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饶毓泰如何在北大作学术领导人



80年前,饶毓泰如何在北大作学术领导人

2016年10月23日 12:12 来源于 财新网

 

 

他使北大物理系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国内物理学的重镇,可与清华大学物理系相媲美。未能实现将北大物理系建设成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的计划,却深深地影响了胡适的思想与决策

 

 

111
►饶毓泰

 

  导言:

  1933年10月,在教育行政与科学研究上都大有作为的饶毓泰出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通过广揽英才、更新实验设备、倡导科学研究,使暮气沉沉、成立20年来只有物理教学而无科研基础的北大物理系,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国内物理学的重镇,可与清华大学物理系相媲美。饶毓泰抗战期间出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战后向胡适提出将北大物理系建设成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的计划,并深深地影响了胡适的思想与决策。但因各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撰文 | 张剑(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 ●

  上篇 接管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大物理系

  1949年前北大物理系发展史表明,

  一个学术机构的繁荣与否除外部环境外,

  更与领导人关系密切:

  领导人不仅要安心于位,

  而且在科研上需有

  广阔的视野与敏锐的学术感知力,

  能从学术机构的发展

  而不是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

  规划机构的学术方向。

  物理“第一系”名不副实

  1. 物理系本科生水平,曾“比美国本科高”

  北京大学从京师大学堂时期,就有近代物理教学,当时从事教学者主要是日本教习。1909年,学堂选派留英的何育杰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回母校任教,成为首位中国籍物理教员。1913年,北大理科以物理学数学门名义招收本科生,宣告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物理学系正式诞生。

  当时,并没有系主任层级设置,理科在学长夏元瑮领导下运行,从事物理教学的教授除何育杰、夏元瑮外,还有王蓥、秦汾、张大椿、张善扬、李祖鸿等人。夏元瑮作为理科学长,主要负责理科的筹划和领导工作;何育杰负责物理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编订和二三年级理论物理教学;王蓥讲授一年级课程和实验;秦汾教力学和天文学;张大椿等负责预科。这些教授除何育杰、秦汾有硕士学位外,其他人基本上为国外本科毕业,其学术水准可以想见。但他们毕竟是中国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开创者,有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之功。1916年,孙国封、丁绪宝等5人本科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孙、丁两人留校任助教,后留学美国,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回国后都曾在中国物理学发展史留名。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1919年物理学门改称物理系,何育杰任系主任,原有教授纷纷离开,夏元瑮也于1919年夏休假赴德国进修,物理系师资开始大变脸。1920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丁燮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颜任光,1922年法国国家博士李书华,1923年哈佛大学博士温毓庆,1925年麻省理工硕士杨肇燫等相继来校。一时间,物理系师资队伍非常强盛,可谓人才济济,吴大猷也认为早期回国留学生大部分到了北大。其中颜任光和与李书华两人值得特别指出。

  颜任光师从美国本土出生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教学研究。1920年秋到北大,翌年任系主任。也许受密立根实验物理的熏陶,他特别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希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结合起来,或购置或自制仪器、编写实验讲义、安排实验课程。作为系主任,他像电工一样经常携带着钳、锥等工具;自制简单教学用具,在课堂上边讲边表演。因颜任光的努力,北大物理教学质量大为提升,当时教育界将他与主持东南大学物理系的胡刚复并称“南胡北颜”。李书华也曾回忆说:

  北大物理系的实验室,原有许多旧仪器,颜任光又购买了不少的新仪器。他设置机器房,安装直流电等等。他创设物理系物理阅览室……他改造讲室与实验室内部,将旧窗换成新式玻璃窗。

  李书华1922年9月到北大,1926年担任系主任。他曾先后讲授一年级普通物理(包括物性、热学、热力学、声学)和物理实验,二年级普通物理(包括光学、电磁学)和物理实验,三、四年级近代物理(包括离子、电子、阳射线、X光与放射学),预科一年级物理等。并为一、二年级编写了《普通物理实验讲义》第一册(1923年由北大出版)。近代物理课程,他大部分选用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上课内容,已走到当时物理学前沿。他与系里各位老师通力合作,以提高学生程度:

  那几年我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北大物理系。同系的几位教授也都很合作。除授课外我终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工作。一方面充实功课内容,一方面为学生准备实验室的各种实验,同时准备在讲室讲授时的指示实验。目标在提高学生程度,使学生毕业时有充分的基本知识。

  按照李书华的说法,当时北大物理系本科毕业生水平比美国本科高,比硕士稍低。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当时北大物理系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如钟盛标、王普、岳劼恒、赵广增等。

  2. 物理“第一系”,开始名不副实

  可惜好景不长。首先是系主任颜任光1924年休假游欧,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再次感受到物理实验仪器的重要性,归国后不再回北大,转而从事科学仪器的生产与制造。

  更为重要的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北京教育界一直风潮不断,政府又时常拖欠薪水(甚至一年领不到5个月),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激荡,致使动荡不已,教授们纷纷离职他往,北京大学自然也深受其害。南京国政府成立初期,大学区制度的试验,造成蔡元培与李石曾的派系冲突,更加剧了北大的不稳。1926年底丁燮林离开北大,参与筹建中研院物理所;1927年何育杰转任东北大学物理系主任,温毓庆也离系他就;1928年杨肇燫离开加入中研院物理所。两三年间使系主任李书华几乎成为孤家寡人,只得依靠外校兼任讲师和本校青年教师。

  他回忆说,在此期间“不但不能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即维持各门功课的照常上课,及实验室的实验照常进行,已感困难万分”。1929年,李书华也离职去主持中法大学并筹办北平研究院。夏元瑮回国救火接任主任,聘请张贻惠、文元模为教授(此时龙际云为副教授,张珮瑚为讲师)。这些人与前面一批教师相比,学术水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教授张贻惠、文元模都是留日学生,也都未曾获得学位。夏元瑮也深知他们自身的缺陷所在,也与李书华一样大力借重清华大学的教授,吴有训(讲授近代物理及实验、X光及放射学)、萨本栋(讲授普通物理)、周培源(讲授电子论及相对论)、黄子卿(讲授热力学)等曾来系兼课。

  正当北大物理系高水平师资队伍星散,教学水准受到极大损害,地位大为降低之时,其他学校的物理系却蒸蒸日上,其中最为特出是同处北京的清华大学。与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北大不一样,清华有稳定庚款作为后盾,也一直将促进中国科学发展作为己任。1929年,清华大学设立理学院,其目的除造就人才而外,还要使清华成为科学研究中心。清华物理系成立于1926年,系主任叶企孙,有教授梅贻琦,教员赵忠尧、郑衍芬,助教施汝为等。到1929年时,教授除叶企孙外,还有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其后,赵忠尧、任之恭等又相继加入。这一师资队伍,与北大1920-1925年最为鼎盛时期相比,其水准也高出不少。当然,清华在物理实验设备的购置与装备上,也比北大物理系精良不少。

  更为重要的是,正如李书华所言,一个大学对科学的任务有三,一为科学教育,一为科学研究,一为科学应用。但他一辈物理学博士回国者,无论是胡刚复之于东南大学、饶毓泰之于南开大学、叶企孙之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都仅仅尽到了“科学教育”的工作,于其他两方面特别是科学研究毫无作为。到1930年左右,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们已经有不少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发布,显示出科学本土化的成效,还培养出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冯秉铨、龚祖同等杰出学生,而北大物理系主事者还是夏元瑮、张贻惠这样的老一辈纯粹物理教育工作者。除清华而外,燕京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物理系也超过了正走下坡路的北大。北大物理系的发展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关键时期。

  3. 王守竞的离开

  1930年12月,原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北大结束了先期动荡不安的时代,迎来了稳定发展时期。

  翌年7月,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合作,设立“合作研究特款”,规定自1931年开始,到1935年,每年双方各出20万元,用于设立北大研究教授、扩展北大图书仪器及相关设备、助学金与奖学金,以提升北大教学与科研水准。第一批聘任的研究教授,理学院有冯祖荀、丁文江、王守竞、曾昭抡、刘树杞、李四光、葛利普、许骧、汪敬熙9人。1934年因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中基会经费入不敷出,决定当年度资助北大经费缩减为10万元,但北大20万元照旧。当年教育部视察北大后,极为称赏北大理学院办理成绩,“近年以来,该校对于校务,颇多整顿,如院系之整理,专职教授之增聘,图书仪器之增加……均属成绩之表现,理学院学风尤多进步,良用嘉慰”。与此同时,蒋梦麟大刀阔斧对北大进行整顿,解聘一些不很称职的教员。他曾对院系负责人说,解聘老人的丑事“由我来做”,聘请新人的全权“由你来做”。

  正是在此背景下,北大物理系也开始了新陈代谢的更换,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先后离开。张贻惠、文元模1930年离开,夏元瑮1931年夏离开,接替夏元瑮是年青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王守竞。王守竞是北大物理系历史上第一位有重要科研成就的教授和系主任,吴大猷很是推崇他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认为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非常重要而出色的成果,“量子力学一发展出来,他就坐上了头一列火车”。1928年获博士学位的王守竞,翌年回国任浙大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1年,他应邀接任北大物理系主任,开始整顿系务,创设光谱实验室,奠定后来光谱学研究的实验设备基础。他讲授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使物理学课程进一步现代化。非常可惜,1933年夏,王守竞要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研制飞机发动机,离开北大任职国民政府兵工署。对于王守竞离开物理学界,最终将后半辈子浪费了,吴大猷很是惋惜。

  王守竞的离开,使北大物理系的发展再次陷入困境,系里只有副教授龙际云、讲师张珮瑚和几个青年教师。在蒋梦麟与理学院院长刘树杞寻觅物理系的领军人物过程中,饶毓泰这位一手创建南开大学物理系,并有很好科研成就的人才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4.“自寻苦恼”, 42岁的饶毓泰走进北大物理系

  1891年12月出生于江西临川(现属抚州市)的饶毓泰,1908年在上海入中国新公学,与胡适、朱经农等交好。1913年以江西公费留美,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获物理系学士学位。次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再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2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相关低压电弧的电子发射速率的实验研究,导师为K. T. 康普顿。留学期间,饶毓泰学习甚用力,深为胡适、朱经农、罗家伦等称许,对其在物理学上发展很是看好,有“将来之大科学家也”,“读书猛进,必成数理专家”等期待云云。1922年8月,饶毓泰回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创建南开大学物理系,讲授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课程,培养了吴大猷、吴大任、江泽涵、申又振、陈省身、郑华炽等一批数理才俊。

  到1929年,饶毓泰在南开物理系辛苦耕耘七年,援例可以休假或外出进修。也许是有感于回国七年专注于南开物理系的发展,而在学术研究上未能有所作为,于是申请获得中基会甲种补助金国币3000元,前往世界科学中心德国访问研究。访学期间,饶毓泰先后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工作,专门从事原子光谱在电场下的斯塔克效应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有力地支持了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微扰理论,开创了中国光谱学研究的先河。1932年8月,饶毓泰回国,可能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喜好,没有回南开大学,而是专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回国时顺带给研究院从英国购买了摄谱仪和真空光谱仪。在这里,他继续从事在德国开启的光谱、斯塔克效应研究。正是在这个位置上,他收到了蒋梦麟的邀请。

  1933年的饶毓泰42岁,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南开物理系的创建与发展显示了他的教育行政能力,1929-1932年三年德国访学所取得的成就,也使他完全超越他那一代博士回国者回国后基本不从事科学研究的境况,继续在物理学的学术前沿跋涉。也就是说,此时的饶毓泰不仅有教育行政能力,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完全可以将过去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北大物理系带上教育与科研共同发展的正道上。饶毓泰出任北大物理系主任的具体过程,因资料所限,不得而知。但一封1933年8月27日,饶毓泰致北平研究院具体负责人、副院长李书华的信函,可以透露出些许信息:

  润章先生道席:

  经电收悉。此次北大当局以王守竞先生暂难返校,物理系负责无人,以弟年事稍长,殷殷以系主任相属。弟念年来与兄等共事,中怀感孚,志趣同符,兼以研究正在进行,即来年工作计划亦复周详审定,岂愿弃清闲研究生活,自寻苦恼也。顾北大物理系现在所处之困难情形,弟所深谅,而诸友厚谊,情难固辞,因愿牺牲一时作一尝试,而以不妨碍弟之研究工作并须商得吾兄同意为条件。闻孟邻先生已有函致吾兄矣。

  关于弟之研究工作,弟将全部在院中继续进行(昨见刘楚青兄,北大方面已接受我之要求,全部研究工作仍在院内进行),弟去年曾在北大授课三小时,来年不过多授三小时耳,其余时间弟将完全在所工作(××××于名义研究),异者只在弟不受研究院薪金耳。以此节省之费院中可购置设备或多聘同事,他方又得与大学作深切之联络。在此情形下,弟意可行,想兄亦同意也。

  弟欲郑重为兄言者,即弟之就北大不即是离开研究院(假设是,院中允许我继续在所工作)。弟对于研究院之希望与爱护不后于兄,对于兄与慕光兄期望弟之厚意尤其感念不置。所以望院中许我继续在院研究者,盖上为学术计,下亦以答一己之私。

111

  饶毓泰在南开七年,深知大学教学工作之繁杂。因此1932年回国,他没有回南开,而是选择了专门研究工作。在北平研究院,他与李书华、严济慈等共事非常愉快,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1934年的研究计划也已周详制订。这次,他愿意出任北大物理系主任,重作冯妇,“自寻苦恼”,实在是因为北大物理系负责无人,北大“诸友厚谊,情难固辞”。他的预想是在北大的教学,不妨碍他在研究院的研究,因此希望李书华同意研究院研究计划继续不辍,北大方面校长蒋梦麟、理学院院长刘树杞都已同意。这样,他在研究院的薪水可以节省下来用于研究院,而且研究院与北大的合作可以更加密切,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另外,他已于1932年开始到北大授课三小时。可见,他从德国一回来,就与北大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饶毓泰上述信函,不知李书华作何回答。无论如何,1933年10月,饶毓泰就任北大物理系主任,走上了领导北大物理系的岗位,并从此将余生完全奉献给了北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