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焚書20萬册:納粹統治下的文化活動



一天焚書20萬册:納粹統治下的文化活動

Original [英] 馬修·休茲 中國市場出版社 2016-05-27

“無論什麽時候我聽到‘文化’這個字眼,我就會把手放到左輪手槍上。”赫爾曼·戈林(納粹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的創立者)在他聞名於世的妙語中這樣總結納粹對文化和藝術的態度。戈林的態度獲得高層納粹分子的響應。如同我們所見,希特勒痛恨知識分子,以及有關理智的全部一切,並且極度執迷於一旦上臺就要把他們全部殺光的想法。


 

知識分子移民潮

 

1933年後,許多德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具有猶太人血統的人士,看到寫在墻上的標語便决定移居國外,那些外移人口名單可說是德國知識分子反對納粹主義的重要力量,且此波移民潮對德國文化界來說是沉重的損失。

作傢:

托馬斯·曼(Thomas Mann)

海因裏希·曼(Heinrich Mann)兄弟

阿諾德·茨威格(Arnold Zweig)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法蘭茲·魏爾斐(Franz Werfel)

雅各布·瓦塞爾曼(Jakob Wassermann)

包豪斯學派(Bauhaus)的設計大師: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馬歇·布勞耶(Marcel Breuer)

畫傢:

馬剋斯·貝剋曼(Max Beckmann)

奧斯卡·柯剋西卡(Oskar Kokoschka)

庫爾特·施威特斯(Kurt Schwitters)

電影導演及演員:

弗裏茨·史騰貝爾格(Fritz Sternberg)

弗裏茨·朗(Fritz Lang)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天才音樂傢和作麯傢:

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

奧托·剋倫佩勒(Otto Klemperer)

庫爾特·威爾(Kurt Weill)

漢斯·耶裏內剋(Hanns Jelinek)

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

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önberg)

理查德·陶貝爾(Richard Tauber)

科學家和學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馬剋斯·韋特默(Max Wertheimer)

威廉·斯特恩(William Ster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保羅·田立剋(Paul Tillich)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

庫爾特·哥德斯坦(Kurt Goldstein)

艾裏剋·弗洛姆(Erich Fromm)

弗裏茨·萊赫(Fritz Reiche)

漢斯·貝特(Hans Bethe)

理查德·科朗特(Richard Courant)

詹姆斯·弗蘭剋(James Frank)

……

當德國展開研發原子彈的計劃時,就會瞭解愛因斯坦的離開所帶來的遺憾。1945年8月美國投擲在日本的原子彈就是以他提出的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為理論基礎。納粹上臺之後,總計大約有2500名作傢離開德國。


 

▲ 教授們出席歷史悠久的海德堡大學校慶活動。

 

“反猶”的文化專製

 

雖然許多知識分子、作傢、音樂傢和科學家離開德國,但也有些人選擇留下來。在那些留下來的人當中,顯要的人物有奧托·哈恩(Otto Hahn)、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馬剋斯·普朗剋(Max Planck)、格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戈特弗裏德·貝恩(Gottfried Benn)和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這些人之所以會選擇留下來,是因為許多德國知識分子傳統上不會踏入政治圈。其他人經常是受到納粹對他們的工作給予正式承認的引誘,進而决定和納粹革命理想合作。此外,仍有一些人天真地相信納粹不會攻擊德國知識分子的生活,但他們錯了:德國人將他們一體化的政策應用在文化和藝術方面,以便使德國人生活的此一領域與納粹國傢機器完全融合。

1933年3月,就在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的兩個月後,戈培爾宣佈文化和政治將會合一。1933年9月,他創立新的帝國文化議院(Reichskulturkammer),德國藝術傢如果想要工作的話,就必須加入這個組織,而不是雅利安人的藝術傢就被禁止加入。其他國傢部門也涉入文化和藝術事務,和戈培爾的新協會平行運作。


 


▲ 由於沒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戈培爾總是有一種遺憾,他因為身體畸形而不用當兵。就身體而言,他跟雅利安人的典範還差得遠,然而卻是一位傑出的煽動傢,精於媒體操作。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是納粹意識形態思想傢之一,他通過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意識形態訓練與教育監督辦公室(Office for the Supervision of Ideolog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涉足文化控製事務。此機構由早期的德意志文化奮鬥聯盟(Kampfbund fürDeutsche Kultur﹐ KfDK)發展而來,該聯盟在1929年成立,目標是對抗“猶太人”對德國文化的影響,在1933年後以全新面貌出現。羅森堡的辦公室不但擬訂黑名單,也焚毀書籍,並將博物館內任何被認為“墮落”的展示品清空。羅森堡在早期是一位反猶作傢,他的《20世紀神話》(”The Myt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930年出版)是納粹分子必讀書籍。此書假設就是自由主義已腐蝕了北方人民的優越性,允許“劣等”種族獲得權力,而德國的責任就是要統治他們。1940年時,他建立了一支特遣隊,掠奪被徵服歐洲國傢的藝術珍寶,並在一年以後成為負責東歐占領區事務的部長;1946年時,他以戰犯身份被判絞刑處死。


 


▲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在20世紀20年代闡述邪惡的反猶思想,並協助為種族主義建立一套納粹意識形態的基礎。


 

納粹旋即壓下了獨立文化組織的聲音。例如當普魯士藝術學院的部分會員簽署了一份請願書,反對即將舉行的選舉中的納粹分子時,納粹在普魯士的文化事務官員遂告知學院院長,如果那些反對者不撤回請願書的話,就會下令關閉學院。該請願的諸發起人在院長的壓力下隨即辭職。之後院長取得了學院內大多數會員的支持,簽署了一份决議,禁止會員參與進一步的政治活動,並要求會員們致力於民族統一的目標,有些會員由於認為自由受到威脅而辭職,其他人則依行政命令被開除。


 

“你在哪裏焚書,即是焚燒民心。”

 

也許沒有任何事比公開焚書更能表達出納粹對文化的態度。詩人海因裏希·海涅(Heinrich Heine)觀察到:“你在哪裏焚書,即是焚燒民心。”


 


▲ 無法符合納粹標準和被認為是“非日耳曼”的書籍都會被燒毀。

 

德國學生聯盟以被認為“非德國人”或“被猶太人玷污”的書籍作為示範,戈培爾安排了這些戲碼,學生們和學者們在當中藉由建議哪些書應該被焚毀的方式,競相表達對新政權的支持。


 


▲ 興高采烈的衝鋒隊隊員和年輕的狂熱分子搜集準備燒毀的書籍和小册子,光是在1933年5月11日就有20萬本書籍被焚。


 

戈培爾通過以下宣告將焚書行為合理化:

學生同胞們,德國的男女們!極端猶太唯理智論的時代終於結束了,而德國革命的成功已再次恢復德意志精神的優先地位……你們將過去的邪惡幽靈送進熊熊烈火之中,這個行為理所當然……這是一個有力、偉大、具象徵性的舉動,此一行動在全世界面前見證了11月共和消失得無影無蹤的事實。新精神的鳳凰將從這堆灰燼中騰空而起……過去已在火焰中化為灰燼,而未來將從我們內心的火焰裏浮現……我們的誓言在火焰的映照下熠熠生輝,那就是:國傢、民族和我們的元首希特勒。

 


▲ 在一場早期的納粹集會中,身材瘦小的戈培爾在衝鋒隊員的簇擁下襬出有男子氣概的姿勢,其中一名衝鋒隊隊員的頭上還裹着綳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