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旁打盹
作者 : 李爱英
在朋友家生火炉,看见火升起来,暖和和的感觉。倚靠在壁炉旁边,读贾平凹的散文《我是农民》。那股涌上心头的幸福感觉,真是好友给我的。然后一对夫妻来访,相谈甚欢。高高兴兴的心情真是太好啦!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面普遍贫穷,从记事起,家里有炭炉,也只有在数九寒冬时候才烧起来,祖母用废纸或者草一般野草引燃玉米骨头,上面加碳,有时候是碎煤粉脱墼,一坨一坨的,投入火炉里面,有时候臭烟煤满屋子味道。窗户棱子用白纸封,没有塑料纸封,任凭热气四散。冬季里几个姐妹跟奶奶一个大被窝儿,四个孩子挤进奶奶身边。左右开弓,甚至趴在奶奶瘦削的身体上取暖。每个孩子都想靠近奶奶,奶奶便说,谁先睡着我抱谁。于是乖乖闭上眼睛睡觉。我从小就有一头浓密又黑的长发。白天忙碌,只有晚上做完针线活儿,才能给我梳头。奶奶用芝麻花和松木刨花儿泡水,蘸这水替我篦发。往往我已经迷迷糊糊了,她还在耐心地一下一下篦梳。偶尔听见她哼哼着小调儿:一更里来呀一更深,偷偷开门儿呀,会呀吗会我滴亲!王定保转身去,又那呀么那不该!等等。
[图片]
从来没有看见奶奶睡觉过。往往我们睡觉了,她还在纳鞋底纺棉花,我们醒来,她已经烧开了锅,有黏粥,帕谷,有蒸地瓜,煮土豆,有炒驴耳朵扁豆,小磨菜豆腐……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却也能够吃饱喝足。母亲就常常说:都记住你嬷嬷的好!再没人像她这么亲你们!没有人像她那样的细心细意,周全考虑。奶奶也总是说,别忘了孝顺父母,看看你母亲,一年四季埋在地里,你们的嚼谷都是她弄来的!
中国北方冬季寒冷天气可以到零下二三十度。冻伤手脚基本上是没有办法的。家里稍微好一点的就会做一些预防工作。奶奶会早早给我们每个孩子做好棉袄棉裤棉鞋袜子,帽子和母亲织的围巾手套。棉鞋里装些芦苇穗或者玉米皮,有时候也用鸡毛装入破布中缝一双鞋垫儿,那是珍品收藏!保证一个冬季不冻脚。所以全村同龄人基本都留有冻疮好了留下的痕迹,我们姊妹却没有!祖母和母亲用她们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一个温暖如春的家庭环境,让我们受益终身。
当年很容易下大雪。半人厚,指的就是我这个小人儿。同伴们甚至没有棉鞋,破旧不堪的单鞋塞一些芦苇穗玉米皮小麦糠之类的保暖物,就穿着上学去了。中午回家吃饭,早就湿透了。奶奶会让我们脱下鞋子 棉裤放在火炉旁边烘烤,我们就钻进被窝里等待着。她一边把火烧旺,一边不停翻着,我的,妹妹的,甚至隔壁大娘家的孩子们的。看着红彤彤的火苗,望着专心致志烤着的奶奶,真是幸福至极!
后来外地上高中,整个学校只有教师们才有资格在办公室生炉子取暖,而供应制度的煤根本不够烧,所以,聪明的教研室主任就想方设法买煤粉脱墼,可以加土,烧的时间更长久。而稍微年轻些的主任买到煤块儿,自然就不够烧,偶尔也去别家借,被讥笑一顿,但还是给些,灰溜溜撮一簸箕就走了。
[图片]
当时我工作的学校居住地五天一次赶集。贫穷没有限制想象力,青年教师们实在馋了又买不起贵的肉鱼,就差一个教师买一个羊头,几棵白菜,直接拎到教研室里,洗干净后放一个大锅里,墩在炉子上煮。一个小时后大家开吃,就是羊头汤和白菜粉皮儿,下午上课的老师怎么刷牙也清理不干净膻腥味道,学生们都知道,老师们又打牙祭了!个别学生课下也会开开玩笑:羊头真香!我的个别学生比我年龄大!有的仅仅小几个月。
革命友谊炉火纯青!我们常常在冬季炉子旁打趣儿,什么“提篮小妹拾煤渣,什么脸怎么红啦,什么王宝钏寒窑一十八年,什么小炉匠等等。青年的我们,有的是蓬勃活力,有的是革命理想,有的是远大目标,有的是激情澎湃。唯独没有今天的暮气沉沉和老矣老矣的怕死
行为,但有的同事已经永远不会再见面说一声“还是你”啦!
当年我因为带着妹妹上学,所以破例买了炉子,并受学生家长之惠,在供销社工作的学生妈妈给我一指标,可以买二三百斤煤,后来就高价买蜂窝煤。记得舅家表哥去看我,笑到:哎,你会生炉子呀!后来丈夫也是说,看见我会生炉子。因为他跑远洋船,娶个媳妇必须独立面对一切。
[图片]
十一年不算太长,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遇见最好的学生们,连续八年任教高考毕业班—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济南,青岛……遇见最好的同事,十一年没有吵过架,大致上没有被欺负过,没有被伤害过,有的是齐心协力共同教学送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遇见最好的自己:为家庭为亲友为周围作出了不懈努力,尽心尽力做一名好老师;当然,也遇见最好年华里结婚的丈夫,给我一个值得自豪的优秀女儿……
[图片]
从故乡山村到潍坊市,再进入青岛开放城,直到异国居住——煤炭,煤气罐,煤气管道,电,空调……白驹过隙,时光匆匆,差不多忘却生炉子的手艺了。高科技的进步让时代,社会,人,观念,精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唯一不变的可能还是那些关于炉火旁打盹的回忆,还有家乡热炕头的感觉。
2020-11-23
李爱英 Jean 加拿大 Canada (1964年)
李爱英
李爱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中国任大学副教授报刊记者副编审,移居温哥华后任加拿大城市电视台记者,各报刊人物、情感、旅游、玉石、葡萄酒等专栏作家。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枫之声传媒总编。诗文散见于《环球时报》《泰国华文文学》等,有《异乡》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