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之觉悟的博客

圆满之觉悟的博客



欢迎光临圆满之觉悟的博客

Blog Owner:

圆满之觉悟

Contributors:

(没有)

Blog:

View All Entries
Friends

Go:

Back/Forward
Calendar
« < » > July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Shoutbox
There are no shouts for this Blog yet.

 User:

 Website:

 Shout:

View and Insert Smilies

 
Contact 圆满之觉悟
E-mail address
AKZHANGJIE612@163.COM

Private Message
Send private message

MSN Messenger


Yahoo Messenger


Automatic return to the forum after posting
1

ICQ Number
416119813

About 圆满之觉悟
Joined
2010-01-05 10:10:23

Location


Occupation


Interests


Blog
Blog Started
2010-01-05 10:12:03

Total entries
116

Blog Age
5682 days

Total replies
1

Visits
30399

RSS
RSS Feed

Users browsing this blog: None

七律--踏水还乡好做舟

2010-01-19 10:18:47

东湖日暮浅草长,

黄昏雨后独自游.

枯坐新亭待月生,

影落浮鱼水自流.

年来世事频如麻,

客里似家不言愁。

我借天翁一岁老,

踏水还乡好做舟!




附--陕西凤翔东湖:

陕西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在陕西宝鸡市凤翔县东门外,是陕西历史悠久的风景区之一。凤翔,古称“雍”,春秋时秦建都于此,称为雍城。相传周文王元年,瑞鸟凤凰飞鸣过雍,在此饮水,故取凤翔为其名,凤翔县名由此而来。汉设雍县,唐改名凤翔县。凤翔东湖分内外湖。内湖是苏轼所疏。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以一代文豪,作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1062年)他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相度地形,借“古饮凤池”扩大疏浚,引凤凰泉水注于湖,沿堤植柳,湖种菱荷,可供灌田,可资游憩,并建“君子”、“宛在”二亭。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凤翔知府开凿。以湖在城东和取“东坡“之号,内外湖统命名为“东湖”,面积约14公顷。湖水从城外西北角凤头泉引来。泉水东西分流,如凤凰展翅飞翔,故城名为凤翔,为凤翔县名来源之另一说。东湖与闻名于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遥望,两湖皆因苏轼而出名,人们称之“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国之法器:大慧禅师--怀让记略

2010-01-19 10:17:58

公元677年四月初八日[唐代仪凤二年],我之故乡古金州--即今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杜氏府宅,乍现一道白光,腾腾然刺破金州之夜空。村民见此异相,纷纷好奇向杜家一探究竟。只见杜府上下喜气洋洋地忙进忙出,原来,恰逢杜府大喜──杜夫人临盆,降生了一个男婴。村民亦感受到这份喜悦,村民分分向杜府道喜,像是自家喜事一般欣喜地传说着:“这孩儿必定是大有来历之天赐英才,在四月初八佛诞日出生,又有祥瑞的征兆,将来的成就一定不简单。”恰此时,朝廷中也正由于这道奇特的白光,而为之骚动;当朝廷中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发现此一瑞相后,连忙进奏高宗皇帝,说明这代表国家法器的诞生。高宗听了大喜,即下诏命金州太守韩偕亲自到杜府探视存慰。这个深受大众祝福的孩子,正是日后身系禅宗法脉传承大任之--大慧禅师怀让也。
让自幼就博览群书,十岁就能颂读“六艺”,精通文史。唐高宗听其事迹后,便招金州太史韩偕见之,帝问云:"是何祥瑞?"偕答:“国之法器,不染世荣。”
时,有位僧人元静对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矣”!其母信之。于是,禅师武后捶拱二年[688]刚满十岁的让就辞别亲友故土,前往荆州玉泉山拜宏景为师。武后通天二年[697]受戒。让常曰:“夫出家者,当无为为法。”此后,其毅然穿山越岭北上,抵河南少林寺嵩山达摩修行处,师从惠安法师学佛悟禅,凡十五年,深得大师身传。后经惠安法师引荐,让欣然南下南粤韶关曹溪参拜著名的惠能大法师学习佛教经典,颇得真经,成为六祖之高徒矣.
让抵达南岳后,本只是山居修道,并未开法传禅。至唐开元年间,有道一至南岳住传法院,终日坐禅。让知其为法器,乃前去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曰:“图作佛”。让即取一砖在石上磨,道一问他:“磨砖作什么”?让曰:“磨作镜”。道一惊奇地问:“磨砖岂能成镜”?让曰:“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他的这一反问,使道一无话可答,便问:“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接着他对道一说:“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据说道一闻此开示,心极愉快,如饮醍醐,便对让礼拜,并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道二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道一再问:“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接着怀让就此对道一说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味花无相,何坏复何成”?怀让还认方:“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惠能圆寂后,禅师于玄宗先天二年[713]前往南岳衡山般若观音台弘愿部法,勇开南岳第一系,史称“南岳怀让”。
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以为行住坐卧,都禅,禅法在日常生活里;这里禅的思想,演变为禅的行为,禅的行为酿成禅的思想。因为人类的经验,一面是行为,一面是思想,不过普通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分开来讲的;相反的,禅在说思想时,就是讲行为:定慧合一,知行合一。禅的思想,经常靠问答,而阐明禅旨,但并不排除其它的方式,尚可托于韵文的咏出。言句的举扬,是不可缺的,达摩以来,已有文字的表现,乃至隋唐以来,倾向于文字的讲究,产出许多文字上的公案来,参禅的材料,就多得很了。
怀让禅师说法,直示心要;称性而谈,辩才滔滔,圆融无碍,盖自心三昧所流露,从学弟子无数。时,有一位叫道一的僧人(俗姓马,被后人称为马祖)在衡山修习坐禅,一坐就是许多天,道一相貌奇特,行走像牛,看人虎视眈眈,伸舌可达鼻尖。让知道这位年轻的僧人是个大乘法器,可惜不明根本,应当点拨:“大德坐禅图什么?”怀让问正在打坐的道一。“图作佛!”怀让拿起一块砖,在道一山庵前石头上磨,“磨作啥?”“磨作镜!”“磨砖怎能成镜?”,“坐禅又怎能成佛?道一一听,便急急问:“那怎样才对?”“好比牛拉车,车不走,是打车呢?还是打牛?不待道一回答,让又说:“若修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无定相。”道一听了怀让的教诲,似喝了醍醐一样,匆忙下拜:“怎样用心才能契合无相三昧?”让说:“你学心法,犹如下种,我说要诀,譬如下雨;因缘和合,自然见道”。道一欣喜极了,再请法师开示,“何渭心性”,让禅师娓娓道来:“心是我们对境生起的念头和思想;而性则是生起心的本原、能量。它无形无相,但却存在,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道一豁然大悟。同样侍师十年,最后成为南岳门下一世祖。此后江西嗣法,四方学者像云一样聚集座下。仅得其心髓的入室弟子就有八十四位。
唐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伟大的怀让禅宗七祖圆寂了,谥号大慧禅师,唐宰相裴休为塔题写了“最胜轮塔”篆字碑颂其功德。
关于让之弟子,宋《高僧传》载有道竣、道有一二人,《景德传灯录》卷五则说有六人(未列姓名)。但是后来禅宗的发展,唯道一最为出名。其门人众多,分散到各地也成为一方宗主,逐渐演化出临讲、沩仰两大派。临济以下,后来又分为杨岐,黄龙两个支派。所以禅门五家七宗,发源于南岳怀让一系的便占有两家四宗。故怀让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千三百多年来,怀让的这一脉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公元十二世纪,这一脉又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韩国和中国的港、澳、台,其影响乃至东南亚等地亦然。 后禅宗又传到欧美,使东西方文化在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中交融。在今天之西方世界,禅门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怀让禅师功不可没也!
清河张曰:金州怀让,名门高僧;中华仅有,神开南岳。人天皆仰,万年不朽。首创临沩,禅宗雨后。灵佑众生,以身弘法。伟名可见,慈悲为怀。定慧合一,知行合贵。直撤人心,所作无碍。岳门一世,弟子八四。五家七宗,发仞大慧。功得无量,永传后世。

附 :《祖堂集》--
怀让和尚嗣六祖,在南岳,姓杜氏,金州人也。初生之时,有六道白气应于上像。仪凤二年四月八日生,感此瑞气,刺使瞻见,奏闻高宗。帝曰:“此气何瑞?”太史曰:“国之法宝,非染俗贵,在于安康、金州分野。”时金州太守韩偕具录奏上,帝曰:“僧瑞宜加善庆。”敕韩偕亲往存毓。厚赐安慰。是时杜氏名曰光奇,家内有三子。于三子中其应瑞生者,年近五岁,炳然殊异,心怀恩让,不与竞。父母号之名为让。子至于十载,唯爱佛经。有三藏玄静过舍说法,告光奇曰:“此子出家之后当获上乘,至幽至微,会于佛理。”垂拱四年,年始十五,拜辞父母,往荆州玉泉寺事弘景律师。经于八年便怀让,至通天元年四月十二日于当寺受戒,至久视元年七月十八日自叹曰:“我受戒今经五夏,广学威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又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有坦然禅师,睹让嗟叹,乃命云游,博问先知。至嵩山安和尚处,坦然问西来意话,坦然便悟,事安和尚。师乃往曹溪而依六祖。六祖问:“子近离何方?”对曰:“离嵩山,特来礼拜和尚。”祖曰:“什摩物与摩来?”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在于左右一十二载,至景云二年礼辞祖师。祖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还假修证不?”对曰:“修证即不无,不敢污染。”祖曰:“即这个不污染底,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记汝:佛法从汝边去,向后马驹踏杀天下人。汝勿速说此法,病在汝身也。”
马和尚在一处坐,让和尚将砖去面前石上磨。马师问:“作什摩?”师曰:“磨砖作镜。”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马师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可取舍,何为之乎?汝若坐佛,却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乎?”马师曰:“可有成坏不?”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怀,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有大德间:“如镜铸像,像成后镜明向什摩处去?”师曰:“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摩处去?”进曰:“成像后为什摩不鉴照?”师曰:“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师天资三年八月十二日终,敕谥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

相遇,那毕竟是一瞬

2010-01-19 10:17:22

他在会场一个角落的沙发上坐定,她才披一头斤黄珊珊而来。

在极短的一瞬,目光相遇啦。

她先是朝他不远处的沙发上坐下,三分钟后又下意识的移近了他,最后,他俩更进了。

沉默。遐想。眼睛偷视着眼睛。

激动。紊乱。心猜着心。

她记笔记;他看书。

他与他,心与心,一条倾慕的线;一样如花似玉的青春。。。



会场上那高亢的声音在扩散。。。

缄默,又缄默。

终于她道:“能看吗?”

指他手中的书。

点头,答应,宛如千均重,又仿佛仔细如微。

此刻,他心似一炉火。她恰如一汪碧绿。

于是,她便托着书。。。

此刻,铿锵的声音仍然在回响。

她与他忘记了许多,她只听他,他只听她。

突然,他觉得应该向她说写什么啦.

她似乎也期盼着他说一写下雨吃饭一样的无聊话.呵呵,这些话很有趣,尤其是现在.

那么,该讲什么呢?情感,体验,说友情是彼此思想的互动?讲人生就是目的与挈机?聊金融危机?法国香水与韩国泡菜?...她会感兴趣吗?哎哎,难道谝"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能说写什么呢?心绪茫远啦.



她又问:"书是你的"?

"恩"表情纯真而淡然.

此刻,那声音仍笼罩着气氛.

此刻,他对她欣赏,憧憬,痴想;但他对怎知道她的心情呢?反正他知道世界大着呢.

此刻,她好奇,和善,温情.她又怎知他心那雪也似的浪花在升腾啊?有时,世界则很小很小哩!

此刻,他动情地端祥她诱人的脸庞.

她多情的脸庞上飘过一米红云,隐隐地去...末了定格,便是永恒.

于是,她离会场而去,离他而去.



后来,他等着,等着.

也许是永远,也许是现在...

缘--小记美国女生江凯玲

2010-01-19 10:16:49

来中国留学前,江凯玲同学是美国A州一所大学的学生。因A州与S省结为友好省份的关系也因为其学习优异而被推举来S省外语学院学习汉语。

认识江凯玲同学,因缘于我公司策划的一本书《留学生看中国》。某天,和江凯玲同学在一个幽静的茶楼聊天,我被其身上特有的书卷气所吸引。深深觉得其聪明而好学,诚实而幽默。来S省不足半年,她的汉语水准突飞猛进,已经可以和一般的中国人用汉语交流了。闲暇课余,江同学也开始学习中国画,并且其工笔画颇见灵气,一幅《花鸟图》得到了一位画家朋友的赞许。

江凯玲同学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了解一些中国。她说很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因为中国人“生活是简单”的,与美国人繁杂匆忙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告诉我说她朋友说她很像一个鸡蛋,表面是美国,而内心却有着一颗黄色的中国心。

江凯玲对中国很向往,她的名字是她在香港工作的哥哥早就为她取好的。当时,每年圣诞节哥哥回美探亲时,常常给她捎回许多有趣的中国故事,耳儒目染,她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她的生活注定与中国有关.无巧不成书,恰此时,一位台湾的同学走进了她的生活.她被中国青年的真诚所打动,他们相爱了.我看了她俩依偎在一起的照片时,突然想到一个字"缘".是呀,有缘千里来相会!江同学已经烙上了中国印.

江凯玲是个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好女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常常帮助她的中国朋友同学补习英语,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她说从小就爱帮助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她的习惯.同时,她的老师张老师说她善于动脑子,是个勤奋学习的好学生.

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人.喜欢,喜欢,喜欢,在江同学的心中,飞速发展的中国是新奇和有趣的.中国是一本神奇的书,期待她去读,去体验去感悟。。。

这就是江凯玲,一个喜欢中国的美国女孩,一个有缘于中国的美国女孩.

巴山之旅

2010-01-19 10:15:50

我被上车的旅客机拮地挤到车前水箱上坐而不定时想真他妈的堵,无论什么车都一样拥挤.这在边远的巴山并不例外.客车懒洋洋地拖着沉重的步子嗡嗡然地在大山深处开始颠簸起来.雨慢悠悠地操着浓重的巴山话与它熟悉的故土尽情低咕着.车内人声嘈杂;车外山雾黛然,忽去忽去来.我艰难地撑着身体眼睛拼命地朝窗外张望,星星点点之村舍一律成"介"状点缀在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山峦之上;星星点点的村舍之门窗犹如大山的眼睛机智而好客的迎来送去匆匆之车辆.崖壁,野花,瀑布,古树以山的名义吸引着爱它的客人.
客车爬行在宛延的山路上,山高路险,层层叠叠地底落而去.远去的更加淡远空灵,近来的更加明朗清幽...
蓦然,双眸阵阵酸痛,迫使回眸车内:客人以不同的座势站势睡着拥挤着难受着,各种气味语言混杂一片.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一种艰难.在这沟深坡陡的地方乘车实在是一种煎熬.
客车依旧爬行,居然爬上了一个叫米溪粱的峰颠.这里有种气势:山是的的确确的巍扼,雾简直是明明白白的悠然.
客车终于抵达了一个叫红椿的小镇.回首云雾依旧从容,一湾溪水从雾中飘乎而来.小镇之夜亦可赏焉.宁静而深遂.一家电视传出张靓影清柔之声音以及另一家放送的秦腔,使人顿感小镇并不遥远...
红椿的夜静是表面的静,蛙声和其它不知名的声音组成一曲妙不可言的山乡原生态之音,伴着清溪奔腾起伏着...
其实,我慢慢觉得小镇是有趣的,有趣的使我愉乐之心连同我这些文字一并永留在此.

Powered by The Blog Mod version 0.2.4 by Hyperion & TheBlogMod.com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2 phpBB Group
Weblog style by Hyperion
Original style from Live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