誉,也没有觉得自己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一直以自然的表达状态,不停地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写,每一首诗,都尽力表达自己的思考。我相信我的作品有着这个时代独特的也可能是珍贵的内容。我习惯于边缘化,并不抱怨自己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我本来就没有过分的期望”!是的,他确是个诗歌界的异类,如果他想名誉,他完全可以在金融界混出名气而后杀回诗歌界,以金钱的力量帮助自己的诗歌和名气说话,那可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绝不是我的虚妄危言!“御用文人”趋利“枪手”比比皆是!当然,诗歌界不是“金融界”,“金融界”也并非皆为虎狼之地。在诗歌界,还有许多像苏历铭一样为了诗歌而忠诚于诗写和事业的!在《行走》的序言中,苏历铭清楚地表达了对于他的诗写给予鼓励和提携的人们的感激之情,有林莽、刘福春等人。是的,正是因为还有这么多爱护诗歌、爱护诗人的人和事,才使得诗歌园地常青吧。
说到林莽先生,我就深有感受,这里插句题外话吧。记得2008年,我上网习作一年多,也试着屡屡投稿结果都泥牛入海无音讯,后来我冒昧寄给林莽先生,居然林莽先生给了亲笔回信,一是告诉我选了我的三首小诗准备刊用,二是告诫我:做诗如做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我当时真是既受感动又受教育!而后我翻出给林莽先生的投稿信,居然发现我的信末署名是打印而非签名,我当时的感概真是无以尽抒啊!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习者,而且写信都不知签名的鲁莽之人,林莽先生不仅不怪罪不理睬,而是亲笔回信以教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之于诗歌的编辑精神?!无独有偶,还有编辑者之间相互爱护从另一个角度真正爱护了诗歌的精神的人们。前几天闲逛,逛到郁葱老师的博客,看到一篇关于郁葱老师和罗继仁老师的通信,有段前言,我还是全文将它录于这里吧。“2006年12月26日,《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先生发邮件约稿,好在2005年以来的新作当时大部分都没有发表过,整理好一组,当天便从邮箱发了过去。这么多年了,我基本上没有主动向外寄过稿子,也两三年没有在《中国诗人》上面发过诗歌了,但对朋友们的约稿还是很在意的。12月27日罗继仁先生回函,邮件中说:‘很高兴能这么快就收到你的稿子’,于是有了与继仁兄的以下通信。前几天无意中在信箱里又看到了这些邮件,仍然颇有感慨。许多朋友对编辑的工作和选稿方式不大了解,这些通信起码提供了一些信息,也能看到作为一个诗歌编辑的心态。说到编辑,我在这个行当几十年了,自然知之甚深,许多编辑之间,交往了几十年,情感很深,内心相互理解,但尽量不为对方添麻烦,也就算是对朋友的支持了。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与《诗刊》下半月刊的林莽是这么多年的朋友,但自从他主持的《诗刊》下半月刊创刊一直到他退下来,我没有在上面发过一首诗,肯定收到过约稿函件,但总是觉得《诗刊》下半月刊也有成熟的诗人的稿子,但主要是面向新诗人的,还是把版面给年轻人好。没有在上面发过作品,我相信丝毫不影响林莽对我作品的评价。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关系更与诗吻合更踏实更持久。这些话说的有些远了,但这么多年的确是这么过来的。公开这些信件没有经过继仁兄的同意,但我想,他不会有意见的。——郁葱”。读着这段文字,我想所有的诗习者都会很感动。对于我们诗歌习作者来说,想自己的作品得到发稿,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常常很难想到编辑的难处。如果只驱使于功名利益的话,可以说对于十几亿的中国人来说,诗歌刊物真是弹丸啊!如果编辑们之间相互发稿,那么哪里轮得到诗习者,连名家恐怕都难!再何况如果都如世俗的物欲交换,那么恐怕连诗习者之踪影到找不到了!但是,诗歌界依然有像林莽、像郁葱这样的先生老师们、编辑们、诗评家们、更有安静于诗写的许许多多诗作者们尤其是那些边打工生存边写作诗歌的年轻一代,在为着诗歌的理想境界身体力行着,所以,苏历铭的所为又不是孤单的,希望是越来越普遍的良好现象!
——“苏历铭现象以个案形式回答了今天的诗与人之本来问题,在量化人生的宿命里,诗提供了你回到童年童心的具体道路;诗把你的每一天都改造称了表里清新的处子,爱春夜也能纯粹心痛地正视春天周围发生的茫茫悲剧;诗让你天真阳光四溢,很自恋很高贵很人性地懒得再去计较深刻或与俗俱进......”这是郭力家写给苏历铭的评语,我想也借这个评语给苏历铭、给我、给所有真正热爱诗歌从灵魂深处的人们,让我们任何时候都能举起右手说:以诗歌的名义!
——我感动于此,所以我要以诗歌的名义说一句,我写苏历铭并李琦、雷霆、胡杨等几位诗人诗歌的读后感,也是没有任何功利的!我是兴之所至、情之所至,我感动于这些诗人当然也还有更多的诗人和老师们,只是我的笔力暂且不够尽书,容我慢慢读慢慢学慢慢写,静心于我热爱的真正的诗歌!
——从读苏历铭诗集《行走》想到的
文/王晓琴
意外地收到苏历铭的诗集《行走》,真是没有想到!之前并不太熟悉,曾经从网上看到点击过并链接了而已,很少交往和交流;我说这个无他意,是说我近年才上网重操习作,缺席于过去十多年的诗歌界之读写位置,所以关于苏历铭的事情就一无所知。当我读完这本诗集的序言《十年》时,我一瞬间感到震惊,震惊到不可思议——
一是,苏历铭曾经是一位金融界人士!据我这两年上网习作并“东游西逛”以来肤浅所知,写诗的多与学文的有关,少有金融方面的;
二是,苏历铭曾经竟然是颇受金融业内欢迎的留学归来的有相当专业并学术技能的金融操手;
三是,苏历铭竟然在鱼水于金融业之黄金年华的四十岁辞出令人眼热的金融工作,而后除了为生存以旧业知识零星谋生外,就是专心写诗!为了写诗而辞职,这个职不是一般的啊,那是金融界高端领域内的专业工作,那是“荣华富贵”的“通途”!他辞职之年是2003年,这十多年来,正处于我国金融界改革与迅猛发展的历史意义时期,这个时候能够置身于金融界某一处高端创业,那么此来前景不言而喻。但是苏历铭却于杭州西湖的一个宾馆里一夜草就辞职书,这是不是一个诗人情怀所至?我想,这是无可匪夷的!
我可以这样说,苏历铭所为只有一个诗人而且也只有一个真正的至情至性的诗人才有可能这样的率性,淡然于世俗的一切物欲而追求灵魂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能不说有点祭坛的味道,但是我们要看这是什么样的祭坛,它是愚弄人类的精神还是提升人类的精神?它是让人类走向愚昧还是让人类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如果有谁说,这种做法是沽名钓誉,那么我想向那些人说:你有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舍弃你现有的既得?!
知道了苏历铭的这些,再读他的诗,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诗,其实就是一个诗人思想灵魂的折射,你有多少明亮才能照亮多少事物!如果一个思想晦暗而阴郁的人,那么他她的诗写又怎能给人温暖和光明?苏历铭的《开阔地》给我们描述了他辞职的原因和精神的追求:“我喜欢开阔地,不喜欢栅栏/不喜欢金属和砖石”,因为“金属的栅栏,锋利,冷光刺伤过我的眼睛/砖石的栅栏,坚硬,窒息中渗透绝望//我喜欢自由,不喜欢阻隔/喜欢超越每一条街道,从不面对死巷//树木错落不会阻拦我的行走/躲闪,是为了看清有谁迎面而来//开阔地是泥土的本色,其上的所有装饰/包括我,会在时间的磨砺中化为粉末,飘散”。这首诗可以说点题了他的诗集《行走》道路的理想,这种理想是自由的、没有窒息的阻隔,它通向的地方“不是面对死巷”;这种追求不是没有节制的无政府的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始终的,而是连“树木”都会“错落”并且不但“不会阻拦我的行走”反而“躲闪”,而“躲闪”又只“是为看清有谁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多么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谦让而又互相关视的环境啊!这是一个理想境界的追求,反之一切“装饰”“会在时间的磨砺中化为粉末,飘散”!这,就是苏历铭以及许多真正的诗人们的追求吧——淡泊名利,维求思想与精神之于文字的张扬以提升人类文化与文明!那么这里的“窒息”是什么样子的?从一个角度来看吧——苏历铭是从他自己最了解的曾经的行业来审视这个“窒息”的:“在北京,没有比这里更难停车的地方/地下停车场已经关闭入口/我只好沿街寻找车位/期待一辆车突然离去而留下的空位”。这样一种场景,读着的你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是凡尘俗世的多么热门的地方,人们像淘金者蜂拥而至,以至要关闭入口等待空位,“可一排排停泊的车辆/顽症一样地钉在这根骨头上/没有谁轻易松口”。“这是一根最美味的骨头/必须要长出锋利的牙齿/才会吸到时代的骨髓/我来得并不算晚/但更早的人已经占据所有的位置/车位之间的白线明确提示我/停在之外就是违章”(《金融街》),是的,在这样的美味之处,人们都想挤进去牟利,那就要“违章”亦即违法乱纪!“我怨恨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骨头的香气诱惑众多的鼻翼/在金融街等候车位的时间里/我看见不断驶来的车辆/沿街散布尾气/眼前晃动着一只只流浪狗/垂头丧气,却/伸出鲜红的舌头”。这里的“金融街”已经不仅仅是金融街,它是这个尘世物欲的象征,而“我”也不仅仅是小“我”,而是超脱尘世来审视这种追逐物欲包括名利的现象的大我。诗里的质疑“我”“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假定,为的是导出“我”的整个的所见。这首诗是写于2006年的,这时候的苏历铭已经辞职金融职业,可以这样说,谁也不敢也不能说这首诗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诗写!所以说,一个诗人的所为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境界,这首诗正是这样!他是可以吃葡萄却不愿去争吃葡萄,并能看到众多没有思想归宿的“流浪狗”们争抢一根如葡萄一样的“骨头”,那结果只能是“违章”,厮杀,犯罪!试想,人类的很多非自然的遭难,哪一桩不是人类的贪欲所至?!诗人,用这样的诗歌希望唤起人们的觉醒,不要对过分的物欲以流浪狗的姿态,可是诗人的声音真的是很渺小,有时渺小到在他倾心的诗歌领域的本身,往往也逃脱不了对物欲名利的奢求啊!他的诗甚至常常不能为他所热爱的诗歌打出一片“开阔地”来!诗人,说到底不是政治家,可以把自己的抱负付诸更广阔的行动,去为自己打出一片江山,而诗人只能从纸上呼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诗人,用自己的践行来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境界,但是多么微弱的个人所为,仿如一枚击水的青石片,只能激起一丝涟漪而已,慢慢地又好像被人们所淡忘……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记着这些个案所为,但是这种个案确是当下诗歌界所缺少的一种精神!我这么说不是说要大家都辞职,但是我也想借苏历铭的个案呼吁中国诗歌,少一点为名利的“骨头”驱使的所为,多一点为诗歌的理想境界而清心寡欲的献身精神!当然,可能有人要说到海子,海子的那种诗歌化身的精神和形象,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呼应了他的诗歌的。应该说海子于八十年代是赶上了改革开放人们向往并追求精神自由的好时代,又有一位热爱诗歌甘做伯乐的诗家为他解读诗作和推介。反之,苏历铭只是辞职,却在人们正热衷于市场经济,热衷于随着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后的对物质丰富的迷幻地追求和享受的时刻,对于很久以来已经在经济市场大潮中疲惫到萧条的诗歌思想,这只能是一颗青石片的微小的涟漪而已,随后,无声无息,只剩下苏历铭自己在那里踽踽行走(当然不能完全说是他一个人的踽踽)。他不仅辞了金融职业,好像也不参与任何诗写方面的“市场”“行情”活动,这或许会常常给他的“行走”带来更多的孤独和苦闷,这点从读他的《深南大道》中能够约略感觉到一点——“从寒冷的北方来,我突然对深南大道上盛开的花朵/产生强烈的怀疑,甚至对丢失在室内的棉衣/有着某种依恋/在陌生的大街上寻找熟悉的记忆//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匆忙之间的邂逅/在我面前不会上演/那些人都走向远方,杳无音讯/只有过街大桥上的乞丐不断地向我张望“!读这段诗句,你会不会感到,这里已经不只是对现实的一些现象即对深南大道上盛开的花朵产生怀疑:真实性——她们还是不是真实的自然的纯洁的花朵!这里诗人想寻找自己熟悉的记忆,那些曾经的,但是人们都是匆忙的,他没能够“邂逅”。而这邂逅是否也包括友人——诗友们?我不敢妄加猜测,但是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诗人写这里时,应该不仅仅指尘俗的城市的灯红酒绿,也还包括其中很多时候不能脱俗的诗歌界!因为有接下来的一段书写为证:“深南大道究竟通向哪里,对今夜而言,似乎并不重要/在黑暗来临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燃烧/却无法照亮整条大街/让我迷失归途”!是的,一个人的精神所为是很难拯救整个人类的,这点诗人当然清楚所以他说“对今夜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关键是诗人为之献身诗歌境界的那种理想,在“内心开始燃烧”,他感到痛苦,因为这种燃烧“却无法照亮整条大街”甚至让自己好像也要“迷失归途”!是啊,自己的所为能呼唤出不只是时代的某种精神的进步包括自己所热爱的诗歌界本身吗?这一瞬间,诗人痛苦地抒发出“让我迷失归途”,我该向何方去?!
用他自己的话,“我知道自己是诗歌界的另类,从来没有期待过诗歌给我带来任何荣誉,也没有觉得自己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一直以自然的表达状态,不停地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写,每一首诗,都尽力表达自己的思考。我相信我的作品有着这个时代独特的也可能是珍贵的内容。我习惯于边缘化,并不抱怨自己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我本来就没有过分的期望”!是的,他确是个诗歌界的异类,如果他想名誉,他完全可以在金融界混出名气而后杀回诗歌界,以金钱的力量帮助自己的诗歌和名气说话,那可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绝不是我的虚妄危言!“御用文人”趋利“枪手”比比皆是!当然,诗歌界不是“金融界”,“金融界”也并非皆为虎狼之地。在诗歌界,还有许多像苏历铭一样为了诗歌而忠诚于诗写和事业的!在《行走》的序言中,苏历铭清楚地表达了对于他的诗写给予鼓励和提携的人们的感激之情,有林莽、刘福春等人。是的,正是因为还有这么多爱护诗歌、爱护诗人的人和事,才使得诗歌园地常青吧。
说到林莽先生,我就深有感受,这里插句题外话吧。记得2008年,我上网习作一年多,也试着屡屡投稿结果都泥牛入海无音讯,后来我冒昧寄给林莽先生,居然林莽先生给了亲笔回信,一是告诉我选了我的三首小诗准备刊用,二是告诫我:做诗如做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我当时真是既受感动又受教育!而后我翻出给林莽先生的投稿信,居然发现我的信末署名是打印而非签名,我当时的感概真是无以尽抒啊!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习者,而且写信都不知签名的鲁莽之人,林莽先生不仅不怪罪不理睬,而是亲笔回信以教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之于诗歌的编辑精神?!无独有偶,还有编辑者之间相互爱护从另一个角度真正爱护了诗歌的精神的人们。前几天闲逛,逛到郁葱老师的博客,看到一篇关于郁葱老师和罗继仁老师的通信,有段前言,我还是全文将它录于这里吧。“2006年12月26日,《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先生发邮件约稿,好在2005年以来的新作当时大部分都没有发表过,整理好一组,当天便从邮箱发了过去。这么多年了,我基本上没有主动向外寄过稿子,也两三年没有在《中国诗人》上面发过诗歌了,但对朋友们的约稿还是很在意的。12月27日罗继仁先生回函,邮件中说:‘很高兴能这么快就收到你的稿子’,于是有了与继仁兄的以下通信。前几天无意中在信箱里又看到了这些邮件,仍然颇有感慨。许多朋友对编辑的工作和选稿方式不大了解,这些通信起码提供了一些信息,也能看到作为一个诗歌编辑的心态。说到编辑,我在这个行当几十年了,自然知之甚深,许多编辑之间,交往了几十年,情感很深,内心相互理解,但尽量不为对方添麻烦,也就算是对朋友的支持了。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与《诗刊》下半月刊的林莽是这么多年的朋友,但自从他主持的《诗刊》下半月刊创刊一直到他退下来,我没有在上面发过一首诗,肯定收到过约稿函件,但总是觉得《诗刊》下半月刊也有成熟的诗人的稿子,但主要是面向新诗人的,还是把版面给年轻人好。没有在上面发过作品,我相信丝毫不影响林莽对我作品的评价。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关系更与诗吻合更踏实更持久。这些话说的有些远了,但这么多年的确是这么过来的。公开这些信件没有经过继仁兄的同意,但我想,他不会有意见的。——郁葱”。读着这段文字,我想所有的诗习者都会很感动。对于我们诗歌习作者来说,想自己的作品得到发稿,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常常很难想到编辑的难处。如果只驱使于功名利益的话,可以说对于十几亿的中国人来说,诗歌刊物真是弹丸啊!如果编辑们之间相互发稿,那么哪里轮得到诗习者,连名家恐怕都难!再何况如果都如世俗的物欲交换,那么恐怕连诗习者之踪影到找不到了!但是,诗歌界依然有像林莽、像郁葱这样的先生老师们、编辑们、诗评家们、更有安静于诗写的许许多多诗作者们尤其是那些边打工生存边写作诗歌的年轻一代,在为着诗歌的理想境界身体力行着,所以,苏历铭的所为又不是孤单的,希望是越来越普遍的良好现象!
——“苏历铭现象以个案形式回答了今天的诗与人之本来问题,在量化人生的宿命里,诗提供了你回到童年童心的具体道路;诗把你的每一天都改造称了表里清新的处子,爱春夜也能纯粹心痛地正视春天周围发生的茫茫悲剧;诗让你天真阳光四溢,很自恋很高贵很人性地懒得再去计较深刻或与俗俱进......”这是郭力家写给苏历铭的评语,我想也借这个评语给苏历铭、给我、给所有真正热爱诗歌从灵魂深处的人们,让我们任何时候都能举起右手说:以诗歌的名义!
——我感动于此,所以我要以诗歌的名义说一句,我写苏历铭并李琦、雷霆、胡杨等几位诗人诗歌的读后感,也是没有任何功利的!我是兴之所至、情之所至,我感动于这些诗人当然也还有更多的诗人和老师们,只是我的笔力暂且不够尽书,容我慢慢读慢慢学慢慢写,静心于我热爱的真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