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煉:一隻澳大利亞箱子
Original 智嵐 智嵐JASON視文採風 5/22

楊煉木刻肖像:甘少誠 作
◎ 名傢瑣憶 ◎
一隻澳大利亞箱子
三十多年環球漂泊,我們身後,跟着一群飛鳥似的箱子——到處留在朋友傢的文件等等。這兩天,其中一隻追上了我們,澳大利亞的朋友寄來滿滿一箱懷舊感。其中,最早有1979、1980年朦朧詩剛出道時我傻青似的“回顧”,有我“史前期”的油印本《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有1980星星畫會成員、現已去世的老友甘少誠(綽號:老牛)為我兩大組詩做的插圖,有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中《諾日朗》挨批的文章,有我們1988年出國前完成的《半坡》、《敦煌》、《

》組詩手稿復印件(可惜原稿還不知在哪?),有我最早的英文譯者閔福德(John Minford)改了又改的翻譯手稿,有我為《

》第二部《與死亡對稱》畫的結構圖,有1989新年登上澳大利亞中心大紅石頭的照片,有1990我和友友在悉尼一口氣寫完的七十課《毒草》中文課本電腦盤,有1993友友在澳大利亞寫作一年、特別成功的專欄原稿(後結集為我們在中國“復出”的第一本書《人景·鬼話》),當然還有傢人老友一批珍貴書信……等等等等,這衹從天而降的澳大利亞箱子,把我們狠狠拽回了四十年,一次性重溫了一遍人生歷程。我們手撫發黃發脆的紙頁,對自身滄桑的感慨,遠大於沾沾自喜。一轉眼啊,我們已走出那麽遠了!短短的個人歷史,記憶還未模糊,卻已滾過了幾番生死輪回。同輩好友如甘少誠(且不提顧城們吧),早就實實在在融入了歷史。那麽,時間的積纍,意味了什麽?回顧前瞻,寧無警醒乎?“給孩子們/講講故事”,當年太幼稚的我,在《大雁塔》中如是說,這個句子,是不是該加上問號?我們有值得一講的東西嗎?我們懂得該怎樣講自己這段“歷史”嗎?我們不止是今天,也有了昨天,如何承載這整個歷史分量?赫,一隻懷舊箱子,忽然變得無限大了!


楊煉的資料


友友的資料


80年代資料合照
1
◎ 名傢瑣憶 ◎
1979的“青年詩人”——1983,精神污染源頭《諾日朗》




2
◎ 名傢瑣憶 ◎
1981,我最早的油印本詩集之一《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內含七個組詩:《自白——給一座廢墟》、《梔子花開放的時候》、《大雁塔》、《烏篷船》、《火把節》、《古戰場》、《長江,訴說吧》。





3
◎ 名傢瑣憶 ◎
這本《冰湖之鐘》詩集,被我的英譯者閔福德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翻譯手稿。這批作品,最後結集為英譯詩集《冰湖之鐘》,卻由於89突變而被打斷,至今仍是厚厚的手稿。




4
◎ 名傢瑣憶 ◎
好友甘少誠為《梔子花開放的時候》和《烏篷船》二組詩所做的插圖,風格細膩精美。








甘少誠為組詩《半坡》、《敦煌》所做的插圖,風格純樸粗曠。












5
◎ 名傢瑣憶 ◎
1988年帶出國去的《與死亡對稱》楊煉中文手稿復印件及閔福德翻譯原稿。《

》最終由澳大利亞漢學家 Mabel Lee 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





作品手稿
6
◎ 名傢瑣憶 ◎
1988年底我和友友在坐長途車、背帳篷環繞澳大利亞旅行,在中部大紅石頭下度過1989新年。




楊煉和友友
7
◎ 名傢瑣憶 ◎
友友在澳大利亞《華聲報》的一年專欄,朋友們笑稱:友友把自己寫成“本地名人”。

友友剪報集成
友友專欄原稿,純手工活兒啊!一年專欄,後來結集出版成《人景·鬼話》,第一本記載中國作傢活生生海外經歷的書。


友友的話
:剛收到當年存放在悉尼朋友傢一批我的手稿和詩人的一些詩稿翻譯資料。93年我在悉尼給臺灣“華聲報”寫專欄一年。看到這些厚厚的手稿,感慨於那時沒有電腦,統統手寫,現在怕是沒有這種體力了。90年我們為麥剋裏大學編寫中文教材70課。在有限的中文字裏玩盡了文字遊戲,這本教科書對教漢語的老師絶對是某種挑戰。在我們浪跡天涯的30多年裏不知還有多少紙箱子留在了身後,可惜詩人的大批手稿永遠不知失落到哪裏去了!這就是漂泊生活的代價……不過,有一點並不遺憾,出國門的三十多年裏,我們一直沒有停腳步地發展自己,也算是一種欣慰吧。


1990,我們應悉尼麥剋裏大學邀請,創作一部全新的中文教學課本,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玩”好中文。我們全不顧其他,埋頭兩個月,竟然一口氣寫出七十課課文。每課遞增十個漢字,在這圈子裏,盡情折騰!這經驗,與往常無所顧忌地揮霍文字截然相反,每個字都金貴無比,每個字都要玩到盡頭。結果,這課本別說學生學不了,就連老師也教不了!哈哈,最後我們幹脆給它起名《毒草》——既毒又美,沒人敢碰!有朝一日,我們這批獨一無二的“傑作”,一定會衝出這些古董級電腦大軟盤。

毒草軟盤
8
◎ 名傢瑣憶 ◎
1993年——2020年,二十七年過去。我們自己正成為歷史,突然又獲得了“歷史”的佐證,睹物思人,好懷念八十年代人的青春能量,以及狠狠做事的認真勁。這些寶物,可存念、可把玩、可反思,更重要的,是催吾等繼續前行。對當代寫作者,歷史思考的深度,永不過時。
(楊煉 2020.05.19)



我和友友:那時的咱倆,現在的咱倆。
9
●楊煉,1955年出生於瑞士,成長於北京。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寫詩。1983年,以長詩《諾日朗》轟動大陸詩壇,其後,作品被介紹到海外。1987年,被中國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1988年,應澳大利亞文學藝術委員會邀請,前往澳洲訪問一年,其後,開始了他的世界性寫作生涯。
楊煉的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兼及文學與藝術批評。他迄今共出版中文詩集十三種、散文集二種、與一部文論集。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餘種外文。其代表作長詩和組詩《

》、《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敘事詩》等,通過精心結構詩學空間,追問人生睏境並追求思想深度。楊煉作品被評論為“像麥剋迪爾米德遇見了裏爾剋,還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也被譽為世界上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楊煉和英國詩人William N Herbert等共同主編的英譯當代中文詩選《玉梯》(Bloodaxe Book,2012),為在英語世界確立當代中文詩思想和藝術標準的突破性作品,全書360頁,構成一幅深入當代中國文化的“思想地圖”。2013年,同樣由楊煉和William N Herbert主編的中英詩人互譯詩選《大海的第三岸》,由英國Shearsman出版社和中國華東師大出版社聯合出版。2015年,楊煉主編的英譯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奬獲奬作品選《龐大的單數》由英國Shearsman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北京作傢出版社出版楊煉詩文選《周年之雪》。從2015年9月起,《楊煉創作總集1978——2015》十捲本陸續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九捲)及臺北秀威出版公司(一捲)出版,這是迄今為止展示楊煉創作最為完全的出版物。
1999年,楊煉獲得意大利Flaiano國際詩歌奬;英譯詩集《大海停止之處》獲英國詩歌書籍協會推薦翻譯詩集奬。2012年,楊煉獲得由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奈保爾任評審團主席的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奬(Nonin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Prize 2012)。2013年,楊煉的《同心圓三部麯》(《

》、《同心圓》、《敘事詩》)獲得中國首屆“天鐸”長詩奬。2014年,楊煉獲得意大利著名的卡普裏國際詩歌奬(The International Capri Prize 2014)。2015年,楊煉獲得首屆李白詩歌奬提名奬;《作品》雜志組詩奬;廣東(佛山)首屆中國長詩奬;第二屆大昆侖文化奬․詩歌傑出成就奬。2016年,楊煉獲首屆臺灣太平洋國際詩歌奬(纍積成就奬)。2017年,楊煉獲得上海文學雜志第11屆詩歌奬;楊煉英譯長詩《敘事詩》獲得英國筆會奬暨英國詩歌書籍協會推薦翻譯詩集奬。2018年,楊煉獲得第六屆“禾澤都林杯”詩歌頭奬;意大利“2018年佩斯卡拉基金會北南國際奬·文學奬”(2018 NordSud International Prize Foundation Pescarabruzzo);北京文學雜志詩歌奬;2018匈牙利雅努斯·潘諾尼烏斯國際詩歌大奬(2018 Janus Pannonius International Poetry Grand Prize);2018年意大利拉奎拉國際文學奬等;2019年,楊煉獲得北京文學雜志年度詩歌奬;意大利蘇爾莫納奬(Premio Sulmona)。
2008年和2011年,楊煉兩次以最高票當選為國際筆會理事。2013年,楊煉獲邀成為挪威文學暨自由表達學院院士。
楊煉獲得過包括德國柏林“超前研究”中心(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 學者奬金在內的多項學術奬金。並於2013年受邀成為南京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和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2014年,楊煉受邀成為揚州大學客座教授。2014年至今,楊煉獲邀成為廣東省汕頭大學特聘教授暨駐校作傢。2017年起,楊煉擔任重新復刊的“幸存者詩刊”雙主編之一。
楊煉現居倫敦與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