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缪塞
决不
决不,你說,這時圍繞我們
回蕩着舒伯特的樂麯如怨如訴,
决不,你說,這時你由不得自身,
憂鬱的藍光從大眼睛閃出。
决不,你重複說,神態蒼白、嬌嫩,
令人相信看到古勳章笑容淺露。
而內心隱秘露出自豪而羞澀的本能,
使你覆蓋紅暈,似密密面紗罩住。
你說什麽,侯爵夫人,多麽遺憾,
唉!不見嬌媚的臉和聖潔的笑顔,
就在我對你訴說愛情之際。
你的碧眼嚴厲,你的心靈純淨。
看着你的眼睛,我留戀你的心靈,
衹見這顆心盛開時便已合閉。
鄭剋魯譯
請你記住
請你記住,當惶惑的黎明
迎着陽光打開了它迷人的宮殿;
請你記住,當沉思的黑夜
在它銀色的紗幕下悄然流逝;
當你的心跳着回答歡樂的召喚,
當陰影請你沉入黃昏的夢幻,
你聽,在森林深處,
有一個聲音在悄聲低語:
請你記住。
請你記住,當各種命運
逼得我與你終生永別,
當痛苦、流亡和無窮的歲月
迫使這顆絶望的心枯萎;
請你想到我悲哀的愛情,想到崇高的永訣!
當人們相愛時,分離與時間都不值一提。
衹要我的心還跳動,
它永遠對你說:
請你記住,當在冰冷的地下
我碎了的心永久睡去,
請你記住,當那孤寂的花
在我的墳墓上緩緩開放。
我再也不能看見你,但我不朽的靈魂
卻象一個忠誠的姐妹來到你身邊。
你聽,在深夜裏,
有一個聲音在呻吟:
陳澄萊馮鐘璞譯
獻給一顆星星
黃昏時分蒼白的星,遠方的使者,
在落日的帷幕上露出你晶瑩的前額,
從你那藍色的宮殿,在蒼穹的懷抱裏,
你眺望着平原上的什麽?
暴風雨遠去了,風平息下來,
悲鳴的森林在灌木叢上哭泣着,
金色的飛蛾,輕盈地飛舞,
穿過了一片片香氣馥鬱的草地。
在沉睡的大地上你在尋找什麽?
不過我看到你已下降到群山之上,
你微笑着逃開去,憂鬱的朋友,
你那顫抖的目光也將隨之消逝。
星星已下降到緑色的山崗,
就象夜的外套上一滴銀色的傷心的淚珠。
趕路的牧人從遠處眺望着你,
他的一大群羊則在他的身後一步步地跟隨着。
啊星星,在這無阻深沉的夜裏你將去何方?
遠方譯
悲哀
我失去了我的力量和生命,
失去了我的朋友和歡欣,
連驕傲我也喪失殆盡,
驕傲曾使我自信滿懷才情。
我認識真理的時候,
我相信她是一位朋友,
等到我瞭解和認識了她,
我對她已經深深地厭倦。
可是她是萬古長青的,
誰在塵世對她不理會,
誰自己就會默默無聞。
上帝說話了,人們應該回答,
“人間給我的唯一的好處,
便是有時候可以自由痛哭。”
陳林譯
繆塞最著名的抒情詩是《四夜》,即《五月之夜》、《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和《十月之夜》。文學史傢們都把它們統稱為“四夜組詩”。組詩表達了詩人豐富而復雜的感情,從失戀的痛苦到對新生活的希望,從失意的孤獨到對慰藉的渴盼,種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唱出了凄婉動人的夜鶯之歌。《四夜》標志着繆塞抒情詩創作的最高峰,它以流暢優美的詩句呈現出詩人情感高漲時的原始狀態,真誠自然地體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復雜感情。在形式上,除了《十二月之夜》以外,其餘三篇都采用詩人與繆斯對述的形式,或一問一答,或一唱一和,情感的表現十分細膩。《十二:月之夜》則是詩人的獨白,詩人通過對自身幻影的反復詰問來渲染他的懺悔、迷茫和渴望之情,極富藝術魅力。《四夜》被列為法國浪漫派抒情詩的傑作。
除了《四夜》以外,繆塞還寫過其他一些與《四夜》格調相仿的詩作,如《四憶》、《露西》等。《四憶》是他與喬治·桑戀情的反思和總結,《露西》是他自題的輓詩,後來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出版法》則是一首富有鬥爭精神的詩篇,揭露了當權者壓製民主自由的可鄙行徑,諷刺了專製的黑暗。這是一首充滿政治激情的詩篇。
無論是《四夜》,還是後來創作的《緻馬拉丁》、《回憶》、《哀愁》、《露西》等詩歌,繆塞雖然在詩歌表面上保持雄辯和輕巧的形式,內心卻是不斷地同痛苦、同自我進行着善與惡、理想與放浪生活的鬥爭。他的詩歌沒有哲理,沒有暫言,也沒有驕矜的態度和豪言壯語,他的詩歌表達的是痛苦的心聲和充滿平凡的令人心碎的真實。如果說真正的詩歌是寫出詩人內心的東西,那麽痛苦就比平靜的幸福更能使之迸發。對繆塞來說,確實是痛苦出詩人,這也正是其詩歌的可貴之處。
除了詩歌外,1836年繆塞創作了曾允諾要為喬治·桑寫的一本書—《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他在該作品中不僅生動地記述了他和喬治·桑的羅曼史,而且塑造了一個對社會不滿又無意反對,面對黑暗現實存有幾分嘲諷又帶有幾分厭棄,半是自由追求半是沮喪頽廢的浪子形象。這其實也是對他自己的真實寫照。可以說,這部作品成功地勾勒出歐洲社會發展中的整整一個時代,“世紀病”一詞即由此小說而來。
縱觀繆塞的詩歌創作,可以發現繆塞的早期詩歌洋溢着一股歡快樂觀的浪漫主義情調,表達了詩人對愛情、對美好人生的憧憬和追求,形象刻畫生動,具有神奇的想象力。自《洛拉》一詩開始,繆塞的詩歌中就開始出現一種悲觀主義情緒,社會的平庸與個人生活韻失意成為了詩歌常有的主題,其創作思想也漸漸與浪漫主義思潮背道而馳。繆塞對19世紀那個“醜陋”的30年代人人都熱衷於政治鬥爭而深感不滿,對拉馬丁、雨果等“政治詩人”更是不以為然。他認為詩人就是詩人,而不是政治傢,他主張詩歌應該表現人的真實情感,藝術傢是人,他為人而寫作。他還認為對於一個藝術傢或詩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激情,有了激情就一定能創作出最優美的詩篇。總的說來,繆塞的詩歌往往缺乏積極的社會意義,他熱衷於表現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但又帶有明顯的頽廢情調。繆塞的詩對後來頽廢派詩歌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缪塞
阿爾弗雷德·德·繆塞(法語:Alfred de Musset,全名:Alfred Louis Charles de Musset-Pathay[2],1810年12月11日-1857年5月2日)是法國貴族、劇作傢、詩人、小說作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