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瓦多爾·誇西莫多專輯
洞見詩刊 6/15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意大利詩人。誇西莫多一生著有許多作品,尤以詩歌著名。主要作品有詩集《水與土》、《消逝的笛音》和《日復一日》等。1959年,因為“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而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mp3
From 洞見詩刊
00:0002:48
▋人物經歷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1901年生於西西裏島的文化古城錫臘庫札,父親是一個小車站的站長。姑母酷愛詩歌,常常給誇西莫多朗誦但丁的《神麯》,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詩歌的種子。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意大利古典詩歌作品,從中汲取滋養,並在十五歲時開始習作詩歌1916年考入西西裏首府巴勒莫技術學校。
1919年進入羅馬工學院學士木建築。他進羅馬工學院學習土木工程,但把註意力傾註在文學上,兩年後便轉而攻讀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可是,家庭拮据的經濟境況,迫使他不得不中途輟學,去謀求生計。這時,正是墨索裏尼建立獨裁統治的黑暗年代。誇西莫多到處漂流,在南方各省的山區和平原,城市和鄉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先後當過建築公司繪圖員、五金店營業員、百貨商店會計,後來纔在國傢建築公司找到固定的職業。
1926年,被分配到勞工部卡拉布裏亞大區土木工程局,擔任測繪員。
1928年,他重又拿起筆,從此獻身於詩歌創作。翌年,他到佛羅倫薩,和文藝界人士廣泛交遊,結識了“隱逸派”著名詩人蒙塔萊,並成為進步文學刊物《索拉裏亞》的撰稿人。
1930年,誇西莫多的處女作《水與土》問世,一時聲名鵲起,成為意大利優秀的抒情詩人。
1931年轉入米蘭土木工程局。但致力於創作詩和鑽研希臘文、拉丁文。
1935年在米蘭音樂學院講授文學。
1938年離開建築工程部門,擔任作傢、電影編劇柴伐蒂尼的秘書。隨後,進入《時代》編輯部任文學編輯。
1939年,他應聘擔任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意大利文學教授。由於從事反法西斯活動,被解聘並遭到官方刊物的攻訐。他是三十年代意大利晦澀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字有魔力,有絶對的字,依靠字句的安排和聯繫以傳達感情,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8至1964年,先後在《火車頭》、《時報》、《小時》等報刊編輯部主持專欄。
1959年“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而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然而據文檔顯示,最先提名卡倫·布利剋森的是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他說:“這位已經74歲高齡的作傢如果是具備獲奬資格的人,現在就是時候了。”他的提議得到了另外兩名評委的同意。但最後一名評委,瑞典作傢埃溫德·雍鬆說,意大利詩人薩瓦多爾·誇西莫多更適合,他還指出已經有4位斯堪的納維亞作傢獲得諾奬了。言下之意,再讓一位北歐作傢獲奬的話,就有點讓人覺得太偏心了。儘管當年評委們因為避嫌放棄了卡倫·布利剋森,但在很多人看來卡倫·布利剋森配得上諾奬,不選她纔是個錯誤。
1968年6月,因腦溢血突發而逝世。
▋創作特點
主題
誇西莫多這一時期的詩作鮮明地體現出“隱逸派”詩歌的特點。“隱逸派”是二十至三十年代盛行於意大利詩壇的一個流派。它受到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但又是意大利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産物。“隱逸派”詩人回避現實生活的重大題材,全神貫註於人的主觀世界,着力刻劃內心深處的細微的感情,表現人在現實的重壓下的孤獨、哀怨的精神狀態。在藝術上,“隱逸派”詩人十分重視藝術形象的提煉,喜歡采用象徵主義的手法,藉助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人的瞬息間的感受。
幸福和希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這就是詩人的無比的孤獨和深沉的憂傷的緣由。詩人禁不住詠嘆“夜幕在我的心中升起”,“我的心遠遠地飛走了,我是一片荒摸”,嘆息人生,“歲月是瓦礫場”(《消逝的笛音》)。孤獨的詩人又常常嚮青年時代心愛的人寄托情思,傾訴衷麯,尋求慰藉,因為“愛情是抵禦憂傷的盾牌”(《蒂達裏的風》);或者,訴諸大自然,試圖在美妙、奧秘的大自然裏,探索內心的和諧(《秋》、《雨和我們》)。
由此不難看出,在法西斯反動統治的歷史條件下,誇西莫多寫作的“隱逸派”詩歌,一方面超脫嚴酷的現實,沉溺於刻劃內心世界的微妙情緒,流露出悲觀失望的傷感,有着一定的消極作用,同時,它又抒發了衆多的中小資産階級和知識分子在那令人窒息的黑暗年代裏,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對鄉土和人民的熱愛,維護個性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強烈意識,有着一定的思想價值和認識價值。這樣,“隱逸派”詩歌就具有既逃避法西斯專製的現實,又摒棄和否定這醜惡的現實的兩重性。
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對誇西莫多的詩歌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詩人經歷了抵抗運動的洗禮,逐漸脫離了“隱逸派”。他認為,戰爭和抵抗運動“摧毀了(詩歌)傳統的內容”,“提出了新的人的價值觀念”,詩人的使命不再單單是抒發個人的情感,而是寫作“社會詩歌”,更多地追求對話,而不是獨白”。他的筆觸不再局限於描繪故鄉西西裏和個人的感受,而是擴大到遭受戰爭和法西斯浩劫的整個人類社會。這一時期寫的詩結集為《日復一日》、《生活不是夢》(1949)、《樂土》(1958)等。它們或寫於抵抗運動的年代,通過詩人的耳聞目睹,反映人民的苦難境遇,嚴厲譴責法西斯強盜的野蠻殘暴,熱情謳歌同劊子手展開英勇鬥爭的人民的優秀兒子,或作於戰後初期,表達詩人對人類社會經歷的道路的思索,抒發了詩人對未來寄予希望的樂觀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熱切願望。其中,《柳樹枝頭的竪琴》、《我的祖國意大利》、《我的同時代人》、《緻切爾維七兄弟》等一麯麯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頌歌,幾乎成了傢喻戶曉的膾炙人口的詩人。
手法
象徵
象徵手法是誇西莫多詩歌最常用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可以擴大詩歌的視野,增強詩歌的厚重感,還可以使詩歌具備朦朧色彩,像輕霧,像彩雲,在半透明的色彩中顯示其非凡的美。在詩歌總體構思中,誇西莫多常用這種手法,他回避現實生活中的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而把詩心用在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上,把樹、死水、鏡子、鬍同、桉樹、青草、秋等等這些好像無關緊要的事物作為詩歌吟詠的對象,這本身就具有象徵意義。這樣的詩歌足以引起人們對作者故鄉的思考,表現故鄉的變化、作者的孤獨、人民的苦難。作者曾說:“可有哪一位詩人不曾給自己築起一道籬笆,作為現實世界的疆界,作為他清晰目光可能達到的極限?我的籬笆是西西裏。”正是為了這個異常奧秘的主題,作者纔在詩中用了那麽多富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力,深刻具體地抒寫出作者的感情。在意象使用上,作者還經常用死人、古人、漚爛的木頭、深井、棺木、哭泣的婦人、無名的死屍、懸吊的罪人等等恐怖景象,使詩歌顯得深沉、煩悶。誇西莫多就是誕生於象徵之中的詩人,他遊刃有餘,手法多變,在具體構思詩歌時不斷使用象徵,把自己的感情抒發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他的《瞬息是夜晚》、《白羊星座》、《死水》、《莫名的悲傷》、《夜鳥的巢兒》、《潮夕的古老光中》、《失眠》、《外國城》、《雨灑落過來了》、《緑來自……》、《另一個拉札羅》等等,都是象徵手法運用得十分成功的作品。有的使形象更鮮明,意義更擴大;有的使境界更朦朧,意義更隱秘。在這些作品中,或者用十分壓抑的河灘之聲、化石之聲來象徵故鄉的春天,抒寫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或者用忽而青紫、忽而慘白來形容自己的心靈,描寫內心的晦暗與僵死;或者用夜鳥翅翼的拍打之聲去喻意幽寂的長夜,抒發作者的惆悵迷亂;或者刻畫自己深入孤城見到岸邊的墳塋,襯托橫屍遍野的信息;或者寫出一派善意和平景象,去反襯火藥庫爆炸的殘暴……這些感受是那樣的深沉、哀傷、朦朧、孤獨,有一種沒有界限、沒有程度的悲涼,盡人們往深處去想。
比如“每一個人偎依着大地的胸懷孤寂的裸露在陽光下;瞬息是夜晚”,詩的關鍵句在最後一句“瞬息是夜晚”。詩用“瞬息”一詞,使時空關係發生了急劇變化,把時間轉化凝固在剎那之間。白天人們緊靠大地,孤寂的裸露在陽光之下是十分難熬的,但瞬息之間夜晚來臨,那麽夜晚就好過嗎?既然白天人們是那樣的孤寂無依,到晚上自然是黑暗一片,更加可怕,連有限的光明也看不到了。夜晚和白天一樣難以忍受。在意大利,人們遭受墨索裏尼的黑暗統治,白天生活艱難,晚間照樣是一片黑暗,人們在晝和夜之間痛苦掙紮。作者說:“我的詩既是為北半球的人,又是為黑非洲人和東方人所寫的。”如果用這首詩去觀照世界,詩的意義照樣是強烈的。可以說,象徵手法的使用是誇西莫多的一大特長,沒有象徵就沒有誇西莫多和意大利(西西裏),就不能表達誇西莫多的憂憤與孤獨,不足以顯示誇西莫多詩作的隱秘特徵。
追憶
大量使用追憶或回憶,也是誇西莫多抒情詩的一大特點。對追憶或回憶的使用,造成了誇西莫多詩歌的真與幻、遠與近、虛與實的反復變化的藝術效果,表現出亦真亦幻、亦遠亦近、亦虛亦實的撲朔迷離的畫面。詩歌在這種境界中擴大了自己,創造了自己,真切地抒寫出作者的情感。《素白的衣裙》中描寫了作者兩次見到心愛姑娘的情景。第一次是追憶,他看到自己的愛人身穿素白的衣裙,是那樣安詳,作者感到她用一種含情的目光註視自己,非常激動,想在姑娘的臂彎中去安享生活。第二次是真實相見,姑娘的語言急促含糊,使作者産生了不爭寧死之情,處於震驚之中,這兩種情景是虛實對比的景情,通過對比否定了追憶。在當時的意大利,如果作者衹躺在以往光榮的花環中,那是絶對不行的,那畢竟是想象的生活,不現實的生活。而現實的意大利是痛苦的,她在召喚自己,作者必須蘇醒,必須去奮鬥。這樣通過真幻對比,使詩歌的內容更真實,更高了一層。《故鄉》是作者身在羅馬廣場而幻夢故鄉的故事。大量使用幻想,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追念,抒發了遊子思鄉的真實感情。詩歌開頭描寫了羅馬夜幕,他孤寂地坐在石凳上,凝眸天上的燦爛的點點繁星,給歸鄉幻夢描寫出一個真實的境界,然後作者就面對閃爍的星辰,開始了故鄉的追憶。首先作者夢想聞到了故鄉的特殊的桂竹和生薑的清香,這是多麽誘人的香味;緊接着就是見到了母親,和母親坐在黑暗的角落,講述遊子歸鄉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什麽,作者沒有說,他衹形容了講故事的韻味:“它好像一麯低回的樂章,裊裊不絶,又是我的忠實的伴侶,形影不離。”一定是縈繞於作者心裏頭的,剪不斷、理還亂,沒完沒了的故事。作者在和母親交談期間感到時間短暫,怕再度離別。這時現實好像又在返回,實際上仍未返回。作者又在故鄉的原野上找到了一種詩歌境界,看到了故鄉豐收的麥穗,乳白色的橄欖花、水仙花,聽到了夜晚趕車人輕哼的歌聲,看到了車上的馬燈。這首詩的主體是幻夢,現實衹在開始的一小段,但是寫得多麽精彩。尤其是作者藉幻抒情,寫得又多麽深刻。請看:“媽媽,我和你坐在昏暗的角落裏,我多麽想悄悄地對你講述遊子歸鄉的故事;它好似一麯低回的樂麯,裊裊不絶,又似我的忠實的伴侶,形影不離”;“更有那西西裏的夜,鄉村小路揚起一溜塵煙,車輪凄涼的軋軋滾過,趕車人輕輕的哼起一支歌,那一盞清涼的馬燈啊,晃晃悠悠,仿佛一星螢火的幽遊。”把故鄉的動景想象得那樣真實,聯想又那樣富有詩意,顯現出母子情意的深刻,鄉村夜色的迷人。
語言
誇西莫多的語言使用非常嚴格,他藉詩歌的語言去奠定詩人的現實基礎。他說:“至於詩人,這是大自然獨特的而又非盡善盡美的造物,他藉助人們的語言,嚴謹而絶非虛幻的語言,逐步地為自己建立現實的存在。”在語言使用方面,誇西莫多是拒絶通俗的簡單的語言入詩的。他把正常的語言結構打碎,再進行重新構建,使語匯産生新的撞擊,具有最高最大的容量,去保證詩的獨特性和詩人的現實性。這樣的詩句在誇西莫多的詩歌中比比皆是,如“你的影子融化了,我的幻影也仿佛夭亡,阿納波河蔚藍、清涼的流水微微顫動,又似乎破碎,三月明淨的月光沐浴着翠青的草兒,抖擻翅膀催動我返歸故鄉”,把融化、夭亡、破碎、抖擻翅膀等作為中心詞,破壞了原來的通俗結構,以動表靜,把西西裏的夜色刻畫得那麽迷人,不用這些反常變化,簡直不可想象。《空間》作者的心是多麽深沉,他能使水、星和光發出聲響,其中有多麽巨大的力量,然而這衹是語言結構的變化所産生的。有時誇西莫多用十分細膩的、永久性的語言寫詩,境界産生在詩歌之外,收到一種意在文外的效果。如“喜鵲在溪邊啜飲,和風把金雀花搜尋,樹枝莫非要托起星星”(《死者》),在死者無人紀念、無法懷念的情況下,用喜鵲在溪邊啜飲,和風把金雀花搜尋這些自然物作為對死者的紀念。這首詩把死者融入大自然之中,是一種無人紀念的永久懷念,使得境界大大提高了,是文字之外的提高。“是無限的天宇,令我心曠神怡,是清爽的夜幕下樹木的寧靜”(《清澈的海灘》),把自己凡人的生命和清澈的海灘相比,然而又不滿足於清澈的海灘,還要追求無限宇宙和夜間樹木的寧靜,又産生了弦外之音。“一夕微颸吹度花木,岩石,清泉,催發出萬物勃勃生機”(《將死亡拋諸腦後》),在詩歌結尾處加上這樣一節似乎是多餘的,但餘味無窮,作者心中的生機由此表現,使篇中有了更豐富的韻味。誇西莫多還用暗示和隱喻性很強的語言使詩歌表現出一種朦朧的境界:“開闊的水面平靜,在我心中喚醒古老的颶風,小小的妖魔受驚。在兩個極的荒涼星球上,同我一起受震動的星在我的黑暗中顯得輕盈,在快速的曦光的溝中:那是懸崖和雲的愛情。我的血是你的,上帝:我們都會死去。”(《第一天》)這是一首朦朧詩,具體表現得是什麽我們說不清,作者的心是清醒的,又是混朦的。文字中的水平面,颶風,小妖魔,受震動的星,輕盈,懸岸和雲的愛情,我和上帝同死,這些句都有強烈的暗喻性,都能使詩歌表現出一定的朦朧境界。
音樂性
誇西莫多的詩確實具有強烈的音樂效果。他的詩歌的每一行、每一節都有音樂喚起人的心靈的效果。誇西莫多是用文字寫詩,而不是用樂譜寫詩, 但在讀其詩時腦子時常沁沉在綿綿不絶的音樂弦律之中。他用詩歌語言創作樂譜一樣的音樂美,創造了音樂一般的演奏詞語。誇西莫多的不少詩歌是三句和四句一節,結尾是二句一節,這好像形成了一種程式,使詩歌配合了音樂的段落。誇西莫多還有分節不固定和不分節的詩歌,同樣有強烈的音樂效果,如《外國城》的三段式和《一個遙遠的城市》前兩節, 每行押韻清楚和諧。儘管外國詩歌的語言像厚墻一樣不好穿透,但仍能感到其中的音樂性。他不是在玩弄疊韻法和音符法而滿足讀者,而是使詩歌呈現出音樂美去發揮詩意,達到詩歌與音樂的和諧。
▋人物影響
誇西莫多與蒙塔萊、翁加雷蒂並稱為當代意大利最傑出的詩人,是“隱逸派”詩歌的重要代表。對意大利當代詩歌創作的風氣起到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在1930年,第一部詩集《水與土》的問世以後,他一舉成名,擴大了世界影響力,逐漸成為意大利詩壇上不可或缺的詩人之一。
誇西莫多還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抵抗運動,這使不僅使誇西莫多的人生歷程得到升華,還使他的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自此,他的抒情詩註入了“社會詩”的內涵。個人的憂鬱和感喟化為對整個社會和人類命運的深沉思索和對黑暗勢力的鞭笞。誇西莫多的反法西斯創作和活動雖然給他帶來的人生的一些挫折,但是卻有力地抨擊了法西斯勢力,為人類的反法西斯鬥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另外,誇西莫多還精通意大利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他的翻譯和研究都對當時的學術界發生過廣泛的影響。此外,他還著有文藝評論多捲。
▋人物評價
1959年誇西莫多獲得諾貝文學奬,獲奬原因是:“由於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中國翻譯傢呂同六說:”誇西莫多是一個多才多智的藝術傢,他對古典文化和外國文學有着精深的造詣......在意大利星漢燦爛的詩人行列裏占有重要的一席”。
我的詩學
愛,以神奇的力量
使我出類拔萃。
這兩行詩的作者,是我國古代的一位詩人,萊蒂尼的雅𠔌波①。
我想藉用這兩行詩句,作為一次頗為艱難的談話的開篇,對一個表面上看來似乎異常明朗,實際上卻相當奧秘的問題,即我的詩歌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進行闡釋。
“西西裏”,或者說,“島”這個字眼,意味着一種特別的嘗試,嘗試同外在世界建立和諧,嘗試用可能的抒情結構來建立和諧。不妨說,我的故土代表着一種“能動的痛楚”,每當在我的內心深處發生同遙遠的、或許已走嚮感情彼岸的心愛的人的對話時,這能動的痛楚便不由自主地躍動於我的回憶。不妨再補充一點,興許正是這個緣故,我詩篇中的各個形象,纔始終都是在他們自己特有的語言中映顯的;也正是這個緣故,我構想中的對話者就居住在我的山𠔌,就沿着我的河流漫步。很可能,這不過是含糊其辭的說明,不過是一種解决由最簡單的數字組成的算術題的意嚮。然而,可有哪一位詩人不曾給自己築起一道籬笆,作為現實世界的疆界,作為他清晰的目光可能達到的極限?我的籬笆是西西裏。悠久的文明,古墓和石牢,岩????和硫礦,倒塌於草地的雕像,世世代代為遇害的兒子涕泣的母親,被遏製的或噴發出來的憤怒,等待愛和死的強盜,全在這道緑籬之內。
我沒有去遙遠的地方尋覓我的歌。我筆下的景物,既不像神話中那般虛無縹緲,也同高蹈派大相徑庭。在我的詩中,有阿納波、伊梅拉、帕拉塔尼、齊亞內和它們的紙莎草、桉樹,有潘塔利卡和它的公元四千五百年以前發掘出來的、“蜂巢般麋集的”墓穴,有傑拉、梅加拉和萊蒂尼②。愛,永生永世也不容許我把那些地方遺忘。
一九四六年,戰爭的烽火剛剛熄滅,我作了一次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的演說。我主張,詩歌的使命在於重新造就人。我用這個論斷──它頗有內容至上主義之嫌──指出了同既往的意大利詩歌和歐洲詩歌相决裂的坐標;歷史地看,這對於那些今天猶在與時代的偏見作鬥爭的詩人的作品,不失為有力的論點。重新造就人,除去道德上的意義,還有着美學上的意義。我們一直致力於給形形色色的詩學劃定它們的領域;那最富於生命力的詩學,不衹遠離毫不掩飾的形式價值,而且,它通過人,去尋求對現實世界的闡釋。人的千情百感,對自由的嚮往,擺脫孤獨的渴求,這就是詩歌的嶄新內容。
衆所周知,詩歌的發展因時而異,詩歌的必要性的根據絶不一成不變。譬如,敘事詩可以凌駕於抒情詩,或者相反。另外,我們理應重視詩歌反照活動,它同深思熟慮的創造性活動是一致的。我指的是古典詩歌和當代詩歌的翻譯。《希臘抒情詩》、維吉爾、荷馬、卡圖盧斯③、埃斯庫羅斯、奧維德、《約翰福音》、莎士比亞④,這是在年復一年的勞作中所進行的詩的交流。長年纍月地潛心研讀,以語言為媒介,最終達到打破語言這堵厚墻的目的。換句話說,由初步的、從語言的側面接近詩的字句。實現嚮理解詩的內涵的過渡。不禁錮於“字句的詩學”,而是探討吟詠的對象實在的、形象的體現。詩歌的純淨──人們這些年來對它已談論過多了──依我理解,不是頽廢派的遺産,而是取决於詩歌率直的、實在的語言。而這正是古典詩人,從敘事詩人到抒情詩人,從古希臘詩人到我們的優秀詩人,直至萊奧帕爾迪⑤成功的秘訣。
可能會産生這樣的錯覺,結識不同類型的詩人,結識從古希臘詩人直至維吉爾、荷馬和古羅馬輓歌詩人,會偏離早已確定的“抒情”這個中心,而滑到“空泛的文體”的邊緣上去。這樣的錯覺是可能會有的,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因為在翻譯古希臘或古羅馬詩人的時候,我不能不把我的語言,我的結構,還有我的說明,賦予它們。因襲他們的結構,生搬硬套他們的語言,那將會把我的模糊不清、把文學翻譯傢或自封為文學翻譯傢的模糊不清,賦予它們。而一旦翻譯的語言同原著的準確涵義相吻合,即達到語言學最高意義上的吻合,文學翻譯,便始終是詩學。我所說的一切,同那些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對我的創作進行形式主義批評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從我最早的詩歌直至近期的詩作,不難發現嚮語言的實在性轉化帶來的成熟。涉獵古希臘羅馬詩歌寶庫,無疑是對我反映現實世界時也許已獲得的真實性的證實。
語言學家隨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變得仁慈。當我的《希臘抒情詩》問世的時候,在古典語言學的競技場上,人們都把左手的大拇指往下按;然而,同優雅傳統的决裂,如今已經無可輓回地發生了。
註釋:
①十三世紀詩人,是以寫抒情詩見長的“西西裏派”的重要代表。
②傑拉、梅加拉、萊蒂尼、阿納波、伊梅拉、帕拉塔尼、齊亞內、潘塔利卡,均係西西裏島上古老的城鎮。
③卡圖盧斯(約公元前87—約公元前54),古羅馬著名抒情詩人。
④誇西莫多又是一位翻譯傢,曾翻譯維吉爾、荷馬、卡圖盧斯、埃斯庫羅斯、奧維德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以及《希臘抒情詩》、《約翰福音》。
⑤萊奧帕爾迪(1798—1837),意大利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
⑥古羅馬舉行角鬥表演時,當觀衆做出把左手的大拇指往下按的手勢,便是表示要求處死失敗的角鬥士。
選自《意大利經典散文》,呂同六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島
對你的愛
怎能叫我不憂傷,
我的家乡?
桔花
或許夾竹桃
清幽的芬芳
在夜空微微蕩漾。
一灣碧藍的流水
催動悄然東去的玫瑰,
落花輕舐堤岸
在謐靜的海灣低徊。
我依稀回到你的懷抱
街頭隱隱飄來
溫柔而羞怯的聲音
呼喚我彈撥詩人的弦琴,
我茫茫然
這似乎是童年
又仿佛是愛情。
一腔鄉思
驀然翩飛,
我趕忙潛入
永不消逝的逍遙往事。
《島》是誇西莫多所寫的詩,以清晰鮮明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對自己故鄉西西裏島的無限懷戀。
翻開誇西莫多的詩集,我們會發現,“島”的意象層出不窮,它與海水,風、雨、光、夜等自然意象一同,構成誇西莫多抒情感性世界的基本元素。某種反復出現的意象,我們稱為主導意象。主導意象暗示着主題。一個民族的詩歌,有一個民族的主導意象,如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月”,西方詩歌中的“夜鶯”;一個詩人的詩歌,或某一首詩,也會有各自的主導意象。誇西莫多的詩歌中反復用島這一主導意象暗示地表現思鄉之情,《島》這首詩更是典型。
全詩共分五個詩節。第一節點出思鄉主題,緊接着第二、三個詩節,連用八種自然物象:桔花、夾竹桃、芬芳、夜空、流水、玫瑰、落花、海灣,極力渲染故鄉西西裏的甜美,靜謐的風景,寄托着詩人的一往深情。第四詩節,抒情活動從外在景物又回到了抒情主體的主觀情感世界。詩人應着內心深處的呼喚,故鄉神遊,如夢如幻,“依稀”兩字已道出真情。如此令人心神嚮往,又如此令人惘然愁悵的,是童年,還是愛情?姑且都是,都是那逝去的美好時光,那遠遠懷念的故鄉。時空的距離賦予詩人的神遊以恍惚茫然的色彩。時空的距離不僅造成懷念對象的模糊,還在加強懷念之情的強度。往事如煙,漸逝漸遠,留不住了!故鄉珍藏在記憶之中,故鄉記憶如今也變得珍貴。“我趕忙潛進/留不住的迢遙往事。。
“島”在誇西莫多的詩中是個主導意象。“島”的現實指涉就是西兩裏島,詩人的故鄉。他自己曾經說過:“在使外面世界與抒情詩的造境和諧之最後嘗試中,島這個字和西西裏是彼此一致的。”詩人的故鄉西西裏是座迷人的小島,島上在微風中呢喃的橄欖樹叢,漫山遍野開遍的夾竹桃花,披草可見的古希臘像柱,還有那從海上習習吹來悲吟着的微風,和微風中浸透的神秘的哀愁……《島》這首詩寄寓着詩人對故鄉西西裏島的無限嚮往與懷念。
詩歌是想象的創造物,欣賞詩歌也應是想象的創造過程。一首詩中可以寄寓不同層面、深度的意義,欣賞活動則要逐層發掘這些意義,以整個心靈涵泳於詩意世界中。《島》這首詩,從淺層意義上看,表現了詩人對故鄉西西裏的懷戀。但是,如果追究更深的象徵意義,這首詩的主題便有一種普遍藴含。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着那麽一個時刻懷戀着的島或故鄉。或許在詩人那裏。“島”不僅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上的島,而是內心嚮往的理想的象徵。瑣碎的現實一點一點地嚙嚼着我們的生命,時光流逝中我們碰到的一切,都在破壞我們的精神嚮往,那麽,留給我們寄托嚮往的世界則衹有過去。然而,回歸過去,可以是詩,但决不會成為現實。可以實現的嚮往伴隨的是情感上的激動、興奮,而不可以實現的則會喚起無盡的愁悵,所以詩人才說:“對你的愛怎能叫我不憂傷。”
回歸的嚮往是空幻的,但空幻本身並非沒有意義,它是對現實的否定。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精神故鄉。如果說個人的故鄉是質樸的童年世界,那麽,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的童年,和諧的自然世界。細心的讀者會註意到,詩人懷念喚起的故鄉意象,都是自然意象。衹有永恆的自然,纔是人類精神的歸宿與慰藉。
“島”在這首詩中具有原型意義。它會在千山萬水之外,萬秋萬載之後,喚起人類普遍的共鳴,除了對現實故鄉的思戀之外,還有內心深層對精神故鄉的嚮往。
海濤
多少個夜晚
我聽到大海的輕濤細浪
拍打柔和的海灘,
抒出了一陣陣溫情的
軟聲款語。
仿佛從消逝的歲月裏
傳來一個親切的聲音
掠過我的記憶的腦海
發出裊裊不斷的
回音。
仿佛海鷗
悠長低徊的啼聲;
或許是
鳥兒嚮平原飛翔
迎接旖旎的春光
婉轉的歌唱。
你
與我——
在那難忘的歲貝
伴隨這海濤的悄聲碎語
曾是何等親密相愛。
啊,我多麽希望
我的懷念的回音
像這茫茫的黑夜裏
大海的輕濤細浪
飄然來到你的身旁。
《海濤》是意大利詩人誇西莫多的作品。詩作中,用大海的形象,來抒發對故鄉西西裏島和青年時代愛戀的少女的緬懷。
誇西莫多曾在不止一篇的詩作中,用大海的形象,來抒發對故鄉西西裏島和青年時代愛戀的少女的緬懷。《海濤》則是其中別開生面的一篇佳作,收入抒情詩集《日復一日》。
多少個靜夜,背井離鄉,遠離昔日鐘愛的女郎,飽嘗漂泊天涯的苦楚的詩人,沉浸在回憶之中。他耳畔仿佛又聽見,西西裏“大海的輕濤細浪”,輕輕地拍打着柔和的海灘;此時,從記憶的腦海裏,仿佛又傳來了心愛的人兒親切的聲音;他似乎聽見了當年他和戀人在聲聲“海濤”的伴奏下,互相傾訴衷腸的“悄聲細語”。那難忘的歲月裏和心上人親密相愛的幸福情景,又重新浮現在詩人的眼前。
詩人的構思十分新奇。他彩筆橫飛,描繪了波濤拍打“海灘”的現實的畫面,又馳騁豐富的想象,勾畫了思緒起伏的“腦海”裏,他和戀人兩情相悅的幻景,並略加點染,以海鷗“悠長低徊的啼聲”,“鳥兒”迎春的婉轉歌唱,製造濃重的抒情氛圍,烘托主旋律。這兩幅“海”景,一虛一實,一遠一近,巧妙地糅合起來,構成新鮮而富於美感的詩的意境,把詩人對魂牽夢縈的故鄉和戀人的無比深沉的“懷念”,把他內心世界的強烈情感,凝聚在這具有雙重意藴的“海濤”形象之中,使這首詩情味雋永,動人心麯。
如果再說明一點,這首情景交融的詩篇寫於法西斯統治的災難歲月(“茫茫長夜”),那它就更顯得耐人尋思。
詩歌的普遍意義(節選)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於1959年12月10日所作的諾貝爾奬獲奬演說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的詩人,今天他們在意大利已廣為人知,即使他們的詩歌反映的衹是他們情感世界中不穩定的部分和他們深思的精神。這些詩人植根於維京時代富於寓意的、神話般的土壤中,我雖然很難正確發音但卻朗朗上口的名字,已經被我們深深銘記在心。他們的詩篇嚮我們抒發的聲音,比那些已經衰敗的或者墮落在文藝復興時期修辭學塵埃裏的詩人發出的聲音更加堅定。
我的演說既不是要贊美,也不是在巧妙地祝賀自己,而是要對歐洲的精神特性發表評論。我堅定地認為,瑞典和瑞典人民,通過他們的選擇一直在始終不渝地持挑戰着、影響着世界文化。我已經說過,詩人和作傢對世界變革大有助益。這個觀點看起來似乎是專橫的,或者衹在一定條件下纔成為真理。但是,你衹看一看詩人在他所生活的社會裏和在其他地區所激發的反響,你就會理解人們對這個觀點所驚慌不安或心悅誠服的態度了。
衆所周知,詩歌誕生於孤獨之中,詩歌從孤獨中出發,嚮各個方向輻射;詩歌以獨白的形式走嚮社會,而又沒有成為社會和政治的附庸品。詩歌,即使是抒情詩,都始終是一種“談話”。聽衆可能是詩人肉體的或超驗的內心,也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千萬個人。相反,情感的自我陶醉衹是回歸於封閉圈一樣的自我,衹是藉助於頭韻或者音符、隨心所欲的聲音來重複那些在已褪色的歷史年代裏其他人編造的神話。
今天,我們有可能就其絶對的意義來談論這個世界上的新人文主義——對人類來說是不平等的。如果說詩人發現自己就是這個臨時的物質構造,部分是由他的精神和智慧構造的,那麽,詩人還依舊被視為危險人物嗎?疑問不是詭辯的,而是真理的省略表現。當今的世界似乎同詩歌的對立結成同盟。因此,對於世界來說,詩人的特殊存在是一個必須鏟除的障礙,詩人是必須打倒的敵人。然而,詩人的力量卻在有組織的社會的各個方面扇形般地滲透、擴展。如果說文學遊戲是為了擺脫人類無處不在的情感,那麽,受人道主義清福啓發的詩歌卻不會發生這樣的情形。
我始終在想,我的一首詩歌既是為歐洲,也是為非洲和東方人所寫的。詩歌的普遍價值,首先在於它的形式,它的表現風格,或者它的聚合力。同時它的普遍性也體現在它是前所未有的,以及一個人為同時代的其他人所做的貢獻方面。這種普遍價值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或者偏執的倫理上的,更不是建立在道德說教上的,這種普遍性表現在直接的具體性和獨特的精神立場上。
我認為美的觀念不僅體現於和諧,而且體現於不和諧 ,因為不和諧同樣可以實現嚴謹的詩歌形式。請想一想繪畫、雕塑或音樂,這些藝術類在美學、道德和批評方面的問題是完全相同的,對美的贊賞或否定所依據的標準也很相近。希臘的美已被現代人所損害,現代人為了模仿生活,就在對一種形式的破壞中去追尋另一種形式,而這種模仿衹是揭示自然的動態而已。
至於詩人,這個大自然獨特而又非盡善盡美的造物,他藉助人類的語言,逐步地為自己建立現實的存在,而這種語言是嚴謹而又絶非虛幻的。人生的每一個經驗(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生活方面的),起初往往藴含着陌生的精神迷茫,藴含着逐漸增加的、微妙的心靈不平衡,藴含着在歷史的重壓下而萌發的憂鬱不安。對於文人和臨時的評論傢來說,詩人一直在寫“言不同衷的日記”,一直在玩弄世俗的神學。事實上,批評傢還斷言,那些詩歌衹不過是“新藝術”精心製作的成品,而這些“新藝術”、新語言衹是走進時髦的新鮮玩意兒;可能詩人是憑藉着這種方式,把那些被孤獨所包圍的被稱為冷冰冰的事物展示出來,迫使人們接受孤獨。詩人難道製造了惡劣的影響嗎?可能是吧,因為沒有人能夠填補那些衹讀過一個新詩人一首詩歌的人的寂寞,那更不能滿足神經脆弱的批評傢了,他們擔心十五首或二十首組詩的真實。
在這個表面上政治處於四分五裂的世紀,對於“純粹”這個觀念的研究依然需要進行。在這個世紀,詩人是睏惑的,遭受着非人的命運,他們最新的史詩片段總是被帶有懷疑的眼光審視,而這是因為他們理解人的內心。
我在這裏演講不是為了建立一種詩學,或者建立某種美學的標準,而是為了嚮這個國傢裏最堅毅、為我們的文明做出崇高貢獻的人士,嚮我剛纔提到的來自於其第二祖國的人士,表達我的深切的敬意。現在我就在這樣一個國傢裏。
我願藉此機會,嚮瑞典國王和王後陛下、皇太子殿下和瑞典學院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謝。瑞典學院18位常識淵博且嚴峻無私的評判傢已經决定授予我的詩歌諾貝爾文學奬,他們給予了意大利以崇高的榮譽。從20世紀上半葉直至最新一代,意大利誕生了異常豐富多姿的文學、藝術和思想作品,而這些正是我們文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