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揚州夢
Original 廣陵漁父 漁父亂彈 2 days ago

“揚州雄富冠天下。”(《新唐書·高駢傳》)
“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舊唐書·秦彥傳》)
繁華富庶的揚州,不僅吸引商賈富豪,更吸引文人墨客,他們紛紛慕名而來,或寄情山水,或尋訪友人,或為功名拜謁諸侯,同時也寫下大量詠吟揚州的優美詩篇。
據揚州大學李坦先生主編的《揚州歷代詩詞》所載,僅唐代便有158位詩人共計435首詠吟揚州的詩篇,其中著名詩人有駱賓王、張若虛、孟浩然、王昌齡、李白、高適、劉長卿、韋應物、孟郊、盧仝、張籍、劉禹錫、白居易、李紳、徐凝、張祜、杜牧、溫庭筠、皮日休、韋莊等幾十位。
杜牧應是詠吟揚州最多的唐代詩人,他至少為揚州寫下《揚州三首》、《題揚州禪智寺》、《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寄揚州韓綽判官》、《贈別二首》、《遣懷》、《隋苑》、《隋宮春》等十多首詩作。最為我們所熟悉的詩作,當數以下幾首: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贈別》)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枚(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西安)人,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傢。杜牧在傢族中排行十三,被稱為“杜十三”。因晚年居長安南郊樊川別墅,又稱為“杜樊川”。杜詩以七言絶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以別李白與杜甫。

杜牧出身官宦之傢,祖父即中唐政治傢、史學家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杜佑歷任濟南參軍、江淮水陸轉運使、戶部侍郎、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貞元十九年(803年)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宰相)。杜佑著有《通典》二百捲,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中國史學史之先河。父親杜從鬱,貞元末年因父功遷太子司議郎。元和初,轉左補闕,因為宰相子,不合為諫官,乃降授左拾遺,後再改秘書丞,終駕部員外郎。杜從鬱仕不如父,纔不及子,一生默默無聞。
據繆鋮《杜牧傳》載,杜牧曾先後兩次來揚州。第一次是大和七年(833年)四月至大和九年(835年)年初或年中,兩年左右。第二次是開成二年(837年),從初夏到秋末,大約半年。
揚州城裏,還有沒有你這樣的好朋友
杜牧第一次來揚州,與李白、孟浩然等人不同,他們或慕名而來,或寄情山水,或尋訪朋人,或為為功名拜謁諸侯。杜牧來揚州,純屬工作調動。
大和二年(828年),26歲的杜牧進士及第(唐代凡參加進士考試者均稱“進士”,考中者稱“進士及第”),授職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同年十月,杜牧隨江西觀察使瀋傳師(769-835)去洪州(今南昌),任江西團練巡官。杜傢與瀋傢,不僅是世交,而且是姻親。瀋傳師之妻,是杜牧祖父的表甥女。大和四年(830年)九月,瀋傳師調任宣歙觀察使,杜牧亦隨其去宣州(今安徽宣城)。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瀋傳師被內召為吏部侍郎。恰好,前宰相牛僧孺(779-848)出任淮南節度使(治所揚州),他不僅與杜牧相識,更欣賞杜牧才華,便以淮南節度使之名徵召杜牧。於是,杜牧來到了揚州,先任節度推官(負責案件訟訴的小官),後任節度掌書記(類似現代的機要秘書)。
事實上,杜牧來揚州任職之前,就已經受瀋傳師之命,來揚州拜候過牛僧孺,時間是大和七年(833年)的春天。因為杜牧這次在揚州時間很短,且不久之後便來揚州任職,一般都忽略不計。
揚州不愧江淮繁華之地。《太平廣記》載:九裏三十步的長街(杜牧詩言“春風十裏”,已近寫實),娼樓林立。每到傍晚,萬盞紅紗燈齊明,輝煌的燈火照亮整個天空。珠翠滿身的妓女,摩肩接踵,擠塞路口,遠遠望去,宛如仙境。詩人張祜來揚州時,目睹此景,禁不住贊嘆道:“十裏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縱遊淮南》)

初到揚州的杜牧,而立剛過,正值魅力大叔年紀。生性風流、精力充沛的杜牧,每天工作一結束,便去長街消磨。當然,每次出門,杜牧都會避開牛僧孺的視綫。畢竟公職人員,經常去那種地方,影響不好。
大和九年(835年)年初或年中,杜牧被朝廷任命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前,牛僧孺在節度使府中為杜牧設宴餞行,並告誡他說:“以你通達處事的氣概,一定能走上坦途。然而,你風流不羈的性情,卻讓我憂慮,或許也會對你的身體有所傷害。”杜牧連忙分辨道:“所幸我平常能檢點自己的行為,還不至於讓您擔憂吧。”牛僧孺聞言,笑而不答,讓侍從拿來一隻小書箱,在杜牧面前打開,裏邊全是街頭巡卒關於杜牧行蹤的密報,多達一百幾十張。上面都這樣寫着:某晚,杜書記去某傢,沒有不安全情況。某晚,在某傢赴宴,情況與上次一樣。杜牧看罷,慚愧不已。(《太平廣記·杜牧》)
原來,牛僧孺發現杜牧總是流連娼樓妓館,既不想掃他興,又擔心他出事,便專門派出三十名士卒,改換服裝,悄悄跟在他身後,暗中保護,以防不測。如此兩年下來,杜牧竟全然不覺。
這個牛僧孺,看來還是個搞情報工作的高手。牛僧孺去世後,杜牧曾為他寫過墓志銘,極力稱贊他的美好德行,想必是報答他的知遇之恩吧。
牽挂你的人,是我,還是我
杜牧有個弟弟叫杜顗(807-851,字勝之),比他小四歲。
大和八年(834年),宰相李德裕(787-850)出任鎮海節度使(治所潤州,即今江蘇鎮江),27歲的杜顗被召為巡官。杜牧得知後,特意為他作《送杜顗赴潤州幕》一詩:“少年纔俊赴知音,丞相門欄不覺深。直道事人男子業,異鄉加飯弟兄心。還須整理韋弦佩,莫獨矜誇玳瑁簪。若去上元懷古去,謝安墳下與沉吟。”杜牧深信才華出衆的弟弟一定能胜任其職,並告誡弟弟不能急躁、不能消沉,更不要驕傲。關愛之情,溢於言表。(韋弦佩,《韓非子》:“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之;董安於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玳瑁簪,《史記·春申君列傳》:“趙使欲誇楚,為瑇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 趙使大慚。”)
太和九年(835年),李德裕被貶至袁州,杜顗移居揚州。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欲徵召杜顗。杜顗因牛僧孺和李德裕是異黨,且李德裕正在貶謫中,不願有負李德裕,便拒絶了牛僧孺的徵召。
這裏,先簡單介紹一下晚唐時期最重要的黨派鬥爭,即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即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以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鬥爭從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李忱(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846年-859年在位)時期結束,持續時間近40年。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紛紛被罷免;唐宣宗的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唐文宗李昂 (826年-840年在位)面對牛李黨爭,曾無奈地發出“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感嘆。
杜顗自幼有眼疾,成年後非但未愈,反而不斷加重。開成二年(837年)春,已調任東都洛陽(東都由隋煬帝始建,唐初廢,唐高宗復建。武則天在位時,曾常住洛陽,一度改名神都)的杜牧,得知杜顗眼疾惡化的消息後,非常擔憂,便告假南下。為給弟弟治療眼疾,杜牧還特意請同州(今陝西大荔)著名眼醫石公集與自己一同去揚州。
開成二年(837年)的春末或夏初,杜牧和石公集到達揚州。
杜牧本以石公集能治愈弟弟的眼疾,不料他對弟弟的眼疾竟無能為力。

或許因為弟弟眼疾的緣故,二到揚州的杜牧,雖說故地重遊,卻再無昔日豪情興致。所居之地,亦非繁華鬧市,而是城東郊外的禪智寺。每日所見,不過是青苔、白鳥、暮靄、斜陽:“雨過一蟬噪,飄蕭鬆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題揚州禪智寺》)
唐代制度,“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為照顧弟弟,杜牧無法回京復職,衹得放棄監察御史一職。
這年五月,牛僧孺由淮南節度使調任檢校司空、東都(洛陽)留守,而繼任者則是李德裕。杜顗原是李德裕的幕賓,於是又被李德裕召為淮南支使,兼監察御史。然而,杜顗眼睛已經失明,無法就職。
雖然杜牧做過牛僧孺的幕僚,杜顗做過李德裕的幕僚,但兄弟二人都無意參與黨爭。或許正因為如此,即便杜牧才華比其弟更高,李德裕還是不願用杜牧。逗留在揚州的兄弟二人,等於都已失業。所幸當年杜牧參加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崔郾的弟弟崔鄲,此時正在宣州任宣翕觀察使,杜牧便給他寫了一封信,並獻上自己近期詩作。崔鄲收到信後,隨即召杜牧為宣州團練判官。於是,杜牧便帶着杜顗和眼醫石公集,由揚州前往宣州。
離開揚州時,杜牧寫下《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一詩:“故裏溪頭鬆柏雙,來時盡日倚鬆窗。杜陵隋苑已絶國,秋晚南遊更渡江。”(杜陵,即西漢宣帝劉詢陵墓,位於西安市三兆村南;隋苑,隋煬帝所建,即上林苑,又名西苑。《一統志》載:揚州隋苑,在江都縣北七裏。)
江湖落魄,十年一夢
開成三年(838年)鼕,杜牧遷升左補闕、史館修撰。杜牧將赴長安任職,最不放心的還是弟弟。恰好,堂兄杜慥任江州刺史(治所潯陽縣,即今九江市)。開成四年(839年)春,杜牧將弟弟和眼醫石公集送至江州,委托堂兄照顧,衹身北上長安。
此時,杜牧人近中年,回首半生,不免為自己蹉跎時日、沉迷聲色的生活而悔恨,於是寫下《遣懷》一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先後兩次來揚州,時間至多不過三年,詩中的“十年一覺揚州夢”,是否與“二十四橋明月夜”一樣,衹是虛指?
“十年一覺揚州夢”,雖非實指,也非虛指,而是代指。從大和二年(828年)十月隨瀋傳師去江西洪州,到開成四年(839年)春由宣州回長安,除去中間一年多在長安和洛陽任監察御史外,杜牧做了整整十年的幕僚。杜牧曾在《上刑部崔尚書狀》中言:“十年為幕府吏,每促束於簿書宴遊間。”
“十年一覺揚州夢”,其實就是“十年辛苦幕府吏”的代指。
如果因為《遣懷》,便以為杜牧衹是一個沉緬酒色、胸無大志的花花公子,那就太冤枉詩人。如果我們讀過杜牧的《阿房宮賦》、《過驪山》、《感懷詩》、《史將軍二首》以及《聞慶州趙縱使君與党項戰,中箭身死長句》等詩文,就會發現他其實更是一個憂國憂民、志嚮遠大的熱血男兒。
杜牧不僅文學才華出衆,政治才華也相當出色。杜牧十多歲時,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讀書之餘,他開始關心軍事,曾專門研究過孫子,寫下十三篇《孫子》註解。二十五歲時,寫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然而,晚唐牛李黨爭、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杜牧縱有報國之心,亦難有所作為。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不過是用放浪形骸的表象,掩飾了孤獨苦悶的內心。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鼕,杜牧因病離世,年僅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