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洛夫

作者 : 和平岛

我與洛夫

《我與洛夫》

文/和平島

 

2003年,我開始學寫現代詩歌。特別喜歡李白,還有洛夫先生,不着人間煙火的飄逸。

2005年,與海內外詩人朋友,共同創辦加拿大文學期刊《北美楓》。顧問有謝冕(北大),賈平凹,瘂弦,非馬,Stephen Owen(哈佛),Lorna Crozier,而洛夫先生,是首席顧問和社長。

 

 

先生在2005年11月15日,抒寫了“為《北美楓》創刊喝采!”,這篇高瞻遠矚熱情洋溢的賀信,並題寫刊名。一句“為北美華文文壇開創一個彰顯人性,富於創意,趣味雋永而風格多樣的新格局”,既是期許,又是鞭策,更是我們年輕一代詩人的座右銘和努力的方向。一個小意外。“楓”字寫成了“風”。我奮勇嚮前,一把抱住風,站成了一棵楓樹。搖曳着。

 

 

《北美楓》第二期,邀請了海內外幾位有一定分量的文學博士和教授,給洛夫先生做了一個專輯。一個小插麯。先生對其中的一篇評論,不甚滿意。我臨時補了一篇,“涉水而來的詩仙洛夫”。一位理科生,雖不諳文學藝術造詣之深淺,卻也精通科學研究之理,以科學手段分析文學作品,另闢蹊徑,也是一種創意。我將物理化學的“相變理論”,運用到詩歌分析,提出了“水相”理論,來分析洛夫先生的詩歌作品,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深得先生的好評:“不論就理論的精深,感受和解讀詩歌的能力,都已達到一般專業詩評傢難以企及的高度”。讓我臉紅。先生並不知,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寫文學評論。

 

 

我與洛夫先生的交往,自此更進一層。先生每每邀請我參加“漂木藝術傢協會”的年會。會後,他招呼一幫年輕詩人,到雪樓展開另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學習班,研討會。這是我們嚮先生討教詩歌技藝的絶佳時機。陳瓊芳師母給我們擺上糕點,沏上香茶。提問一直持續着,忘記了時間,直到師母出面打斷,已是午夜時分。他人起身離去,我留在雪樓過夜。先生會把新出的詩集送我做讀本。

師母好像每次都知道我忘性特大,給我遞上一套全新的牙膏、牙刷、洗臉毛巾。清晨,師母做好魚粥,煎雞蛋,煎年糕,牛奶,滿滿一桌子早點。從沒有過的好味道,好胃口。我滿載而歸隱於維多利亞。先生會睡到中午。飯後遊泳。下午創作。

2012年8月,我也邀請先生和師母來海島做客。說是客,更像主人。我負責洗菜,切菜,洗碗。師母掌勺,將簡陋的材料,做成美味佳餚。

在師母編纂的《愛的旋律——洛夫情書選》,我說:我們有一位“詩母”——詩歌的母親。我買了十本,贈送我的朋友。有師母親筆簽名的那一册,我自己留着。“愛意/需要多少歲月的/煎熬啊”(《師母魚粥》)。是的,需要時間慢慢體味。

洛老真是有福的詩人啊。我這位當學生的,跟着沾了一點福氣,一點人間煙火的飄逸,仙氣。

在今年舉辦的“洛夫國際詩歌節”的理論研討會上,作為親傳弟子,我將自己十幾年來研讀洛夫先生詩歌的心得,做了一個簡要的發言,和總結——

《漂木》是融會中西文化的精神史詩,在語言上趨嚮疏朗,進入“禪”思境界,回歸東方語言文化傳統,而思想上趨嚮深奧,進入東方天人合一的“道”傢的宇宙情懷的同時,回歸西方哲學絶對精神的傳統。洛夫先生憑藉這兩個“進入”和“回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提名,完成了他成為中國百年新詩發展史的集大成的大詩人的歷史定位。

秉承先生賦予《北美楓》之遺志,於今創辦“楓之聲傳媒”,以弘揚中華文化,服務海內外華人為己任。

 

2020年9月1日

加拿大維多利亞,采薇居

 

附:

 

以下是我這兩年寫的一些懷念先生的文章,詩歌,選編的文集,處女作,和漂木年會的遊記詩。

 

處女作《北美風》

文/和平島

 

自由地吹 順一條比鐵軌更長的  

高速公路 縱貫東西 把一個大陸  

用比手指長一截的脊椎骨  

從大洋底扛起 一肩扛入唐人街  

 

街的深處 一支筆 橫跨極地  

一扇窗的眼 張開 就瞅見  

一隻小鬆鼠 用影子的輕  

悄然越過肩膀 一瓣雪花  

 

以抒情的高度 進入一種自由的白  

在都市的對面 衹要低聲吟誦  

就有一縷煙雨的濕 從江南吹來  

把骨頭吹痛 像一支斷綫的風箏  

 

以大山的腳步 逾越天空的高  

用夢羽的輕度 跨過大洋的寬  

在比北美還北 比西方還西  

在水一方 吹成一張楓葉的紅

 

2003年

維多利亞

 

《詩人遊記》


1、每一滴水都是一個生靈 

此岸到彼岸 
由一條渡輪連着 
下邊的苦海 
剛剛好蓋住更下邊的地獄 
冤魂在水下喊冤,鮭魚在水下 
趕路,水鬼在日夜不休地尋找 
下一個目標:無論你坐上哪一條船 
都沒有回頭的可能,人這一生好比 
在水面漂泊,那麽多的海藻 
在水面漂泊,惟有一隻海鷗 
在風浪之間,永不疲倦,惟有一位詩人 
目睹這輪回的悲劇,依然無動於衷 

“我在海上飛”,看了一眼背後夕陽下 
漸漸沉沒的溫哥華島,他輕點了一下 
發送按鈕,並想象着一條短消息如同 
迎頭撲來的巨浪裏,一朵小水花 
被輕輕彈射出去,那種穿雲追月的痛快很快 
被地球表面另一處的詩人所感受: 
“一朵漂亮的雪花正打多倫多的天空飄落” 



2、第九屆漂木藝術傢春節晚會 

大河揚波 
將一群卵石趕下大海 
又是什麽力量 
將它們推上灘塗 
春天,我踏浪而來 
來親身體念:中國文化 
如何在異域的????鹼地紮根 

哦,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晚 
議員緻詞 走了 
領事講話 完了 
今晚,我要以詩人的名義登場 
剛剛還是瘂弦筆下那位 
窮睏潦倒的少校,轉眼成方明座下 
那把受盡磨難的臺北太師椅 
à cause du vent,現在 
我已經是白發蒼蒼的洛夫 

嘴裏吐出那朵通體透明的荷花 
謝天吉老師邀請戴安娜女士伴奏 
梅花三弄,哦,那位柳條肩披的 
小竜女,躲在一把古箏裏偷偷 
吮食一朵梅花的骨髓 
而我,衹不過是一瓣 
消散中的雪 
的魂魄, 
你聽 
。 
。 
。 



3、雪樓聽雪 

二十八年前的那場《湖南大雪》 
一直落到春晚。洛夫大筆一揮: 
雪落無聲。可我分明聽見 
策風疾去的馬蹄,去年踢飛的 

那一瓣雪,剛纔空降 
雪樓的門口: 
晚會衹不過是一個妝點政客名流的雜燴盤 
而真正的詩歌 
聚會,現在開始—— 
和藹可親的陳瓊芳師母端出幾樣 
甜膩可口的糕點果盤,再沏上一壺香氣撲鼻的高山霧茶 
年輕的詩人們便圍攏 
請教、討論、朗誦,先生興致高處,伸手到 
二十八年前的天空,抓回了一把 
雪花 
。 
。 
。 
雪本無聲,撞上這磚頭般的黑夜 
碎得體無完膚 
他給小樓縫製了一件天鵝絨的外套 
讓我們穿上它一起去流浪吧 
樓本無聲,可我分明聽見 
一朵雪花 
打宣紙上沙沙沙的走過 



4、與洛夫、方明同遊列治文漁人碼頭 

不僅僅為了離鄉,或者歸根 
每一位詩人,都有 
閑逛碼頭的嗜好—— 

二月的太陽 
好比一隻穿透雲層的刺蝟,三人且行 
且止,仿佛枯葉,被海風生生 
提起,又拋下。洛夫笑稱 
在北美的天空下丟了魂 

軀殼被慢慢縮小 
投入海角 
某個漆黑的咖啡館,今早,我們不談 
天涯美學,衹盯着三衹 
漆黑的咖啡杯 
和咖啡裏的黑,看誰先咽下 

水底的陰冷且稠密 
不透陽光 
不透風 
不通人世 
詩人們用語言的刺來自衛 
仿佛漁人拎着的 
那三衹漆黑的海膽 



5、師母魚粥 

誰能把一鍋清水煮成佳餚 
把佳餚傳為佳話:經年之後 
臺北攝製組如是說 
詩人方明也如是說 
師尊洛夫先生卻道是 
因為風的緣故—— 

我更願意做您 
永恆的 
小魚兒,愛意 
需要多少歲月的 
煎熬啊,您卻在用會說話的眼神 
嚮我傾訴,那飄泊的味蕾 
不經意間 
斜逸出雪樓, 
兩支蘭花 

緑葉在記憶裏微微 
搖曳,月光下的您輕輕 
舒展,淡之又淡雅之又雅的 
羽裙,而我衹不過是天上 
癡癡盯着您的 
那尾銀魚 
一不留神 
掉進粥裏 



6、《創世紀》詩人 

衹有詩人 
纔更接近這個世界 
的原創者: 
衹用六日打造了我 
生生世世也走不盡的路 
和路過的一切,詩人啊 

您千萬別 
開口:這最後的一天 
不是用來追憶 
南越的那朵烏雲 
從內河漂到苦海是一段什麽樣的距離啊 
現在的年輕人 
不再用九死一生,這樣老掉牙的成語 
衹有嗆滿魚腥味的那衹老木桶 
依然是我腦海怎樣也晃呀晃不掉的一塊暗斑 

從一個世紀到另一個世紀 
我曾懷疑 
擁有原創者的同一個初衷,但 
請您堅信 
衹需靜靜地聆聽——一切的生命 
包括大海,陣痛,黎明,詩歌,母親 
包括香港,臺灣,巴黎,溫哥華,洛杉磯 
包括行吟詩人 
曾經離開,和即將抵達的 



7、從白居易到洛夫 

中間隔着幾個朝代,一個夜晚 
像所有典型的夜晚,被光碟 
一瓣一瓣打開,而女人,被烙上 
梨花的命運之後,成為藝術傢們 
最基本的創作元素,經過 

詩人     嘔吐出半鬥血 
作麯傢    喝幹黃浦江舀起的一升墨 
歌唱傢    把國際金奬挂上月牙 
朗誦傢    咬碎了滿地的冰霜之後 

一把琵琶被彈哭了,一架 
鋼琴在跺腳,各色道具在 
一部清唱劇裏抽風—— 
一群被脫下竜袍的皇帝 
大鬧於溫哥華的小女皇劇場。哦,皇帝說 
要唱歌!要作麯!要寫詩 

就要遠離女色,放棄竜輦,選擇手機,汽車 
停車場,中餐館,這樣一大摞現代化的名詞 
從白居易到洛夫,談着談着。。。中間隔着 
半衹花雕走地雞,一身膽氣,三千裏的月光 



8、尋隱者不遇 

先用Google地圖定位—— 
地點:三角洲、某街、某號 
時間:某年、某月、某日 
午後,辭別師尊與師母 
驅車嚮南 

抵達。。。終南山 
三個字,難道GPS的引導失靈 
抑或成為某部科幻片 
時間機器的試驗品? 

腦海浮現出賈島的五言絶句—— 
唐朝的那個天真無邪的小道童 
童聲尤在耳畔回響 
頭頂的那株相映成趣的古鬆 
韻腳卻已全無覓處! 

正當我發出一聲物非人亦非的嘆喟 
眼前的千年迷霧 
連同那山 
眨眼 
消散得無影無蹤 

惟有門楣之上 
倒挂的一朵白雲 
投下了巨大的一片空茫 

我嚮空茫的更深處 
發送無綫短信 
收回的,卻是一段來自《深淵》 
艱澀奧妙的盲音 

突然記起此行目的—— 
將詩人方明轉托的一本小詩集 
係於門前的一縷 
晚霞 

在世俗的眼裏,詩歌能有多重呀 
為什麽那夕陽 
鬱鬱地嚮下 
沉 
去 
。 
。 
。 



9、再過海峽 

每每産生些新幻覺 
這次,是一塊被高高舉起的藍玻璃 
急速下墜 
無比幽暗的深淵 
透過它無限的清澈和完整 
鋒利又破碎: 
在一塊玻璃撞上另一塊玻璃的那一刻 
我看清了一個殘缺不全的片斷—— 

一介風塵僕僕的書生: 
一條暗流洶涌的界河 
擋住去路!倘若有 
一條渡船,一座大橋,或者 
一匹帶翅膀的馬,該多好呀 
心裏這麽想着,奇跡便在眼前呈現 

他開始有些猶豫: 
騎馬,擔心摔入深淵 
撐船,有惡浪掀翻的可能,那樣想着 
那樣走過橋去。。。在回首的霎那,驚叫 
奈何,奈何,。。。橋! 

幻覺到此戛然而止 
隱隱約約 
海的那一頭 
傳來我不甚解解的幾句: 
式微,式微 
鬍不歸。。。 

突然有了飛去的衝動 
前邊是太平洋 
後邊也是 
裏邊是我,一過海峽 
我就不再是我了。。。 


寫於2013年3月3日至12日,維多利亞

悼恩師洛夫先生

 

海外詩人島文集 2018年第2期(總字第4期) 北美華人文學社 《悼念洛夫先生專輯》本期編輯: 和平島

 

《一個人的追思會》悼念恩師洛夫先生

 

荷花的升起是一種欲望也是一種禪

 

午夜讀詩

 

《創世紀》詩刊創刊號

 

清明節, 洛夫在寫詩

 

溫哥華洛夫追思會詩記

 

群星合誦:緻一周歲的洛夫

 

衆荷喧嘩:櫻花之旅

 

紀念洛夫先生詩歌朗誦特輯

 

《愛的旋律》回蕩在溫哥華的天空

 

我給洛夫先生寫小傳

昨天,師母發來一塊洛夫詩碑

偉大的詩人,必然是偉大的愛人

洛夫小傳

中國詩人洛夫

從《石室之死亡》到《漂木》,洛夫先生詩歌淺析

2020-09-01

和平岛

和平岛

作者簡介

和平島 原名何瑞芳,生於1963年12月,浙江慶元縣人。北京大學81級。加拿大洛夫詩歌學會副會長,漂木藝術傢協會會員,北美華人文學社社長,楓之聲傳媒社長,創刊於2006年的加拿大華文紙刊《北美楓》主編,《漂木詩刊》執行主編。現居加拿大維多利亞市,資深軟件工程師。詩觀:上帝創造萬物;被造物之間能夠相互感應;寫詩就是造物的衝動。

2020-09-01
2
         
  • Brenda zhizi:   20200902 07:00:56

    感動!仰望!

    0   回復

  •   20200901 20:22:36

    洛天翁門徒,未來必有扛鼎大作,期待中……

    0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