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 browsing this blog: None

圓圓曲  吳偉業

2009-07-19 13:01:30

圓圓曲  吳偉業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讌。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里遊,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座客。

座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迴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欄。

若非將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消息傳來滿江鄉,烏臼紅經十度霜。

教曲妓師憐向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啣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祇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支細。

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

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鳥自啼,屜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註:

千秋历史后人说

历史上对于陈圆圆的评价并不多,对她的评价大多与吴三桂相提并论。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写过一首著名的歌行体长诗《圆圆曲》,劈头就说:“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骂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认为他太把陈圆圆当回事儿了。

而更多的文学家则是将陈圆圆归于红颜祸水的典范,他们将“三百多年异族的统治”“几个世纪的侮辱”这样的字眼都用在陈圆圆身上。

不少批评家认为,像吴三桂那样,把妇女当人,而且是举足轻重的人,并不惜为她背弃道义、征讨杀罚,为了自己的女人奋袂而战,的确堪称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壮举。

比较公允的说法中,陈圆圆作为一个弱女子,所谓因美貌影响历史都不是她的过错,她只是历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她根本没有主宰命运的能力,更谈不上改变历史,她只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女性悲剧的代表人物。

作者吳偉業作品不多,但以此首為人樂道,十分自然流輰,是後人的典範,因這一篇佳作而引起後人之注意對陳圓圓的興趣甚大,其實很多人認為也是紅顏禍水,禍及國家,引發起吴三桂的開關讓清兵入來.其實以一位女流又怎會禍及國家,只是吴三桂當時的處境發生了問題吧了.

所謂淒涼況味 (好文轉貼)

2009-07-18 19:13:32

讀了蔣芸的一篇這樣的文章,心有同感,實在是我的寫照,請大家來讀讀她的優美文章:
<所謂淒涼況味>
2009年07月19日
一個詩人對另一個詩人說:我寫不出詩,我的技巧把自己囚禁了……另一個詩人的回答則是:寫不出是因為你的生活太滿足了……
這兩大詩人的對話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之餘,還會產生不少疑惑不解各種聯想,前者是邵洵美的困局,後者是徐志摩的開解,邵認為自己要求太高,技巧太熟練反而成為寫詩的絆腳石,徐則羨慕邵的生活太幸福太滿足不太符合文窮而後工;沒有壓力,沒有痛苦,沒有失意,又怎麼會有詩?一個有藉口有自信,另一個有安慰有羨慕,至於是否每一個詩人都然此說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也可別忘了,說這些話時,這兩個詩人都還年輕,都是花月正春風之時,還不曾朝來寒雨晚來風的年代。
邵洵美比徐志摩長壽,也不過在人世活了六十二年,照陳子善在編洵美文集中所言,邵晚年淒涼寂寞,這與徐志摩在上一個世紀三十時代說他生活太滿足,差別太大了,若是說太幸福,太滿足能叫詩人寫不出,那麼黃昏歲月的淒涼寂寞,怎麼又變成了欲說還休了呢?也不見得靈感之神能叫困頓中的詩人化成翩翩詩章,反而只在評論,翻譯,編輯方面的作品居多,而這位一代才子最後在文革中也免不了牢獄之災病逝,一個黑暗的時代;無數悲劇幕開幕落,邵也不能倖免,徐志摩幸虧走得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更符合一個詩人的結局。


邵洵美的新月時代,那種人文之風隨着政治局勢的變遷而帶來莫大的變化,說他淒涼寂寞不算到位,對於一個懷抱着浪漫情懷的文人而言,創作的生命,需要無拘無束的自由,需要朋友之間的來往互動,需要種種養份來提昇個人的境界,在那美好的舊日時光裡,他有太多作品紀錄着當時的人與事,對於同時期的文人,邵也有過很直率的批評,譬如說到魯迅的有天才,沒有趣味,說到茅盾有趣味沒有天才,說到郁達夫,則有天才又有趣味,對於與他來往較密切的徐志摩,反而只說他努力於獨創詩的語言,說他圓融的技巧,說他詩中那天真的訴說可以叫人鍾情等等,卻沒有評人,也許他們從彼此對照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情到深處反而無言,正如東坡居士的海棠雖好不留詩吧。
有一種寂寞與淒涼況味,是生命中有些無可取代的人離開了,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終結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新月時代的文人,文風早已蕩然無存,其實早在邵洵美仍然活着的最後歲月,他的老朋友,同一個年代的人已經一個個走了,從四五十年代,走到了六十年代。巴金、老舍、茅盾、魯迅、卞之琳、臧克家、戴望舒、梁實秋、胡適之,浪花淘盡了多少千古風流人物,不同的是那一個時代的苦難折磨與迫害已不能只說是一個個浪花,而是一張張殘缺無言的嘴,也難怪詩人再也無詩,無散文,無復當年浪漫瀟洒,到了這個時候他還能向誰去說我寫不出……幾十年後,再重看這些民國文人,那縱橫的才氣那情味趣味,那些冷語雋言能不掩卷嘆息?


(蔣芸)

最寂寞最無奈的一種魚 (好文轉貼)

2009-07-18 17:52:59

讀了一篇由兒時最受我崇拜的鍾偉民先生所寫的妙文不想網友錯過了,於是趕緊即時貼出來,好讓大家一同欣賞:

<最寂寞最無奈的一種魚>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范文瀾這麼說。要不空,就得推敲,得斟酌,得經營;都是長遠事。「怎麼不寫詩了?」遇人問,唯有回應:其實,一直在寫,囿於名相,尊眸才視而不見。三月二十二日《坳堂上那盛開的桃金孃》開頭有一首:


白霧塗掉紅塵,削盡蕪穢,不著一字
已滃滃然渲出防波堤,渲出
橋墩和浮標,渲出黑礁上
綠得亂人心的春藻;千百回的
往復,對舷外潮音,對附於紅塵白霧間
那橫生的枝節,原來
早變得麻木;麻木,原來是
結了痂,厚得不堪示人的悲哀。
四月五日《小石子.大房子》也寫了:
眾生為業障,為業障的產物,業障的
衍生工具注入膏血,風來鎩羽,火來焦頭,
海嘯來得兇,結果,黑礁躺滿白骨;倖存者,
枕著不測的潮汐,奄奄然,睫畔
就一尾枯魚,喃喃說著趁低吸納的月牙,
最終,還是掉入更低的谷底。


有詩意的散文,多分行,就是詩;質木的「詩」,連綴成篇,卻只能是沒有文采的散文;空餘一個「散」字。
有筆名「暴走邊緣」的,寫了一本《廿四條腿的勇士》,小說《前言》說:「豆豉鯪魚和白麵包,是我在寫這個故事時吃得最多的食物……總認為,豆豉鯪魚,是世界上最寂寞最無奈的一種魚,牠們的一生,彷彿是一齣註定的悲劇,大概鯪魚本身也萬料不到,自己的生存,只為了要闖進那個晦冥的罐子裡,然後在黑漆漆的豆豉堆裡,漫無目的地不斷浮游飄泊。在過期之前,當光明來臨時,也就是故事完結的時候。結局孤獨,而悲哀。」這樣的散文,就是詩。
由寵物來演的故事,有愛製造毒肥皂的巫婆,有放生吞拿魚罐頭的貓狗,有一隻狗學唐吉訶德挑戰風車,狗看到「橡皮十字架在大風扇的颼颼鼓動下,巍然聳立,非常嚇人。可是,除了唬嚇外,沒有任何攻擊性,像田間阡陌上,擁有著悲劇般命運的孤獨稻草人,淒冷地任由風吹雨打,讓烏鴉在它的肩膀上歇息。」這個假大空的橡皮十字架,就像特區那一條專以上帝之名箝制人的道德塔利班;不同的只是,塔利班,很有攻擊性;提起這種惡孽,離詩和詩意,又遠了。


(鍾偉民)

http://www.stone1997.com

著名劇作家轟為權力寫作 (好文轉貼)

2009-07-18 17:31:14

Laughing
著名劇作家轟為權力寫作
讚「草泥馬」敢嘲弄當權者

2009年05月19日

內地再有知識分子挺身抗拒中共文化體制。著名劇作家、上海戲劇家協會前副主席沙葉新在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全國代表大會上,炮轟權力文化,呼籲作家不要再為權力寫作,指為權力寫作「就是為腐敗、愚蠢和殘忍服務」。他又讚譽內地網民「草泥馬之歌」(以諧音粗口罵當局)的創作精神,言論震驚四座。沙葉新昨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表示,會上所講都是自己心裏話,「只會唯命是從的作家,是寫不出有生命力作品的!」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是一個官方背景全國組織,由文化部主管,會員包括內地各級劇團、電台、電視台、創作中心、影視劇製作機構等單位及全國戲劇文學界的研究者、創作者、評論者。本月 1日該會在北京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 1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劇作家和文化名人出席,包括中國戲劇家協會前黨組書記、中國戲劇老前輩劉厚生等。應邀出席的沙葉新在會上以題為「不為權力寫作」的演講。


懺悔早年崇拜毛澤東
放大圖片

沙葉新對內地網民創作的「草泥馬之歌」大表讚賞。圖為草泥馬公仔。
互聯網

沙葉新首先對自己早年崇拜毛澤東文藝思想「為政治服務,為革命寫作」表示懺悔,指那些「所謂作品都是垃圾,幫閒甚至是幫兇之作」,表示時代已變化,作家們應該「調整觀念,改變寫作目的」,「我相信越來越多人已不再為政治集團、為意識形態、也就是說不再為權力而寫作了。」他指權力意味着腐敗、愚蠢、折騰和殘忍,「為權力寫作,就是為腐敗服務,為愚蠢服務,為折騰服務,為殘忍服務!」
沙葉新指,「如果你是被迫的,情有可原;如果你是自覺的,那你怎能逃脫幫兇之責、販毒之嫌?」他公開呼籲「不為權力意志寫作,不為權力的意識形態寫作!」「左右逢迎,唯命是從,討好巴結,怎麼能夠寫出有尊嚴、有個性、有生命的作品?不可能!」

拒當戲劇學會新會長
沙葉新還對內地網民創作「草泥馬(即普通話「操 X媽」諧音)之歌」大表讚賞,指民間創作「是對權力的蔑視,嘲弄,挑戰!它使當權者不安、無奈、惶恐、憤怒,當權者「如臨大敵加以阻止。」並公開宣稱自己支持網民的創作。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工作人員昨接受本報電話查詢時坦承,沙葉新的演講「是出乎意料」,「大家都知道他思想較有批判性,但是沒料到這麼大膽」,稱「現在是敏感時期,組織這樣的活動很容易惹麻煩。」身在上海的沙葉新表示,大會本要他出任新一屆會長,被他婉拒了,「我在會上那些講話,都是自己心裏想的,因為我始終認為,一個只會唯命是從的作家,是寫不出有生命力作品的!」
本報記者


沙葉新簡介
原籍:江蘇南京(回族)
年齡: 70歲( 1939年出生)
學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
-經歷-
國家一級編劇
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新華社曾以「黨的作家黨的人」相稱
現被列入「異見作家」名單


部份著作
-劇作-
《假如我是真的》(左圖)
(寫一個騙子冒充中共太子黨招搖撞騙故事,上演後全國轟動)

《江青和她的丈夫們》(右圖)
(寫毛澤東之妻江青的故事,被內地當局禁演)

騷人墨客之極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009-07-17 20:48:28

騷人墨客之極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我的評註:

張若虛,這一篇,也是他平生中最受人讚賞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不知幾許人評論過了,近人聞一多先生稱:"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他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我更認為這是一篇登峰造極的一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佳作,所以詩不重量多,是以質取用勝,就如李白也未曾寫過一篇如此優美的詩歌!

春天的江流潮水,與大海連成平面,明月由海上浮起,有如與潮水一同湧出。
月兒的光芒映照在江面上,隨著波浪,閃亮而耀眼,迤邐有千萬里之遙,哪兒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中流水曲折地繞過芳草叢生的郊野,月光照著花草森林,都像是晶瑩剔透的雪珠般澄澈。

天際流下的水氣白霜,令人察覺不到它在飄揚,月光照得江畔小洲的白沙無法仔細看見。

江水和天空的顏色相近,連一點細小的塵埃也無,只有潔白明亮的圓月孤單地高懸空中。

在江水邊岸上,甚麼人是最早看見月亮的?江上高懸的月亮,又是在哪一年開始照耀著人呢?

人生世世代代,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兒,年年看來都是相像的。

不曉得江月等待著甚麼人,只見滾滾長江,傳送流水而不停息。

遊子如同連綿的白雲般,安閒暇適地飄離,思婦獨立青楓浦上,不勝牽記的愁緒。

  又是誰家的遊子,今夜獨乘小舟,哪兒又有人在明月懸照的小樓上彼此想念?

可憐那小樓上來回移曳的月光,應該正照耀著離人的梳妝鏡台。

  門簾捲不去月兒光影,同樣映在洗衣的砧石上,揮去它,但又來了。

遊子思婦互相遙望,卻無法親身相聚,我願追隨月光前去照耀著你。

但善於長飛的雁鳥不能隨著月光到達你的身邊,魚龍空自潛落躍起,激起陣陣波紋,也只能在原處游走,無法為我傳遞訊息。

昨天夜裡夢見花兒飄零在靜謐悠閒的水潭上,可憐春已過半還不能返家。

青春隨江水流逝,將到盡頭,江水邊的落月,又要往西斜下。

斜月深隱沉靜,藏入海霧之中,碣石山與瀟湘水南北相隔,長途無限,如同你我。

不知幾人能隨著月色歸來,只有那西落的月兒搖動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文學故事

【孤篇橫絕】初唐詩人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僅兩首,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一千多年來使無數的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只留下兩首詩的他,也因為這一首「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樂府舊題‧新生命】〈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的舊題。創製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一般認為是陳朝荒淫的亡國之君陳後主所創立,不過陳後主所寫的詩早已失傳,據推測主要是宮廷宴飲時助興所唱的歌曲。但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與宮廷享樂而寫的宮體詩是大不相同的。現今據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所錄:除了張若虛的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但他們的作品或顯得格局太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裏,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察舊題的原始創製者究竟是誰,而把它真正的創作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美景‧愁情】這首詩篇的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春江花月夜〉頭十句寫長江春夜優美的景色,中間一段感慨人生的短暫而江月長存,同時描述了在同一月光下人們的思念和悲傷。一般人面對秋日的蕭瑟、景色的悽涼、風雨不絕......的時候,會引起各種的愁思和憂傷,所謂愁景→愁情,正是一般文藝作品所採用的表達方式;可是,如果用歡樂的場面、優美的春景......反而更能描述人們在此情此景中的「悲從中來」,那就更為感人而令人久久不已。本詩就是在長江春夜的美景中,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因而更為動人。例如度甫在他著名的五律〈春望〉中,也是用眼前所見春日美景,來反襯「國破山河在」的無比悲傷,運用的成功,而使〈春望〉成為不朽的名作。

〈春江花月夜〉結束時,將「景」與「人」融合為一體,使全詩富於變化,又情景交融,使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幅長江春夜美景的單調圖畫,同時注入了深沉的感情;不僅是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同時體現出清幽的意境之美,使全詩變成了活的藝術品了。

註:魯迅因受摩羅詩之影响,故他寫有一重要文章.

查看魯迅文章


欢迎光临sfiawong的博客
Blog Owner: [ sfiawong ]
Contributors: [ (没有) ]
Blog: [ View All Entries ]
[ Friends ]
Go: [ Back/Forward ]
Calendar
« < August 2025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houtbox
2010-12-24 19:57:04
圣诞快乐!
2009-08-04 04:39:26
看望朋友。问一声夏日好。
奇文共賞
發掘多點奇文,想象多些奇思妙想.

我的想象有可能是未來的希望!

發掘出來的奇文也許是沒人注意的寶藏!
Contact sfiawong
E-mail address
Private Message
MSN Messenger
Yahoo Messenger
Automatic return to the forum after posting
ICQ Number
About sfiawong
Joined
2009-05-05 20:09:43
Location
US/HK
Occupation
retired.
Interests
Reading and poetry.
Blog
Blog Started
2009-05-22 00:29:20
Total entries
4
Blog Age
5934 days
Total replies
4
Visits
141641
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