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的前世
刘墨
“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的前世
原創 劉墨 十丈蓮花館 2月9日
1 “北協和”
有句話說的好:“一部協和史,就是半部中國醫學史”。
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在北京合作開辦了一所協和醫學堂,Union本聯合之意,但被雅緻地譯成中文,稱作“協和”。
美國的老洛剋菲勒,他是美國現代商業史上一個標志性的人物,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被稱作
billionaire(十億美元富豪)的人。
1900年,中國發生了“庚子事變”,一方面中國遭受了帝國主義的欺壓,但也有一批來自帝國主義的西方人認識到,應該在中國普及現代知識和新式教育,以推動中國嚮現代化發展和進步。
因此,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人興起了一股到中國興辦教育機構的熱潮。
此時的老洛正處於晚年,雖然有着花不完的財富,但卻感覺人生毫無意義,以至於陷入了深深的憂鬱之中。
這時,他的好友兼個人顧問弗裏德裏希·蓋茨給他建議了一條道路:將錢捐出去,並且用他經商的天才去運作他捐出去的錢,這樣,就中以讓他的錢對世界真正産生看得見的改變和推動。
於是,老洛搖身一變,從一個資本大亨變成了一名慈善傢,並成立了洛剋菲勒基金會。
他捐贈了他賺來的大部分錢財,將金錢帶給他的憂鬱,一掃而光。
他捐資創辦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這成為他活着時所從事的慈善事業的一個標志性成就。
老洛還認為,他的錢不僅要施惠於美國,更要播撒在那些更需要它們的地方。
小洛剋菲勒為人正直、善良,從未染指富傢子弟的壞習慣,因而成了老洛最為鐘愛的兒子。
小洛還有一個最大的興趣愛好——收藏。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經常去百貨大亨本傑明·奧特曼傢串門,他傢裏經常擺放着一些精美、華麗的中國瓷器。從那時起,小洛深深地愛上了清代瓷器和瓷國,不能自拔。
1915年,銀行大亨J·P·摩根生前收藏的所有中國花瓶被公開拍賣,這批花瓶的價格高達兩百萬美元,為獲得這筆貸款,小洛寫信對老洛說:
“瓷器是我唯一的愛好,也是我唯一想要花費金錢的地方,儘管這項愛好花銷不菲,但它十分安靜,低調而不張揚 。”
這封信,讓本來對此持反對意見的老洛也被感動了。最終,是他將這批瓷器買下作為禮物送給了兒子。
從這件事中也可看出,小洛對中國文化,是真正的愛!
1909年,“東方教育考察團”來到中國,考察團裏有兩名來自芝加哥大學——前面已經說到,芝加哥大學是老洛捐錢建的——的醫生,通過考察,他們看到了在中國特別需要一個發展醫學教育的機構,因而建議在北京成立一個自然科學的教育機構。
小洛和老洛共同研討後,接受了這個建議,並進一步把在中國的投資範圍確定為醫學。
1914年,小洛派出第二個考察團,重點考察中國的醫學教育現狀。
這個考察團走訪了中國十幾個城市和幾十傢醫院,寫成了一份名為《中國的醫學》的報告,報告中有兩種看法:
——一種主張標準低一些,以適應目前需要;
——另一種則主張從長遠利益出發,辦高標準學校,培養頂尖人才,將來占重要的領導位置,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經過綜合考慮,小洛采納了前者,因為他已下定决心要創辦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於一體的高標準醫學院。
這個决定,被後來的歷史證明是無比正確的。也正是這個關鍵决策,確立了協和醫院在中國醫學界的領導地位。
1915年,洛剋菲勒基金會出資,購買了“北京協和醫學堂”,改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 (PUMC)。
這一年,第三個考察團又來到中國。
這一次考察團的任務是要確定醫學院的具體辦學方法。這一次的考察團包括了美國醫學界的一些名人,他們帶來了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醫學院管理辦法,為協和醫學院帶來了“高標準”的起點。
協和的選址和建築花費更是巨大,小洛先幾經周折,收購了豫王府的舊址,面積達六十餘畝,計劃建築14座新樓,又邀請了設計過哈佛醫學院的著名建築師柯立芝主持規劃協和醫學院的建築工作。
經過詳細的實地考察和策劃,柯立芝在豫王府華美建築的基礎上建起了中西合璧、用料考究設施完善的協和建築群。
為此,洛剋菲勒基金會不惜花費重金從國外運進建築材料和各種先進的醫學設備。
據稱,到1919年,建設北京協和醫院所花費的資金,已經達到了750萬美元。
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製為八年製。
1920年開辦護士學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沃安娜(Anna D.Wolf)擔任護校校長。
1921年,協和醫學院落成,小洛特地乘坐輪船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從美國趕來出席開幕典禮。中美兩國政界、科學界、教育界要人齊聚,當時任總統的徐世昌也派來顔惠慶代表其發表演說。
小洛代表洛氏基金會緻詞,宣讀了父親的賀電,並表述了他希望有朝一日將這所學校交給中國人接管的願望。
當年的10月26日,洛剋菲勒醫學會的公報上出現了這樣一段文字:
“北京的初秋很美,鬍同不同於平日裏那般塵土飛揚,大街小巷裏營業的店鋪顯得像畫一樣,連遊走小販和乞丐的吆喝聽起來都很悅耳,婚禮葬禮的隊列都展示出了最宏大的設計。透過明淨的空氣,青黛色的西山屹立於遠處;近處的景山上綴着精美的寶塔。還有宏偉的皇城墻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緑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
“這些由卓越的訪問者組成的學術陣容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來自東方和西方的科學家,穿着西方學術服飾,一起緩緩走過高高的緑瓦屋頂下,穿過現代的實驗室和古老的運水車,走過成排的西醫醫學學生、成群遊蕩的苦力和隨處可見的乞丐。街頭充斥着手藝人的吆喝,和着新管風琴吹出的進行麯,隊伍緩緩步入這座美輪美奐的具有中式風格的現代禮堂。”
美國時代周刊記載:
“從1913年5月開始的十年內,洛剋菲勒基金會花費了將近8000萬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禮物是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截止到那時,用於協和的共計1000萬美元,比用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700萬美元還多。1956年統計,最終,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總計投入超過了4800萬美元。”
這也是洛剋菲勒基金會在海外單項撥款數目最大、時間延續最長的慈善援助項目。
1929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30年,協和醫學院獲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立案。
北京協和醫院的開幕典禮,成為北京傳誦一時的文化大事件。當時任教於北大的鬍適在日記中提到,協和醫學院的典禮:“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 ”
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傢的吳階平說:“1933年我考入燕大醫預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學,到1936年考協和時,卻衹有15人被錄取。”可見協和醫學院入學標準之嚴格。
北京協和的確沒有讓小洛失望,它成為成為中國最早和最現代化的醫學院和醫院,更是培養出了如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頂尖名醫。
此外,協和在科研方面亦成績斐然,比如從中藥大黃中成功提煉麻黃素,成為研究中草藥成功的典範,此外還有對中國常見寄生蟲病黑熱病和斑疹傷寒的研究等。
在“高標準”的教育方式下,協和成為當時亞洲醫學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標準。不僅對中國現代醫學影響深遠,而且對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也都帶來了推進作用。
當協和醫學院運行達到成熟以後,小洛將對華資助的重心開始轉嚮鄉村建設。從金字塔尖端的精英,走嚮了中國最需要幫助的廣大鄉村。
據統計,除了美國以外,中國是洛剋菲勒基金會花費最多的國傢。
1949年9月,復稱北京協和醫學院。
1950年學校停止招生。
1951年,北京協和醫院也被收歸國有。
至此,洛剋菲勒基金會,停止了最後一筆撥款,負責建造和運營協和醫學院的機構也有序的離開了中國。
老洛剋菲勒像
大小洛剋菲勒合影
徐世昌總統和小洛
北京協和醫院的奠基儀式
北京協和醫院開幕儀式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西門
小洛在協和
查爾斯•柯立芝,協和醫學院建築總設計師。曾設計過哈佛醫學和洛剋菲勒大學
北京協和醫院
協和圖書館
協和醫院的師生
北京協和醫院畢業照
外出實習的協和醫院的學生
二 “南湘雅”
有句話說:“湘雅是中國半部西醫史”。
湘雅醫院的“湘”是湖南,那麽,“雅”代表什麽呢?
“雅”代表美國耶魯大學的雅禮協會。
1901年2月,美國耶魯大學一部分校友成立了一個以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為宗旨的雅禮協會(Yale—in—China)。
1903年初,雅禮協會派人到中國經過反復考察調研,最後根據湖南地理位置係華中腹地,可以影響全國而確定選址其省會長沙興醫辦學,並邀請當時正在印度孟買行醫的美國醫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愛德華·鬍美(E·H·Hume)博士來華。
鬍美因其父親和祖父均在印度工作多年,且父親正任印度某中學校長,他自己也在孟買開了一傢醫院。
但當鬍美考慮到雅禮協會要在中國開辦一所現代醫院和新型醫科大學,便欣然接受了美國雅禮協會的派遣,於1905年夏,年僅29歲的鬍美醫師帶着妻兒,漂洋過海,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嶄新的事業。
到長沙後,他首先學習漢語和長沙話,瞭解湖南的風土人情與生活習慣,並起了這個中國姓名“鬍美”。
1906年,他在長沙小西門的西牌樓,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的雅禮醫院。
但是由於中國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傳統中醫藥、民間驗方以及求神拜佛的意識和觀念,這所西醫院在開業之初是異常艱難的,但隨着一些病人通過西醫和手術的治愈,雅禮醫院病人才逐漸增多。
1908年,醫院增加了一位中國醫生,並開設了14張病床,醫院聲譽隨之增大。
1910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顔福慶博士學成歸國,來到長沙。他與鬍美如故友重逢,攜手合作管理醫院。
1911年,蓋儀貞女士在鬍美、顔福慶的幫助下,創建了湖南省第一所護士學校——雅禮護病學校。
1914年,湖南育群學會代表湖南省政府與美國雅禮協會聯合創辦湘雅醫學專門學校,雅禮醫院隨之更名為湘雅醫院。這我國第一所中外合辦的高等醫學教育機構——湘雅醫學專門學校,顔福慶出任第一任校長。
1915年,雅禮醫院更名為湘雅醫院,雅禮護病學校更名為湘雅護士學校。至此,“湘雅”形成了醫學校、醫院、護士學校三位一體的體係格局,並延續至今。
1922年,美國教育考察團來華訪問時,確認湘雅與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中國最好的醫學校,在醫療衛生界和醫學界傳為佳話。
從此“南湘雅、北協和”之美譽,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
1927年,擔任湘雅醫院院長21年之久的鬍美因病辭去院長職務返回美國。又任紐約醫學研究學校與醫院(New York Post-Graduate Medical School and Hospital)主管、執行副院長。他還參與創辦了海外基督教醫務理事會(Christian Medical Council for Overseas Work)並於1938年至1946年間擔任秘書。
1934年和1937年間,他曾回到中國進行了一項關於醫療設備的調查,並親眼目睹了由他親手創建的湘雅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感到由衷地高興。
回國後,鬍美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著寫了自傳性著作《道一風同》。英文名叫《DoctorsEastDoctorsWest》,於1946年在美國出版,
1930年,湘雅醫院由私立改為國立,抗戰期間西遷至貴陽,抗戰勝利後回歸長沙,
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領銜發出起義通電,宣佈湖南正式脫離國民政府。湖南宣告和平解放。
長沙軍管會文教接管部按照“暫維現狀,逐步改造”的原則,接管了湖南大學、省立剋強學院、湘雅醫學院、省立音樂專科學校,不久,又接管了國立師範學院和私立民國大學。
1957年,鬍美逝世。
位於美國耶魯大學校園內的雅禮協會總部
1913年北京,當時參加湘雅談判的鬍美(右二)、顔福慶(右一)及政府官員們
1917年的湘雅醫院
1906年西牌樓雅禮醫院,右為鬍美
1906年西牌樓雅禮醫院內景
病人在雅禮醫院門診候診
1913年湖南都督譚延闓(前排正中坐者)與雅禮醫學會成員合影,後排左一為鬍美
明亮的兒科病室
湘雅醫院免費預防接種場景
3 “東齊魯”
“爾將識真理,真理必釋爾”(約翰福音8:32),這是齊魯大學的校訓。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的歷史要從清同治三年(1864)開始算起,由美北長老會、英國浸禮會共同發起,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多個基督教教會聯合開辦。
1864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博士(Calvin.W.Mateer,1836.1.9—1908.9.4)攜夫人狄邦就烈(Julia Brown, 1837—1898)在登州城內一所叫“觀音堂”的破廟裏辦起免費義塾,稱“蒙養學堂”,相當於現代的小學。
1872年,蒙養學堂取“以文會友”之意定名為“文會館”,改設“正齋”和“備齋”,相當於現代的中學部和小學部。
1882年,紐約北美長老會總部批準文會館升格為大學建製,定名“文會館”(Tengchow College),並增派傳教士幫助辦學。史稱登州文會館。
1883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兼醫生聶會東偕妻子到達登州,準備在文會館設醫科,因設備和人員不足,未能如願。於是便租賃了一所寺廟的幾間房子,用一部分作教室,另一部分作為小型診所,招收5名學生學習西醫。
這是齊魯大學醫學部分的發端。
1885年,英國浸禮會宣教士武成獻開始創辦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巴德順則在鄒平的教會醫院設立醫學堂,開始招生傳授醫學知識。
1892年,聶會東夫婦奉調到濟南,在東關華美街(今興華街)與洪士提凡夫婦、安德遜女士一起在教會診所工作,後將原診所擴建,取名華美醫院(Sino-America Hospital)。並同時籌建華美醫院醫校。學校竣工後,每年招收5名學生。
1911年,共合醫道學堂新址的醫學大講堂、診病所、宿舍等建築竣工,學校從各地搬遷到濟南。正式宣佈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山東巡撫孫寶琦等地方官員參加了典禮並送上賀儀。
1916年,北京中華醫學基金會(The China Medical Board,文獻中又稱美國羅氏駐華醫社)改組北京協和醫校(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Peking),將三個班的學生轉入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並“協款”5萬美元用以改善校捨和設備,又許諾連續五年每年“協助”2萬美元用以辦學。
1916與1917年之交,在中國博醫會醫學教育會的建議下,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也並入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因而,齊魯大學醫科是由山東共合醫道學堂、北京協和醫校、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四校合併而成。為了適應規模擴充之需,學校籌巨款200餘萬元,在南關新建門外的土地上建築新校捨。
1917年9月,齊魯大學正式開學,設文理科、醫科、神科,文理科為四年製、醫科為七年製,共有學生277名,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職員工36人。第一任校長為英國人卜道成(Bruce),經費由英、美、加等國教會支付。
1920年設藥學專修科,學製兩年。1921年4月,創辦《齊魯醫刊》。1923年,接收華北協和女子醫學院(North China Union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自此開始男女同校。
1924年7月19日,經齊魯大學申請,加拿大授予齊魯大學執照,授權齊魯大學按照自己理事會的規定“授予與中國法律相一致的文憑和學位”。根據此規定,齊魯大學頒布學位授予條例,規定醫學院畢業生頒發醫學學士學位,同時授予美國和加拿大認可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5年,齊魯大學醫科正式更名為齊魯大學醫學院,但兩個名字在部分文獻中依舊混用。
1931年10月17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私立齊魯大學註册立案,齊大學歷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
1934年設立公共衛生係。
……
齊魯大學逐步設立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社會教育科、天文科、農科和國學研究所。齊魯大學全盛時期,老捨、錢穆、顧頡剛、欒調甫、馬彥祥、吳金鼎、鬍厚宣等學術名傢先後在此執教,號稱“華北第一學府”,和燕京大學並稱“南齊北燕”。
齊魯大學校長、哈佛大學畢業生劉世傳曾說:“正如我的另一個母校,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大學一樣,齊大是中國最老的大學,絶對沒有一個中國大學能在這一點上趕上齊大!”
學校又以醫學院實力最強,坊間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之稱。
1937年9月,抗日戰爭起,齊魯大學宣佈停課,除部分員工留守外,大部分師生及主要教育教學設備遷往四川成都華西壩,與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聯合辦學,史稱“華西壩五大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齊大回遷。經過整修,於當年10月1日正式在濟南復校。1945年當年經費為3億元。
1951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接管齊魯大學,解聘所有外籍人員,齊大的教育主權被收回。作為一所教會大學,齊大的歷史也走嚮了終點。
1952年院係調整,齊魯大學被撤銷建製,其學科分別並入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校園舊址為今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校史由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繼承。
4 “西華西”
1904年,英、美、加拿大三國基督教會的5個差會(美以美會、公誼會、英美會、浸禮會、聖公會)中美以美會負責人畢啓(Beech)、甘萊德,英美會負責人啓爾德、杜煥然,公誼會負責人陶維新,草擬了創辦華西協合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的計劃。當時的成都市民稱之為“五洋學堂”。
畢啓在四川省當局和國民政府募得大洋萬元(袁世凱捐資4000大洋),建校後在各方共募得資金400多萬美元。
學校采用當時牛津和多倫多大學的辦學模式,目標是建成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華西協合大學的教師大多來自英國劍橋、牛津,加拿大多倫多,美國哈佛、耶魯等院校,如莫爾思、林則、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蘇道璞、劉延齡等。學校也聘請前清翰林、進士、優貢、舉人等作為國學教員,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賢”,設立文學院、理學院、醫牙學院。大學管理以“協合”為原則,管理體製仿牛津、劍橋,課程設置按哈佛體係。
1912年,為建設這所校園,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分別舉辦了華大學捨的建築設計大賽,英國建築大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了華西壩的建築群。
加拿大人Small從1925年到1950年擔任華西協和大學建築總工程師,負責校捨的修建和維修。Small的小兒子John Small和父母生活在成都,John Small滿口四川方言,後來擔任加拿大首任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
1910 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正式開學,入校新生共11 人,教師8 人(中籍2 人,西籍6 人);開設文、理、教育三科。
加拿大人Edwin Meuser博士1913年來到成都,當年Edwin Meuser博士是華西地區唯一受過專業訓練的藥劑師,他訓練有素,才華橫溢並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藥學專業同時擔任了第一位係主任。
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以先前成立的存仁、仁濟醫院為基礎,設立醫科。次年,增設宗教科。
加拿大醫生啓爾德博士與其妻啓希賢博士都是醫科的創始人。啓爾德博士1890年受加拿大英美會的派遣參加創辦華西協合大學的籌備工作。其妻啓希賢博士1914年任醫科大學藥理學、病毒學教授。他們的兒子啓真道1895年出生在樂山,能講一口流利地道的成都話。多倫多大學畢業後獲醫學博士學位。1922年返回華西從事醫學教育和研究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任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秘書。
1917年,在Ashely Woodward Lindsay(加)主導下開設牙科係,創辦了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口腔病院、醫牙研究室、口腔病研究室、《華大牙醫學雜志》,成為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開端。
華西協合大學最值得炫耀的專業就是牙科,大學牙科是中國最早的牙科專業,其醫術之精湛,歷來為國內外所稱道。
華西牙醫創辦人是受加拿大英美會派遣到成都工作的加拿大人Lindsay博士,1917年華西牙科成立,1919年正式擴展為與牙醫並列的牙學院,Lindsay博士擔任院長直到1951年,他對中國牙醫學的發展貢獻卓越。Lindsay博士還邀請到其他幾位頗有才華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牙醫,他們是:John Thompson博士夫婦(1913年)、Royanderson博士夫婦(1917年)、Gordon Agnew博士夫婦(1923年)、Gordon- Campbell博士夫婦(1936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牙科迅速發展壯大,在教學和臨床醫學方面都是中國牙醫學的先驅,一些領域還超過了西方的牙學院,被譽為“東亞第一牙科”。
1920年,開始嚮少數優秀畢業生同時授予華西協合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24年,開始招收女學生,成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開端,也率先在西部實現了男女合校。
1927年,醫牙合併為八年製醫牙學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華西協合大學與遷來成都的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央大學、燕京大學等校聯合辦學。學校一度遷往峨嵋山腳下。
1942年,華大文學院院長羅忠恕在牛津大學提出一份中英文化合作計劃,劍橋、牛津相繼成立中英文化交流委員會,東西文化學社在華西壩成立,一場對20世紀中國影響深遠的文化交流由此發端。李約瑟,海明威,林語堂等人紛紛前來華西壩講學交流,愛因斯坦,羅素等人紛紛緻函表達溝通中西的願望。
1949年前夕,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已是1所包括文、理、 醫、牙4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設有26個係和2個專修科,7 所附屬醫院。其中創刊於1946年的《華大牙醫學雜志》已發展成國際一流水準的口腔醫學雜志。
1951年,華西協合大學被改名為華西大學。1952年院係調整中,華西協合大學被肢解。
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接收了重慶大學醫學院後建立四川醫學院(1953年定名為四川醫學院),文理哲學院被合併,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則調整到川大,其中社會學係及民族學(即人類學)組於半年後年從四川大學劃並入西南民族學院(今西南民族大學);工學院被合併給成都科技大學(1997年與四川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農學院被合併給四川農學院(今四川農業大學,遷至雅安)。
幾年前,成都的岱峻兄剛好寫完《風過華西壩》一書,他帶我到四川大學即過去的華西協合大學舊址參觀,每棟老建築都有一個他主筆的歷史簡介,但那個牌子,總是放在一個你不方便看的地方。因為,這個歷史已成過去。還記得,他就指着這棟樓說:“我真不知道,哪一天,就被他們拆了……”
刘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