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鄉愁(Ностальгия)》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乡愁(Ностальгия)》
20200709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鄉愁(Ностальгия)》
塔可夫斯基 文藝批評 2019-09-18
點擊上方藍字,關註文藝批評
斜目
而視
鄉愁(Ностальгия)
又名: 懷鄉 / Nostalghia / Nostalgia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托尼諾·格拉
主演: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 厄蘭·約瑟夫森 / 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類型:劇情
製片國傢 / 地區:蘇聯 / 意大利
語言:意大利語 / 俄語
片長:125分鐘
上映日期:1983-05-17(戛納電影節);1984年1月8日(美國)
劇情簡介
俄國詩人安德烈(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飾)在美麗的女翻譯尤金伲亞(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飾)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麯傢的生活。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剋(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傢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同時他拒絶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傢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的鄉愁。
獲奬情況
第36屆戛納電影節 (1983)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奬(提名)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費比西奬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天主教人道精神奬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導演簡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1932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奬;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奬。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奬,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塔可夫斯基對電影語言的傑出貢獻具有公認的典範意義。他開創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藝術風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在莊重沉鬱的詩性敘事中展開,獲得完美的表達。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IngmarBergman)曾經予以這樣的贊譽:"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跡。驀然間,我感到自己伫立於房門前,卻從未獲得開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而他卻能在其中自由漫步。我感到鼓舞和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想要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忠實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如同鏡像、如同夢境。"
角色簡介
安德烈
奧列格·揚科夫斯基飾,一個旅居國外的俄國詩人,他前往意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麯傢的生活,在路上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老人多米尼剋,看到了多米尼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並答應替他完成贖罪計劃。
尤金伲亞
多美茲亞娜·佐丹奴飾,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她在安德烈前往意大利的途中擔任他的翻譯,她在路途中對安德烈産生愛慕之情斌大膽示愛,但是安德烈拒絶了她,她也因此離開了安德烈。
多米尼剋
厄蘭·約瑟夫森飾,一個不被世人理解的老人,在一次天啓式的錯覺下將他的傢人囚禁了七年,村民也因為他的行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他請求安德烈替他完成手拿一支點燃的蠟燭渡過溫泉的贖罪計劃。
精彩影評
剪接不能决定節奏,它衹是一種風格的特色,因為不論是否有剪接,影片都有種真實流逝的時間感存在。影片的節奏就是一種流經畫面的時間感,也正是這種時間感,這種由流過影片的時間所形成的壓力創造了影片的節奏。塔可夫斯基的這一“時間流”的美學觀念,表現在其作品中便是長鏡頭的運用。他的長鏡頭看似冗長無味,但導演要表達的意思都隱藏其中,畫面內部飽含着強烈的的內在張力與激情。正如羅貝爾·布烈鬆所說:“慢的影片,人人奔跑兼指手畫腳。快的影片,人們幾乎靜止不動。”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鄉愁》的結尾長達九分鐘的長鏡頭。男主人公手持蠟燭,緩慢而又艱難地嚮前行進,他小心翼翼地護住蠟燭微弱的燭光,屢次走到池中央燭光便熄滅了,然後再重新開始,直到走到水池的另一端。鏡頭隨着他緩緩移動,或前進或後退,沒有任何的鏡頭切換。這種鏡頭語言讓人屏息凝視,觀衆的目光緊緊關註着男主人公手中燃燒的蠟燭,使得整個行動過程充滿儀式化的意味。
——豆瓣·泥鰍也是蛇
電影《鄉愁》從頭至尾沉浸於充滿隱喻的景像和神秘的對白中。沒有連貫的情節,沒有合邏輯的綫索。觀衆如果帶着以往對電影的期待來對待《鄉愁》,要麽會中途退場,要麽會疲憊不堪。塔科夫斯基並不在乎觀衆貫常的觀看習慣,他冷漠地沉浸在自己的鄉愁裏。他說:“我對情節的發展、事件的串連並沒有興趣--我覺得我的電影一部比一部不需情節。”在強硬的塔氏面前,喜歡這部片子的觀衆要做的就是:沉入心靈,在塔氏的催眠中,暫時讓情節和邏輯退去。其實這並不很難,因為這片子的每個鏡頭幾乎都具有油畫般的沉重和美。無論是蔥鬱的意大利風景和俄羅斯鄉下沉默色調間的色彩轉換,還是那隱隱若現的燭火,那仿佛從天外飄來的聖歌,都慢慢使人遠離了現代的煩囂,陷入原初的鄉愁。
塔科夫斯基根本不怕觀衆會走開,那些走開的觀衆不是他的觀衆。如果你是塔氏的觀衆,你絶不會面對那段戈爾恰科夫手持蠟燭穿過幹涸聖池的長達八分鐘的鏡頭哈欠連天,而衹會驚嘆於塔科夫斯基能將鏡頭運用得如此流暢。你會等待戈爾恰科夫手捧蠟燭穿過幹涸的聖池,並且在這段長達八分鐘的鏡頭中,同戈爾恰科夫一樣凝神屏氣。八分鐘是一個考驗,是一種宗教儀式。
流亡中的塔科夫斯基,原本是要“拍一部關於俄國鄉愁”的影片,“要藉這部影片來陳述俄國人對他們的民族根源,他們的過去,他們的文化,他們的鄉土,他們的親朋好友那種宿命的依戀;那種無論遭受命運怎樣的擺布,他們一輩子都承載着的依戀。” 俄羅斯人比其他民族更具有一種“難以被同化的悲情”和“拙於接納異國生活方式的駑鈍。”但塔氏的片子表現出來,已遠不止於一個民族的鄉愁。那些隱喻已溢出了原本設定中的邊界,人類的宿命、生命的悲哀和追尋精神之光的孤獨,在塔氏不屑於用語言來表達的鏡頭前,觀衆會慢慢跌入一種古典式的沉重,一種現代人無暇顧及的沉重。這樣的鄉愁,在塔科夫斯基寫的《雕刻時光》中作了如此表達:“描繪一個人處於一種與世界、與自己深切疏離的境況,無法在現實和他所渴望的和諧中找到平衡,由於遠走他鄉以及對於完整存在的思慕,使他陷入一種鄉愁的狀態中。”
塔科夫斯基在片中的存在主義命題,具有明顯的形而上意味。這種形而上意味,保持着與俄羅斯傳統相一致的沉入大地的厚重。可是,生命在世間如此沉重,就連俄羅斯人也受不了,此時,精神上的救贖衹有通過母親的隱喻來實現。母親,她是帶我們來到這世間的最溫暖的親人,塔氏衹能籍母親的形象來救贖精神升入天堂。
——豆瓣·zero
影片中有一句話,“詩歌是無法翻譯的,音樂也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用着幾乎通感的手法通過電影來表達一種非常私人的、詩化的方式來表達一種所謂鄉愁而實際超越鄉愁直指人生終極歸宿的情懷。影片中幾個人物,一是男主要代為作傳的音樂傢薩斯諾夫斯基,為了女奴愛人從意大利回國後自殺;一個薩斯諾夫斯基在意大利曾遇到的“瘋子”多米尼剋,曾因認為世界已經墮落為了救贖把妻兒封閉傢中七年,最後為了救贖人間返回莫斯科自焚於廣場;女主尤金伲亞……
影片的表述十分個人化,但劇本層次豐富。通過探訪音樂傢、遇到瘋子,以及和女助理的糾葛,導演自我剖析着自己、父輩、母親&妻子等多維度的情感依賴;反思並控訴着政治和歷史導致血脈分離;結尾的自焚和燭光形成對照,悲涼地控訴着大衆的冷漠,卻也微弱地保存了家庭與愛的希望。老塔的隱喻、反思和誠實,雨聲、時間和聖跡……在視聽構思上面,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巔峰!
——豆瓣·糖果魔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