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過剩、市場崩盤、口罩廠倒閉,行業迎來大洗牌!



口罩過剩、市場崩盤、口罩廠倒閉,行業迎來大洗牌!

DBA智庫 5/27

DBA

點擊上方藍字關註我們

企業傢學位*碩士*博士*博士後

工商管理·健康管理·醫院管理·教育學·法學

金融管理·財富管理·項目管理·心理學·哲學

酒店管理·公共管理·能源管理·藝術學·會計

報名咨詢:竜老師15110089360(微信)


 

來源:大江湖說

口罩,疫情期間的硬通貨,隨着國內疫情逐漸接近尾聲,已經成為爛大街的普通商品。

口罩價格也一落千丈,現在淘寶上,一次性防護口罩,零售價格已經最低能做到0.39元一個,還包郵。

這個零售價,比一些口罩廠的批發價格還要低。

現在合格的熔噴布,一噸已經被炒到35萬元,一噸熔噴布生産100萬衹一次口罩,光是熔噴布的成本就去到了0.35元。

無紡布的價格目前大概是5萬元一噸,一個口罩有兩層無紡布,那麽一噸無紡布衹能生産50萬衹口罩。相當於,一個一次性口罩,無紡布的成本0.1元。

一個口罩,光是三層布,成本就要花掉了0.45元。

挂耳、壓條、人工成本,再加上去的話,一隻口罩賣0.35元,肯定是虧錢在賣。

如果不是虧錢,那就是使用的熔噴布不合格,使用小作坊生産的垃圾熔噴布,20來萬一噸那種。這種熔噴布沒有過濾效果,生産出來的口罩,戴了和沒戴沒什麽區別。如果使用的是合格的熔噴布,就一定會虧錢。可能有些人會問,為什麽虧錢還賣?很容易理解,清庫存,回籠資金。

所以,生産口罩,已經不再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了。口罩機,也不再是印鈔機。國內5萬傢口罩廠齊開工,每天2億衹口罩的産量,把一些小口罩廠逼到了破産倒閉的境地。一

最近,在網絡上,口罩廠破産倒閉、口罩滯銷的消息也越來越多。

安徽省安慶市,在五一假期期間,就有一傢規模不小的口罩廠倒閉了。

一個視頻也在微博上廣泛傳播,口罩一箱一箱堆積在院子裏,賣不出去,被工作人員打開搬走。

一次性口罩在國內已經嚴重過剩,在很多縣城和農村,都已經開始不戴口罩。而目前國內主要戴口罩的,都是在一些大城市,口罩在國內的使用量急劇下降。

雖然口罩是易耗品,用完就扔,但國內的口罩産量實在太大,供給遠遠大於需求,口罩有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國內綫下口罩市場,拼的是品牌和價格。

消費者有很多選擇,更註重品牌和質量。山寨口罩廠、中小口罩廠在綫下失去了市場,而像比亞迪等大品牌的口罩,在綫下市場卻供不應求。

綫上網店銷售口罩,已然是一片紅海。

淘寶上最低的零售價已經打到了0.5元以下,擊穿了不少口罩廠的成本價。

綫下沒銷路,綫上賣要虧本。即使虧本,也有廠傢在網上賣,清理庫存回籠資金。不綫上賣衹能等死,虧本賣還可以減少損失。

現在一次性口罩市場真的很殘酷,都在虧本清庫存。很多工廠,賣完庫存,就該破産倒閉了。

時間再往後推移,破産倒閉的口罩廠會越來越多。很多老闆不得不把口罩機揮淚大甩賣。

已經有老闆,把之前100多萬搶來的口罩機,20萬賤賣了。這些老闆很清楚,如果現在再不脫手,再過一個月,口罩機衹能當廢鐵賣了。

一次性口罩市場,在中國已經崩盤了。二

一次性口罩在國內賣不動,現在海外疫情日益嚴重,急需口罩,出口到海外不是一條救命之路嗎?

的確是,先來看一組數據,從3月1日至4月30日,中國共出口了278億衹口罩。平均每天出口4.6億衹口罩,不少人會為之一振。

這是由於海關之前對口罩出口比較鬆,很多一些不合格、質量不達標的産品也能出去。很多中小口罩廠,趁着這波寬鬆的政策,賺了一票。

但是,很快,海關就把這個口子給堵上了。4月10日,海關總署發佈了53號公告,要對口罩出口進行商品檢驗。

這就是所謂的法定檢驗,簡稱法檢。這意味着出口商必須報檢,檢驗合格了,可以出貨;檢驗不合格,口罩會被扣下,還可能罰款。

以前口罩可以通過假冒、偽瞞報、夾藏等手段,將一些小口罩廠、不合格口罩廠、沒有資質的口罩廠生産的口罩,出口到海外。現在,海關的新政摁下了暫停鍵。

在此之前,商務部和海關還發佈了一個公告,口罩出口時必須取得醫療器械産品註册證書。

口罩不僅要符合進口國的質量標準,也要取得國內的資質。

這對國內的一次口罩廠商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很多一次性口罩廠,生産的是民用口罩,沒有取得醫療器械産品證書,無法通過海關法檢出口了。

中國目前共有150傢醫用防護口罩的白名單,523傢醫用外科口罩白名單 ,一次性醫用口罩白名單752傢。出口海外的口罩,主要是這1452傢口罩廠在玩。

中國共有將近5萬傢口罩廠,在海關法檢新規下,大量口罩廠的一次性口罩出口受阻,衹能在國內拼殺。

那這些一次性口罩廠,除了等死,還有其它生存的辦法嗎?

點擊【DBA智庫】提升學位

這些口罩廠,剩下的唯一的生存路徑,就是給有資質、有證書、有出口能力的工廠做代工,生産白牌口罩。

他們得找到一個這樣的口罩廠,從他們那裏分訂單來做,生産的口罩不貼自己的品牌、廠傢以及合格證,交貨給大廠傢後,由廠傢統一包裝。

這樣的訂單,基本上沒有太多利潤,衹能維持工廠正常運轉不虧錢,讓工廠剛剛好能活下去。想通過做貼牌來賺錢,門都沒有了。

這些口罩能出口的工廠,自身利潤也被壓榨的很厲害,衹能再往上壓榨貼牌的工廠了。

一次性平面口罩,現在並不是出口的熱門産品,KN95的立體口罩纔是。現在進入口罩行業的後來者,都做起了KN95口罩。

由於KN95出口大熱,銷量非常之大,前仆後繼又有大量的人加入。現在,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的KN95口罩廠開工,每天都有新機器投入生産。

很多進入者,都是被海外巨量的口罩詢價盤所迷惑,以為自己真能造出口罩來,就能賣這麽多口罩。

這裏給大傢解釋一下巨量的詢價盤是怎麽形成的,比如國外一個商人想訂10萬衹口罩,他咨詢了國內10傢外貿商傢。這10個外貿商,每個人都是以10萬的需求量去找工廠詢價,工廠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要100萬衹口罩。

實際上,口罩工廠並不知道,真實的需求,衹有10萬衹口罩。

現實的情況,比這個更誇張,因為中間還有很多黃牛、倒爺,不斷的將需求量放大,可能最終到達工廠端,需求被100倍放大都有可能。

很多老闆,都是衝着這虛假的需求量,做着一夜暴富的美夢,一頭紮進了生産N95口罩的大軍。

當他們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發現前面還有一大堆坑在等着。四

現在投資一條KN95的生産綫,並購買發原材料,能生産出口罩來,最起碼是200萬元起跳。

一條KN95的全自動口罩機,現在要100多萬一臺,再加上熔噴布、無紡布等原料,也要大幾十萬一噸,所以200萬能開工生産,算是成本控製得很好了。而且,這些必須是現金哦,採購設備和原料根本沒有賬期。

購買KN95口罩機,就有一個巨坑。

有些人買回來的口罩機,調試了半個多月,都還沒法正常生産。往往是生産一段時間,又出故障,然後又維修調試一段時間。

為什麽口罩機坑這麽深,因為很多口罩機廠商都是臨時轉過來做,沒有任何技術沉澱。看看《中國經營報》的一篇文章,深圳一傢非常NB的智能製造公司,生産出來的口罩機,調試了一個月都不能正常生産。

廠傢售後不行,衹能找外面熟練的調試工程師。現在調試工程價格更是貴得離譜,他們公開的報價:

一天內調好10萬元,兩天內調好8萬元,三天及以上5萬元

也許你會疑惑,怎麽時間越短還更貴?他們算得很精,你早一天調好,早一天投入生産,早一天賺錢啊。對口罩廠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啊!

新上馬的KN95口罩廠,肯定會有人勸說老闆去辦CE和FDA證書,要走就走高端路綫,證辦下來了,就不愁賣了。

這裏面又有個大坑在裏面,市面上80%的認證機構,沒有能力做CE和FDA認證。但衹要給幾萬塊錢,排上兩周的時候,他們照樣可以像模像樣的給出證書,但這些證書統統是無效的。

拿着這些證書,貨到了進口國,可能會沒法清關,貨還有可能被扣押。不但會造成糾紛,還有可能帶來損失。

出口風險大,辦證需謹慎。

有些口罩廠老闆不懂,也沒有資源做出口,那就專心給能出口的口罩廠代工,生産白板口罩吧。

這是比較靠譜的路徑,但要有心理準備,給別人做代工,餓不死,也發不了大財,衹能相當於給別人打工。現在能做代工的口罩廠太多了,直接能出口的口罩數量又有限。

所以,做白板口罩也不是那麽容易。深圳竜崗一位口罩廠老闆,上了8條全自動KN95口罩生産綫,也在網上感慨白板不好出了。而且他辦證也被騙了,官網查不到,衹能給人傢做貼牌。

現在再來做口罩,做一次性平面口罩的,鐵定是要虧錢。做KN95口罩的,運氣好能小賺點,大部分人能回收成本就不錯了,還有不少人是要虧錢的。

口罩的風口已經過去了,口罩行業也不是滿地都是黃金的行業了。做口罩外貿出口,這些錢都是看得到,但賺不到。

再給大傢講一個故事吧,是最近新聞報道的真實故事。

在山東青島平度市開發區,有一個老闆投資了500萬元,在4月2日註册了一傢口罩廠。

口罩廠的外面是下面照片這樣的,從外表看,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傢口罩廠。這是大部分口罩廠的實際情況,還有很多小作坊,可能門面連照片的環境都不如。

點擊【DBA智庫】提升學位

這可不是普通的一次性平面口罩,老闆走的是KN95立體口罩路綫。他們做的是民用口罩,所以沒有辦理醫療器械證書。因此也衹能生産白板口罩,給人傢貼牌代工,無法自己做出口。

悲劇的是,老闆購買的設備,工作了三天之後,十幾臺機器都壞了,工作不了。衹生産了一些樣品,就衹能停機。

老闆坦言:

要說幹吧,我們真沒法幹,真沒法幹下去了;不幹吧,我們投了五百多萬了

這位老闆走到這一步,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後面還會有更大的挑戰在等着他。

去哪裏找人把機器順利修好?能生産口罩了,給誰代工去?都投了500多萬了,要不要再多投點錢幹脆做無菌醫用口罩?要不要再把醫療器械證書辦下來?要不要把CE認證和FDA認證都做下來?

後面的投資就是個無底洞,不知道還要砸多少錢下去。

最後,再用這位老闆的話來總結一下:在買設備的過程中,在買原料的過程中,全是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