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雪楼
——送洛夫先生伉俪返台定居
章继光
( 一)
今年3月下旬与洛夫先生伉俪在列治文一家华人酒店餐叙,得知两位老人将于下半年回台定居的消息(便于儿女照顾),当时颇感突然。4月上旬夫人因身体不适,由洛夫先生陪同回台检查;不久就听到雪楼开始挂牌出售的消息。
从温哥华市中心驾车南驶,约20分钟车程抵达列治文,再经过一段洁净的社区公路便到了洛夫在北美的寓所雪楼;洛夫1996年4月偕夫人陈琼芳从台湾移居加拿大以来,他们每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里度过,雪楼见证了洛夫22年旅加的生活和创作。
这幢独立屋共两层,“雪楼 ”室匾就挂在面对大门的楼梯口上,该匾为书画家李默手书并制作,十分醒目。“雪楼”字体为大字行草,遒劲中透露出萧散,很适合主人的气韵。楼上为洛夫夫妇的卧室和书房;一层客厅由内外两进组成,内厅正面是湖南某书法家题赠的一幅大字:“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两句诗本来是清代学者黄道让七律《重登岳麓》诗中的第二联,因其境界开阔、恢弘,后被人取作岳麓山主峰云麓宫的楹联。黄道让,江西安福人,咸丰10年进士,早年曾就读岳麓书院。联中的“衡岳”指南岳衡山,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的尾峰,衡阳即以衡山之阳得名。洛夫是湖南衡阳云集镇人,20岁时只身离家赴台湾。他对这幅字的珍视,流露出诗人六十多年来萦绕于心的浓厚乡情。
关于“雪楼”的得名,洛夫在《雪楼小记》一文中有过详细的记载。1996年年底温哥华遇上了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大雪。一日,洛夫晨起开门,发现积雪已堆到半个窗台。洛夫与老伴站在后院窗前赏雪,只见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地落个不停,美丽壮观极了。它激起了洛夫的灵感,《初雪》一诗于是诞生了,对其中两句洛夫十分得意:“它拒绝了一束玫瑰,却要去了整座花园。”午餐后洛夫照例进入楼上的书房,面对窗外的大雪,感到胸中一股豪情有待抒发,他便脱下外衣,卷起双袖,蘸墨挥毫写起大字来,写了一幅又一幅,雪助书兴,楼板上的字越积越多,他低头一看,发现其中一幅竟是“雪落无声”四个大字。情绪高昂的洛夫,顺手拿起这幅字,在下款题上‘书于温哥华雪楼’数字。”可谓妙手偶得,洛夫感到自己“无意中为书斋找到一个不算太俗的名字。”
(二)
雪楼见证和记录着洛夫旅居加拿大20余年的创作与生活。
自1996年4月六十八岁的洛夫移居温哥华以来,经过短期蛰居的调整之后,他便以旺盛的精力在雪楼完成了一部部新的作品,将自己的创作生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998年6月散文集《落叶在火中的沉思》出版;1999年9月自选集《洛夫精品》出版;1999年11月诗与书法合集《魔歌》出版;
2001年长诗《漂木》问世; 2003年《洛夫禅诗》问世;2006年洛夫自选集《雨想说的》出版;2007年诗集《背向大海》出版;2009年《洛夫诗歌全集》出版。2014年《唐诗解构》出版。2015年《天涯美学:洛夫书法、诗文集萃》出版
在洛夫晚年的诗歌创作中,《洛夫禅诗》与《漂木》是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成果。《禅诗》表现了洛夫对富于东方智慧禅学的重视与独到的领悟。洛夫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经验,糅合魔幻的意象与现代技巧,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观照与特有的体悟,它是诗、禅与现代技巧融合的艺术结晶。《漂木》这部震惊华语诗坛的三千行长诗,是洛夫在七十三岁时完成的。关于它的创作酝酿了多年,写作历时11个月,是洛夫一生中付出心血最多、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在这部长诗中,洛夫以“漂木”为核心意象,以史诗般的恢弘笔力,宏观地表达了诗人形而上的哲学与文化思考,对生命与人生的观照,以及在长期的人生放逐与创作经验中形成的漂泊意识与“天涯美学”,被公认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洛夫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诗歌之外,书法是洛夫的第二创作。移居温哥华后,洛夫在写诗之余,并继续沉潜于书法的探索与创作,愈到晚年,行草书法愈益精进。20多年中他先后在温哥华、纽约、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山两地和中国大陆举办洛夫书艺展。洛夫的书艺获得了各地观众与媒体的好评。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赞扬洛夫的书法将“血脉诗情”“注入到书法线条之中”,“把自己苦心经营的现代诗句和蕴育的诗情化成斑斑墨迹”。1999年台湾探索文化公司将评为“台湾文学经典”的洛夫早期诗作《魔歌》配以作者的行草,以精装的诗与书法合集隆重推出,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为了推动华文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洛夫受聘担任加拿大华人作家协会与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积极支持并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1998年旅加作家谈卫那、刘慧心发起部分旅居温哥华的华人作家成立“雪楼雅集”,每月在雪楼聚会一次,谈诗论文。后来与会者扩大到旅加的华人画家、歌唱家、演奏家。来自两岸三地的作家、艺术家在书香四溢的客厅,月光花影交映的花园吟诗挥毫,操琴赏乐,平日宁静的雪楼便变得十分热闹。这些远离祖国和家乡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各自才艺的同时,也使内心的乡愁得到充分的释放。
在“雪楼雅集”的基础上,由洛夫担任会长,面向整个加拿大华人艺术家的文化团体——加拿大漂木艺术家协会于2003年8月成立。经过该协会艺术家半年多的精心筹备,2004年5月28日,一台名为《因为风的缘故》的诗歌与音乐作品发表会在温哥华举行了首场演出。这台节目表演了包括《长恨歌》在内的洛夫16首诗作,整台节目由作曲家谢天吉谱曲。来自加拿大和北美各地共120名演员、艺术家参加了演出。曾获布达佩斯、布拉格之春国际声乐比赛金奖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晓平担任领唱。这台节目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温哥华的主要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认为这是温哥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诗歌音乐会,是诗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对话的成功尝试。2010年9月19日,在温哥华举行的由洛夫策划,漂木协会艺术家演出的《惊秋》诗歌音乐会效果也不同凡响。
洛夫曾把自己60余年的创作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抒情诗时期”、“现代诗探索与实验时期”、“反思传统,融合现代时期”、“乡愁诗时期”、“天涯美学时期”,前四个时期除“乡愁诗时期”时间界限较为模糊外,其余都比较清晰,它们的总跨度从1949——1995年,共约36年(参见《如此岁月》自序);从1996年移居加拿大迄今的“天涯美学时期”共20年,它占去了洛夫诗歌创作生涯的三分之一。
晚年旅加的生活与创作,洛夫收获是巨大的。在这二十年不懈的沉潜修炼、奋力攀登中,洛夫以《漂木》为标志,跃上创作的高峰后,又取得了一个个突破性的成果。旅加二十余年的岁月是洛夫后期创作中一个极不平凡的阶段,在他整个创作生涯中也是一个极具分量的跨度,在日后洛夫的研究中,它也将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热点。
1997年1月3日,洛夫抵达温哥华的第一个新年,他在加华作协新年联欢晚会上曾作了一个题为《我的二度流放》演讲。他说:自己的一度流放是1949年,“孑然一身离开了乡土和血缘的母亲,去了异乡台湾。数十年的成长和经营,我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文学城堡,这使我对台湾这块土地心存感激。然而面对台湾日益恶化的政治、社会与自然环境,我早有了重作选择的想法,”“因此,便有了1996年的二度流放。”
二十年过去,八十八岁的洛夫偕夫人返台了。如今的台湾正开始一个新的政党轮替期,蓝绿两大势力及各种势力斗法依旧;岛内政治生态依旧,舆论沸然;大自然的暴雨与台风仍经常光顾,给岛内居民和生态带来威胁和破坏……如此种种,洛夫能安坐于书房否?关山远隔,海天茫茫,伏惟珍重!
(本文分别刊载于2016年7月8日加拿大《环球华报》、7月份香港《紫荆网》、2016年《金门文艺》秋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