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 (谭嗣同)
20200705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谭嗣同
譚嗣同(1865年2月13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齋名莽蒼蒼齋,湖南長沙瀏陽人,出身世傢,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維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及戊戌六君子之一。
生平
清同治四年(1865年)2月13日,譚嗣同出生於甘肅省涼州府武威縣。先祖譚逢琪、譚世昌,曾祖譚文明,祖父譚學琴,其父為湖北巡撫譚繼洵,5歲讀書,15歲學詩,20歲學文。譚嗣同早年得力於母教[1],鑽研儒傢典籍,廣泛涉獵文史百科,對中國國學有較深造詣。同時其又致力自然科學之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往來於疆、隴、秦、直、豫、鄂、湘、、贛等行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少年與繼母不甚相得,遂養成內斂的性格。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譚嗣同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乡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啓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供職江寧。
曾遊歷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回金陵,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捲。(梁啓超言,譚嗣同曾兩渡臺,其所著仁學,初題:臺灣人所著書)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築鐵路等新政。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緻靖推薦,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
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譚嗣同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嚮榮祿告密。有說其實日間已有守舊派楊崇伊上書請太後訓政,袁世凱瞭解到太後已知,畏罪纔告發。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當劊子手要臨刑之際,譚嗣同突然大喊一聲:“吾有一言!”當時劊子手詢問在當時對維新派恨之入骨的監斬官剛毅,是否等譚嗣同說完,無奈剛毅不予理會,譚嗣同英勇就義,這句話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謎。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年少時曾隨大刀王五學習武術,而王五為人樂仗義行俠,喜結交維新人士,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8月間譚嗣同曾和大刀王五謀救光緒帝,未成。譚嗣同被害後,王五冒風險為譚收屍,並運回湖南瀏陽家乡安葬,此事一時成為京師之美談。
著作
譚曾著《仁學》一書,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於“仁”的作用,故稱其哲學為“仁學”。“仁”是萬物之源,“以通為第一義”。
而“以太”則是溝通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橋梁。由於“以太”“不生不滅”,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的、停頓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
並且認為儒學“名教”是維護專製主義的精神支柱,號召人們衝决君主、倫理、利祿、俗學、天命、佛法等專製網羅。對秦漢以來專製制度的抨擊尤為猛烈,認為君主專製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專製制度的同時,還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以及變法等主張。
《仁學》一書還有驚人之議:“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惟大盜利用鄉願,惟鄉願工媚大盜。”
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註 1]此詩在當時刑部司員唐烜《留庵日鈔》中記為:“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註 2]黃彰健考《康梁演義》小說有另一版本:“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註 3]。
散記
北京譚嗣同故居
藝術作品改編
譚嗣同事跡曾被改編為不少影視戲劇,亦有文學作品的描述:
年份 | 片名/書名 | 演員 | 導演/作者 | 類型 |
1973 | 大刀王五 | 嶽華、陳觀泰 | 張徹、鮑學禮 | 邵氏電影 |
1976 | 瀛臺泣血 | 李翰祥 | ||
1976 | 近代豪俠傳之大刀王五 | 劉鬆仁 | 李鼎倫 | 香港無綫電視製作 |
1984 | 譚嗣同 | 達式常 | 陳傢林 | 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 |
1993 | 一刀傾城 | 狄竜 | 洪金寶 | 武打電影 |
1999 | 英雄之廣東十虎 | 林祖輝 | 曾謹昌等 | 香港亞洲電視製作 |
2003 | 英雄·刀·少年 | 黃宗澤 | 陳新俠等 | 香港無綫電視製作 |
2000 | 北京法源寺 | 李敖 | 李敖出版社出版小說 | |
2015 | 北京法源寺 | 賈一平 | 田沁鑫 | 舞臺劇 |
註釋
- ^ “兩昆侖”指何物?一直是歷史學家好奇之處。梁啓超認為“兩昆侖”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王正誼),梁啓超《飲冰室詩話》稱:“所謂兩昆侖者,其一指南海,其—乃俠客大刀王五……瀏陽少年嘗從之受劍術,以道義相期許。戊戌之變,瀏陽與謀奪門迎闢,事未就而瀏陽被逮,王五懷此志不衰。”;又有一說是指唐纔常和大刀王五,唐纔質《戊戌聞見錄》雲:“復生七丈雖役其身於清廷,從事維新,而其心實未嘗須臾忘革命。其北上也,伯兄(指唐纔常)為餞行。酒酣,復生七丈口占一絶,有雲:‘三戶亡秦緣敵愾,勳成犁掃兩昆侖’。蓋勉伯兄結納哥老會,而已復於京師倚重王五,助其謀大舉也。”也有人認為“兩昆侖”指大刀王五和拳士鬍七(鬍緻廷),肖一山稱:“蓋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鬍七,二人係武林之昆侖派也。任公曰‘蓋念南海也’,恐非是。”亦有人認為“兩昆侖”指譚嗣同的兩個僕人 ,古人謂僕人為昆侖奴,《唐人傳奇》中指僕人為“昆侖奴”,蒲鬆齡《聊齋志異·餘德》:“嚮暮,有兩昆侖捉馬挑燈,迎導以去。”。
- ^ 孔祥吉:〈論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鈔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漢學研究》第 12 捲,第1期(23期),1994年6月。孔祥吉:〈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鈔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晚清佚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 1998年),頁200。
- ^ 黃彰健的《戊戌變法史研究》認為:“《康梁演義》雖係小說,但其所記林旭第二首詩:‘望門投趾憐張儉’,則顯與今傳譚《獄中題壁》詩詞句有雷同處。《康梁演義》所記此詩實值得註意。”“由於梁、譚關係密切,而梁又聲名赫赫,交遊廣阔,人們遂認為梁所記譚此詩應得自可靠來源,真實可信,《康梁演義》譏訕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書係演義體裁,記事多誤,故讀者雖見‘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與譚獄中詩辭句有相同處,亦不起疑惑。現在由於我發現康梁為了偽稱保皇,造的假歷史太多,對康梁所記,心存戒惕,因此,我對《康梁演義》所引‘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反另眼看待。”[2]
參考文獻
引用
- ^ 譚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狀》說:“先夫人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自一步一趨至置身接物,無不委麯詳盡。又喜道往時貧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居平正襟危坐,略不傾倚,或終日不一言笑;不肖等過失,折囊操笞不少假貸;故嗣同誦書,竊疑師說,以為父慈而母嚴也。禦下整齊有法度,雖當時偶煩苦,積嚴憚之致,實陰納之無過之地,以全所事,一旦失庇蔭,未嘗不成流涕思之。”
- ^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第532–535頁。
來源
書籍
-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分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
外部鏈接
- 吳展良:〈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啓蒙傾嚮──以康有為與譚嗣同為中心〉.
- 狹間直樹:〈梁啓超筆下的譚嗣同〉(2003年).
- 李國祁:〈譚嗣同的兩性認知〉.
- 楊際開:〈譚嗣同與宋恕——以《仁學》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