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依然在照亮我們的路
——重讀聞一多《紅燭》
章繼光
聞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偉大的民主鬥士,傑出的現代詩人、教育傢和學者。聞一多1922年由清華學校赴美學習美術,同時開始詩歌創作。回國後先後任北京藝專教務長、南京中山大學外文係主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文係教授。1946年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本詩創作於1923年,為詩人的第一部詩集《紅燭》的序詩。詩歌以紅燭為中心意象,歌頌了紅燭犧牲自己、點亮光明的可貴精神品格,表達了對“五四”以來為民族進步理想英勇獻身的先覺者和殉道者的贊美。
詩的第一節以紅燭的顔色入題,以詩人的心和紅燭的顔色比較,將詠物引嚮對人的深思和聯想,從而將紅燭與人(先覺者和殉道者)的品格自然地聯繫起來。
第二、三節寫紅燭燃燒不已、至灰而熄的精神與靈魂。詩歌問紅燭身軀從何而來,靈魂從何而來?(”是誰製的蠟___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着靈魂?“)問它為何要以燃燒自己、毀滅自己為代價,通過痛苦的矛盾衝突(“一誤再誤;矛盾衝突”) 放出光來,從而揭示出紅燭“燒破世人底夢,燒沸世人底血”,“救出他們底靈魂“,”搗破他們底監獄”強烈願望。在這兩節中,詩人通過展示紅燭實現自我理想和價值的方式,彰顯出先覺者和殉道者不惜以獻身成就自己崇高使命的理想和價值觀。
從第四節開始直至結束,詩歌緊扣“蠟炬成灰淚始幹(“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持續不斷地歌頌紅燭奮不顧身、不計後果、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請將你的脂膏,/不息的流嚮人間,/ 放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最後,詩歌藉用“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兩句民諺對紅燭義無反顧、高貴無私的精神品德作出了總結。
《紅燭》是一首藉詠物抒情的優秀詩篇,作者從李商隱的詩句中獲得靈感,以紅燭為抒情意象,緊扣其燃燒、發光、成灰、流淚的特點展開抒情,詩人熱烈的情感和詩中象徵的寓意達到水乳相融的境界,使這首詩成為對一種獻身精神和美好人格的禮贊;它由一句人所熟知的唐詩演繹成一首經典的現代詩,使傳統的唐詩名句煥發出全新的現代生命力,這不能不使人們對兼有詩人、美術傢、學者多重身份的聞一多融貫古今、跨越中西的美學品格和藝術創造力由衷佩服。值得註意的是,這首詩雖然運用了西方象徵派的手法,但並沒有象徵派的朦朧、晦澀,詩的整個語言、意脈和節奏十分清晰、明朗,這也是它數十年來成為現代詩的經典,傳誦不衰的原因之一。
《紅燭》既是詩人對一切為真理和民族進步理想英勇獻身的先覺者和殉道者的禮贊,也是聞一多赤子之心的真誠表白和人格的自我書寫。1946年7月15日,作者在李公僕烈士的追悼會上發表演講,對腐敗兇殘的國民黨政權作出了義憤嚴辭地譴責,宣稱:“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我們不拍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最後一次演講》)就在結束演講當天回傢的路上,聞一多遭到國民黨特務槍殺,壯烈犧牲。詩人以自己的生命對紅燭精神作出了完美的詮釋,《紅燭》這首詩也因此被賦予特別的意義,成為詩人鬥士聞一多精神的化身和象徵。
《紅燭》問世近八十年了,流逝的時光並沒有衝淡它的光輝和色澤,這首詩和詩人聞一多的名字一道,已成為一支不熄滅的紅燭,成為一支光明的火炬,點亮一代代讀者心頭的燈,照亮人們前行的路。
(原載網刊《詩夢楓華》2020年第三期)
附: 《紅燭》(聞一多)
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的顔色?/
紅燭啊!/是誰製的蠟___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着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纔放光出?/
一誤再誤:/矛盾衝突!/
紅燭啊!/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這正是自然底方法。
紅燭啊!/既製了,便燒着!/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底夢,/燒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匠人造了你,/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着,/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
纔急得流淚!/
紅燭啊!/流罷!你怎能不流呢?/請將你的脂膏,/不息的流嚮人間,/ 放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原載2020年4月1日《中國詩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