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饒毓泰如何在北大作學術領導人
80年前,饒毓泰如何在北大作學術領導人
2016年10月23日 12:12 來源於 財新網
他使北大物理係短短幾年間就成為國內物理學的重鎮,可與清華大學物理係相媲美。未能實現將北大物理係建設成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的計劃,卻深深地影響了鬍適的思想與决策
►饒毓泰
導言:
1933年10月,在教育行政與科學研究上都大有作為的饒毓泰出任北京大學物理係主任。通過廣攬英才、更新實驗設備、倡導科學研究,使暮氣沉沉、成立20年來衹有物理教學而無科研基礎的北大物理係,短短幾年間就成為國內物理學的重鎮,可與清華大學物理係相媲美。饒毓泰抗戰期間出任西南聯大物理係主任,戰後嚮鬍適提出將北大物理係建設成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的計劃,並深深地影響了鬍適的思想與决策。但因各種原因,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撰文 | 張劍(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 ●
上篇 接管水深火熱之中的北大物理係
1949年前北大物理係發展史表明,
一個學術機構的繁榮與否除外部環境外,
更與領導人關係密切:
領導人不僅要安心於位,
而且在科研上需有
廣阔的視野與敏銳的學術感知力,
能從學術機構的發展
而不是自己的研究興趣出發
規劃機構的學術方向。
物理“第一係”名不副實
1. 物理係本科生水平,曾“比美國本科高”
北京大學從京師大學堂時期,就有近代物理教學,當時從事教學者主要是日本教習。1909年,學堂選派留英的何育傑獲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回母校任教,成為首位中國籍物理教員。1913年,北大理科以物理學數學門名義招收本科生,宣告中國高等教育第一個物理學係正式誕生。
當時,並沒有係主任層級設置,理科在學長夏元瑮領導下運行,從事物理教學的教授除何育傑、夏元瑮外,還有王鎣、秦汾、張大椿、張善揚、李祖鴻等人。夏元瑮作為理科學長,主要負責理科的籌劃和領導工作;何育傑負責物理教學大綱、教科書的編訂和二三年級理論物理教學;王鎣講授一年級課程和實驗;秦汾教力學和天文學;張大椿等負責預科。這些教授除何育傑、秦汾有碩士學位外,其他人基本上為國外本科畢業,其學術水準可以想見。但他們畢竟是中國物理學高等教育的開創者,有篳路藍縷、開啓山林之功。1916年,孫國封、丁緒寶等5人本科畢業,成為中國第一批物理學本科畢業生。孫、丁兩人留校任助教,後留學美國,獲得博士、碩士學位,回國後都曾在中國物理學發展史留名。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對學校進行整頓。1919年物理學門改稱物理係,何育傑任係主任,原有教授紛紛離開,夏元瑮也於1919年夏休假赴德國進修,物理係師資開始大變臉。1920年,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丁燮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顔任光,1922年法國國傢博士李書華,1923年哈佛大學博士溫毓慶,1925年麻省理工碩士楊肇燫等相繼來校。一時間,物理係師資隊伍非常強盛,可謂人才濟濟,吳大猷也認為早期回國留學生大部分到了北大。其中顔任光和與李書華兩人值得特別指出。
顔任光師從美國本土出生第一個諾貝爾奬獲得者密立根,191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從事教學研究。1920年秋到北大,翌年任係主任。也許受密立根實驗物理的熏陶,他特別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希望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結合起來,或購置或自製儀器、編寫實驗講義、安排實驗課程。作為係主任,他像電工一樣經常攜帶着鉗、錐等工具;自製簡單教學用具,在課堂上邊講邊表演。因顔任光的努力,北大物理教學質量大為提升,當時教育界將他與主持東南大學物理係的鬍剛復並稱“南鬍北顔”。李書華也曾回憶說:
北大物理係的實驗室,原有許多舊儀器,顔任光又購買了不少的新儀器。他設置機器房,安裝直流電等等。他創設物理係物理閱覽室……他改造講室與實驗室內部,將舊窗換成新式玻璃窗。
李書華1922年9月到北大,1926年擔任係主任。他曾先後講授一年級普通物理(包括物性、熱學、熱力學、聲學)和物理實驗,二年級普通物理(包括光學、電磁學)和物理實驗,三、四年級近代物理(包括離子、電子、陽射綫、X光與放射學),預科一年級物理等。並為一、二年級編寫了《普通物理實驗講義》第一册(1923年由北大出版)。近代物理課程,他大部分選用居裏夫人在巴黎大學上課內容,已走到當時物理學前沿。他與係裏各位老師通力合作,以提高學生程度:
那幾年我全部的精力,都給了北大物理係。同係的幾位教授也都很合作。除授課外我終日在辦公室或實驗室工作。一方面充實功課內容,一方面為學生準備實驗室的各種實驗,同時準備在講室講授時的指示實驗。目標在提高學生程度,使學生畢業時有充分的基本知識。
按照李書華的說法,當時北大物理係本科畢業生水平比美國本科高,比碩士稍低。在他們的精心培養下,當時北大物理係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如鐘盛標、王普、嶽劼恆、趙廣增等。
2. 物理“第一係”,開始名不副實
可惜好景不長。首先是係主任顔任光1924年休假遊歐,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再次感受到物理實驗儀器的重要性,歸國後不再回北大,轉而從事科學儀器的生産與製造。
更為重要的是,自五四運動以來,北京教育界一直風潮不斷,政府又時常拖欠薪水(甚至一年領不到5個月),兩者之間相互影響激蕩,致使動蕩不已,教授們紛紛離職他往,北京大學自然也深受其害。南京國政府成立初期,大學區制度的試驗,造成蔡元培與李石曾的派係衝突,更加劇了北大的不穩。1926年底丁燮林離開北大,參與籌建中研院物理所;1927年何育傑轉任東北大學物理係主任,溫毓慶也離係他就;1928年楊肇燫離開加入中研院物理所。兩三年間使係主任李書華幾乎成為孤傢寡人,衹得依靠外校兼任講師和本校青年教師。
他回憶說,在此期間“不但不能進一步進行科學研究,即維持各門功課的照常上課,及實驗室的實驗照常進行,已感睏難萬分”。1929年,李書華也離職去主持中法大學並籌辦北平研究院。夏元瑮回國救火接任主任,聘請張貽惠、文元模為教授(此時竜際雲為副教授,張珮瑚為講師)。這些人與前面一批教師相比,學術水準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教授張貽惠、文元模都是留日學生,也都未曾獲得學位。夏元瑮也深知他們自身的缺陷所在,也與李書華一樣大力藉重清華大學的教授,吳有訓(講授近代物理及實驗、X光及放射學)、薩本棟(講授普通物理)、周培源(講授電子論及相對論)、黃子卿(講授熱力學)等曾來係兼課。
正當北大物理係高水平師資隊伍星散,教學水準受到極大損害,地位大為降低之時,其他學校的物理係卻蒸蒸日上,其中最為特出是同處北京的清華大學。與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北大不一樣,清華有穩定庚款作為後盾,也一直將促進中國科學發展作為己任。1929年,清華大學設立理學院,其目的除造就人才而外,還要使清華成為科學研究中心。清華物理係成立於1926年,係主任葉企孫,有教授梅貽琦,教員趙忠堯、鄭衍芬,助教施汝為等。到1929年時,教授除葉企孫外,還有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其後,趙忠堯、任之恭等又相繼加入。這一師資隊伍,與北大1920-1925年最為鼎盛時期相比,其水準也高出不少。當然,清華在物理實驗設備的購置與裝備上,也比北大物理係精良不少。
更為重要的是,正如李書華所言,一個大學對科學的任務有三,一為科學教育,一為科學研究,一為科學應用。但他一輩物理學博士回國者,無論是鬍剛復之於東南大學、饒毓泰之於南開大學、葉企孫之於清華大學物理係,都僅僅盡到了“科學教育”的工作,於其他兩方面特別是科學研究毫無作為。到1930年左右,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們已經有不少科研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發佈,顯示出科學本土化的成效,還培養出王淦昌、周同慶、施士元、馮秉銓、龔祖同等傑出學生,而北大物理係主事者還是夏元瑮、張貽惠這樣的老一輩純粹物理教育工作者。除清華而外,燕京大學、中央大學等校物理係也超過了正走下坡路的北大。北大物理係的發展到了必須改弦更張的關鍵時期。
3. 王守競的離開
1930年12月,原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蔣夢麟被任命為北大校長,北大結束了先期動蕩不安的時代,迎來了穩定發展時期。
翌年7月,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合作,設立“合作研究特款”,規定自1931年開始,到1935年,每年雙方各出20萬元,用於設立北大研究教授、擴展北大圖書儀器及相關設備、助學金與奬學金,以提升北大教學與科研水準。第一批聘任的研究教授,理學院有馮祖荀、丁文江、王守競、曾昭掄、劉樹杞、李四光、葛利普、許驤、汪敬熙9人。1934年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中基會經費入不敷出,决定當年度資助北大經費縮減為10萬元,但北大20萬元照舊。當年教育部視察北大後,極為稱賞北大理學院辦理成績,“近年以來,該校對於校務,頗多整頓,如院係之整理,專職教授之增聘,圖書儀器之增加……均屬成績之表現,理學院學風尤多進步,良用嘉慰”。與此同時,蔣夢麟大刀闊斧對北大進行整頓,解聘一些不很稱職的教員。他曾對院係負責人說,解聘老人的醜事“由我來做”,聘請新人的全權“由你來做”。
正是在此背景下,北大物理係也開始了新陳代謝的更換,老一輩教育工作者先後離開。張貽惠、文元模1930年離開,夏元瑮1931年夏離開,接替夏元瑮是年青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王守競。王守競是北大物理係歷史上第一位有重要科研成就的教授和係主任,吳大猷很是推崇他在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認為他在美國期間發表的三篇論文都是非常重要而出色的成果,“量子力學一發展出來,他就坐上了頭一列火車”。1928年獲博士學位的王守競,翌年回國任浙大物理係教授、係主任。1931年,他應邀接任北大物理係主任,開始整頓係務,創設光譜實驗室,奠定後來光譜學研究的實驗設備基礎。他講授理論力學、量子力學等課程,使物理學課程進一步現代化。非常可惜,1933年夏,王守競要為國傢建設做貢獻,研製飛機發動機,離開北大任職國民政府兵工署。對於王守競離開物理學界,最終將後半輩子浪費了,吳大猷很是惋惜。
王守競的離開,使北大物理係的發展再次陷入睏境,係裏衹有副教授竜際雲、講師張珮瑚和幾個青年教師。在蔣夢麟與理學院院長劉樹杞尋覓物理係的領軍人物過程中,饒毓泰這位一手創建南開大學物理係,並有很好科研成就的人才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4.“自尋苦惱”, 42歲的饒毓泰走進北大物理係
1891年12月出生於江西臨川(現屬撫州市)的饒毓泰,1908年在上海入中國新公學,與鬍適、朱經農等交好。1913年以江西公費留美,初入加州大學,後轉入芝加哥大學,1917年獲物理係學士學位。次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再轉入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22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相關低壓電弧的電子發射速率的實驗研究,導師為K. T. 康普頓。留學期間,饒毓泰學習甚用力,深為鬍適、朱經農、羅傢倫等稱許,對其在物理學上發展很是看好,有“將來之大科學家也”,“讀書猛進,必成數理專傢”等期待雲雲。1922年8月,饒毓泰回國擔任南開大學教授,創建南開大學物理係,講授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課程,培養了吳大猷、吳大任、江澤涵、申又振、陳省身、鄭華熾等一批數理纔俊。
到1929年,饒毓泰在南開物理係辛苦耕耘七年,援例可以休假或外出進修。也許是有感於回國七年專註於南開物理係的發展,而在學術研究上未能有所作為,於是申請獲得中基會甲種補助金國幣3000元,前往世界科學中心德國訪問研究。訪學期間,饒毓泰先後在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大學天文物理實驗室工作,專門從事原子光譜在電場下的斯塔剋效應研究,發表論文多篇,有力地支持了海森堡的量子力學微擾理論,開創了中國光譜學研究的先河。1932年8月,饒毓泰回國,可能是出於對科研工作的喜好,沒有回南開大學,而是專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回國時順帶給研究院從英國購買了攝譜儀和真空光譜儀。在這裏,他繼續從事在德國開啓的光譜、斯塔剋效應研究。正是在這個位置上,他收到了蔣夢麟的邀請。
1933年的饒毓泰42歲,正處於年富力強階段。南開物理係的創建與發展顯示了他的教育行政能力,1929-1932年三年德國訪學所取得的成就,也使他完全超越他那一代博士回國者回國後基本不從事科學研究的境況,繼續在物理學的學術前沿跋涉。也就是說,此時的饒毓泰不僅有教育行政能力,也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完全可以將過去僅有教學而沒有科研的北大物理係帶上教育與科研共同發展的正道上。饒毓泰出任北大物理係主任的具體過程,因資料所限,不得而知。但一封1933年8月27日,饒毓泰緻北平研究院具體負責人、副院長李書華的信函,可以透露出些許信息:
潤章先生道席:
經電收悉。此次北大當局以王守競先生暫難返校,物理係負責無人,以弟年事稍長,殷殷以係主任相屬。弟念年來與兄等共事,中懷感孚,志趣同符,兼以研究正在進行,即來年工作計劃亦復周詳審定,豈願棄清閑研究生活,自尋苦惱也。顧北大物理係現在所處之睏難情形,弟所深諒,而諸友厚誼,情難固辭,因願犧牲一時作一嘗試,而以不妨礙弟之研究工作並須商得吾兄同意為條件。聞孟鄰先生已有函緻吾兄矣。
關於弟之研究工作,弟將全部在院中繼續進行(昨見劉楚青兄,北大方面已接受我之要求,全部研究工作仍在院內進行),弟去年曾在北大授課三小時,來年不過多授三小時耳,其餘時間弟將完全在所工作(××××於名義研究),異者衹在弟不受研究院薪金耳。以此節省之費院中可購置設備或多聘同事,他方又得與大學作深切之聯絡。在此情形下,弟意可行,想兄亦同意也。
弟欲鄭重為兄言者,即弟之就北大不即是離開研究院(假設是,院中允許我繼續在所工作)。弟對於研究院之希望與愛護不後於兄,對於兄與慕光兄期望弟之厚意尤其感念不置。所以望院中許我繼續在院研究者,蓋上為學術計,下亦以答一己之私。
饒毓泰在南開七年,深知大學教學工作之繁雜。因此1932年回國,他沒有回南開,而是選擇了專門研究工作。在北平研究院,他與李書華、嚴濟慈等共事非常愉快,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1934年的研究計劃也已周詳製訂。這次,他願意出任北大物理係主任,重作馮婦,“自尋苦惱”,實在是因為北大物理係負責無人,北大“諸友厚誼,情難固辭”。他的預想是在北大的教學,不妨礙他在研究院的研究,因此希望李書華同意研究院研究計劃繼續不輟,北大方面校長蔣夢麟、理學院院長劉樹杞都已同意。這樣,他在研究院的薪水可以節省下來用於研究院,而且研究院與北大的合作可以更加密切,收到“兩全其美”的效果。另外,他已於1932年開始到北大授課三小時。可見,他從德國一回來,就與北大建立了比較密切的聯繫。
饒毓泰上述信函,不知李書華作何回答。無論如何,1933年10月,饒毓泰就任北大物理係主任,走上了領導北大物理係的崗位,並從此將餘生完全奉獻給了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