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詩人楊煉:和顧城探訪《今天》雜志,回頭再看朦朧詩派
澎湃新聞記者 朱戟影 實習生 姚昕璐
2016-01-04 19:15 來源:澎湃新聞
楊煉在《我的詩篇:工人詩歌雲端朗誦會》上發言。(02:31)
如今談起當代中文詩歌,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朦朧詩”,而當年所謂的朦朧詩人現在大部分都已罕有新作或停止寫作,而楊煉作為當年叱咤詩壇的朦朧詩群的一員老將,始終沒有中斷自己的詩歌寫作。
從“文革”結束後與顧城一起開始寫詩,到加入北島等人創辦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從1980年代的長詩《諾日朗》引起的轟動和麻煩,到1990年代的海外經歷,再到如今回國關註農民工詩人和打工詩歌、擔任汕頭大學駐校作傢暨講座教授,楊煉還在肩負着作為一名詩人的使命和職責。多年的海外漂泊經歷,並沒有使他放棄對於詩歌的堅守。當同代人紛紛停筆或退隱江湖,已逾花甲之年的他卻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創作力。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楊煉創作總集1978—2015》(共九捲)就是楊煉從開始寫作至今的作品回顧性呈現。目前,其中的前四捲已經率先發佈,隨後的五捲也將陸續與讀者見面。趁此機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對楊煉進行了專訪,請他講述從“文革”結束後直到今天的寫作歷程。

詩人楊煉
澎湃新聞:1978年,北島、芒剋等創辦了著名的《今天》雜志。你的詩歌寫作是否也是從《今天》開始的?
楊煉:其實在《今天》創刊之前,我最早認識顧城,那還是在“西單民主墻”之前。1978年下半年,北京已經開始有了不少小圈子,比如我那時候就和顧城、朱偉(後來成為《三聯生活周刊》主編,當時在《中國青年》雜志社)、郭小川的兒子郭小林等人在一塊玩。
早於或與《今天》同時,我和顧城就在北京西城區文化館辦的一個報紙《蒲公英》上發表作品,顧城的那些短詩,比如《生命幻想麯》等,都是最先發表在《蒲公英》上,這纔是顧城作為一個朦朧詩人的最早顯現。那報紙是鉛印的,這在當時是很豪華的一件事。它雖然印數不大,但因為發表很開放的作品,已經引起了很多人註意。
我當時算是個社會批判抒情詩人。那時候,誰都受某種宣傳話語的影響,民主墻也不例外,我寫了一首長詩叫做《我是劍,我是火焰——唱給特權的葬歌》,因為當時正是“反特權”。這首詩登在《蒲公英》的第一版,結果報紙上午出版,下午就被查封了。不過,因為那天早上報紙印出,已經被賣報的人提走了好多,還在民主墻那兒賣,然後人們當場朗誦。結果,當晚《今天》正好聚會,我走進聚會的房子,忽然受到了一種英雄般的歡迎,把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可《蒲公英》就因為我這首太稚嫩的詩被封了。
我們知道《今天》雜志一共正式出了9期,1980年雜志面臨停刊的威脅,我們就想玩個花招,成立“今天文學研究會”,那時我還很年輕,屬於較晚的參加者,居然也被大傢選為7個理事之一。我做的大事,就是編輯了最後一期的《今天文學研究會資料》,而這最後一期上最後一首詩就是我的《烏篷船》,這期雜志,又成為了《今天》的“墓志銘”。我想,我該算是個“烏鴉嘴”吧。

左:《今天》第一期。右:“今天文學研究會”資料之一。
澎湃新聞:還記得當年和《今天》成員在一起的情景嗎?
楊煉:我記得1978年底《今天》剛剛出來,我和顧城對上面的詩歌感到非常震撼,然後看到雜志末尾歪歪斜斜印着一行編輯部地址——“東四十二條76號”,就是劉念春的傢。於是有天晚上,我和顧城决定探訪這個神秘的編輯部。我記得那天夜色漆黑,下着小雨,北京老鬍同裏路燈昏黃,灰色的墻,一座磚門樓,一推門是開的,房間裏空空蕩蕩,就一臺印刷機擺在屋子中央,一開始沒人,進去叫兩聲後出來了一個人,就是芒剋。
芒剋當時也是一小夥子,但感覺像是一位大師。我是純粹探訪,沒帶任何東西,顧城還真帶了一捲他的詩,立刻恭恭敬敬呈給芒剋指教,芒剋就指點了一下,比如這個句子怎麽怎麽樣,如何寫更好,頗有大師風範,直到大傢說的都餓了。芒剋就讓他當時的女朋友毛毛煮了一大鍋麵條,大傢都開始呼嚕呼嚕吃面,然後就成了朋友。

1978年芒剋(左)與北島創辦《今天》雜志時的合影。
我們第一次去探訪《今天》時,它出到第2期,之後我們就開始投稿,到第3期應該就刊登我的詩了,那時我還給自己取了個筆名“飛沙”,這是我唯一用過的筆名。到第7期,我就已經恢復用本名楊煉了。
現在想起來,那種美妙,在於一個詩意的時代恰恰吻合了詩意的年齡,人的狀態每隔幾個星期都不一樣。
澎湃新聞:1983年,你的長詩《諾日朗》發表,後來在“清除精神污染”政治運動中遭到批判,當時面臨着怎樣一種局面?
楊煉:寫《諾日朗》的契機應該是我第二次去成都,那時已經認識了歐陽江河、翟永明,還有一幫搞攝影的人,然後大傢决定出去玩。我們中一位攝影傢叫呂玲瓏,他的小兄弟有一輛軍隊放電影用的北京吉普,後開門的,裏邊有兩排座,本來準備開這輛車到九寨溝,結果開到江油車就壞了。
當天晚上我和歐陽江河打電話給翟永明,邀請她帶着錄音機到江油來加入我們,還真把她說動了,於是我們一路一邊放着錄音機音樂,一邊不停迷路修車,從成都到九寨溝居然千辛萬苦開了5天。因此,當車開進九寨溝,大傢都歡呼起來。那時的九寨溝既美豔又荒涼,我們這次旅遊的經歷,悄悄潛入了《諾日朗》的內在意象。
當年對於《諾日朗》主要的批評意見,第一是性,說這首詩宣揚色情;第二是對歷史徹底絶望,說這首詩裏的歷史根本沒什麽進步,死亡的意象過於強烈;第三個說它表現了人民的無力感,在那個死亡世界裏,毫無反抗能力。實際上我今天回頭看《諾日朗》,衹覺得太浪漫了,到第五部分“鈴蘭花吹奏”,簡直積極嚮上得可笑。批判的最後一點,說詩寫得這麽復雜,是刻意不要人民看懂,它比朦朧詩還糟糕,就是明擺着與人民、讀者為敵。
《諾日朗》被批判後,我記得去見一位特別受我們尊敬的老作傢嚴文井(我的自傳體長詩《敘事詩》裏,有一首歷史哀歌獻給他),他看着我的眼睛,幾乎就像看一個死人。而發表這首詩的《上海文學》編輯部主任也立刻被撤職,在運動的狀態下人人都噤若寒蟬,接下來的1984-1985這兩年,我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

楊煉(左一)與顧城(左二)、北島(右一)等人合影,1985年於北京。
澎湃新聞:1986年作傢出版社出版了《五人詩選》,收入楊煉、顧城、舒婷、江河、北島這五位的作品,後來這本書也被認為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現在回過頭去看,你如何評價這五位詩人?
楊煉:《五人詩選》是1985年開始準備,次年出版,經歷了之前“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那個低𠔌和沉默後,它的出現,成了一個新的標志,這本詩集裏的五個人,暗示出一個出現、蟄伏、再出現的不屈歷程。
我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先鋒易,作後鋒難”。你看現在這五個人,誰還在真正意義上從事創作?
顧城就不用說了。江河到紐約之後就封筆了,人也還在那,時不時聽到一點消息,他原來在中國時是很積極的,也很有社會性,寫了《紀念碑》、《祖國啊,祖國》等非常有影響的作品,但是他後來就一下子沉寂了。北島當然始終在寫,但在創造力上實際也面臨一種瓶頸吧。還有親愛的舒婷,1981年《會唱歌的鳶尾花》之後,詩歌創作很少。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是怎麽可以不把起點變終點,不重複自己,而用一部部新作深化自己。很有挑戰性。
所以現在回顧《五人詩選》,可以當作一個比較有效的參照係,看我們在什麽地方開始,又走了多遠。今年就是這本書出版30年了,當年我們年輕氣盛、野心勃勃,覺得到了60歲還寫詩,不僅可笑而且惡心,可現在我都已經60歲了。

《五人詩選》,作傢出版社1986年版。
澎湃新聞:我們知道後來被稱為“第三代”詩人代表人物的韓東寫出了《有關大雁塔》,而這首詩也常常被評論傢們拿來和你的名作《大雁塔》做對比,認為它是對英雄主義和宏大敘事的消解。對此,你有何看法?
楊煉:我覺得,從“朦朧詩”開始,包括我自己的寫作,重建了一個當代中文詩的傳統。“朦朧詩”的根本意義,在於把“非詩”(就是宣傳口號)和詩劃清了界限。一句話: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感受,就把整個宣傳口號式的話語係統拋棄了。
那麽,當詩歌立足於自身,它纔開始了真正的進化。什麽這代那代,其實我自己身上就有好多“代”,它們邊追問邊辯駁、既批判又更新,我說當代中文詩傳統,就是指這個找回了活力的傳統。
朦朧詩之後有後朦朧、“第三代”,再後又有“下半身”、“垃圾派”等等,最近公衆關註的餘秀華詩歌、農民工詩歌,都在這個當代中文詩傳統中。這樣看,韓東的《有關大雁塔》,恰恰挂在我的《大雁塔》的飛檐上,沒有我的歷史反思中那點兒幼稚的英雄主義成分,韓東的詩就沒有語境聯繫,沒有前提。
《有關大雁塔》也許反諷了一個被我歸入史前期的《大雁塔》,但我以為,它不可能構成對當代中文詩思想“深度”的挑戰。因為整個中國文化轉型就是一首史詩,它無所不在。就連韓東那些口語化的詩,處理的也大多是這個轉型中的個人態度,衹要有這個語境關係,他就是在參與宏大主題,衹不過是帶點反諷語感地來參與而已。

“第三代”詩人代表之一韓東。
我認為,當代中文詩傳統,先天包括每位詩人自身的傳統。這裏,“宏大”和“深度”是同一個概念。沒有這個根本定位,我們的寫作就沒有意義。
翻開詩歌雜志,你會看到,到處有大批不痛不癢的所謂“詩歌”,技術上過得去,但讀了一首詩等於沒讀,寫了等於沒寫。這種廉價的、沒有精神存在必要性的“詩”,純是文學的噩運。要小心啊,你以為在反對“宏大”,卻失手切除了滋養文學的人生和靈魂,因此幹脆否定了文學。而我認為,詩歌延續的是文化的血脈,它不能淪為油嘴滑舌、可有可無。
楊煉《大雁塔》(節選)
1.位置
孩子們來了
拉着年輕母親的手
穿過灰色的庭院
孩了們來了
眼睛在小槐樹的青色襯裙間
象被風吹落的
透明的雨滴
幽靜地嚮我凝望
燕子喳喳地在我身邊盤旋……
我被固定在這裏
已經千年
在中國
古老的都城
我象一個人那樣站立着
粗壯的肩膀,昂起的頭顱
面對無邊無際的金黃色土地
我被固定在這裏
山峰似的一動不動
墓碑似的一動不動
記尋下民族的痛苦和生命
沉默
岩石堅硬的心
孤獨地思考
黑洞洞的嘴唇張開着
朝太陽發生無聲的叫喊
也許,我就應當這樣
給孩子們
講講故事
韓東《有關大雁塔》
有關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些什麽
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
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還來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們
那些發福的人們
統統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後下來
走進這條大街
轉眼不見了
也有有種的往下跳
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當代英雄
有關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什麽
我們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風景
然後再下來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楊煉創作總集1978—2015》。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