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這個排行榜值得關註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這個排行榜值得關註

中國科學報 科學網 6/14

作者 | 盧曉東 李曜錚 郭晨偉 藍麗嬌 張旭菲
 


 

一流大學要有一流本科教育。而對“一流本科教育”概念的比較分析表明,能否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是本科教育之所以“一流”的獨特表徵。


 

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創新人才有着較公認的標準——“院士”。


 

我們以這些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時間起點是1949年(本科畢業年),時間跨度約70年,梳理分析了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形成了“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


 

榜單顯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以絶對優勢位於第一梯隊,尤其是前者高居榜首;

 

湖南師範大學在全國師範大學排名中居首位,不過有幾所全國知名的師範大學自1949年後本科教育尚未培養出一名院士,成績為0;

 

本碩博完全同校的院士僅有204人,約占19%,其餘864位院士則均有非同校求學經歷,體現出較強的學緣異質性。

 

(註:我們把本科、碩士、博士教育階段在不同高校學習的經歷稱為具備學緣異質性。)

 

北大清華遙遙領先,梯隊之間差距明顯

 

本排行榜通過對中國院士館官網、院士所在學校和相關單位官網上的數據進行統計,並對院士成長歷史軌跡進行詳細梳理,對各校貢獻予以賦值,本科求學一年賦值1分,使院校本科教育的貢獻和特徵都能得以認可和凸顯。


 

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本科期間曾4次轉學:大一在清華大學,大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三在華中科技大學,大四在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吉林工業大學前身)。因此,本排行榜對4所高校的貢獻均予以認可,分別賦值1分。


 

從表1可以看出,榜單中的高校分為較明顯的幾大梯隊,而且不同梯隊之間差距較為明顯。


 

位列第一梯隊的北京大學(664分)和清華大學(576.5分)遙遙領先於其他高校。


 

位列第二梯隊的,是分值在100分以上的11所高校,分別是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解放軍各專業大學、同濟大學。其中,復旦大學以356.5分的成績,在第二梯隊中處於領頭羊地位。


 

註:1953年,因院係調整,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水利組並入清華大學水利係,王三一院士遂轉入清華大學水利係,並於當年本科畢業。因此,清華大學賦值0.5分,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賦值3.5分。類似情況均按此處理。

 

▲ 1. 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

 

(註:解放軍各專業大學、解放軍各軍醫大學合併統計;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不同校區,在本排行榜中統一賦值。)
 

 

師範院校整體排名不高

 

同時,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也呈現出一些以前沒有註意到的緊迫感。


 

例如,中國農業大學1949年後共培養出17名院士,得分68分,高居全國第27名,但是對院士畢業年的分析表明,該校大部分院士是在上世紀50年代成長出來的,1960年後衹培養出李德發、任發政和瀋建忠3位院士,這當然是一種無法忽視的緊迫感。


 

▲ 2. 全國農林院校排名

再比如,師範院校在全國整體排名並不高。較低的排名意味着師範院校也許把握住了一般人才的培養規律,但似乎沒有把握住創新人才培養規律。師範院校承擔培養中小學教師的任務,社會期待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在掌握知識傳承能力的同時,也能掌握創新人才的培養哲學和規律。


 

但是,師範院校的較低排名是否呈現出一種潛在的但影響範圍更大的迫切性?是否綜合大學參與中小學師資培養,也需要更緊迫地列入教育部師範司的議事日程?


 

▲ 3. 全國師範院校排名

 

學緣異質性極其重要

 

如前文所述,1065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的院士中,本碩博完全同校的僅有204人;其餘864位院士中,有約70%是完全非同校,即本科、碩士、博士均在不同高校就讀(詳見圖1)。

 

圖1. 兩院院士學緣異質性統計

從圖1可以看出,在兩院院士的求學經歷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學歷階段至少經歷了一次環境轉變,更多人經歷了兩次轉變。
 


 

這和我們的假設相符,即一流本科教育並非獨立的一個過程,需要和研究生教育密切聯繫起來,把本校本科畢業生繼續留在本校讀研究生(所謂“本碩博貫通培養”)而使他們的學緣同質化,並不利於拔尖人才成長。


 

即使在本科階段,學緣異質性也十分重要。當然,在本科階段的學緣異質性意味着本科並不是一直在一所高校完成,其間發生了轉學。轉學也增加了本科的學緣異質性。


 

比如,在“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成長過程中,轉學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在南開大學物理學專業學習,得到了當時南開大學物理係教授顧靜徽的賞識;兩年後,顧靜徽推薦他轉學北京大學物理係。因此,郭永懷是南開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高校的校友。


 

在院士成長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的像郭永懷這樣的本科轉學案例。這意味着,本科轉學是我們尚未把握但值得持續探索的一個創新人才培養規律。

 

本科教育是基礎,排行榜相對穩定

 

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一流本科教育”三個“一流”概念中,本科教育是重要基礎。


 

與其他大學排行榜相比,“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中的大學排名相對穩定,兩年左右纔會有很小變動。這一特點特別反映出大學本科教育的特徵:大學本科教育不會在幾年內發生很大變化。


 

這使得“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與目前那些每年都發佈、大學排名每年都有很大波動的排行榜相比,本質上有所不同:如果排行榜能夠反映大學在教育方面的本質,大學排名不應當有很大波動;如果排行榜關註於每年發表的文章數量、發表的雜志等級、科研項目數量,大學在這樣的排行榜中的排名會有所波動,但是這樣的大學排名與學生的本科教育關係又有多大?


 

本排行榜對一流本科教育提出清晰指標,期待大學教師、管理者和校長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在“雙一流”背景中更加重視本科教育,重視創新人才培養。


 

(註:由於人文、社會科學、藝術類、軍事等領域關於拔尖創新人才的較客觀評價標準尚未確定,因此本排行榜暫時不包含這些專業和相關院校,這是本排行榜的一個缺陷。此外,本排行榜僅基於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相關數據,並未考慮其他國傢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因此對中國大陸幾所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績效有所低估,對我國港澳臺地區部分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績效有所低估。特別說明。)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河北大學計算機係)

 

編輯 | 宗華

排版 | 李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